海面软着陆 星舰 迈了多大一步 实现

星舰 田丰

据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美国中部时间6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以及飞船集成系统实施第四次试射,不但首次实现“海面软着陆”,同时获取了大量宝贵数据,为接下来取得更多突破铺平了道路。

回收

“海面软着陆”重要吗?“星舰”朝完全重复使用能力迈了多大一步?要具备完全重复使用能力甚至实现登月目标,“星舰”还有哪些技术难关尚待攻破?新华社记者为您解局——

刘百奇 “星舰”如何“海面软着陆”?

“星舰”是可回收、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其第一级是长约70米的“超级重型”助推器,第二级是长约50米的“星舰”飞船。

此次试射完成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说,尽管“星舰”出现襟翼受损等情况,但仍然成功在“海面软着陆”。

迈了多大一步

从直播画面来看,“星舰”6日从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的基地发射升空,几分钟后第一级“超级重型”助推器和第二级飞船成功“热分离”。随后,“超级重型”助推器在墨西哥湾溅落,“星舰”进入太空滑行阶段。发射约47分钟后,“星舰”受控再入大气层,最后在印度洋溅落。

就“溅落”技术细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中国”的航天科普专家田丰说,相较于高速入海、瞬间解体,第四次试射中,“星舰”二级在距离海面几公里处,利用两组翼面的组合动作,从近水平姿态转换为垂直姿态,同时启动“猛禽”发动机进行反推减速……流程结束后,“星舰”二级的速度和高度较低,最终在发动机关机后“海面软着陆”。

第四次试射突破有多少?

“星舰”从第一次到第四次试射,进展越来越显著。“星舰”2023年4月首次试射时,火箭在第一、二级分离前爆炸。2023年11月第二次试射时,火箭第一、二级成功分离,但飞船在到达目标高度前爆炸。今年3月第三次试射时,发生火箭第一级“超级重型”助推器意外解体和“星舰”飞船失联事故,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表示,第三次试射取得多项新进展。

这张2023年4月11日公布的图片显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在位于得克萨斯州的一处基地等待升空。新华社发(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供图)

第四次试射的一个关键目标是“星舰”在高温下受控再入地球大气层时能够“幸存”下来,以便让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收集到更多宝贵数据。

据田丰介绍,“星舰”第四次试射中,首次完成了整个发射流程,同时这次一级和二级的成功定点减速落海,也使“星舰”朝着“发射台捕获回收”情况下的完全重复使用目标推进了一大步。

田丰说,“星舰”第四次试射虽然暴露了其热防护系统仍存在缺陷,但完成了整个发射流程,尤其是“星舰”一、二级最终成功反推减速、缓落入海,这为后续实现“发射台捕获回收”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一次相对成功的发射”。

安徽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百奇说,“星舰”在这次试射中实现了一级回收,二级入轨回收。入轨回收难点在于大气层摩擦升温起火,可以看到二级有一部分烧坏了,但在轨道姿态受控的情况下也回来了,“飞船没有坏也没有解体”。

还有哪些难关?

按计划,如果“星舰”在此次试射中助推器在“海面软着陆”,那么第五次试射可能尝试让“星舰”一级返回并降落在发射塔上。

2017年9月29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第68届国际宇航大会闭幕式前做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徐海静摄

据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布的资料,“星舰”将通过不断的试射和技术改进持续迭代:“星舰”将具备完全重复使用能力,在重复使用状态下将能够搭载多达150吨的载荷进入轨道;甚至在更远期,“星舰”能载人和货物前往月球、火星等。

刘百奇说,“星舰”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运载火箭,用飞行试验的方式快速迭代去探索航天技术未知的边界,这和完全成熟的技术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每一次探索几乎都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

尽管第四次发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田丰也指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要实现其雄心壮志,还有四个关键难点需要攻克:“星舰”热防护系统的改进、两级(助推器和飞船)回收和复用、“星舰”实际带载荷进入轨道,以及与登月相关的大规模低温推进剂在轨加注技术。(记者:徐晓蕾、黄堃、张家伟、孙晶、吴慧珺;视频:王沛)

编辑 辛婧


我国最近的几项航天科技成果是什么?

实现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它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并搭载了7类有效载荷,将绕月工作一年,完成科学探测任务。 因为环境恶劣、空间运动关系复杂,嫦娥一号与一般的地球卫星相比,在轨道设计、测控、制导导航与控制、热控和数据接收天线研制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关键技术。 [详细]嫦娥工程◆ 我探月工程又被称为嫦娥工程,其规划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三步走。 第一步: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第二步:落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车就位探测第三步:回即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表面软着陆采样,将样品带回地球

中国航天技术

中国的登月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发射太空实验室和寻找贵重元素的月球轨道飞行器;第二步,实现太空机器人登月;第三步,载人登月。 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主要分成绕、落、回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2007-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2012-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只有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以后,中国才考虑载人登月。 预计中国登月大约在2020年之前。

天问一号火箭发射到火星需要多长时间?

“天文一号”将于2021年2月左右到达火星,科学观测阶段将于2021年4月开始。 在火星车到达两到三个月后,着陆器/火星车将在火星表面进行软着陆。 候选降落地点将在乌托邦平原。 1976年9月3日,这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海盗2”号着陆器登陆的火星区域。 2020年7月23日12:41,我国成功发射了首枚长征5月5日“姚斯”号运载火箭进行火星探测的天文一号探测器。 火箭飞行大约2167秒后,它成功地将探测器送入了预定的轨道,并开启了火星探索之旅,这是我国进行行星探索的第一步。 天文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并到达火星附近。 它将通过“制动”完成对火星的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选择机会执行诸如着陆和巡逻等任务,以进行火星的科学探索。 扩展资料火星离地球非常遥远,是月球与地球距离的数百倍,目前最先进的探测器从地球飞到火星,大约需要七八个月。 而又因为地球和火星都在围绕太阳运转,两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所以当它们距离最近时,即太阳、地球和火星同处一条直线上,此时发射探测器更加“经济”。 地球与火星的这个会合周期是 26 个月,所以每 26 个月会出现一次“宝贵”的火星探测发射窗口期。 2020 年有短短几周时间,太阳、地球和火星成一条直线,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最短,不到 5400 万公里,是火星探测器发射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这种情况直到 2022 年才会再次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中国“天问一号”即将发射,2020火星年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27494.html
6月一顺到底 喜事滚滚 前程似锦 数钱忙 家有哪些生肖财运火
美媒 美恢复对东南亚太阳能产品征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