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技能人才 新华解码·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更好构建

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更好构建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题:培养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更好构建?

新华社记者徐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其中,针对职业教育,《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高技能人才

7月30日,教育部在福建晋江召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为何重要?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职、高职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决定》对职业教育作出的改革部署,既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思路一脉相承,又更加聚焦和精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进入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正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

专家表示,推进职普融通、深化产教融合,有利于破除“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直击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介绍,职普融通就是促进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培养成果互认、发展路径互通等方式,双向赋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路径选择。

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有4500余所职业学校支持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启蒙教育,辐射中小学近11万所,参与人次超过1500万。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指导各地推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支持高职专科和普通本科联合办学、贯通培养,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

“通过职普融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提高文化素质、创新品格、思维能力,增强软技能,而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共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曾天山说。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被认为是其突出的办学优势。

三中全会

邢晖表示,通过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有利于使职业教育围绕产业需要来办学,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比如,自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来,教育部指导建设2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邢晖说,“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能力不断增强,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下一步怎么做?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强调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做实“一体”,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

二是建强“两翼”,主动布局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序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三是办好三件大事,认真谋划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积极推动“职教出海”,高质量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

四是打通“四链”,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在纵向上内部融通,在横向上相互打通。

五是打造“五金”,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基地、金教材”,以教学关键要素“小切口”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完)


帮我查资料啊,奖励300啊

◇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职业教育经历了20多年、快速发展、调整提高三个阶段,进行了起步兴办、建设骨干学校、推进职教现代化三次创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们不断端正办学思想,转变办学观念,拓宽办学思路,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确立了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服务,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服务”的“五个服务”的办学方向,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服务经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在服务中求生存、谋改革、促发展的办学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紧紧抓住充分依靠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这样一些关系职业教育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切实提高广东省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办出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一、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主要标志是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向新型工业园区集聚;新型工业化已见端倪,这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了珠三角产业带,工业经济竞争正由单个产品、单个企业竞争转向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取决于技术创新的水平,企业发展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源的优势。 新形势下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教育不断由经济生活的边缘走向经济生活的中心,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日益得到关注,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作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业教育恢复起步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行业部门直接举办的中等专业学校,还是地方政府举办的职业高级中学,都在主管部门的牵头下,与指定的企业进行着紧密的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生产教学设备和办学经费,可这种合作主要依靠政府行政部门的计划指令,缺乏以利益为纽带的合作有效机制,合作基础相当脆弱;第二阶段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时期,这时计划经济正向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学校和企业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在市场机制下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主要以服务贸易的市场交换形成,合作解决了企业用工的迫切要求,但这种合作还只是短期市场交易行为,带有一定的随机性,缺乏合作的长效机制;第三阶段是职业教育调整提高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生产力布局和链接得到重新组合,按照经济要素优化配置的原则,已有少数企业在优化自身发展环境的同时,将学校作为本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基地,融入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因此我们下阶段的目标应该是使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有序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要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机制,使合作关系趋向稳定,合作效益不断提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体制形式,产学研结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二者的目的在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二十多年来,我们不断依靠行业、企业,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信息、人员、技术、设备、资金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内生、互惠、长久的合作机制,努力提高职业学校建设水平,努力服务江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积极探索,不断拓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新领域1、加强校企市场合作,推进学生就业与生产用工一体化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广义的产业链,学生就业与生产用工的结合是最基础的环节。 学校需要进入市场推介自己的学生,企业需要进入市场招收自己的员工,校企双方在同一个市场达成了学生就业的意向性协议,实现了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对接,迈出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 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培训,推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 校企市场合作,学校根据企业要求设置专业,减少了市场的盲目性,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校企教育合作,推进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校企合作不能仅停留在宽泛的招生、招工的合作,要提高合作的质量,就要向内部延伸、向纵深发展,谋求教育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合作,推进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校积极争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依靠企业力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是抓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核心环节——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邀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到校,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研究制订专业培养基本方案和适应企业特殊要求的专门化培养方案。 二是突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学生接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获得了完整的生产操作、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三是重点抓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环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职业学校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常年工作在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生产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加强校企研发合作,推进生产、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创新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成为继生产、经营之后的企业的第三种基本职能,同时也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推行产学研结合。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提高创新能力也是职业教育做强的核心,创新的有效途径就是开展研究活动,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开发。 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和学校发展的共同课题,只要条件具备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将产教结合上升至产学研结合,促成企业与学校结成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同盟。 当然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活动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主要以应用层面、推广层面的技术、方法、产品的研究为内容,逐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我们首先从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开始,从研究性学习着手,从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经营等环节中寻找典型问题、典型项目和典型主题,对原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化处理,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主题式教学法、项目引导教学法等,通过实践,师生共同提高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三、互利双赢,努力寻求校企共同发展的机制新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企业不再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校企合作需要实现由政府推动向市场引导转变,探索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结合,借鉴市场运行机制,谋求合作的互利双赢,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1、职业学校投身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一是建章立制,满足企业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 企业对人才有自己评价的标准,赋予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是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学校普遍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专家指导学校专业建设,倾听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实行教育“召回”制度,对暂时达不到企业要求的毕业生实行再培养、再教育,一直到企业满意为止。 二是学制弹性,满足企业用人波动性的要求。 企业用人有自己的特点,有时难以恰好与学生毕业相衔接,2000年以来,我省在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工学交替,满足企业用人的突发性要求,平抑就业市场需求的波动。 三是全面开放,满足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 现代企业正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构建新的学习型组织,努力为员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迫切需要教育服务的及时跟进。 2、企业反哺教育,带动职业学校快速发展文化辐射,引导学校培养现代企业员工。 接受企业文化辐射,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重要保证。 我们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宣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创造学生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习,把学生带进企业的生产、管理的真实环境,提前对学生进行岗位熏陶,促进学生形成自觉服务社会化大生产的意识。 我们重点引进了企业的创业文化,推进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品德和就业能力。 3、采用2.5+0.5模式对应或相关专业学生用两年半时间在原校学完规定课程后,跨区转入我学院合作企业公司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实训半年(提早达标的学生提早安排工作),达到岗位标准后由我学院安排到行内企业就业

