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盖子狮听白字戏 56项非遗魅力大

增光舞龙展演。

惠东县陆地总面积3528.7平方公里,是惠州7县(区)中土地面积最大的县(区),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孕育了惠东多彩的“非遗”文化。目前,惠东县已拥有国家、省、市、县级非遗项目56个,涵盖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体育、游艺、杂技、技艺、民俗、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等。

为加速惠东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7月30日,惠东县在九龙峰旅游区正式启动“非遗”互动周活动,该活动以“古艺今潮·山海惠东”为主题,充分展现了惠东“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亮点1

百年增光舞龙拉开活动序幕

九龙峰位于惠东县城平山镇东14公里处。相传有九条龙飞到惠东境内的山脊盘踞,人们称这九条龙形状的山脊为“九龙峰”。

本次活动主会场正位于九龙峰山下,分会场位于榕昇大康休闲中心、福源居石井农场、绿芝源露营地和Enjoy camping·小林营地。

7月30日,南都记者在惠东县非遗互动周活动现场看到,雨后的九龙峰群山叠翠,云雾缭绕,山下的舞龙团队与远处的挺拔的山脊相映成辉,本次活动以增光舞龙拉开帷幕。

增光舞龙是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度假区增光村民间特有的传统习俗,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增光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舞龙,以祈求当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增光舞龙有固定舞龙程序:农历正月初四村民把龙摆在观音庙庙前,先请关圣爷开光请龙神,起龙后走街串巷,参拜各家各户。舞时由一面大锣鸣锣开道,接着按年属肖,路牌、掌扇及其他扮景随从,队伍按预定的路线,走街串巷,龙所到之处,家家都要燃鞭炮接龙。

参拜完后,进行“穿龙架”,即龙头、龙尾在龙珠指引下同时穿过龙身,整个过程不会相碰或打结,这既是一种技巧,也寓意从头到尾、圆圆满满。最后,将龙送到河边,把龙盘好,龙头向上,送龙下海。2019年,增光舞龙被惠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亮点2

吉隆麒麟狮等非遗展演将持续5天

本次活动由驻惠东县纵向帮扶工作队、中共惠东县委宣传部、惠东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及九龙峰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旨在通过深度挖掘与展示惠东非遗魅力,打造一个集视觉享受、亲身体验与互动参与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盛宴,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此享受到“观、玩、食”全方位的文化旅游体验。

7月30日的开幕式上,现场观众不仅欣赏到了增光的舞龙表演,还观看了惠东铁涌盖子狮表演、惠东渔歌《白丝丝》和惠东客家山歌等精彩节目。

盖子狮红额青面、口阔、目大、鼻短,面额正中写有“王”字造型古朴独特,它以金狮嬉戏的故事情节,极具生活气息的动作内容,令人捧腹大笑,深受当地村民的青睐和喜爱。

铁涌盖子狮极具东江本地风情,其表演套路充满了诙谐、幽默,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在铜锣、火鼓等乐器伴奏下,盖子狮用扬、开、合、跃、抢、踩八卦,展示打四门、瞌睡、咬蚤、跤脚蚤、咬背蚤、咬股蚤等一系列丰富动作,抑扬顿挫。

铁涌盖子狮的红额青面“金狮”是当地民众用于驱邪避凶的吉祥物,民众通过舞金狮以祈求风调雨顺、福禄长寿、万事如意。2018年,铁涌盖子狮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根据活动安排,相关“非遗”展演将持续5天,除开幕式当天的节目表演外,7月31日、8月1日将展演铁涌盖子狮和吉隆麒麟狮;8月2日将举行轻骑兵巡回下乡演出开幕式;8月3日,将展演吉隆麒麟狮和稔山女子白字戏。

吉隆麒麟狮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逢年过节、婚姻嫁娶、新居落成等当地喜庆活动都能看到麒麟狮。

