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更胜一筹 三国乱世里 曹操和诸葛亮皆堪良才

东汉末年乱世之初,曹操还只是非常小的势力,只是个小小的东郡太守。没多久,兖州刺史刘岱被杀,曹操被迎为兖州牧,率军大败黄巾军,收编精锐军队,组建青州兵,实力大增。

这期间的北方,各路诸侯混战,打得一塌糊涂。曹操在荀彧的建议,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利用汉献帝这张王牌,大大地扩充地盘和实力。之后曹操逐渐消灭吕布、袁术、袁绍等,统一了北方。

汉献帝在曹操手上从来都只是傀儡,从来没有话语权,曹操只是名义上敬他为皇帝。即使有少数忠于汉室的大臣,也无可奈何,不服曹操,董承就是下场。

曹操平定北方后,又继续南征,拿下荆州。虽然赤壁之战败了,但并没有伤元气,没多久就解决了西凉马超,夺取了汉中,但是最终汉中被刘备抢走了。

这期间,曹操已经不满足当丞相了,先是封魏公,再封魏王,建立魏国。谁也不能反他,即使是功劳盖世的荀彧阻挡他,也不给面子。

曹操死的时候,魏国疆土已经基本上确定下来了,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是曹操打下来的。曹操名义是魏王,实际上就是万万人之上,龙袍龙椅,就看曹操想不想穿,想不想坐而已。

所以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没多久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改朝换代,建立魏国,登基为帝。曹操名为魏王,实际上就是魏武帝,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诸葛亮是蜀汉丞相,掌握军政大权。但是诸葛亮的权力来自于他效忠后主刘禅,如果诸葛亮想要谋反,取而代之,怕是不会有那么顺利,一定会有大量反对者。

大部分大臣都是效忠朝廷的,不是效忠诸葛亮个人的。诸葛亮行使大权为朝廷服务,所以大臣们都服他,一旦诸葛亮谋反,像魏延这样的人应该是不会跟着他走的。

诸葛亮并非没有谋朝篡位的能力,主要是不想,平时没有专门去经营,所有手下的人都是蜀汉朝廷的人。诸葛亮虽然大权独揽,但是只要刘禅有命令,他还是得给面子去听的。刘禅也非常配合,不去限制诸葛亮,也没想过去收回大权。

诸葛亮想要为所欲为,拥有曹操那样的权力,除非北伐成功,统一天下。在打江山中建立不世之功,令人仰视。


诸葛亮那么厉害,为什么张飞跟关羽都不服他呢?

看过《三国演义》的对于刘备应该不陌生,虽是皇室后裔、但在皇帝都被废来废去的三国乱世之中,他这个落魄的帝王后裔、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尤其是衣带诏事发后,刘备在政治上打着反曹兴汉势力的一面大旗,但与曹操的几次交手过程之中都是刘备败北,甚至手下猛将关羽都被擒,可以说刘备面对曹操,一度产生了沮丧的心理。

甚至依附刘表的时候,刘备自觉老之将至而恢复汉室的功业未建,生出“髀肉之叹”。 但就在刘备对光复汉室江山无望的时候,他遇上了一个人,此人帮助他接连打了几场胜仗,让疲惫不堪的军队很快有了立足之地,并迅速站稳了脚跟。 并且推荐了千古奇才的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对,这个人就是刘备早年最重要的谋士徐庶。

《三国演义》小说上说曹操得知刘备于新野驻军,派遣曹仁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徐庶用计遣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并将吕旷、吕翔斩杀。 后曹仁亲自点兵前来,李典又被赵云杀败,曹仁于是摆八门金锁阵,但是徐庶很快识破阵中破绽,派遣赵云率领五百军士将前往破阵,杀败曹仁。 曹仁不甘失败,决定晚上前来劫寨,但又被徐庶算到,曹仁大败而归,徐庶又设计夺取了樊城。