如何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对拥有高素质、复合型、能适应数字技术的人才需求量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为此,笔者所在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工程造价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开展浙江省工程造价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研究与实践,探索省域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新格局。

聚焦“适需+变革”,在焦点与难点上下功夫

首先,瞄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焦点。 实施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能有效协调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发挥中职教育基础性作用,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切实形成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内容,传授符合经济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快速迁移等核心素养,服务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

培养高技能人才 职教

其次,破解中高职一体化难点堵点。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在浙江省已探索实践多年,但尚存在质量不高、效率较低、机制不畅等问题。 为此,学校统筹全省工程造价领域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力量,以目标一致、协同发力取代不同主体、各自为政,破解协而不同之困;以行业指导、真实需求取代经验为主、闭门造车,破解定而不准之困;以标准引领、一体实施取代分层分段、衔接不畅,破解贯而不通之困;以一体设计、体系重构取代重复设置、效率低下,破解散而不全之困;以能力为本、综合评价取代分数至上、单一评价,破解偏而不全之困。

聚焦“转化+标准”,在能力与课程上下功夫

一是能力为本。 遵循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发展的成长规律,采用“工作领域—工作模块—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水平”的“五步”逐层推进分析法,实施工程造价职业能力分析,形成工程造价专业六大典型工作领域、13个工作模块、113个职业能力的能力结构。 以能力体系为前提,将职业岗位向课程内涵过渡,分析职业能力在课程中的映射点,将职业对能力的要求映射至课程内容及要求,绘就能力课程转化导出图。

二是课程为重。 贯通构建五年学制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践课程等。 同时,紧紧抓住课程体系这一关键,统筹省域内开设工程造价专业中高职学校的教学现状,统筹中职学段、高职学段培养目标与过程,统一制定工程造价中高职一体贯通培养学制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标准为要。 整合全省工程造价领域政校行企资源,组织技术力量,以高质量为导向,系统制定了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标准、师资标准、质量保障等一系列标准体系,涵盖专业人才培养全要求、全过程、全要素。

聚焦“成长+生态”,在育人与育才上下功夫

决定

坚持学生为本,构建“144”育人体系。 围绕学生一体化全面成长核心任务,实施定职业方向、定行动能力、定培养方案、定课程标准四大行动。 彰显工程造价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的一体性、实践性、连续性、进阶性四大特性。 省域工程造价专业一体化系统育人功能更加清晰、课程体系更加优化、组织运行更加高效、相互衔接更加通畅、特色成效更加鲜明。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五大育才新生态。 坚持德技并修,强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培养,构建合作育人新生态。 坚持一体设计、衔接贯通、系统培养、螺旋递进、作用显著,构建课程改革新生态。 组建教师发展成长共同体、构建教师同学共研好机制、实施互挂双聘多元交流好模式、实现校企融合校际融通好协同,形成中高职教师团队教研新生态。 坚持统一标准、合作开发、创新形态、共享资源,打造教材资源新生态。 以共建、共享、共赢、共发展为理念与路径,创新中高职院校一体化办学治理新生态。