吉隆麒麟狮以其夸张、逼真、戏剧性的舞步,诙谐逗趣,独具地方特色。麒麟狮色彩鲜艳,以红、黄、蓝、绿、黑、白、金为主色调,口阔、目大、鼻高,头顶八卦,造型古朴独特,深受当地民众的青睐和喜爱。目前,吉隆麒麟狮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白字戏起源于元末明初,正字戏传入闽南、粤东后,与当地的潮调、泉调及汉族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渐形成。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字”,称本地方言为“白字”,故名“白字戏”,稔山女子白字戏已有100多年历史。

稔山女子白字戏是目前惠东唯一的剧种,传承了我国戏曲精华,又吸收兼容了客家地区民间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对研究我国地方戏曲的流变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2024年,稔山女子白字戏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亮点3

惠东擂茶等非遗美食任意品尝

活动现场两排景致的木屋特别显眼,这里是惠东县非遗活动周的美食区,汇集了全县的“非遗”美食。

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其中美食就占了相当比例,如梁化梅菜、多祝腊味、安墩薯香粉丝、高潭明姜、巽湾鱼饼、巽湾海味粽、平山钵子粄、平山云片糕、古城薄饼、惠东擂茶、多祝冷粉、郭氏叉烧五仁月饼、益和隆酱油等。

惠东擂茶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是客家擂茶的传承与异化,不但保留了客家擂茶原有的美味特点,还融入了诸多本土元素,别具一格。

从地缘上来说,惠东分为山区、平原和沿海片区,由于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的不同,惠东擂茶从取用食材、制作方法和佐料搭配上各有特色,如:山区片擂茶取材主要以新鲜茶叶、熟芝麻、熟花生米再加少许的盐用特制的擂钵(俗称牙钵)擂成糊状,加入开水即可。食用时再加入少许花生米和爆米花(俗称“炒米”),既可充饥,也可解渴。

沿海片擂茶取材主要为干茶叶、熟或者生芝麻、熟花生米和盐,食用时配上煮熟鳗鱼等海鲜食材及瘦肉,再加入少许花生米和爆米花,别有风味。平原片区的擂茶大多从各地带入,在保持原有茶叶、芝麻、花生米、爆米花和时蔬青菜等食材外,在食材上添加黑豆、穿心莲等药用植物的嫩叶制作。

品尝过惠东擂茶的朋友,都对其赞不绝口,尤其是沿海片飘着海鲜味道的擂茶饮后口留余香。沿海不仅擂茶好喝,这里的巽湾鱼饼和海味粽一样令人垂涎,木屋展示窗口的工作人员,热情地邀请游客品味。一拨游客散去又一拨游客涌来,田先生品味鱼饼后,称赞“好吃,好吃”。

吃过海鲜,还可以尝尝惠东山区美味,多祝冷粉就是不错的选择,配上当地生产的益和隆酱油,味道更为正宗。多祝益和隆酱油俗称“多祝甜豉油”,是惠东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调味品。2024年,多祝益和隆酱油制作技艺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九龙峰

争做惠东山区旅游门户

九龙峰旅游区地处惠东县中部,下辖19个村(社区),总面积218.0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5万人,常住人口约3万人。该旅游区的“非遗”项目有增光舞狮(县级)、谭公传说(县级)和九龙峰谭公庙醮会(省级)。九龙峰旅游区生态文化资源丰富,西枝江穿境而过,有南山河漂流、九龙峰省级森林公园、南山市级森林公园等绿色生态资源,以及谭公祖庙、龙岩寺、田坑古村、吕龙光故居等远近驰名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九龙峰旅游区正朝着“一峰一山”的发展方向努力,全力打造九龙峰旅游景区和大南山旅游景区,争做惠东山区旅游门户。