曹操得知刘备用徐庶为军师之后,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见是母亲亲笔书信,向刘备告别,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南阳诸葛亮,自己只身前往许昌。 徐庶到许昌见了母亲之后才得知自己被骗,徐母在斥责徐庶之后自杀,徐庶也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之后才有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其中有意思的事情是,关羽与张飞对徐庶是言听计从,相反对于诸葛亮并没有太多的好脸色,甚至诸葛亮也明白,在曹操派遣夏侯惇杀奔新野、诸葛亮第一次军兵时候,就对刘备说:“但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

那么为何关羽、张飞对待徐庶的态度与诸葛亮有天差地别那,首先就是诸葛亮的年龄之上,诸葛亮出生时候是二十六岁的年龄,刘备与关羽张飞在黄巾起义开始,在诸侯混战中经历了二十多年,叫一个四十多岁并且威名满天下的猛将、去听一个二十多岁刚出山、还没有上过战场的毛头小子去指挥大战,换成谁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情绪的吧。

其次就是性格与出身上的问题,徐庶与关羽、张飞一样都是寒门子弟、并且徐庶少年时喜欢练剑行侠仗义,后来为人报仇被官府抓,逃脱后改名换姓前往儒家的学舍去学习儒学、也就徐庶这个虽然是军师、谋士,但骨子里还是有游侠的性格,并且都是草根出身,他与关羽、张飞交流起来更容易一些。

诸葛亮虽然父母早亡,但诸葛亮也是出自东汉末年的豪族,他的家族乃是琅琊的大族诸葛家族,并且诸葛亮在荆州有他的豪华朋友圈、在东汉时期刘表治理下的荆州,总共有八大家族,分别是庞、黄、蔡、蒯、马、习、杨、向,这是刘表统治的基石,也荆州的根基所在。 得此八大家族者,则得荆州也。

当初,刘表在年近五十的时候,接受了董卓荆州刺史的任命,去荆州收拾烂摊子。 为什么说是烂摊子?因为原荆州刺史王睿被愣头青孙坚给杀了,荆州北方的南阳郡也被袁术给占了,荆州各地的豪强与乱民见州郡无主、天下大乱,于是纷纷割据自保,刘表根本无法上任,于是他单骑进入宜城,准备找八大家族来帮忙解决此事。

而荆州八大家族中的领袖,便是蒯良、蒯越、蔡瑁三人。 所以刘表单骑来到宜城后,便前去问计于此三人,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其中蒯越更是献上毒计,亲自出面,派人许以重利,将荆州的宗贼首脑五十五人诱来参加鸿门宴,趁机将其一举诛杀,收编其部属。

刘表于是威震荆襄,整个荆州传檄而定。 由于刘表搞定荆州的方法并不光彩,所以他在此站稳脚跟后就改弦更张,提出“爱民养士”,兴文教、抑武事,并不像曹操袁绍袁术那般上蹿下跳的打地盘,反而专心致志的保境安民、重教兴学去了。

而且刘表本身也拥有多重身份,他是宗室,是军阀,但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与儒士,他出身太学,师父是当时的经学名家王畅,后又多次参加太学生运动,是东汉末年士人运动中的政治明星与学生领袖,同时名列“八及”、“八顾”、“八俊”, 蜚声学界,举足轻重,所以在得知荆州情况后,关中、兖州、豫州、南阳很多文人学士皆纷纷跑去荆州发展,短短五年就有数千人来投,刘表于是在襄阳城南二里开设“学业堂”、而对于荆州八大家族来说,这襄阳“学业堂”的开办,就是刘表送给他们的最好福利啊。 于是八大家族纷纷将子弟送进学业堂之中进修,其中培养了大批顶尖的军政人才,包括刘表手下头号大将黄祖,曹魏的吏部郎庞山民、南阳太守蒯钧、房龄太守蒯祺、钜鹿太守庞林,以及蜀汉方面的黄忠、习祯、马良、马谡、庞统、杨颙、杨仪、向宠、向朗等人。

