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2700亿元!中国最大汽车集团碰壁 暴跌200万辆

谁能想到,连续18年贵为中国最大汽车集团的上汽,五年间销量居然暴跌200万辆,市值蒸发2700亿元。成也合资败也合资,留给上汽逆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1. 五年销量暴跌200万辆

2006年,上汽集团热销122.4万辆。作为一个地方国有车企,上汽一举超越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国有汽车央企,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并在这一龙头宝座上一坐就是18年。2018年,在“双积分”“国六排放标准”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中国车市进入寒冬。然而上汽却逆风飞翔,当年爆卖705.17万辆,约等于一汽与东风之和。全国每卖出四辆新车,就有一辆来自于上汽。

但高光和巅峰过后,上汽的销量就进入下滑通道。截止到去年,上汽集团年销量连续五年下滑。2023年,上汽销量为502.09万辆,虽然依旧是全国车企集团销冠,但相较于五年前已经暴跌203.08万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汽2013年的销量为510.58万辆。上汽去年的销量,与十年前大体相当,甚至还少于十年前。换而言之,从销量的角度来看,上汽一夜回到十年前,原地踏步了十年。

2. 市值蒸发超2700亿元

横向对比,上汽还是中国最大汽车集团,但是纵向对比,上汽这个“超级龙头”的底色就太不足了。2018年销量巅峰时刻,上汽总营收高达9022亿元,不仅在汽车行业遥遥领先,而且即使跨界也是巨头——约等于三个半阿里巴巴,上海本地百强企业后60名的营收全加起来,才相当于上汽。这一年,上汽净利润高达360.1亿元。当年3月份,上汽集团市值一度达到近4400亿元,令人瞩目。

然而随着销量的持续下滑,上汽2023年营收降至7261.99亿元,净利润只剩下141.1亿元。截止到2024年6月6日,上汽集团的市值也只剩下1630亿元左右,还不到比亚迪的四分之一,仅有长城的七成多。简单核算可知,五年间上汽市值蒸发了2700多亿元。曾经在面对投资者“上汽是废品股、股价过低和企业效率低下”等指责时,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直接反驳到:“不敢苟同上汽是废品股,既然是废品股,大家把它抛掉算了!”

3. 造车工厂放假三个月?

火药味十足的“嘴仗”早已成过往,但上汽这样一个行业销量第一、营收第一的超级龙头,为何“值不配位”,这值得我们深思。其实很简单,成也合资败也合资。上汽之所以能够连续18年成为中国最大汽车集团,主要依靠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这“三驾马车”,常年都是上汽集团的销量担当。背靠合资这颗参天大树,上汽过了很多年躺赚的好日子。

但是随着车市自主崛起、合资落寞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上汽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如今正变成难以逆转的劣势。2023年,上述三个合资公司总销量为361.91万辆,相较2018年少了约250万辆,比上汽集团同期整体丢掉的销量还多了50万辆。今年前四个月,上汽通用销量大跌39.40%,以至于流出生产线员工放假2-3月的传闻。虽然官方已经辟谣,但这背后反映出上汽合资板块的境况令人担忧。

前日产雷诺总裁戈恩曾言:“中国汽车厂商在与外国汽车制造商合作时,贡献几乎为零。”虽然很难听,但也说明中国车企在合资中尴尬的地位。常年依靠合资,上汽的自主板块业务相对拉垮。上汽自主燃油车不算太强,新能源车转型也不利。低端走量市场,宏光MINI EV过去的辉煌一去复返;中高端市场,飞凡汽车市场存在感不高,甚至传出将被整合进上汽乘用车体系的消息。智己稍好,但是也难言头部新能源品牌的实力。


恒大集团“负”可敌国!2.4万亿负债击碎了谁的“造车梦”

