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亏掉250亿 车企半年回顾 北汽极狐有必要再救吗

尽管顶着国有控股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名头,北汽蓝谷的“跌跌不休”似乎完全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2024年6月,北汽蓝谷的汽车总销量为9574辆,同比减少14.7%,而今年1-6月的累计销量也只有区区2.8万辆,同比减少了20.4%。作为创立超过10年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这样的市场表现实在是难以服众。尤其考虑到北汽过去几年的大手笔投入,更是有种“大火焚钞”的既视感。

为何北汽蓝谷的市场表现始终没有起色?这个品牌究竟该何去何从?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6年亏掉250亿,真有必要再救?

一直以来靠地方政府输血的北汽新能源,似乎一开始做高端市场,就没打算盈利,反而更像是想通过高投入来证明点什么。

与其他的新势力车企苦苦挣扎想上市不同,北汽蓝谷2018年就实现了借壳上市,这让它每年的“开销”就有据可查。

2018年亏7.29亿元,2019年亏8.74亿元,这些还属于正常的范畴。从2020年开始,北汽蓝谷就走上了“快车道”,连续四年的亏损分别是-66.46亿元、-55.44亿元、-58.38亿元、-54亿元。今年上半年的数据还没出来,但第一季度已经亏掉了10.16亿元,达到往年的水平也是“指日可待”。

更神奇的是,虽然一直亏钱,完全没有收窄的趋势,但北汽蓝谷在资本市场上仍然能够“大杀四方”。不仅能够不断实现融资,甚至还拿到了不少政府补助。过去六年,北汽蓝谷拿到的融资加补助金额已经超过500亿元,甚至比公司的市值还高,这也算是市场一大怪了。

因此我们后面可能还要持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这个创立超过10年的品牌,市场表现持续走低,盈利遥遥无期,却依然有不同的渠道不断为它注资。国内有这样的待遇的车企,恐怕也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但这也有一个问题,再好的政策,最终目标依然是把市场做起来。毕竟国家也不能真掏钱买你的车,甚至已经有过这样的尝试,单纯依靠B端(网约车)市场,北汽蓝谷的前身北汽新能源就曾经问鼎过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但最终这种强势依旧是不可持续的,当补贴放开,北汽依旧是“原形毕露”。

如今继续这样的故事,估计最多也就是来个“昨日重现”。

(2)定位仍不明确,闹呢?

比起销量上的“跌跌不休”,更可怕的还是这个运营了十多年的品牌,恐怕仍旧没有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北汽拉来了不少“外援”,有科技巨头华为,也有代工霸主麦格纳,但产出的效果实在难以令人满意,很大程度就是北汽蓝谷的定位始终是大问题。

2021年,北汽蓝谷因为与华为合作的极狐阿尔法S声名大噪,尤其是当时公布的一段市区NOA视频,更是撩起了很多消费者的欲望。北汽蓝谷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是一拖再拖,愣是把当时造势的热度完全拖过去了。然后新车才姗姗来迟,结果普通版车型售价是25.19万元-34.49万元,华为HI高阶版售价更是高达42.99万元。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款被期待已久的车型,压根没有掀起任何的市场风浪。不说对比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了,销量甚至比不上零跑C01这样绝对的“平民车型”。

对于这个问题,北汽虽然没有正面回应,但不断有声音提到,是因为华为和麦格纳“要价”太高了。关键是你作为主品牌,用哪家的技术,定什么样的价位能卖出去,不应该是自己打算好吗?华为要10万就给10万华为,麦格纳要10万再给10万麦格纳,你自己这个活是好干了,问题是你的车打算卖给谁呢?除了政府采购,消费者又不傻。

你要说前面几款车销量不好,倒也该认了,毕竟极狐走的是高端路线,“曲高和寡”也属于正常。关键是在坚持了几年之后,北汽蓝谷又推翻了这个定位。

去年9月份,极狐上新了小众市场车型考拉,定位是智能亲子车。新车花了大量精力,做了一系列的带娃场景开发。当然价格上也做了不少让步,这是极狐的首款10万级车型。但很可惜,极狐“生造”的这个市场并不成功,国内女性用户本来就少,还被mini、欧拉等品牌分走了大部分,留给极狐考拉的空间自然就更少了。

另外极狐也忽略了一点,女性买车很多时候是要“凭感觉”,而不是简单的场景定义。要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性能取向的小米SU7如此受女性欢迎,就是因为她们觉得“够潮”,极狐显然没有抓住这个点。

