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下、九曲溪畔。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徜徉在朱熹园,他郑重地说:“如果没有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现在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本集编导:张侨、应曲川、吴咏玲
编导组:武笛、张嘉琪、陈凯茵、陈露缘
记者:丁汀、周旋、孔令杭、朱高祥、林凯
剪辑:高杰 设计:耿晓涵
包装:张治国、朱李杰 解说:兰旭
摄制:武笛工作室、新华媒体创意工场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网联合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中作文5篇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中作文5篇文化的创新不能只在新,滥竽充数等同于火上浇油。 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不能忘记文化的传承,下面就是我整理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中作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中作文1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托尔斯泰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传承与创新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一直遵守着旧规矩,就不一定会有好结果。
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 他学习书法,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其他的书法临摹,像李斯等等。 他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 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 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书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临摹。 当他把古人的真迹和自己临摹的作品一道归还原主时,连主人也分别不出真假来。 别人终于对他说出了要创新。 他听后慢慢冲破束缚,发扬长处,到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创新,就是不断地推陈出新,也就是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作品。
王安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曾称雄于个人电脑领域,被称为美国式成功创业的典范。 进入80年代后期,个人电脑业迅速发展,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其他公司相继推出了体积小且可以互相兼容的个人电脑,其价格只是王安电脑的1/3,而且可采用市场上的通用软件。 而王安公司忽略了市场变化的情况,仍然坚持生产老产品而不创新,导致销路越来越窄,作为公司继承人的王安博士的儿子不得不在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文件上签了字。 可见,一昧的“传承”的后果可想而知。
我们不缺乏要传承的东西,但也需要创新,因为创新,是汗水酿成的琼浆,它历久弥香;创新,是向往的彩虹,它绚丽辉煌;创新,是一道铜墙铁壁,它固若金汤。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中作文2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创新,利用现代方式给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北京清华附小的学生为致敬苏轼,不仅通过吟诗等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完成带有专业色彩的论文。 这件事不正是利用创新弘扬传统文化吗?虽然小学生能力有限,但苏轼的数据分析他们做的非常专业。 这不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吗?
文化创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近年来,国学的兴盛使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信息下传播,有热衷于汉服的大学生,还有成语大会的热播。 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通过大众传媒进入我们的视野,为我们铸造一个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
春节期间曾看过央视的《经典永流传》,印象最深的当属四个成人演奏中国古典乐器,随着孩子们身着民族服装利用中英交替演唱《登鹳雀楼》。 这种中西结合将传统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使人无比震撼。 传承经典,与现实结合。
将经典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的事情屡见不鲜。 而在我国古代文化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如: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文化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创造出浑厚中带锋利,严谨又开阔的柳体从而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传统书法增添新的气息与活力。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近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在传统中国画中融入西方色彩,既体现了中国画的韵味又将创新融入画中。 从而创造出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尤其奔马图几乎成了中国现代画的现代标志。
当今中国,传统文化有些虽然已经消失,但保留了几千年的文化我们要传承下去。 传承经典,历久弥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 让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使人们唤醒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共铸中华文化辉煌。