7月17日晚,已经停牌将近16个月的中国恒大终于公开了过去两年的“账本”,补齐了2021年、2022年中期和2022年的业绩公告。

财报显示,中国恒大在2021-2022年两年间,亏损超8120亿元;截至2022年年底,负债总额更是超过2.4万亿元,创下中国企业最高亏损记录。要知道,2022年越南全国的GDP也只有4090亿美元(约2.93万亿人民币),称中国恒大一句“负”可敌国,毫不夸张。

1 地产跨界造车,恒驰难逃“烂尾”

随着科技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各行业巨头跨界造车早已不再新鲜。然而车市浮沉,想站稳脚跟,不仅需要天时地利,更需要自身实力。而在地产商跨界造车中,当属恒大集团最为声势浩大。

曾经,许家印总结了15字造车理念:“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并声称只需3-5年即可建成全球最大、最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然后在2025年实现年产销100万辆的目标。

那么,恒大集团主导的新能源车企——恒大汽车如今处境如何?2023年6月,恒大汽车发布公告披露造车近况:截至2023年5月底,恒大汽车交付超过1000辆恒驰5新车,连理想汽车一个月交付量的零头都不到。今年4月24日,恒驰汽车官方发布公告称,由于资金不足,天津工厂曾暂缓生产恒驰5。

如果说当初在恒大集团拥有“钞能力”时,恒驰汽车就曾以“资金不足”的理由暂停生产,那么在恒大集团背负巨额负债的当下,更是无暇顾及。

若恒大汽车继续负重前行,需要多少钱才有望健康发展?2023年3月22日,中国恒大在《拟议的境外债务重组季度业务更新公告》中披露:恒大新能源汽车如能在未来寻求超过人民币290亿元的融资,便计划推出多款旗舰车型,并有望实现量产。

但这290亿融资恒大要去哪里找呢?恐怕许家印造车之路遇到的困难是恒大集团内部所料不及的。而且恒大提出造车的时间节点,恰恰是许老板发现他的房地产帝国出现巨大裂痕,举步维艰的时候。

因此不难看出,恒大造车的真实目的,或许并不是真的要进军汽车领域,而是在国家金融改革大背景下寻求解决房地产市场融资困难的一种方法。然而,这个方法不仅没能帮助许家印借到钱,反倒让恒大集团越陷越深。

我们再来看看恒大造车造出来的产品。2019年8月末,恒驰品牌诞生。一年后,恒驰汽车令人震惊地一口气发布了6款车型,2021年初再发3款新车。至此,恒驰品牌涵盖了从A级到D级车多种级别,包括轿车、SUV、MPV。

但是三年过去了,恒驰汽车真正落地实现量产的仅有“恒驰5”这一款紧凑型SUV。加之不断被曝出的车辆交付迟缓、裁员、被强制执行等消息,不禁让人质疑许家印当初的15字真言。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而中国恒大这个在地产界曾驰骋多年的巨鳄,当跨界到造车领域,却可能让恒驰汽车变成“烂尾楼”。

作为恒驰汽车的母公司,恒大集团目前已深陷泥沼自顾不暇,更不可能为恒驰继续注入更多资金。如此局面下,恒驰汽车目前的投资者可能会遭遇血本无归的窘况。

前车之鉴,香港富豪刘銮雄就不得不在恒大股份跌成渣后,挥泪清空恒大股票,导致账面直接损失百亿。如今面临“债务深渊”,谁还敢抛出真金白银?

而且,不到300亿的资金,就能保证把车造好并帮恒大汽车脱困吗?

蔚来、小鹏汽车直到现在仍未摆脱亏损困境,即便蔚来10天融到中东富豪的270亿资金,也不过杯水车薪,更何况是负债累累的恒大汽车,何谈实现健康发展呢?

2 谁会成为下一个“恒驰汽车”

看到曾经“背靠大树”的恒驰汽车陷入如此境地,不知道宝能汽车有没有捏一把汗?