除了襄阳本土的豪族,大批躲避战乱的流寓人士的子弟也在学业堂求学,其中包括建安七子之中的王粲,还有诸葛亮的四个好朋友崔钧、石韬,孟建、徐庶,以及后来投归刘备手下的尹黙、李仁等人、当然,学业堂培养出的最顶尖的人才,当属诸葛亮、诸葛亮当时在襄阳学业堂,大概就是学生领袖般的存在,手下有四大死党崔钧、石韬,孟建、徐庶,另有四大铁杆小弟马良、马谡、杨仪、向朗,还有八大家族中的庞家、黄家和蒯家也与他结亲,因此诸葛亮的名头在襄阳那可是响当当的,能与他一争风头的恐怕也只有庞氏家族中号称“南州士之冠冕”的庞统了。

寒门子弟遇见高富帅的诸葛亮、并且这时候自己的老大哥刘备对小他二十岁的诸葛亮待之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关系日渐亲密,关羽与张飞作为创业公司最早的员工能没有意见吗?

最关键的一点是做事之上、徐庶跟诸葛亮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徐庶此人做事从来不拖泥带水,也没有任何铺垫过渡、在见到刘备骑的卢马的时候,他马上说,此马妨主。 刘备说,已经妨过了。 于是诉说了马跃檀溪之事。 徐庶接着说,这是救主不算。 此马终将会妨一主。 不如你找一个仇人,把此马让给他骑,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 刘备顿时变色,说先生不教吾以正道。 徐庶说,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

可以看出,徐庶做事非常痛快,基本上是行动上直扑主题,言辞上直来直去。 很快,他对刘备的试探结束了、刘备拜他为军师、与诸葛亮三顾茅庐对刘备的试探,和怕会被卷入嫡庶争斗非要等刘琦用上屋抽梯之计之计才愿意说出解决办法来比较、徐庶的做事情简单直接,容易得到武将的喜欢。

并且两个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完全不一样、看诸葛亮打仗,给人感觉是什么?是沉重。 每仗都要先运筹帷幄,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每临大事有静心。 这一静心,总给人一种大战来临的感觉。 所以诸葛亮打仗的特点是“举轻若重”。 无论大仗小仗,都要精打细算。 并且还喜欢卖关子,给将领一些锦囊,等被逼绝境时候,打开锦囊来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反转、徐庶就不是这样了。 他这个人是“举重若轻”。

徐庶首先面对的敌人是曹仁与李典、曹仁是曹操阵营中少有的文武兼备的将军。 在樊城之战,被关羽水淹的情况下,还能死守,一直等来徐晃,最终打败当时威震华夏的汉寿亭候关羽。 巧的是,徐庶与曹仁的主战场也是樊城,徐庶轻松指挥下,斩吕旷、吕翔、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仁取了樊城、连续打了一个漂亮的“连环仗。

其实但凡有才华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傲气,想要叫他们愿意听你的,你需要拿出过人的本领叫人家心服口服,因此诸葛亮向刘备要了剑印,获得能够指挥关羽张飞的权利之后,运筹帷幄,指挥得当,打了一场胜仗。张飞关羽也都感叹的说:孔明真英才也,因此想要被人敬重依靠的是自己的能力,不是口上说的大话,马谡就是很好的例子,说的很好,但没有真正的战绩,最终落得被斩首的下场