经典在于传承,失去创新的传承将会使文化缺失活力与激情。 所以,传承文化,重在创新。 让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时代印记,让人人都能铭记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利用创新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的融合。
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创新技术的帮衬,让传统文化在创新的作用下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中作文3
行走过这个剧院大门口,门中隐隐传来高亢的歌声,院门口还贴着一张巨大的海报,正是关于戏的广告。 走了许久,见此剧院,一时兴起,信步入此地。
如今社会,难得见这一方净土,毫无喧哗,只有乐声声声入耳。 座位上每个人的神情,都充满了肃穆。 我心中微微悸动,戏曲作为中华流芳百世的瑰宝,当世人确实少了应有的尊敬,也只有那些老辈人的心中还存有一份热爱与敬重。
近夜晚,院内灯光昏暗,台上却炫烂着光线,与席下的暗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仿佛也看见了历史中的人们。 他们的夜晚何来灯光,是何等不便。 我不禁浮出些许笑意,许多人说现代的创新科技扼杀了传统艺术文化在人们眼中的地位。 我看不然,科技反而给了传统艺术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方便,看这白炽灯,这音响,这些创新科技之物已经渗透进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地方。
实际上,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华民族心中的传承从未动摇过,传统文化是一族之本,是一个民族的根。 可社会需要创新,人类要进步就离不开创新。
这矛盾吗?我思索着。
走出剧院,仿佛经过洗礼,我精气神一下子好了许多。 在一处公园内,看见一群老人在用电脑视频学习太极,一些孩子看着手机大声朗读,生气勃勃,传承与创新,这不是一个死结,既然两个都需存在,那我们要做的只是去融合它们。 如今社会何处不显现着传统与创新融合的场景,就像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硬件是电脑的根本,不能丢失,软件是创新也不能丢,两者都不可独立起来,那么它的组合,就构成了电脑强大的系统。
这时我的心中豁然开朗,传承与创新无需分开,他们可以合成一体,组成新的瑰宝,为社会绽放它更闪亮的光泽。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中作文4
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纵使是文人志士也在新文化运动中迷失方向,于“抛弃旧文学”中走向极端,甚至郭沫若大师亦公开批判国学大师陈寅恪,似乎要将传承千年的文化均付之一炬,依其所见,似乎创新便是“不破不立”,便与传承相对立,但我以为,创新自寓于传承。
传承,并非狭义上的继承,其本就蕴含了扬弃的智慧。 孔夫子“述而不作”,其所传述的先人的智慧,同时弃其糟粕,此等选择过程本就是一种再加工,并加之以自己的思考,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所谓创新,本就是厚积之后的薄发,本就是薪火相传之后的水到渠成,二者从未对立,相反,创新始终寓于传承之中。
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大家于传承的瀚海中披沙拣金,而同时孕养于传承之中的创新之思想终得以璀璨于人类群星。 艾略特诉诸古典,传承从但丁到德莱顿的传统,他的次次创作都是对古典文化的再致敬,营造出陌生的美感,如晨钟暮鼓般唤醒人们内心“没有雨只有雷电”的荒原;木心远赴异国却仍凝古典文化于心,于传承中融汇中西,其“文学嘉年华”之创新思想便于传承中应运而生……当传承的文化弦诵不绝,寓于传承中的创新自然会从一代代人追本溯源的思索中、孜孜不倦的完善中喷薄而出,创新方成为其创新。
然而,厚黑学和致富秘籍畅销的当下,无数人急功近利,无数抛弃传承的“标新立异”堂而皇之戴上“创新”的面具,进入公众视野。 君不见,各种架空文学横空出世,“创作鬼才”层出不穷,然而,未经传承孕育的“伪创新”,带来的雷点频出,以致贻笑大方。 更有甚者,假借传承的包装,如“气功大师”王林,欺骗乃至危害大众,不仅可笑,更为可怕,是为荼毒社会之蛆虫。 由此可见,一旦失去传承的文脉滋养,所谓创新,不过是跳梁小丑,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因此,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创新寓于传承,我们将拒绝抛下一切的天马行空,也不再会有“焚书坑儒”“打倒孔家店”如此摒弃传承的悲剧。 我们将有更多的白先勇,于对昆曲的深刻传承与解读中,方迸发出艺术创新的灵感,使“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余音绕梁;我们将有更多人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窥见人性的渊薮,从传承之泉中采撷寓于其中的创新。
“我们都是历史中的人”,卡尔维诺如是说道。 我们本身处传承之中,让我们于传承中创新出自己的历史。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中作文5
遥远的东方有个美丽而古老的国家——中国。 她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数不尽的神话传说;有着文明而古朴的民风;有着灿烂无尽的民族文化。 世上最雄伟、壮观、迷人的山,世上最沸腾、气派、醉人的河,滋养着她勤劳、坚韧、可爱的儿女。 她善良、多情、博爱、深沉、又充满智慧,是地球妈妈几百个孩子中的一个。 你看,她开放了,渐渐朝着富裕接近,明天的她一定更强大。 这就是我的祖国,我深爱的祖国,我是中国人,爱说中国话。
从汉语诞生的第一天起,已经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紧紧相连。 五千年的岁月积累,早已像高山一样博大雄伟,似海洋一般广阔无垠。 独特的四声,有着音乐般的声调,配合我国特有的诗词歌赋,即可终日吟唱世代相传。 这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最有活力的语言,生生不息、蓬蓬勃勃,它包含了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保护它不受伤害,英雄儿女为了捍卫它的尊严浴血奋战抵御外强,正是他们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是他们用满腔的热血,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凯歌,才使得我们的母语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 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语言啊!