同为地产商背景的宝能集团与恒大集团处境十分相似。2018年1月,宝能集团用66.3亿元拿下观致汽车51%股份,获得其控制权,从此正式进入汽车行业。

此前,宝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姚振华还曾公开表态在观致汽车上投入了超过500亿元,并表示要用10到15年的时间将宝能汽车打造成具备强大影响力的集团。

不得不说,地产商大佬在跨界造车领域的豪言壮志倒是如出一辙。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2022年观致汽车全年销量尚不足千辆。

其实早在2018年,观致汽车的销量曾暴涨322.35%至6.32万辆;但是2019年,观致汽车销量却跌至2.27万辆,同比下降63.4%;2020年,销量继续跌至1.31万辆;2021年,观致汽车在内部员工流失、外部供应商和经销商维权、销售失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销量再度腰斩,仅为5234辆。进入2023年,负面消息缠身的观致汽车几近停摆。

眼见在汽车领域的投资未能取得预期收获,2021年,宝能又发布了自己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宝能汽车,按照当时的计划,其将在年内推出两款新车并争取10年成为全球一流新能源汽车集团。但经过两年的运作,宝能汽车也没有等到想要的未来,力争的“一流”新能源汽车集团转眼趋于“末流”。

2023年开始,与宝能汽车相关的新闻,基本全是“累计拖延12个月薪水、2021年5月至今没有公积金”等负面消息。

数据显示,到今年4月初,宝能汽车整体涉及欠薪人员5659人,欠薪总额约1.3亿元(含补偿金约2500万元),社保欠缴约9180万元,公积金欠缴约6272万元。

这一个个巨额数字的背后又是多少个家庭要举步维艰?

3 View of Autoskline

实际上,真正担心恒大破产的一定不是许家印本人,而是千千万万个苦苦等着入住新楼盘的业主们,还有兢兢业业的工作、却被深度套牢的工程商、供应商们。

而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严重资不抵债的情况下,许家印还能厚颜无耻地说出“想要保交楼,就得再借我三千亿”这样的风凉话。

借助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众多房地产企业曾把造车视作投资契机与转型跳板。国家和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或许正是这样不断扩张的市场和巨大的资本潜力,才吸引了诸多行业巨头试图跨界造车,并企图在造车行业分一杯羹。

然而被打脸后才开始明白,造车并非易事,近年来虽入局者众多,但做出成绩者寥寥无几,更多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眼看恒大的“楼塌”,不知刚从中东富豪手中融到11亿美元的蔚来,和从沙特投资部拿到56亿美元的高合,是否真能安枕无忧?

破产重整过去四年,曾经最大汽车经销商庞大集团濒临退市

5月11日-5月13日,庞大集团接连发布三则《关于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分别为《关于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第二次风险提示公告》、《关于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第三次风险提示公告》、《关于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第四次风险提示公告》。

公告显示,5月12日,公司股票收盘价为0.59元/股,已连续12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人民币1元。即使后续8个交易日连续涨停,也将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

依据《股票上市规则》第9.2.1条第一款规定,公司出现下列情形之一,上交所将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包括在本所仅发行A股股票的上市公司,连续120个交易日通过本所交易系统实现的累计股票成交量低于500万股,或者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实际上,早在4月22日,庞大集团便发布《关于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表示公司存在退市风险。

本次庞大集团接连发布三则风险提示公告,是否意味着庞大集团进入退市倒计时目前尚不清楚,但庞大集团在5月11日发布的一则《澄清公告》中强调,公司股票自2023年4月21日至今已连续1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人民币1元,若自该日起,出现“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的情形,公司股票将因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被上交所终止上市。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除此之外,4月28日,中审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2022年度审计报告》,据《股票上市规则》第9.3.2条第顷判(雀扒改三)项规定,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中审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了否定意见的《2022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第9.8.1条第(三)项规定,公司股票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公司股票2023年5月5日起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将由“庞大集团”变更为“*ST庞大”。

庞大集团走入困境

庞大集团并非小门小户,早在2010年便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经销商,当年拥有4S店的数量高达1000余家,因此也一度被称为“4S店之王”。然而,正是站上巅峰的2017年成为庞大集团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2017年年报中庞大集团表示,2017年是公司发展史上所处经营环境最艰难的一年。