盘点三国里面奇怪的绰号 曹操诸葛亮听了都害怕

说到三国里面的奇怪的绰号这件事情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其实真的是有趣啊,因为有的人本来是一位武将,但是他却叫白兔,还有公举,有的人明明是坏人却叫了一些正义的名字,所以就显得十分的尴尬了,那么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以前来看看,盘点盘点三国里面有哪些比较奇怪的绰号吧,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三国里最让人捉摸不透的绰号,曹操畏惧三分,诸葛亮听后都自愧不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文人天生就有一种“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般对待霸气和傲骨。 为此他们总喜欢聚拢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的时候也会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总而言之,文人们的境界普通人是很难理解也很难达到,为此他们总是相互之间取绰号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尤其是那些被公认为“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的英雄人物,则更少不了这些绰号的陪衬,一方面是对他们学识、才能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四海传播他们的名望,让那些想要寻找贤才辅佐的乱世枭雄主动屈尊前来相迎。 例如,我们知道在刘备旅居新野的时候,当时的名士水镜先生曾对刘备说过:“卧龙凤雏,将军得一可安天下!”,先不说刘备认不认识这两个人的名号,就是第一次听到“卧龙、凤雏”的名字估计也会大吃一惊,头脑中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两个人肯定有“经天纬地”之才。 刘备细问之下才知道“卧龙”就是隐居在卧龙岗的名士诸葛孔明,而“凤雏”就是的庞统庞士元。 可见这个绰号的确是会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而且正是因为诸葛亮绰号“卧龙”,而直接导致了刘备在第一时间是先要拜访“卧龙”而不是凤雏。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卧龙”与“凤雏”只是两个“绰号”而已,无论是庞统的学识还是计谋,都可以说是与诸葛亮不相上下、不分伯仲。 至于后人所说的“凤雏”要弱于“卧龙”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登不得大雅之堂。 而且,水镜先生在刚见到的刘备的时候已经说明了:“卧龙、凤雏得以可安天下”,意思就是两人不分伯仲。 然而,从后来两人的历史轨迹和功绩上来看,诸葛亮似乎要比庞统略胜一筹,因为庞统不仅出道晚,而且在刚刚辅佐刘备征讨益州的时候,寸功未立便惨死于落凤坡,让人无限惋惜之余,不面对其是否真的有真才实学,是否能够担得起“凤雏”这个称号感到怀疑。 不过,好在当初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想要荡平孙权、刘备联军一统天下的时候,庞统先于诸葛亮以及周瑜提出了“铁索连环”的妙计。 后来的赤壁之战之所以能够成功,庞统的“铁索连环”计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可以断定,赤壁之战的最终成功,是庞统、诸葛亮以及周瑜三个人智慧的结晶。 可见,诸葛亮的“卧龙”和庞统的“凤雏”绰号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确确实实的“胸藏文墨怀若谷”让人由衷的敬畏和钦佩。 不过,在汉末三国乱世的时候,还有一个人的绰号比诸葛亮、庞统的还要更加厉害。 此人的绰号号称是三国里面最让人捉摸不透的绰号,想必曹操听了都要敬畏三废,诸葛亮听后都会仰天长叹自愧不如。 此人就是每每与诸葛亮“将遇良才、棋逢对手”的谋略家司马懿,纵观整个曹魏时期,唯一能够与诸葛亮斗智斗勇、排兵布阵对抗的似乎只有司马懿了。 而且司马懿还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最后一次,直接熬死了神机军师诸葛亮,后来,司马懿又在曹魏发动政变,成功掌控了曹魏政权。 司马懿的绰号就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冢虎”,意思就是坟墓中的老虎,听起来也是十分的“惊天地,泣鬼神”。 诸位想一想,如果你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走过一片坟地时候会不会后脊发凉,如果此时在看到坟墓之中有一个目光如炬的老虎,想必三魂七魄都被吓没了。