正是会说这美丽语言的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汉字——方块字。 它以平凡的一笔一画组成了不平凡的统一体,以其独特的结构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的悠久,展示历史的浩荡、曲折,和中华民族的与众不同。 它的魅力是任何别种文字所无法企及的。 它是一首古老的情歌,深情、缠绵;它是一首精辟的诗,刻骨、醉人;更是一篇抒情散文,向人诉说着满腔激情,令人随之起伏、荡漾,大有与之同生死、共命运之势。
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走进文学的殿堂,尽情地在古诗美文中流连忘返。 同学们一起欣赏“汉字宫”,领略古人造字的伟大;一起翻阅背诵古典诗歌,与诗人一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一起品词析句,体会汉语的精华。 点点滴滴使我们爱上了语文,爱上了文学,爱上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启心智,长知识,令我们爱上了汉语,了解了民族文化,感叹着祖国的伟大。
是啊,汉语是热血一般黄河的波涛,是群星一般祖先的谜,是春蚕口中吐出的丝绸古道。 它是遨游太空时发出的问候,是奥运升旗时奏响的国歌,是每次放飞白鸽时祖国的生日。
让我们在这一句句韵文偶句中,一声声快乐诵读中,品读普通话的韵味,继承她的精华;
让我们为中华民族而荣耀,因为她顽强不屈、坚韧不拔、光荣伟大;
让我们为中国话而骄傲,因为她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
让我们为这个大家庭而自豪,因为她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是我们共同的家!
有关杜甫江阁的资料
杜甫江阁概况——风雨问当年,流寓星沙,客恨曾题临水阁江山留胜迹,何分湘蜀,诗魂尚系浣花溪据史记载,唐大历三年秋,杜甫友韦之晋调潭州剌史,投之待至而韦卒,甫以贫病之身客居长沙。 初,甫寄舟中,泊南湖港。 近港之驿楼,迎别友人之所也。 甫两别刘判官,诗云“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 后移居湘边佃楼,或在长沙小西门一带,自称“江阁”。 有《江阁对雨有怀》诗云“层阁凭雷殷,长空面水文”、《江阁卧病走笔》诗云“客人庖厨薄,江楼枕席清”。 杜于江阁中,曾晤苏涣,有《呈苏涣待御》诗云“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又晤李龟年,有诗云:“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阁遗迹早不存矣,而今得于原址重建之。 诗圣杜甫,晚年两度驻足长沙,曾寄居江阁,在长沙留下诗作五十余首。 为纪念这位被历代人民爱戴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长沙市人民政府,在湘江风光带兴建杜甫江阁。 鉴于杜甫江阁是杜甫在湖南的很长一段时间的住所,作为湖湘文化和杜甫相全方位接触的一个契合点,和杜甫的不解之缘,我们决定选取杜甫江阁作为载体,追本溯源,发散辐射,进行相应的调查,从而在凭怀伟大诗圣的同时,追寻杜甫与湖湘文化的相互影响(或者称之为作用力)。 调查报告首先从杜甫江阁本身说起。 杜甫江阁为缅怀杜甫而建,选址在长沙西湖路与湘江大道相交的湘江风光带上,与天心阁、岳麓山道林二寺和岳麓书院形成一条文脉带。 清康熙年间,长沙就有文人名士提出为杜甫修建江阁、诗碑,立塑像,以纪念诗人。 此后,这种呼声一直没有停过。 2002 年,长沙市政府终于担起了这一重任。 杜甫纪念馆,东朝湘江大道,入口前为广场级踏步;西面面向湘江、主体建筑距湘江堤边5米,一层露台飘于湘江上5米。 杜甫江阁的南北连廊为诗碑廊,柱两侧立石碑刻杜甫诗歌供人学习,诗碑廊有扇形廊、曲廊,石碑点缀设置。 杜甫江阁北向规划布置六角形碑亭,重檐屋顶,亭中立碑,记述长沙市政府修建杜甫江阁的缘起和经过。 杜甫江阁南向靠湘江大道人行通道路边建方亭,与诗碑廊相连,是杜甫江阁的次入口,方亭为单层屋面四坡顶。 江阁为四层建筑,室外地面(江堤地面)至檐口底高 15.9米,至屋面脊顶高约19.5米。 该建筑二层平面为杜甫纪念馆,馆正中立杜甫塑像,外墙2.1米高开高窗,实墙上用绘画介绍诗人生平,三层及四层为诗画会所,集名人雅士会诗作画,一层为诗词书画纪念品商店。 建筑立面为中国传统仿唐古建筑形式,朱红色柱,仿古格栅窗,白色墙。 柱廊台阶栏杆为云纹石柱、石面板栏杆。 屋面歇山顶,远挑檐口,青黑色筒瓦曲线屋面,曲线舒展,体现唐代建筑古朴、雄伟、厚重的基本特征。 面向湘江大道及湘江的东、西两立面均为主立面,于屋顶檐口下立横扁,上书“杜甫江阁”四个大字。 杜甫江阁书法碑廊工程位于长沙市西湖桥口湘江风光带,投资100余万元,将于明年2月竣工,从杜甫在湘时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59首诗到时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书法碑廊是杜甫江阁的一部分,由全国著名书法家沈鹏、李铎、颜家龙、李立、何满宗等书写。 杜甫晚年在湘时的作品约100余首,因其在世59年,为表纪念而只选出59首。 