2019年,因资不抵债,庞大集团被债权人申请重整。该公司创始人、原控股股东庞庆华向三家重整方出让股份,拱手让出公司控制权。不过,重整之的庞大并未好转,哪怕持续变卖子公司股权也未能实现三年归母净利润35亿元的约定目标,与此同时庞大旗下经营网点数量不断减少,目前已不足300家。

快速扩张的手段加重了庞大的资金负担,庞大在销售端所获取的利润,大部分投入于重资产购地建店,这也导致资金链流通的问题愈发严重。

尽管距离完成破产重整已过去近四年,但庞大集团无法扭转每况愈下的局面。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273.86亿元、286.33亿元、26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80亿元、8.98亿元、-1.4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7亿元、-3.89亿元、-1.55亿元。销量方面,2020年-2022年分别实现整车销售14.10万辆、14.14万辆、12.98万辆,同样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也就是说,如今,庞大集团经营网点及汽车销量均双双下滑。退市之后,庞大集团能否走向正常的经营轨道,依然还是未知数。

整个行业不容乐观

事实上,庞大集团面临的风险挑战,是整个汽车流通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纵观整个行业,近几年以来,中国汽车经销商的整体情况均不乐观。

据中国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有超过1 900家4S店关停退网,2022年退网4S店虽有减少,但依然高达1 757家。2022年,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4S店占比仅为19.4%,仅有29.7%的4S店实现盈利,未盈利经销商占比达到70%以上。超五成合资品牌以及46.2%的自主品牌经销商出现亏损。

4月份,中升集团、永达汽车、新丰泰集团、美东汽车、广汇宝信、和谐汽车、百得利控股和正通汽车等8家上市汽车经销商集团,相继发布了2022年度财报。其中中升控股、美东汽车、百得利控股3家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20.7%、57.1%、62.5%,广汇宝信此燃、和谐汽车,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分别亏损6.98亿、16.28亿。

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中国车市增长日渐趋缓,竞争不断加剧,又遇上2020年之后三年疫情冲击,很多4S店的生存都面临困境。更为关键的是,近两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燃油车需求正在加速下滑,而以燃油车为主营业务的经销商集团,又迎来了新的挑战。

同时直营这种全新的销售模式,用相对年轻的互联网线上成交模式,也让传统4S店营销显得笨拙,资本市场也追捧直营模式。除此之外,汽车经销商还面临着车市滑坡、国六切换等外在原因,以及盲目扩张、缺乏谋划等内在原因。多重因素下,庞大集团以及其他经销商都难逃销量下滑、闭店的困境。

东风集团股份:业绩支柱受重挫,300万目标何以实现?

6月8日,东风汽纯弊者车集团股份披露了2023年5月销量,其当月销售16.96万辆,同比增长11.92%。然而,今年1-5月,其累计销量为76.64万辆,同比下滑22.84%,仅完成年度300万销量目标的25.55%。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东风集团已经跌出行业TOP3,位列第6,而同期的比亚迪以超过24万辆的数据排在全行业第3。

这意味着,东风集团股份5月也被广汽集团和长安汽车超越,若想完成今年的销量目标,剩下7个月,每月需完成销量近31.91万辆。

要知道,即便是在东风集团股份销量巅峰时期的2017年,其月均销量规模不过27.36万辆,而面对如今销量支柱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的持续低迷,东风集团股份想在接下来7个月实现月销规模接近32万辆,几乎是天方夜谭。这不禁让人为其2023年业绩表现,感到担忧。也难怪,3月初,竺延风被免去董事长职务。

既然在“疯狂卷”的2023开局不利,那么,在过去的2022年,东风集团给自己存了怎样的过冬余粮?

