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 寓教于乐 不必过度解读 儿童

近日,网传长春新区北湖大象幼儿园给孩子们举办了结婚仪式,幼儿园被装饰成婚礼现场,门口挂着“吾园有喜 一起吃大席”红色横幅,现场布置了“囍”字剪纸、红色礼桌、红毯等。男童们穿白衬衣戴领结手拿捧花敲门“接亲”,女童们穿裙子戴头纱“拦门讨红包”,待儿童们在“囍1314”的字样下拍婚纱照后,大家一起就餐完成“吃席”。

事情传出后,有人对该做法持质疑态度,认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早被灌输婚姻方面的思想意识,担心孩子“早熟”。也有人质疑不该让儿童打小就接触“敲门接亲”“拦门讨红包”之类的习俗,认为有可能产生不良引导,最终会把某些“闹婚”陋习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

经过了解有关情况,个人认为目前来看,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据长春新区北湖开发区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称,北湖大象幼儿园这次举办活动,教育局是知晓且允许的。“这是幼儿园开展的情感教育活动,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性别启蒙教育,家长、孩子都是自愿参加的。”由此可见,不仅是行政主管部门提前掌握了该幼儿园的活动方案,更重要的是,家长对此事也知情,家长们会根据自身对性别启蒙教育的认识,以及对孩子个性的了解,自主选择是否让孩子参加这项活动。只要是家校双方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对组织和参加这种旨在寓教于乐的儿童“婚礼”,一般来说就没有什么问题。

其实很多事都是这样,无所谓完全正确,只在于是否合适。在有的家庭和孩子看来,儿童“婚礼”是让人害羞的,或者是多此一举的——因为人家可能本来在性别启蒙教育方面就做得很好了,不需要参加此类活动。而且,即使把它看做一次“过家家”游戏,有的家庭和孩子也许恰好对其他婚礼形式感兴趣,却不大喜欢“敲门接亲”“拦门讨红包”“吃大席”等习俗,因此才不想参加。这都是正常的,但只要事先把情况说明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些家长同孩子商量后,同意参加这个游戏,自然是心理上已经接受了相关游戏安排,又何谈不适应或不良引导呢?这恐怕是不了解情况的网友有些杞人忧天了。

看问题还是要就事论事,不宜过度解读。如果硬要说儿童参加一次“婚礼”游戏、过家家,就会导致“早熟”,那未免也把我们的孩子和教育看得太脆弱了。事实上,孩子的成长环境从来不是真空化的,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社会上“好的”与“不好的”诸多现象,孩子们不可避免都会看到,至多不过是早一天还是晚一天的区别罢了。正常的教育,就是要因势利导地教会孩子们识别真伪善恶,达到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状态。大可不必从“敲门接亲”,一下子就联想到庸俗粗鄙的“闹婚”等陋习乱象。

组织教育引导活动,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其工作流程也透明化、随时报备接受监督,而且同家长们保持沟通,主动征得家长同意,那么这些活动是不会出现网友揣测的某些不良后果的。对校方的创新做法,社会应该秉持鼓励和信任的态度,给出更多的舆论空间,让学校和家长更好探索富有特色、具有实效的教学或娱乐活动。

文l小宇


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

关于父母是否应该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和教育理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供您参考:

1. 保留童话的魔力和想象力:有人认为童话故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发展。 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可能会剥夺他们对奇幻世界的探索和乐趣。

2. 培养批判思维和现实观:另一些人认为,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思维和辨别真实与虚构的能力。 这样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并培养健康的现实观。

3. 逐渐揭示真相:一种折中的观点是,父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逐渐揭示童话的虚构性质,让孩子逐渐理解故事中的奇幻元素,并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

无论选择哪种观点,父母都可以根据孩子

的年龄和理解能力,以及家庭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来决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重要的是,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开放和诚实的对话,鼓励他们提问、思考和探索,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李叔同的生平什么样子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扩展资料:

从绚烂走向平淡,李叔同与上海的不解情缘:

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正式出家,削发为僧,身披袈裟,法号:弘一。 对于李叔同的皈依佛门不必过度解读或诠释,他有人生抉择的权利和生存方式的自由。 李叔同削发为僧后所开启的第三段人生,依然与上海有着深厚的因缘与频繁的往来。

他凭借着上海的各界资源、经济因素、人脉关系及社会条件,做了大量弘法佑民的工作,进行了爱国爱教的宣传。 1927年枫叶含丹之秋,李叔同来到上海,入住他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的学生丰子恺在江湾的家,丰子恺作为李叔同的入室弟子,深受先生的影响,心摹手追。

广采博取,他亦工于诗文音乐,精于书法绘画,擅于编辑翻译,也曾留学日本。 归国后在上海创办立达学园,从事文学、美术、音乐、翻译等工作。 在李叔同的广告漫画启发下,于1924年开始发表人文漫画,融幽默、童趣、启智、明理为一体,社会反响热烈,老少皆宜、寓教于乐。

1925年10月出版《子恺漫画》,中国之有漫画名称自此始。 此次弘一大师来上海他家,亲自主持了丰子恺皈依三宝仪式,并为丰子恺取法名婴行。 李叔同在上海期间,和丰子恺酝酿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创意,准备编辑一套《护生画集》以弘法扬善、敬天爱人、除暴戒杀、倡导环保、宣传素食等。

诚如李叔同所言:“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取。 ”于是,师生两人联手合作,共同寻找题材,由丰子恺作漫画,由弘一大师配诗写文。 1937年,在淞沪抗战最激烈的时候,弘一大师来到了上海,他入住的新北门旅馆靠近外滩,时常遭遇日寇的飞机轰炸。

夏丐尊去看望他时,又遇日机来袭,人们纷纷逃离去防空洞,夏丐尊见大师却面无惊色,镇定自若地端坐诵经,对侵略者的凶熖很是藐视,显示了一种大义凛然、不屈不挠、横眉冷对的精神。 三天后,夏丐尊、章锡琛等人请大师至觉林蔬食馆共进午餐叙旧。

随后又请大师到照相馆拍了一张相,大师面貌清癯,慈眉善目,一派仙风道骨的得道气度。 后来此张照片成了弘一大师的标准像。 夏丐尊将此照片寄给丰子恺时,曾在信中写道:“弘一师过沪时,曾留一影,检寄一张,藉资供养(师最近通讯处:泉州承天处)斯影摄于大场陷落前后。

当时上海四郊空爆最亟,师面上犹留笑影,然须发已较前白矣。 ”在民族危亡、抵御外寇之际,弘一大师留在上海这张从容自信的经典性照片,正彰显了一种浩然正气和光明信念。 1939年10月10日,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写下绝笔:“悲欣交集”,于10月13日安详圆寂。

从上海开始的“二十文章惊海内”,到留学归沪从艺行,再到菩提印心海上因,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一代大师与上海亲密而持久的因缘,已成为海上文化艺术的璀璨篇章。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32135.html
让困难为我让路 莱夫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