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河原点感受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 丨寻迹 古运新生 好地方

舳舻相会行千里,运河绵亘是扬州。自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以来,运河原点城市扬州与大运河同生共长。6月23日,“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扬州,开启一场中国大运河的文化寻根与发现新生之旅。

引长江、连淮河、穿湖泊

“江淮明珠”成就“一泓清水北送”

这里,长江、运河、淮河佳绝交汇,国家超级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此处开始。四面环水、站闸相连、绿荫覆盖,盛夏时节来到江都水利枢纽,景色十分宜人。

枢纽内的江苏南水北调展示馆中,一座1:75000的巨大沙盘模型向众人呈现了中国大地上水资源大规模跨区域调配的壮阔景象。“江水北调奠基石,南水北调开新篇”,墙面上,一块块展板诉说着江都水利枢纽的“前世今生”。

据讲解员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江苏就已开始用“江水北调”平衡江苏南北水资源,而江都第一抽水站便是其发端。“江水北调”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打下良好基础,江都水利枢纽也成为了4系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化泵站集群。

置身最“年轻”的江都第四抽水站,6台泵机正在运行。即便无法看见泵机内部的运行状况,耳旁传来的巨大轰鸣声也能让人直接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巨大威力。正是在这样的泵机牵引下,江水源源不断地沿着输水管道抽送到江面,“水往高处流”成为现实。

推动“源头”智慧创造,智能化系统让泵站管理进入了智能时代。“累计运行6060天、抽水总量792.3亿立方米”,泵房的电子大屏上,机组运行参数、实时工情、水位情况等数据一目了然。据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第四抽水站管理所所长薛井俊介绍,目前江都水利枢纽已实现远程监测和调度,同时还建立有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实体泵站与数字孪生泵站运行管理的融合。“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是新质生产力在水利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处紧抓时代发展机遇在江都水利枢纽开发应用了数字孪生平台,这是我们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护佑一江清水北上的最新实践。”薛井俊表示。

活化运河文化遗产

“网红”文博展馆讲述千年运河故事

三古运河畔,近8万平方米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一艘巨船泊在岸边,迎接着八方游客。门票瞬间秒光,三年累计接待游客量达到840万人次,中运博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2个基本陈列,9个专题展览,1万余件(套)运河主题展品,中运博堪称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跳脱出以往展陈抽象晦涩的文图,借助裸眼3D、5G等现代数字技术,千里运河画卷以一种具体而微的形式铺陈于游客们眼前。

从观察历史到感受历史,从接触历史到深入历史,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赋予传统文化新生,也组成了中运博由“网红”走向“长红”的流量密码。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发迹于扬州,最终亦魂归扬州,大业千秋,不止关乎运河,隋炀帝与扬州有着不解之缘。

在邗江区西湖街道,于今年春天正式对外开放的隋炀帝陵博物馆综合运用图文、实物、模型场景、声光电、多媒体互动等手段,系统展示着隋代历史文化和隋炀帝陵考古成果。

跨时空邂逅隋朝历史,每一座雕塑、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隋炀帝与运河的故事,与扬州的故事。

一部扬州史,半部盐商史。扬州,因运而兴,因而富。为便于盐业贸易,扬州盐商们往往选择靠近运河的地方,聚族而居。个园、汪鲁门宅、盐宗庙、卢绍绪宅……盐商的足迹遍布扬州城。

如今,由扬州卢氏盐商住宅打造的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吸引了无数老饕慕名而来。“淮扬菜是新中国‘开国第一宴’的基准菜系,许多重要国宴都曾选用融合南北、口味适中的淮扬菜。”运用菜模的方式,博物馆中直观再现了“开国第一宴”和“清初扬州满汉席”。

除了文字、图片、实物等历史资料,展厅中还运用了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对“淮扬菜”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和介绍。融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坐落在运河边的淮扬菜博物馆正尽情绽放着古往今来“吃在扬州”的魅力与风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以前的运河和现在的运河区别作文250字

运河的变迁在我的家乡,有一条清澈见底的人工河——运河。 它发源于雾渡河,勤劳智慧的宜昌人民既用运河水来发电,又用它来灌溉农田。 春天,万物复苏,运河周围的树木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四周长出了许多小草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五颜六色的,发出幽幽的清香。 这时的运河清澈见底,碧得发亮,像一条弯弯的绿色的丝带。 河里的石头颜色不一,像五彩缤纷的宝石。 在阳光中,水面金光闪烁。 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照在水底五颜六色的石头上。 一阵微风吹过,河水泛起层层波纹,像老年人的皱纹一样。 这时的河水“丁冬,丁冬……“,像一个音乐家在弹奏欢快的乐曲。 夏天,运河周围的树长得郁郁葱葱。 火热的太阳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水面上,运河顿时像一个长长的天然舞池,而我们可以轻松、愉快地在运河里”翩翩起舞“。 这时的河水是翠绿色的,像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这时的运河成为了荡漾着我们嬉闹声、欢笑声的游乐场。 秋天,树叶有的变成了黄色和红色,还有的树叶仍然还是绿色的,果树上挂满了香喷喷的果子。 彩色的树木倒映在河里,河里的水变得五颜六色,像一个多彩的调色盘,美丽极了。 冬天,北风呼呼地吹着,运河边的草枯黄了,数也变得光秃秃的,河面霎时开阔了,运河冷冷清清,显得格外宁静。 有时,河面也会结一层薄冰,像一面亮晶晶的大镜子。 可是太阳一出,薄冰就化了。 我想,要是像北方的天气一样冷,我们就可以在河面上滑冰了。 运河,一条清澈的河流,一条养育着宜昌儿女、为我们带来欢乐的母亲河!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或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在隋、唐、元、明、清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扩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地位不断加强、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导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对京杭大运河进行过多次疏浚。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1]

历史上运河是重要的南北交通要道,现代京杭大运河的运输重要性逐渐减弱,试分析

1.近代以来,由于环境变迁、水利废弛,京杭大运河水流萎缩、泥沙淤塞,航道条件恶化。 现今大运河北段基本已失去航运价值,只有山东济宁以南河段尚能进行内河航运。 (注:作为人工河道,大运河的水量并不稳定。 早在古代,为了确保运河有充足的流量以保持漕运畅通,官府就开始兴建各种水利设施,一方面引沿线天然河湖水入运河、另一面筑坝保运河水不外溢,这些工程甚至截断了沿线的天然水系,造成沿线地区灌溉排涝出现困难——自然地到近代之后水利设施无人维持日渐破败,运河逐渐淤塞)。 2.由于近现代以来南北向铁路公路干线的贯通,以及廉价的近海海运的兴起,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人流物流大动脉的功能逐步被各种现代交通方式取代了,换言之丧失了在交通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 3.大运河在古代一个很重要的职能是承办官府漕运,在漕运的基础上衍生出庞大的人流物流,推动运河运输的兴旺和运河沿线经济的繁荣。 近代以降,漕运作为封建王朝的产物在近代交通邮传兴起后最终走向消亡,大运河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支柱,也就逐步走向衰落。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jinrong/38080.html
即将结束 激战阶段 以总理 加沙地带的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