1 “三大指标”全面下滑

根据东风集团股份披露的财报,2022年,其新车销量为246.45万辆,同比下降11.19%,不仅未完成年销347.1万辆的目标,且连续第五年出现下滑,跌至近10年最低销量水平。

与此同时,东风集团股份2022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8.12%至926.63亿元;母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利润(即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9%至102.65亿元。此外,东风集团股份归母净利润排名表现,也在《汽车K线》统计的70家汽车业上市公司中,由2021年的第3名跌至2022年第13名。

具体来看,商用车销量大幅下滑,成为东风集团股份营收和销量下跌的最大因素。

根据财报,2022年商用车销量为31.13万辆,同比大降40.43%;受此影响,商用车的销售收入为386.65亿元,同比下滑45.9%。

财报显示,商用车销量下滑主要系国内市场运力过剩、油价上涨等因素叠加影响,市场需求大幅下滑。

与此同时,集团乘用车销量为215.32万辆,同比下滑4.4%;销售收入为467.32亿元,同比增长43.6%。

值得一提的是,从销量占比来看,乘用车虽然一直占着绝对主力,但从近几年的营收表现来看,乘用车创造的营业收入却远远不及商用车。根据财报,2018年至2021年,东风集团股份的商用车营业收入一直稳稳压了乘用车一头,“商强乘弱”成为近几年财报中的明显特征。而这一特征随着2022年财报披露,随之改写。

不过,从商用车及乘用车的销量表现做薯来看,“商强乘弱”局面改写,并非因为乘用车走强,相反是因为商用车走弱。事实上,东风集团股份乘用车板块的表现同样难言乐观。

虽然,东风集团股份自主乘用车业务保持了同比39.6%的增长,销量约49.79万辆,令人欣慰;但作为销量主要贡献力量的合营乘用车业务销量大降12.7%至165.53万辆,暗藏的隐患更要警惕。

2 神龙艰难复兴,两大日系合资遇阻

法系合资车企神龙汽车依旧在复兴之路上艰难前行。

财报数据显示,神龙汽车2022年销量为12.51万辆,同比增长24.46%,虽然无法与2015年70万辆的高光时刻相提并论,但总归是在慢慢回暖。

与此同时,其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25%至136.84亿元;税后利润为亏损3.05亿元,较2021年亏损收缩3.69亿元。

不过,神龙汽车的亏损已有几年,如今,对东风集团股份业绩贡献最大的,当属两大日系合资车企。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东风集团股份旗下的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两大日系合资车企是集团业绩的“定海神针”。不过,从两家合资公司2022年表现来看,“定海神针”也松动了。

首先,从销量层面来看,去年东风日产(含启辰和东风英菲尼迪)和东本本田分别销售新车92.16万辆和66.13万辆,同比分别下滑16.74%和13.2%,两家合计贡献销量约158.28万辆,贡献占比集团总销量64.23%,较2021年下滑近2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东风日产自2015年以来销量首次跌破100万辆。

进入2023年,两者在销量上的颓势依旧。今年前5个月,东风日产累计销量为26.57万辆,同比下滑29.28%;东风本田的累计销量则为18.46万辆,同比下滑29.4%。虽然同为下滑,但东风本田5月销量终于实现了转正。

其次,从营收层面来看,2022年,东风有限的营业收入为1271.2亿元,同比下降21.77%;而东风本田2022年的营业收入为1002.7亿元,同比下滑8.25%。

最后,从利润层面来看,东风有限税后利润为107.97亿元,同比下滑4.22%;不过,得益于东风本田精益化运营能力,其税后利润反而小幅增长1.91%,再次突破百亿达106.5亿元。

从上述数据来看,东风日产的颓势更为明显。不仅销量下滑,且贡献的利润也出现明显缩水。作为东风集团股份的绝对销量主力,东风日产对集团总销量的贡献占比已由2019年的44.74%降至2022年的37.39%,今年前5个月的贡献占比更是降至34.67%。