(3)洗洗睡吧,对大家都好?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抱怨“卷”。没办法,总体的资源就这么多,大家还要抢来抢去,自然会觉得难受。

而对于北汽蓝谷来说,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可以岁月静好,光凭地方政府资源就能生存得很好的品牌,非要去与一群“泥腿子”抢食,个人觉得实在没有必要。

消费者买车,本来图的就是一个实惠。为什么比亚迪秦卖得好,因为10万级别的价格,精英级的加速和驾驶体验,极低的油耗,都非常契合消费者的喜好。而这个价格,是北汽蓝谷这样的企业永远都无法做到的。当你的合作伙伴是华为和麦格纳的时候,你就注定无法去与比亚迪这样的企业抢代步车市场。

而做高端市场呢?其实也不是极狐所长。高端市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品牌形象。不论是蔚小理也好,还是问界、极氪也罢,都给人很好的科技感。而极狐在市场上做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科技标签。

高低市场都没有机会,硬撑着无非是消耗更多的资源,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更何况北汽与华为合作打造的全新智选车品牌“华彰牌”已经出来了,首款车型享界S9关注度也非常高。运营得当的话,月销量很可能会突破5000辆,价格很可能会在50万级别。

北汽蓝谷那么多的车型,今年前六个月销量也就2.8万辆,平均月销还不到5000辆,又有什么必须做下去的必要性呢?还不如就将与华为的合作当成唯一的重点。

(4)功夫拍案

论“出身”,北汽蓝谷无疑是非常高贵的。它所展示出来的市场潜力,与它所得到的资源完全不匹配。这既是它的优势,某种程度也是劣势。做得好会是如虎添翼,做不好可能把整个事业链条都钉在了耻辱柱上。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北汽蓝谷折腾了这么久,对于整个集团来说真的是负面影响。不仅每年亏掉大量的资金,也看不到什么翻盘的希望。反倒是与华为新合作的智选项目,推进得有模有样的。

市场这么卷,不掺和似乎也是一种智慧。是时候做出决策了,大家觉得呢?


昔日纯电第一大跌82%!一年巨亏65亿,北汽新能源怎么了?

特斯拉都腰疼了,谁也好不了,汽油车还能好几年

北汽新能源暴跌裁员的原因有两点

在新能源 汽车 阵营中有这样一个段子:去掉辐射中心地的销量数据,全国销量各自能剩下多少?

北汽:嘘……

「品牌地方保护」是个不利于行业发展但又普遍存在的现象,区域市场保护当地企业也确实无可厚非,虽然这会显得格局有些那什么。

曾经中汽协就对这个问题提出过批评,尤其是对外国合资品牌或独资外国品牌的批评比较直接,相信是哪些品牌、 汽车 爱好者们都是心里有数的,目前也还是存在的;北汽在这一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要知道其他新能源 汽车 品牌一度进不了北京车市,且被其他区域承认为新能源 汽车 的插电式混动车,在北京也是不属于新能源的哦。也许这是因为北汽造不出优秀的PHEV吧?

北汽为什么会出现销量的暴跌?

两点原因:

北汽新能源 汽车 过去一年的销量出现82%的同步下降,程度可以说是非常夸张了;但是同期其他第一阵营品牌的销量却普遍同比增长,少数品牌的涨幅超过100%。 所以销量的下滑单纯是北汽自身的问题,或者说是同一类型的品牌都会出现相同的问题,不过仍旧是存在马太效应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把曾经销量极高的北汽定义为弱者也许很多 汽车 爱好者都不能接受,然而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比如北汽的动力电池依靠多个供应商,印象中有孚能也有现在的韩国SK,电控系统的核心车规级芯片自然也是没有技术储备,电机仍旧依靠供应商。

近期热度比较高的ARCFOX(极狐 汽车 ),整车平台来自加拿大麦格纳公司,动力电池正是SK;然而韩系的 汽车 动力电池不论是三星、LG化学还是SK,可以说在 汽车 领域中都已经臭大街了。 在整车平台研发层面的北汽还要依靠供应商,而一线自主品牌参考某迪,其E/DM平台连带核心三电均为自主研发,MCU&IGBT芯片也不例外;各类车型包括货车都要进行六通道或24通道的底盘测试,上架测试动辄45天,而且还要经过极寒、高温、电磁干扰、NVH和全面的碰撞测试,这才叫做先进的、高标准的国产 汽车 。

北汽的新能源 汽车 确实是没有核心技术的,这就像曾经某些过度依赖合资外企技术的车企,比如东南 汽车 、东风启辰、广本理念、五菱宝骏和北汽系列品牌,这些品牌撇开已经消失的不谈,其中有一个能够进入第一阵营的吗?