杜甫江阁主楼的文化工程主要围绕杜甫与长沙、杜甫在湘所创作的诗歌以及杜甫对湖湘文化产生的影响而设计,同时注重整体环境布置,以期营造出最佳历史文化氛围,适应不同社会层面的观众,达到融知识性、休闲性于一体的效果。 二楼设计布置为纪念大厅。 大厅正面为大型木制浅浮雕《杜工部潇湘行踪图》,展示了杜甫在湖南生活时的行踪,与大厅中央杜甫雕像交相辉映。 大厅两侧布置有张大千、林散之等著名书画家的杜诗及诗意画,加之对联、诗画大花瓶、仿古红木大座屏、花架、几案和名贵盆花、盆景等,使整个大厅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楼专题展示杜甫生平。 其中以诗画形式,着重展示杜甫在湘三年的诗作,表现其老病孤舟的生活困境以及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展览分六个部分:家世、游历、言志、诗史、湘魂、光彩。 拟展出图片资料、诗画作品、杜诗版本、实物资料共百余件。 此外,展厅整体风格与江阁建筑风格相似,展墙采用万字格门窗式造型,此种建筑造型语言能有效地把观众带入历史的时空隧道,加之层版设计采用古代线装版本书页的形式,两者结合使古代文化的韵味更浓。 既能使参观者在浓郁的唐文化中缅怀诗圣,又使整个展厅简洁明快,疏密有致,轻松舒适。 四楼设计布景为以文会友和精品展示场所,暂名为“集雅轩”。 拟分为模型展示、以文会友和观众休息三个小区域,大厅中央摆放江阁模型一座,两侧布置清代红木家具、文房四宝、古玩字画、湘绣奇石精品等。 四壁有长沙人文荟萃人物故事组画,讲述屈原、贾谊等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以反映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诗圣”杜甫晚年在湖南漂泊了两年多,曾在长沙湘江边“江阁”寄居,并是诗人度过的人生最后一段岁月。 两年里,杜甫留下百余首诗篇,其中在长沙所作的就有50多首,包括著名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还有点出“长沙”之名的《发潭州》:“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这些史诗为湖湘文化添光增彩。 编辑本段杜甫在长沙——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 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 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诗圣”杜甫于唐大历三年(768)晚秋,从蜀中前往湖南,准备投奔旧日好友、正待调任潭州刺史的韦之晋。 不料,杜甫赶到长沙时,韦之晋已不幸暴卒,贫病交加的杜甫,只得在长沙度过了人生最后两个年头。 从入长沙,到魂归湘江,杜甫与长沙结下了不解之缘,作诗50余首,留下了“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春水”,“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等名句。 初来长沙时,杜甫寄居舟中,船常停在南湖港。 南湖港附近的长沙驿楼也就成了杜甫送别友人的地方,“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江畔长沙驿,相逢缆客船”等佳句迭出。 稍后,杜甫在小西门外的湘江边租佃了一间简陋的楼房,因楼房面临湘江,“诗圣”将其取名为“江阁”。 杜甫在诗中曾多次对“江阁”有过描绘,《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有云:“南纪风涛壮,阴晴屡不分。 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 层阁凭雷殷,长空面水文。 雨来铜柱北,应洗伏波军。 ”在《雨》一诗又云:“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 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 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 ”可见当时“江阁”面对湘江,云掩薄雾,鹤舞白沙,流潦满野,日照其中,橘洲景色忽明忽灭,麓山岩姿若隐若现。 在这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江阁”成了杜甫唯一可以安身的地方。 在这里,杜甫不仅得到了暂时的安宁,还结识了不少新旧朋友,苏涣就是其中之一。 苏涣年轻时闯荡江湖,后考取进士官至御史“佐湖南幕”。 他虽身在官场,却独来独往,不交州府之客。 一天,苏涣特地来到江阁访问杜甫,两人饮酒品著,谈诗论文,极为融洽。 杜甫十分赞赏苏涣的才气,称他“方力素壮,辞句动人。 ”次日回味,仍似闻金石之声,将近作《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相寄,“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 市北肩舆每联袂,郭南抱瓮亦隐几”,就出自此诗。 杜甫自从结识了苏涣后,两人过从甚密,引为患难之交。 在此期间,杜甫还遇到了旧友、大音乐家李龟年。 据说李龟年曾在湖南采访使的筵席上咏唱王维的“ 红豆生南国”和“春风明月苦相思”,听者无不罢酒饮泣。 