采写:南都记者 郭秋成 摄影:南都记者 田飞 通讯员 陈超


1、正字戏,又称正音戏,也有南下大戏之称,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历来被国内外戏剧界的专家、学者誉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正字戏有正音曲(杂以弋阳、余姚、青阳、四平的一种腔调)、昆腔、乱弹和杂调,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 2006年,正字戏被国务院公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 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 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 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白字戏原有老白字(闽南地方戏)、(海陆丰白字)之分,现为海陆丰白字的专称。 3、 西秦戏,初考系明末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遂逐渐游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别具风格与特色的海陆丰西秦戏剧种。 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 设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红面、乌面、公末、丑、婆等十个行当。 主要声腔是正线和西皮、二黄,还有少量昆腔与杂调,正线(以52定弦)为本腔,唱、白沿袭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噪。 乐队(素称“后场”)分文畔(管弦乐)与武畔(打击乐),原有打击乐器八件,俗称“八张交椅”;管弦乐器四件十一支弦索,俗称“四大件十一条线”(统由八名打击乐手兼作)。 剧目一千多个,武戏(提纲戏)七百多出,文戏(曲戏)四百多出;有“四大传”(本传)、“八小传”(草传)、“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小出”之分。 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雄浑,长于武打,习南派,宗支少林。 西秦戏植根海陆丰,流行于粤东,到过闽南、台北、广州、香港及东南亚。 4、 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2006年,陆丰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舞狮,有多种,其来源不一,其中陆丰青塘村青面白额的“盖仔狮”历史最长,被尊为老大/狮王!据考,“盖仔狮”即源于明代军狮,百年来一直在青塘村流传。 因头部状似锅盖而名。 具有目大口阔鼻子短等面部特征。 眉宇间写有“王”字,额头中间饰有八卦。 被尊为老大的“盖仔狮”享有特殊的地位,海陆丰有“青面白额,狮班免掠”之俚句流传。 “免掠”意谓“不用比”,指其武艺高强,地位崇高。 譬如,不论哪个村若有盖仔狮在表演,其它狮类是不敢进村的,只等“老大”表演结束离开方敢进村。 反之,其它狮类在一个村里表演,如果“老大”突然闯进,只有自觉中止表演,选择离开。 其它种类的狮班与之相遇,要偃旗息鼓,乖乖地站在旁边让道等候“老大”的通过,有的干脆改道避之,颇有惹不起而躲避的意味。 陆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6 滚地金龙,“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 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龙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 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曲牌。 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 陆丰滚地金龙主要在西南镇青塘村、安云村,大安镇南溪村、顶潭村、安塘村、安博村、磁西(九乡)王厝村,城东镇上神山村,潭西镇深沟村,海陆丰区香洲街道和顺村(盐酸角)等村流传。 