周瑜和诸葛亮到底谁更强啊,多个方面比较下

从历史上讲,周瑜比诸葛亮更完美。 先说史评。 《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诸葛亮是治理国家的“良才”,仅次于管仲、萧何这样的人物(注意这两个人都是搞内政的,军事方面均不行),但是他(诸葛亮)连年动众征战,不能取得功绩,是因为将兵应变,不是他的长处啊!同样是《三国志》,其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 意思说,周瑜雅量高致、心胸宽广,做事英明决断,与众不同,实在是“奇才”一个啊!诸葛与周瑜,一个“良才”,一个“奇才”,高下立见。 再说心胸。 说周瑜心胸狭窄的完全是被《三国演义》误导了。 说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周瑜年纪轻轻就做了东吴大都督,以程普为代表的老将不服,甚至都督点将的时候并不亲自到场。 但是后来,他们却成了好朋友。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是程普的原话。 试问如果周瑜气量狭小的话,他怎么能容得下先前倨傲无比的程普呢?东吴的许多名臣,如鲁肃、诸葛瑾等都是周瑜推荐给孙氏的,临死,他还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大都督之位(鲁肃的史评也是“奇才”,不是演义里那个被诸葛亮耍得团团转的“老实人”哦!)他要是气量狭小,不怕这些人抢了他的风头么?反观诸葛亮,把持蜀汉朝政多年,他一死,蜀国几乎无人可用。 难道诺大个蜀汉只有诸葛亮一人堪用吗?他六出祁山,亲自挂帅均无功而返。 事实上,他的身边明显的就有两个比他更会打仗的人:魏延和赵云(魏延的反骨是演义附会,至于赵云,自始至终他都只是个皇家护卫队长而已,蜀国根本没有“五虎上将”之说,有也只是“四虎”),可均得不到他的重用。 自己明明不善将兵,还死把着军政大权,要么是他没有识人之明,要么就是他自信到了自负的地步。 从这点上说,孔明不如公瑾。 战功就不用说了,周瑜平吴郡、镇丹阳、守柴桑,再加上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以及后来击败曹操的得力战将大将军曹仁,占领南郡,可以说,吴的地盘有一半是周瑜打下来的(打下另一半的是孙策),可谓战功赫赫。 打下南郡后,周瑜提出先取蜀、再并张鲁、结援马超、北图曹操的战略方针并积极地付诸实施。 可惜天妒英才,周瑜在去蜀途中病逝于巴陵巴丘,年仅36岁。 周瑜此前曾提醒孙权提防刘备,然而孙权不听,甚至借荆州给刘备。 不难看到,刘备后来以荆州为跳板的扩张路线同周瑜的设想如出一辙,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吧。 而诸葛亮呢,刘备入蜀带的是庞统法正,征讨孙权带的是马谡,诸葛一直在后方,并未亲临前线。 从这一点上,诸葛更像是曹操的荀彧,若不是此人的品行足够好、威望足够高、主君对此人绝对放心,是不能担此重任的。 (在这里乱插一句,可不要小看荀彧,此人被评有“王佐之才”(何顒),而三国里另一个被称“王佐之资”的是周瑜(孙权)。 不管你多么不服气,曹操言荀彧乃“吾之子房也”,孙权言“吾非周公瑾,不帝也”,可是刘备却没有任何一句相似的话称赞诸葛亮,最多也只是说“如鱼得水”罢了。 “留香荀令”、“顾曲周郎”,在当时就是人尽皆知的美好镜像。 和周瑜一样,荀彧推荐了大批优秀的人才给曹操(如郭嘉等),曾经有人戏言,若是三国只能选一个武将的话,必选荀彧,因为周瑜太短命,而荀彧可以帮你搞定你需要的任何一方面人才。 。 )至于公瑾“曲有误,周郎顾”、“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美男儒将风采,毋庸复述当然诸葛亮也不是一无是处,作为大权独揽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品行高洁、治国有方。 贾诩、刘晔等人均言诸葛亮“善治国”。 他在蜀国大力推广种桑养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蜀汉相对窘迫的经济状况。 他开诚布公、赏罚分明、恪尽职守、事必躬亲,对刘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被后世所推崇。 在这一点上,三国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同诸葛媲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不止对孔明,对公瑾也是一样。 天妒英才,时不我与。 不论他们有多优秀,毕竟历史是不能改变的,笑到最后的是“鹰顾狼视”的司马仲达。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jinrong/37401.html
抢着被裁 登上热搜 到底打了谁的脸 广本员工
食南之徒 上线 马伯庸分享独家泡面秘方 吃货 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