杜甫少年寓居洛阳姑母家时,多次在歧王李范宅里和殿中监崔涤的府第听过李龟年的歌唱,没想到在长沙又能相见。 欣喜感慨中,杜甫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寥寥数语,包含了时代的动乱、国家的盛衰、人民的流亡和个人的悲欢。 770年冬,杜甫在从长沙前往岳阳的船上逝世,时年59岁。 编辑本段杜甫与湖湘文化的相互作用力一、杜甫文化给湖湘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整个先唐,我国广大南方地区经济文化一直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秦汉时期南方地区刚刚纳入中原版图,地域文学还谈不上大的发展。 汉末唐初长达四百余年的动乱又大大减缓了这一地区地域文学的发展进程。 湖南在当时的落后程度更是令人吃惊,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指出,据《隋书.地理志》所载户口统计,大业五载(609)全省人口才二十八万。 贞观三年(639),全省人口三十一万。 即使发展到百余年后的天宝元年(742),户口也近九十五万。 近二十一万平方公里省境内仅有三十至九十余万人,足以显示开发程度之低,经济文化水平只落后。 《唐会要》卷六二、卷八六载,荆、益、黔中、闽中、岭南州县都属于奴隶买卖区域。 白居易《道州民》就提到: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 说贞元中道州刺史一道州矮人岁贡京师供人取悦。 洪、潭等州僧寺内也多奴婢。 这些事例侧面反映出唐时期湘中地区的风俗愚顽、未被教化可见一斑。 只有到了隋唐一统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时期,南方地区经济文化才获得较大的发展,南方文学才开始自具面目,并与北方文学逐步走向融合,而融合的主要途径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员来往。 唐朝通过命官、铨选、贬谪、科举、置幕等手段来加强对南方的统治,保持与南方的密切联系。 同时,北方文人们的南来北访也是北方文化南输,南方广大落后地区受容先进的北方文化,形成地域文学的动态历程。 北方文人不但成为孤寒的湖南文士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而且带来了北方文坛风气。 北方文士在湖南常题壁,唱和,寄曾,这一系列活动给湖南地域文学带来的生气。 湘文化也正是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继承楚文化而逐步开始发展起来的。 在这样一个历史大前提下,杜甫,作为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他的湖南之行及留给后世的诗篇和遗迹,无疑对湖南地域文学与北方文学的交融,甚至对其地域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的。 大历三年(768)杜甫游岳麓山道林寺有《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 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 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 塔劫宫墙壮丽敌,方丈涉海费时节,悬圃寻河知有无。 暮年且喜经行近,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 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 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 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 久为野客寻幽惯,细学何颙免兴孤。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 ”与宋之问的《晚泊湘江》及后来作幕潭府的沈传师,斐怀古诗并称“四绝”,中唐以来人们十分珍视,作四绝亭一贮之,以诗板高悬寺内,四绝诗、亭成为潭州一胜迹,韦蟾诗称:“沈裴笔力斗雄壮,宋、杜词源两风雅。 ”可见后人之无限仰慕。 四绝亭周围的景致极美,文人诗兴因此更高,齐己《怀道林寺道友》云:“四绝唐千万木秋,碧参差影压湘流。 闲思宋杜题诗板,翌日凭栏道业休.”像这样写成的诗颇多,以至后来成集,《新唐书.义文志四》。 二、杜甫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湖湘文化中凭吊文学的发展杜甫仙逝湘江后有杜甫墓,杜工部诗才盖代,名悬日月,受后人景仰,并有不少凭吊诗为后人传颂:扁舟下荆楚间,竞以寓卒,旅殡岳阳。 享年五十有九。 ——唐·元稹《题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其卒当在潭岳之间,秋冬之际。 ——宋政和五年 凤台子 王得臣 彦辅《麈史》水与汩罗接,天心深有存。 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 流落同千古。 风骚共一源。 