2006年,陆丰滚地金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麒麟狮象舞,海丰县公平镇的麒麟狮象舞,人称之为“三才”(天、地、人),是公平镇特有的动物舞蹈,象征公平圩日兴市各社团、族群和姓氏之间的团结包容、和谐相处的社会文化,因此被誉为祥瑞、团结之舞,主要在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上表演;公平麒麟狮象舞,是海陆丰“狮舞”中的奇葩,其象征包容、和谐的意义,更是独树一帜、无与伦比,麒麟狮象舞锣鼓队吹奏音乐合拍动听,以及舞狮人员的精湛舞艺,堪称公平一绝,在海陆丰地区,只有公平才舞“麒麟狮象”,因此名扬海陆丰。 8、五色狮灯舞,陆丰碣石于明朝初期设卫,建有碣石卫浅澳炮台,是明清时期我国的海防军事重镇,期驻军由朝廷在全国各地统调。 相传在明洪武年间碣石卫城舞“五色狮灯舞”就已有之,并逐渐成为碣石镇最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娱乐节目之一。 威武雄壮的“五色狮灯舞”既融洽了外地舞狮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当地民俗的传统舞蹈。 “五色狮灯舞”的制作方法是用竹片扎成骨架,裱上薄棉纸或娟布,狮身高2.8米、长3.2米、宽1.2米,内空,有安插火烛的装置,分狮头和狮尾,狮腰用软绳连接,可以前后活动,狮头和狮尾各装竹杆一支。 五只狮分别涂上青、蓝、红、黄、深蓝五种颜色,故称“五色狮灯舞”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 大安“八兽舞”,源于唐武德五年安陆县奠基庆典,时人以“八兽”出贺。 由于“八兽”造型逼真,气势非凡,被视为吉祥之物。 之后,大凡大型庆典,必出“八兽”。 大唐遗风,绵延千余年,流传至今。 道教始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并延续于宋、金、元、明等朝代。 至清代,因道教被视为汉人的宗教而受到压制。 “八仙”属道教人物,唐朝已有 “八仙”传说,但并没有“八仙骑八兽”的出现,至宋时“八仙”才定形,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八仙骑八兽”的模样了。 “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只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上进行表演,故也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 依据各仙座骑及表演时的出场顺序分列如下:一是汉钟离骑麒麟、二是吕洞宾骑雄狮、三是韩湘子骑绵羊、四是曹国舅骑青牛、五是李铁拐骑猛虎、六是张果老骑骏马、七是何仙姑骑福鹿、八是蓝彩和骑大象。 10、英歌舞,即英雄之歌舞,而英雄则指梁山泊一○八好汉,在智劫生辰纲中,乔装打扮,混入大名府,表现有正义、有机智,不怕艰难,英勇奋进的精神,呈现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气概。 英歌舞是陆丰市甲子镇民间传统节目,历史悠久,据传清代光绪年间,甲子地区人民为庆祝一次盛大的庙会,从福建活动形式引进入门,开启英歌,由于英歌舞具有古老装扮;武姿雄伟,气势动人,受到群众赏识和喜爱,故此,年年活动,代代承传,百赏不厌,流传至今三百余年,成为独格英歌舞。 2011年,甲子英歌舞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 博美飘色,俗称博美美景,据考证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一七六八年),是从苏州传入,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年历史,由当时的博美经商名人林广神,字尚智,太学士,于苏州经营红糖批发生意时,适逢当地节日,举办文艺巡游活动,有感于飘色表演的逼真,精巧的化装,仪态优美的特点,深受感动;随之拜请当地艺人为师,购回八套飘色道具,并聘请名艺人到博美传授指导创办飘色艺术、化装技巧等。 从此博美飘色每逢春节、元宵、三月二十三等传统节日都举办飘色表演,至今代代相传,并有所改进创新和发展。 陆丰博美飘色的表演特点:可分为顶桩和下桩二部份,每架飘色高450厘米—500厘米,都以一个长250厘米,宽120厘米,高80厘米的景床为小舞台,台面站立的人物造型称为“屏”,也称下桩,凌空而起历史英雄人物造型称为“飘”,也称顶桩。 两者由一条精心特制锻造各种不同规格和形状各异的钢条为景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来表现飘色的特点,突出历史英雄人物的爱国主义气概。 博美飘色现有只办五架,过去每架飘色需要八人抬着进行巡游,现经改装利用板车轮只需四人推进就可以外出巡游。 飘色必须严格挑选8—18岁男女儿童为扮演者,每架飘色需3—5人。 