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利好因素共同支撑国际油价 邓正红能源软实力 市场看好未来原油市场走势

邓正红软实力表示,近期石油软实力整体呈现震荡上行的走势,多重利好因素共同对石油软实力价值起到支撑作用。随着市场进入夏季出行旺季,投资者以及市场机构对于能源需求前景普遍保持乐观预期,市场看涨情绪升温提振油价上涨。尽管国际能源署将2024年的石油需求日增长预测下调10万桶至96万桶,并预计未来几年石油需求增长将放缓,全球需求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但此后,欧佩克秘书长海瑟尔•盖斯(Haitham Al Ghais)称石油需求高峰并不会很快出现,并抨击了国际能源署关于全球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之前见顶的预测,市场担忧情绪因此缓解。美国通胀数据下滑提振市场对美联储9月开启降息的预期也利好油价。美国劳工局数据显示,5月CPI年率为3.3%,低于预期的3.4%,较前值回落,降至近3个月低位。

花旗分析师表示,油价预计将在今年夏天见顶,然后在2025年急剧下跌。花旗全球能源策略师埃里克•李(Eric Lee)预计布伦特原油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跌至每桶70美元的区间,并在2025年跌至每桶60美元的区间。李本周表示:“我们基本上认为明年全球库存将大幅增加。我们确实认为整个夏季(供应)都有点紧张,所以我们确实认为价格将在每桶80至85美元左右停留一段时间。但是,从今年下半年到2025年,我们确实看到市场变得更加沉重。”李做出这一预测之际,石油联盟“欧佩克+”已表示,希望开始逐步取消自愿减产措施。该组织正面临来自成员国的压力,要求其取消减产以避免失去市场份额。他说:“根据我们的基本情况,在今年市场大致平衡之后,明年全球石油库存将增加140万桶。我认为,当市场看到这一点时,这对价格是不利的。”

与三大机构相互矛盾的供需前景预测不同,市场分析师们对于未来原油市场走势普遍看涨,但市场仍然面临一定变量。多数机构与分析师认为,三大机构对石油需求预期的调整并不一致,随着月初“欧佩克+”对三季度延续减产进行定调,三季度去库存已是共识。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则预测,今年的航空客运量将创下近50亿人次的历史新高。高盛在报告中写道,预计健康的消费者和夏季对交通和制冷需求的增加,将推动石油市场在三季度出现日均130万桶的大幅赤字。预计布伦特原油价格将在三季度上涨至每桶86美元。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卡扎达表示,自6月中旬以来,油价经历了大幅回升,最初是由强于预期的美国非农就业报告和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数据推动的。上周的额外涨幅部分是由于对“欧佩克+”延长减产决定的延迟反应,这有助于抵消持续的需求担忧。

投资者还预计,驾车季将会加速石油的需求,这将有助于在未来几周减少石油库存。美国银行将WTI原油价格预期上调至每桶81美元,对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期上调至每桶86美元。据美国银行的分析,需求的改善将在2024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导致供应紧张,预计缺口约为每天45万桶。美国银行大宗商品和衍生品研究主管布兰奇表示,市场共识认为油价在今年三季度会走高,但尚不清楚石油供需是否足够坚挺从而让供需明显过剩转为供小于求。“欧佩克+”延长减产会起到帮助,尤其是减产执行率处于高位,俄罗斯、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在夏季补偿此前减产不到位的情况下。

【作者简介】邓正红,中国软实力之父,创立邓正红软实力思想,建立企业软实力理论和软实力指数工具,开创能源软实力、低碳软实力和产业软实力,第一个对软实力系统量化与价值评价,拥有基于企业、城市、国家之软实力指数与软实力价值评估计算一整套自主知识产权,独家发布企业(世界软实力500强、中国上市公司软实力100强、央企软实力排名)、城市(中国内地城市和地区软实力排序、中国国家高新区软实力排序)和国家(全球软实力100强)三大软实力排行榜,国家电网《企业软实力丛书(核心价值、核心模式、核心实力)》总策划及撰稿人。提前18个月精准预言2020年3月国际油价暴跌,参与国家能源局页岩油发展研究,为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页岩油发展思路提供了有益参考。出版《页岩战略:美联储在行动》《页岩战略Ⅱ:非常规变革》《页岩战略Ⅲ国家石油(突围低油价困局、减产联盟在行动、产油国地缘风险、原油史诗级崩盘)》《软实力:中国企业的破局之道》《巧实力:竞争环境下的聪明策略》《再造美国:美国核心利益产业的秘密重塑与软性扩张》《大国互联:上市与较量》《低碳创新:绿色潮流下的获利方法》《绿公司:低碳商机操作指南》等著作。