江山不受吊,寒曰下西原。 ——宋·徐屯田《过杜工部坟》历代文人墨士对杜甫的凭吊不枚胜举,这些文学创作无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湘文化的发展。 三、杜甫的“史诗”给湖南的历史学考察留下了一笔财富杜甫的诗向有“诗史”之称,他在湖南的创作也毫不例外的发挥了这一功能。 譬如杜甫写下了《麓山道林二寺行》后,离开长沙,逆水来衡州投奔韦之晋,不料到了衡州才知道不久前韦之晋已调任潭州刺史,两人恰于途中错过。 杜甫再匆匆赶回长沙,韦之晋却不幸在日前暴卒,这使杜甫陷入深深的困境之中。 他只得暂栖江上的小舟之中,有时暂住在江边的阁楼之上。 生活没着落,他只能靠奉赋赠诗取得一点接济度日,这种“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艰难日子,使年老的杜甫心情倍增愁闷。 但就在这样的困境中,杜甫也没有仅仅悲伤自己的身世际遇,而是更心忧天下,情系苍生。 他写人民的疾苦,“万姓疮痍台,群凶嗜欲肥”;写吐蕃侵于外,藩镇骄与内,“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写战争的残酷,“丧乱死多门,鸣呼泪如霰”;写与死于战乱的百姓相比,自己尚有一舟可以栖身洗濯,“入舟虽苦热,垢腻可灌溉。 痛彼道边人,形骸改昏旦。 ”这些诗,真切地描述了那个动乱时代的社会状貌,为长沙留下了一页长沙诗史。 杜甫在湖南留连了一年多,留下诗作近百首。 这些诗篇是杜甫生命的最后年月、也是他一生中最潦倒的时刻所作的,因此大多是凄凉漂泊生活的写照,表现了他暮年落魄江湖而又关心天下安危与百姓疾苦的感情。 其中一些诗篇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长沙地区的风物人情,使人读来倍感亲切。 四、湖湘文化中的忧国爱民情怀与杜甫文化不谋而合,相得益彰都说湖南人最明显的特质是霸蛮,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湖湘任德曼的特质分开三层来理解,这也使得到千古以来无数历史事实明证的。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作为湖湘文化前身的楚变文化特质的原始层,就是它的带有原始野性的“蛮”。 这种“蛮”的特质的内涵,包括“沅有生兮醴有兰”的自然环境;包括“被薛荔带女罗”的服饰;包括“信鬼而祠”的民风民俗,包括“荜路蓝缕”(《楚世家》)的辛勤劳作和开拓精神。 “蛮”的文化物质的第二个层面是强烈的乡土意识和怀乡恋乡情结。 但是,这种情感,在包括湖湘在内的楚人身上表现特别强烈,特别突出。 《离骚》说:“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蜷局顾而不行。 ”项羽和刘邦都是楚人,他们在胜利之后,都想要回归故乡。 这些,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乡土意识,难解的怀乡、恋乡情结。 “蛮”文化特质的第三个层面便是爱国主义精神。 国家、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爱家、爱乡与爱国不是一回事,它们有范围、层次的区别。 只有爱国主义才是一种最崇高最广大的爱,属于最高层次。 我们同样可以说,爱国主义在楚人身上表现最为强烈,最为执著。 蛮,也就是执著。 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俗谚中,我们可以见到这种变,这种执著。 屈原更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撇开第一层面意思姑且不论,杜甫所有湖湘传世诗篇中绝大部分体现出了我们湖湘人的那种强烈的怀乡恋乡情结以及忧民爱国的情怀,姑且不说这是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至少也未二者的进一步融合停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湖湘人的忧国爱民更多地体现为入世,敢为天下先;而杜甫到了晚期就基本上采取的是出世式的悲天悯人了。 编辑本段湖湘文化反思一、湖湘文化的傲慢与偏见——晚年杜甫被迫自寻退路众所周知,任何文化都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 湖湘文化也不例外。 朱汉民教授认为,湖湘文化的渊源有两个:一是南下的中原文化。 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其次是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 这两个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 但不可否认,中原那些被贬谪流放的大知识分子对中原文化的南下和渗透起了非常关键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流放之人所不可避免的浮躁幽怨情绪,亦深深地影响和感染了楚人,这表现在思想上湖湘文化缺乏中原文化的那种从容温厚,体现出一种经世致用的迫切心理。 