3 产品拖后腿,东风日产销量节节败退

事实上,东风日产的持续走低并非没有原因。

首先,近两年来,东风日产很少向中国市场推出全新车型。目前,东风日产旗下形成日产、英菲尼迪、启辰等品牌矩阵,虽然在售车型多达20多款,不过主销车型仅有轩逸、天籁、逍客,且当下这几款传统燃油车在中国市场已失去优势。

其中,轩逸作为东风日产最大的倚仗,对其销量贡献占据半壁江山。数据显示,2022年,轩逸销量超42万辆,占东风日产总销量近五成。

不过,东风日产对轩逸的依赖如此之高,实在算不上什么好事,毕竟抗风险能力实在太差。

进入2023年,东风日产销量持续下降,轩逸所要承担的责任就占大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轩逸累计销量为9.98万辆,同比大降26%,不仅如此,销量持续走低的轩逸,还丢了轿车销量冠军之位,并由比亚迪秦取而代之。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快速增长背景下,日产在新能源汽车上进展缓慢。去年9月,日产推出了一款纯电SUV车型艾睿雅,但其市场表现一言难尽。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1-4月,艾睿雅销量分别为67辆、64辆、329辆和495辆,1-4月累计销量仅955辆。虽然是最早带来电动化产品的合资车企,却被比亚迪、吉利、广汽埃安等甩在身后。

就如今发展大势而言,日产汽车想要扭转目前的困局提升销量,还需耗费更多资源和成本,加速向中国市场投放更多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尤其是新能源车型。

目前,国内外车企,为了快速抢占新能源市场,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但东风日产这不急不缓的节奏,着实令人着急。

根据日产2030年愿景战略,其计划在2030年之前推出19款纯电动车及35款混动车型。

而同为合资主力、也在积极加快新能源汽车转型的东风本田,有混合动力的加持,压力较东风日产可能稍小。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合资板块走低面临的压力,2022年,自主品牌反而成为东风集团股份的业绩增长支点。

4 自主走高,发展之路仍道阻且长

财报显示,东风集团股份乘用车业务收入增加,主要得益于东风乘用车公司(简称“东风乘用车”)、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岚图汽车”)、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业务(简称“东风柳州乘用车”)。

东风集团股份披露的销量数据显示,2022年,东风乘用车销量为19.06万辆,同比大涨58.4%;岚图汽车销量为1.94万辆,同比大涨185.8%;东风柳州乘用车销量为12.23万辆,同比增长0.11%。

其中,岚图汽车作为东风集团股份发展新能源汽车门面,格外引人关注。然而看着涨势不错的岚图汽车,放在新能源市场中,表现则颇为平庸。

要知道,技术路径和市场定位相似的理想汽车,2022年累计销量达13.32万辆,是岚图汽车销量的近7倍。

进入2023年,这一差距继续拉大。今年1-5月,岚图汽车累计销量为1.2万辆,同比增长111.84%,月均销量仅为2000余辆;而今年同期理想汽车累计销量达10.65万辆,月均销量达2万余辆,后者是前者的近9倍。

面对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能源市场,岚图汽车想要脱颖而出,还需要付出更多资源和努力。

财报显示,2022年,东风集团股份研发投入80.78亿元,同比增长11.74%;其中,新能源研发投入达37.84亿元,同比增长114.4%。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自主板块2022年表现亮眼,但指着该板块养活整个集团,短期内,显然还是不现实的。因此,合资板块的表现依然至关重要。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东风集团股份的销量、营收、利润均出现下滑,主力商用车板块疲软,合资支柱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承压,但其充裕的资金流和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多少让人心里踏实一些。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东风汽车集团资产负债率为49.84%,现金和银行存款达680.46亿元,没有大的债务压力,这笔钱能为集团争取一些时间和资本做出改变。不过,市场和竞争者并不会给其留出太多时间。

文字为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27803.html
评论丨央视曝光鼓浪屿宰客一条龙 套路游客能红多久
英国千亿最富公爵奢华大婚!传凯特和三小只受邀出席 威廉王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