聚焦“协同+共享”,在师资与保障上下功夫

赋能教师成长,组专业研学共同体。 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中高职教师的成长是中高职一体化课改实施的有力保障。 成立“浙江省工程造价专业教师研学共同体”,开展专业教学、专业建设等交流;通过“走出去挂职,引进来培训”方式,中高职学校每年互派教师挂职交流;开展行业最新技术、行业动态、职业教学成果的介绍和共享。

融合实训基地,设教学资源共享池。 在工程造价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多元社会资源,实现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 制定专业实训设备的建设标准,完善共建共享实训设备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方法,明确合作院校之间权利和义务;整合实训基地的资源,完善共建共享运行平台,成立共建共享实训设备管理办公室,负责实训设备日常管理、教学、维护等工作。

聚焦“执行+评价”,在成效与质量上下功夫

创新“三教”改革,塑造智慧魅力课堂。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和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 工程造价专业强化深化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新教材以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遵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实际工程项目、真实典型任务、模块为载体,根据工程造价产业动态进行优化。 组织教师联合企业专家编写区域特色教材,将岗位能力、工作标准、技术规范等融入课程。 组织中高职一体化教研活动,全面“上好一堂混合式教学课程、学好一门MOOC、评好一门标准化课程、组好一门个性化课程”,打造“五活五化”智慧魅力课堂。

关注学生成长,精准全程数字画像。 设计开发学生智慧成长社区线上系统,从入学、就学到就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但学生的德育养成、专业学习、实习实践等常规性规范性教育教学数据会被实时录入系统,学生在校园内参加讲座学习、接受各类培训、参加志愿服务等个性化信息行为数据,也会被智慧成长社区系统记录,毕业时生成一份个性化成长档案,构建全面独特的“数字画像”。 该系统通过一体化培养路径,实现向中职校延伸,全面跟踪中职生的“五育”表现,为过程评价和升学就业提供参考依据。

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必须因地制宜、按照专业特点、统筹省域学校与专业资源,方能有序高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各阶段、各类型、各层次学校教育的纵向融通,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中国职业教育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如何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1.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与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现阶段,在中国的整个就业层面中,存在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而高级技工供不应求的现象,劳动力的结构失衡与素质较低的问题凸显出来。 由于缺乏专业的劳动力与高技能的技师,导致生产资料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虽然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高精尖的人才可以对外引进,但大批的技术工人与高级技师还需要职业教育来培养。 而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其重要性并没有被突出强调出来,因此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不重视。 2.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未充分体现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步伐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基础。 而职业教育作为不断提高个体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教育形式,应该致力于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务农技能,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但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大范围地渗透到农村中,因此无法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 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1.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与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行业等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 职业教育在其办学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和前提、以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岗位要求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建立具有职业教育风格与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中高级实用型人才。 因此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采用灵活办学的方式,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拓宽学科知识的范畴,满足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 2.职业教育要突出其终身教育的属性与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持续进步,尤其是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开始显现出来。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个体形成某种专业技能与素质的教育,必然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随着世界范畴内各种新工种的出现,每一个劳动者均面临着知识更新的压力,提高技能、更新知识成为劳动者重点思考的问题,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个体形成专业技能的途径,要突出发挥其作用,将终身教育的价值理念渗透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强调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属性的价值。 3.依靠政府,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首先,职业教育要形成先培训后上岗的招录体系,优先录用已经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技能性人才,全面规范职业证书的认证制度。 其次,要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充分保证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的有效实施。 再次,要建立配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与产业转型的保障性制度,保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要强化学分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建立并完善半工半读的基本制度。 最后,还需要推动职业教育中关于贫困家庭的救助制度的完善,帮助这些学生完成技能培训,实现就业。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在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其基础性作用体现不明显、技能培训的基本价值无法充分展现、培训内容与培训范畴相对较浅等,这些问题与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市场的发展,因此需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强化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6256.html
想与球迷建立紧密的联系 我听说过阿提哈德的氛围 萨维尼奥
开发科技上市能否创北交所融资纪录 分拆上市监管适配争议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