所以,湖湘文化的辉煌虽然使湖南人产生了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担戴精神,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种舍我其谁、非我莫属、高高在上的自大的病态人格,久而久之,便演变成内存湖湘人行为的傲慢和偏见。 今日之湖南,动辄标榜“于斯为盛、唯楚有才”、“无湘不成军”、“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动辄自号 “湘军”,诸如文坛湘军、出版湘军、电视湘军、体坛湘军等等便可堪为明证,一部《湖南人凭什么》更是把湖南人的傲慢与偏见暴露无遗。 其实,历史上的湖南长期都是“蛮荒之地”,司马迁在述及吴、楚时就分别使用了“荆蛮”和“楚蛮 ”。 因为偏僻和落后,湖南历来是那些失意者的归宿之地。 首先是屈原、贾谊贬至湖南,结果屈原怀抱石头投水自尽,贾谊亦自视为流放而痛苦早逝。 紧接着老病衰弱的诗圣杜甫漂泊到湖湘大地,一年之后,他猛然发觉“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这位老人也不得不寻生退路,但是“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最后竟病死在洞庭湖上。 公元805年前后,杜甫的孤舟和尸骨尚在洞庭湖上漂泊,一批文人又先后流落到了湖湘,他们是宋之问、孟浩然、张九龄、张说、刘禹锡、韩愈,柳宗元。 南宋以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湖南仍游离在中心之外。 “苏湖熟,天下足”、“朝士多江西 ”、“无徽不成镇”等,湖南都不沾边。 同时,湖南也没有区位优势。 当时从北到南有两条主要交通要道,一条经过江浙入闽,一条途径皖赣进粤,都绕开了湖南,而湖南本身又地处中部内陆,没有直接的入海口,从而更加局限了湖南的经济发展。 清朝时“至其财赋,全盛时才敌苏、松一大县”,计划经济时代地位虽稍有改观,但到了今天,地位又与满清时代相去不远。 所谓“于斯为盛、唯楚有才”,也不符合历史实际。 “二十四”史中,有籍可考的人物5783名,湖南仅57名。 只是进入近代以后,湖南才出了几个重量级的政治精英,湖南也因之才得以声名鹊起。 但说文化,全省出的文化名人甚至不及江浙一个地区的人多。 种种现象,值得每一位自负的湖湘人反思。 二、对待文化的态度——“经世致用”过则为“急功近利”这里讨论长沙市政府——一群湖湘人盖杜甫江阁的动机问题,到底是继承弘扬一种文化,还是纪念一位伟大的诗人,或者干脆是为了增加长沙市旅游业的一个景点呢?笔者稍稍上网搜索了下“杜甫江阁”,弹出很多链接,我看得最多的却是“旅游景点”、“门票收入”等字眼,因此感到很困惑。 “经世致用”强调文化应该为现实服务,但是我们能文化为现实服务丢掉文化的题中之义吗?另外也有些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哪怕是普通一员,尤其作为这个名城建设的决策者们,他们仅仅知道杜甫之名、或者仅仅知道杜甫到过长沙、写过长沙诗、住过长沙湘江边上,恐怕还不够,还得将杜甫其诗、其人的沉甸甸的分量与当今长沙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考虑,重新定位城市建设与历史承载之间的血肉联系和奇妙效应。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民也好,决策者也好,长沙的城市建设也可以以杜甫这面镜子为鉴,将历史流转与当代城市建设、发展融入一体,作为“经营城市” 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考虑,从中寻找最佳结合点,并达到文化、文明、文章与经济增长的“双赢”,而这其实也必将是一项永垂青史的“光焰万丈长”似的见证性建设。 经济发展与文化弘扬应该不应该摆到一起谈,能否双赢也是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作文指导
呵呵,我的作文写滴很好哦!~!~ 一、确定文章主题有哪些原则? 文章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中,推动时代前进、体现时代特征与发展方向的精神。 主题应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的问题,反映先进的思想。 要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主题要如实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停留于表象,应深刻地提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要考虑作者的主观条件。 这主要是指作者必须熟悉与了解写作对象,作者要有起初的感受和强烈的写作热情。 二、如何正确地提炼主题? 提炼主题,就是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深入发掘文章材料的固有意义,以形成某种独特的思想或事理。 提炼主题要做到:1、立足全部材料,从占有的全部材料中提炼出正确的思想观点。 2、开掘事物本质,摒弃表象,开掘事物的内在含义,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作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洞察事物本质,加深开掘深度;作者还要考虑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各种不同文章的表达功能,从不同侧面去开掘事物本质。 