似乎也就是五菱 汽车 依靠营销和低价还能保证销量,但是上汽通用五菱2020年只有1.4亿的利润,这是不是很危险呢?

综上所述,地方保护让北汽不用过于投入研发也能够获得很大的市场份额,以这种模式都可以风生水起又何必去研发呢?但是这种模式必然是没有前景的,市场的开放终究会让品牌地方保护成为过去式,一旦其他真正进行技术研发、车辆具备更高品质的品牌进驻,北汽新能源也就没有任何竞争力可言了。

理论上此时的北汽是不是应该开始加速研发了呢?如果想要真正成为强者品牌则应该开始转型,但似乎北汽并不打算这么做。

“自产自消”注定了结局!

这里的「消」指的是消化,北汽旗下曾经有多个共享或出行服务公司,生产出的电动 汽车 面对个人用户市场(C端)的表现越来越差,于是就不得不把这些车转向B端(商务用户市场)来销售。 所以北汽才不得不打造了一些出行品牌,与“滴滴”等出行领域的巨头也有合作;这就是北汽新能源 汽车 销量曲线会非常奇怪的原因,有些月份销量是三位数,隔月可能就是五位数。

原因自然是出行公司又需要添车了,以这种模式运行能成功吗?

汽车 共享化是未来 汽车 的最终形态,发力B端市场本不是错;只是现阶段的额B端市场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在2020年的需求是有相当程度下降的,这也是北汽新能源销量断崖式下跌的原因之一。

同时真正有实力冲击B端的车辆品牌,面对C端一定也是不能弱的;因为B端车辆目前的价值包括对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反之出行车辆也需要车辆品牌的知名度来吸引用户并提高用户粘性,也就是说B/C两块市场目前要相扶依存。 那么失去很大C端极大份额的北汽新能源也注定在B端玩不转,未来的北汽电动 汽车 可能会更加艰难。

至于极狐 汽车 虽然牵手华为,但华为八爪鱼自动驾驶系统只是对优秀的车辆的锦上添花,车辆的品质究竟如何还需要市场考验;同时产品定位拔高的速度过快,北汽长期以来并没有能在新能源阵营中冲击高端,所以北汽极狐的未来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021年对于北汽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应该问问北汽自己,北汽认真造过车吗,亏损太少了,存在理由都不够充分

靠骗补为生的企业能好的了?

2022年新能源车企财报点评蔚来创亏损新高 理想毛利最高

近日,国内新能源车企陆续发布2022年度财报。 整体来看,无论是销量还是总营收都成增长态势。 然而,令人以外的是这些车企的净亏损也在扩大。 不仅如此,作为新能源三巨头的“蔚小理”,也仅有理想汽车财报看得过去。 其中,蔚来汽车亏损扩大至114.37亿元,小鹏紧随其后净亏损达到91.40亿元,而理想汽车仅亏损20.30亿元。

第一名:蔚来汽车亏损114.37亿元

2022年,蔚来汽车总营收492.69亿元,同比增长36.34%,这也是蔚来第一次达到近500亿元的营收规模。 究其原因,2022年蔚来汽车一共有6款车型在售,相比起2021年,阵容也更丰富。

同样创新高的还有蔚来的净亏损额,2022全年净亏损为114.37亿元,同比增大259.40%。 而之所以会出现大幅亏损,其一, 2022年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其二,蔚来换电等增项服务的布局以及新老平台的迭代升级,消耗了大量的资金。 据财报数据显示,蔚来汽车2022年度研发投入为108.4亿元,同比增长136%,直接占据了其2022年度总营收的22%。

对比起其它车企来说,蔚来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似乎有些许慢了。 在上海车展上,蔚来汽车仅带来了ES6这一款全新车,热度十足的ET5旅行版则未见踪影。 ‍不仅如此,2022年年底发布的全新ES8,目前也还未开始交付。 但留给蔚来的时间不多了。

步入2023年,一直保持在月销一万+的蔚来销量突然“腰斩”,4月其销量为6658台,环比上月销量下滑35.8%。

第二名:小鹏汽车净亏损91.40亿元

作为新势力三巨头“蔚小理”中的一员,小鹏在2022年“混的”并不好。 在2022年上半年还取得交付量冠军的小鹏汽车在当年下半年“哑火”,出现了多个月交付量未过万辆的情况。 最终以12.08万辆的销量,27.95%的总营收涨幅结束2022年。