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吹打乐。 南塘庆兴班为代表的《南塘吹打乐》是广东省音乐之一,它以大小唢呐“吹歌”为主,再辅于锣、鼓、钹等打击乐组成吹打乐,有时辅于弦乐演奏,穿插有头、手、腿顶着瓷碗进行高难度单吹或单人双吹等表演形式。 2006年7月代表广东省队到河北省北戴河参加全国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吹歌展演获得“特别优秀奖”和“吹歌大王”荣誉称号。 13、湖东旱龙船,又称“山龙船”。 是靠海的湖东人民每年端午节见惯了水上龙船竞渡,模仿水上赛龙船划行动作,在陆地上象征性地划龙船。 相传始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由镇内群众始创。 自清代以来,多在节日和庆典活动进行。 长20米,30至46人表演,演员分成两排,站立于船中。 表演时,用腰带系着船体,以步代舟,带动龙船前进。 在船内锣鼓声和指挥者的指挥下,执桡者有节奏的口呼号子作起落整齐的划桡动作,集体操作划行,掌龙头和舵尾者也做相应的配合动作,观之恰似船行水上,场面热烈,构成一幅力争上游,赛龙夺锦的动人画图,丝毫不逊在港池内溪上龙舟竞渡的情景。 特别是,当桡手们随着嘹亮的哨音唱起优美的渔歌时,更造成了一个迷人的境界,渔歌有对唱、合唱。 富有地方特色的旱龙船是本地群众喜爱的文艺活动表演项目之一。 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紫竹观道教音乐。 陆丰河西紫竹观道教音乐源远流长。 远在晋代道教卢循等起义失败,部分余众分散到海陆丰,散居于沿海港门及岛屿,史称“卢亭”。 从那时起,海陆丰就有了道教、道徒及其道观、道乐等。 紫竹观源于宋代甲子门的玉清宫,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迁于陆丰县东海窖菜园仔称“觉生堂”,原址保存至今。 清乾隆期间,又再迁于今陆丰市河西镇湖口大峰山,改“觉生堂”为“紫竹观”,俗称“湖口庵”。 紫竹观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多平方米,整体建成前中后三殿,前殿供奉“王灵官”;中殿“玉皇大帝”,左右有吕纯阳邱长春等道教祖师;后殿:天官、地官、水官及南辰北斗星君等。 属全真教龙门派之法脉。 紫竹观道教音乐分为两部分:一为道徒早晚课读的仪礼配乐;一为神诞法事的法乐。 其吟唱音乐全照经文,历代相传,一字无改,唱声曲折,故俗谚称“聪明戏仔,鲁笨师公”。 谓其故守传统,不知变化。 然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值得称许。 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钱鼓舞,又称《踏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的民间歌舞。 由二个角色或四个角色演唱,今人多编作群舞。 演员为童伎,男女配对;身着彩衣,绿男红女。 头戴哪叱帽,手持舞具钱鼓,载歌载舞。 原始形态,多穿插有人物、情节。 今天流传下来的故事,有《陈三磨镜》、《郭华卖胭脂》、《裴航遇云英》等。 这些故事的本身或缘于《唐人传奇》,或源于《宋元话本》,形态古老。 演出时,有帮腔,亦有伴奏。 帮腔衬词用“啰哩嗹”,是一种古老的梵曲。 伴奏乐曲有《柳青娘》、《双清》、《钱鼓尾(串)》等。 《柳青娘》是一支古老的“牌子曲”。 《钱鼓串》很独特,其音乐语言可谓仅见。 舞蹈动作有二套,一套属《钱鼓》的舞蹈动作:如击鼓、摇鼓、打鼓、抖鼓、抛鼓、接鼓等;一套属串演故事的戏曲动作:如骑马、勒马、望楼、磨镜、照镜、穿针、引线、绣花等。 两套动作,揉合一起,天衣无缝,是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向戏曲艺术过渡的绝妙范例。 16、城隍爷鬼节,三年一次,海丰陶河镇杨铺十三村每村派人组团巡游,两班社戏斗彩等,期间有以下活动礼节:迎神为各神明开光、走 午朝祭神、点睛仪式、会景巡游、抢包山(晚上请鬼吃包、让鬼打扮、凌晨开放村民抢包山。 改为派发平安饱)、化神像等节目17、 鲘门五月初九赛龙舟,鲘门龙舟赛是在端午节后四天比赛的,因为当天海水最为活跃,天气晴朗,鲘门初九赛龙舟整个鲘门镇人山人海,每一家都邀请亲戚朋友观看,在2010年的五月初九鲘门龙舟赛达到顶峰整个鲘门中心区挤满的了观看的人。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6434.html
麦金托什破奥运纪录夺金 张雨霏摘200米蝶泳铜牌
科尔 要看录像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 我们只剩4场比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