中国物流行业分析

我国物流业近几年得到很好的发展。 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按现价计算),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 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2004年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 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32.5万亿元,同比增长30.2%。 物流总值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约为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快速增长区间。 2005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高于上年。 2005年,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5%。 我国现代物流整体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2005年,物流企业在竞争中重组整合,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态势越发明显。 各地加大了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物流能力明显增强,物流管理和技术创新出现新局面,物流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进展。 泛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加强联合与协调、统筹规划,合力营造区域物流发展的“大环境”。 连锁零售、汽车、钢铁、医药、粮食等专业物流迅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6至2010年,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中心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功能将形成;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再下降3%;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23%。 到2010年,全球80%的海运出口市场,都将集中在大陆。 物流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整合交通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而成一体,实现企业与社会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物流业与互联网经济一起被人们当成新经济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地称作第三利润源泉。 现代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流通效率的竞争。 特别是从制造业的再生产过程来看,产品处在制造环节的时间越来越短,而绝大多数时间处在流通环节,大约占85%-90%左右。 因此,流通速度和效率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经济效率和速度的高低。 同时,流通还具有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 中国流通产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 例如,近十年来流通业在全国GDP中的平均比重为8.5%,流通业为国家创造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在吸纳城乡居民就业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方面的贡献更为突出。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流通业现代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连锁经营方式方兴未艾,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等先进的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得到快速发展,进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的流通规模还比较小,效率比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 200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年周转速度仅为2.4次,而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最快的每年达到20多次。 目前,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为20%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只有10%左右。 中国流通现代化的投入不足,对流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较少。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流通业在资金规模、营销技术、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竞争能力还不强。 我国物流业发展仍相对落后 过去20年中,服务业在我国发展很快。 我国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迅猛增长,交通设施及工具、仓储设施、商业网点、配送体系和信息技术、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均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东部地区及东南沿海的物流硬件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但我国物流业发展仍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对物流业的投入仍属不足。 今后首先要解决的是投资效益的准确计算、东西部协调发展和现有设备的充分利用问题。 物流一体化程度不够,行政分割、行业垄断严重。 物流交易系统分内贸外贸,运输行业分属数个部、委、局机关,流通受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各行业、各地区用尽一切办法进行物流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重复布点、重复投资带来严重浪费,而市场垄断又导致物流服务低质量和低效益。 外贸、民航、铁路、包装、通信等部门高度国有化,使得这些部门政企不分,官商作风严重。 我国出现的经济犯罪也大多在物流领域发生,更使物流消费者失去对服务供应者的信任。 物流观念淡薄,许多决策人士不懂现代物流。

什么是行业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一种人性化的隐性管理方式,强调在建立共同的远景和价值观后,通过组织氛围的建立,塑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每个员工都自觉地为企业努力工作,是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从本质上说属于经济学范畴,具有管理学属性。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活跃的组织文化,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并且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机结合,运用文化所固有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企业管理。 所以,企业文化建立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如果我们建立的文化不能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徒劳无功的,是失败的。 现在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简单为“企业”+“文化”,用空洞的口号、铺排的文字、华丽的说辞附庸风雅地装饰企业,造成企业文化口号化、标语化、表象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将企业文化高高挂起,将其虚置化。 这样的企业文化对经济起不了推动作用。 同样,企业文化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 企业文化的产生是为了辅助经营管理,但不能代替经营管理。 作用于企业的无形的手有两只——制度和文化。 治理企业只能寄希望于制度,企业制度是约束机制,保证正常的经营秩序;而企业文化存在的价值是激励,促进企业的发展。 如果将企业文化变成制度,那也就失去了文化本身的活性和生命力。 企业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对处于由人治向法治转换过程中的国内公司,能够削弱甚至取代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条件;2,能够通过文化这种隐性制度作为对硬性的管理制度的辅助,提高管理效率;3,通过对共同价值的认同,它能够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吸引、留住人才;4,通过对企业的文化包装,它能够提升品牌含金量和公司、员工形象,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行业文化的内涵行业文化是指该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 如果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一个行业的文化发达程度和特质内涵,也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也就深刻地影响着行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 (三)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层次性和交叉性规范了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的关系。 首先,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企业文化背景场的行业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企业文化的倾向与特征。 在核心价值取向上,企业文化只有不断地融入行业文化,企业在行业中才能得以生存。 如果企业文化中看不出本行业的特色,那么这种文化建设必然是失败的。 同样,行业文化也不是无源之水,其本源就是行业中企业文化。 其次,企业文化是对行业文化的扬弃和扩展。 企业间有类型、性质、规模、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对行业文化规范、理念、特性的重构和再造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一个企业独特的精神和风格的具体反映,并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 同时,当今世界,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文化创造,跨行业甚至跨文化(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交流、变革和创新都是很常见的。 正是企业文化跨行业、跨文化的交流、变革和创新,不但丰富了行业文化的内涵,而且为行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企业软实力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1、互根关系双方互相依存,均以对方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 2、转化关系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另外一方转化,即硬实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软实力,软实力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变为硬实力。 3、和谐关系双方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通过螺旋式的上升,实现动态的平衡,在平衡中追求和谐。 4、制约关系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制约,即硬实力的发展受制于软实力的建设,软实力的建设也受制于硬实力的发展。 企业软实力系统一经推出,便得到了蒙牛、东软、伊利、中粮、新希望、奥康等知名企业的认可,中国软实力研究中心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客户。 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软实力体系,从而创造更多的成功案例,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三不”标准精选优质客户:不与无法成为细分市场第一品牌的企业合作;不与没有学习成长力的企业家合作;不与缺乏变革精神的管理团队合作,以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并为客户提供长期、优质的软实力建设服务。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jinrong/37632.html
匈牙利前锋沃尔高与对手相撞后当场昏迷 被直接抬出场外
6月21日组织现场参观活动 博时基金等多家机构参与 鹏华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