然而,小鹏却创下91.40亿元的亏损新高。 据公开数据,自2018年至2022年,小鹏汽车累计亏损为218.25亿元。 对此,小鹏对外宣称是受到了疫情、芯片供应和电力供应等问题影响。

如今不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小鹏,却掉队的愈发明显,4月份销量仅有7079辆,同比下滑21.36%,今年1-4月累计销量更是只有辆,同比下滑达41.9%。

第三名:零跑汽车净亏损51.09亿元

零跑主攻低端市场,其以个头小巧价格便宜的优势获得了不少销量,2022年总交付量为辆,相比同期销量增加154.1%。

财报显示,2022年零跑汽车营收为123.85亿元,同比增加295.4%,但净亏损达51.09亿元,与同期相比扩大79.52%。 细算下来,零跑每卖出一辆车就亏损4.59万。

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曾在2021年表示,希望是在三年之内,要超越特斯拉。 但从零跑汽车披露的研发费中可以看到,2019 -2022 年,零跑研发开支分别为 3.58 亿元、2.89 亿元、7.40 亿元、14.11 亿元,占同期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 305.98%、45.80%、23.63%、11.39%。 研发经费占比持续下降,侧面也说明零跑在研发方面似乎并不重视。

不重视技术研发有如何与满身技术的特斯拉相抗衡?零跑汽车应该加强品牌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

第四名:北汽蓝谷净亏损54.65亿元

北汽蓝谷公布2022年度财报显示,2022年度营业收入95.14亿元,同比增长9.4%;净亏损54.65亿元,同比增长4.22%。

这也是北汽蓝谷连续亏损的第四年。 据了解,2019-2021年分别净亏损0.92亿元、64.82亿元、52.44亿元,而再加上2022年,近四年北汽蓝谷累计亏损超172亿元。

北汽蓝谷亏损扩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上游原料价格等零部件成本上涨,挤压利润空间。

其二,高端品牌极狐在终端市场品牌认知度较低,销量低迷。 国内电动车市场看似火爆,但真正火爆的都是大众消费级产品,例如,比亚迪、五菱宏光MINI等。 而豪华市场已被蔚来、理想等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

虽然北汽蓝谷做出了改变,推出了全新的考拉车型,但其定位却剑走偏锋主攻“妈妈”市场。 要知道,上一个主打女性市场欧拉日子并不好过。 如今,在前车之鉴面前的考拉又能否扭转局势呢?我们拭目以待。

第五名:赛力斯净亏损38.22亿元

数据显示,2022年赛力斯总营收入341.05亿元,同比增长104.00%。 这其中主要收入来源于新能源,总营收为249.34亿元,同比增长482.8%,占公司营业收入的73.1%。 此外,在华为的加持下新能源车型销量远超理想,达到了13.51万辆的销量成绩。

虽然有华为加持赛力斯旗下AITO销量大增,但赛力斯却深陷亏损。 据调查,2019年-2021 年分别亏损0.67亿元、 17.29 亿元、18.24 亿元,四年间赛力斯已经亏损超 73 亿。

官方对此表示,受芯片、动力电池等原材料结构性短缺、价格持续高位等因素影响,公司生产成本面临较大压力,挤压盈利空间,对全年利润水平造成影响,但受益于新车销售快速放量带来的规模效应,公司毛利率续攀升。

不可否认,赛力斯选择与华为联手是明智之举,为赛力斯创造了一定的声量。 但目前看来,华为的加持似乎可有可无。 从公布的销量来看,3月销量仅3679辆。

第六名:理想汽车 净亏损20.30亿元

理想汽车2022年交付新车13.32万辆,同比增长47.20%。 亮眼的销量更是带动公司营收增长,2022年度总营收到达452.87亿元,同比上涨67.67%。

但理想汽车却处在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净亏损不但没有收窄,反而大幅扩大。 这与多产品出炉、销售成本增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悉,2021年净亏损3.2亿元,车辆毛利率为20.6% ,而2022年度净亏损达20.30亿元,毛利率降至19.1%。

不仅如此,理想汽车还增大了产品研发费用,2022年研发费用为67.8亿元,占比全年费用15.0%,较2021年研发费用翻倍,同比增长106.3%。

不过,如今改换产品矩阵、增加研发投入的理想却有望成为“蔚小理”中率先实现零亏损的车企。 据悉,理想4月份交付量达2.57万辆,同比增长516.3%,这是理想汽车连续第三个月交付超过2万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38815.html
二战期间 在历次海战中奠定了海上霸主地位 航空母舰
怎么从军事游戏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使命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