3、选取新颖独特的角度,探求事物的新意。 新的角度是指新的观察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开掘主题)和新的认识角度(表达出作者独到的见解)。 三、简述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 主题在分析研究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提炼并得到确定,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 2、材料是表现深主题的手段,主题由一定的材料来表现或证明。 3、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受主题的制约。 在主题未形成时,材料对主题提炼起决定性作用;主题一经确定,又成为取舍或安排材料的最主要的依据,材料的取舍、详略、变换都应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防止材料与主题相脱节。 四、选材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要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 选材为表现主题服务,不可与主题相游离、相悖谬。 2、要真实、确凿。 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性,一是指本质上反映事物的真实。 材料的确凿指材料既准确无误,又用得恰当贴切。 3、要典型。 典型材料是个性与共性统一、具体性与普遍性统一的材料。 它是具体的、个别的、又能体现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普遍意义。 4、要新颖、生动。 材料力求具体形象,富有亲切感与悬念性,是鲜为人知的新发现,并适应文体的特点(记叙文材料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议论文材料概括性强,具有逻辑说服力;说明文材料要揭示对象的特征。 五、结构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完整性。 文章各局部应组成完美统一的整体;各局部要相对齐备,不可无故残缺;各个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地位要适当。 2、连贯性。 指文章各部分在内容脉络上互相贯通,在语言形式上有紧密衔接与合理过渡,文脉不可紊乱与断隔。 3、严密性。 文章各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不可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关。 全文具有内在凝聚力。 4、灵活性。 文章结构富于变化,生动活泼,不死板、呆滞。 六、试述结构的基本原则。 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记叙性文章结构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秩序性密切相关,形成符合客观过程原来秩序的时空概念;议论性文章体现了认识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由部分到全体、由分析到综合的过程,其结构常是提出问题、得出结论。 2、符合作者的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运行的路线。 作者的思维过程要遵守人们思维的共同规律,又凝结着作者对事物的独特理解与感受。 3、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 4、适应文体特点。 结构受文体制约,记叙性文章以时空为序写人记事,议论性文章偏重于横向分类或纵向深入。 七、综述结构的基本内容。 结构的内容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三大方面。 层次是从总体上安排文章思想内容的次序,展开文章结构和步骤,是表示意义的结构单位;段落是作者在文章中设置的、以段首空格形式自成起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 段落要保持段意单一性、内容要完整、长短要适度。 过渡是指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衔接形式或手段。 常用的过渡方式有:用关联词语,用过渡名,用过渡段。 需要过渡的情况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在内容转换时,一是在表达方式改变时。 照应是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 常见的照应情况有三种:开头与结尾照应(又可分为点题照应与解题照应两种),引文中互相照应(又可分为远照应和近照应两种)。 照应是使结构严谨而又活泼的重要手段,可使章法灵活致密,文脉贯通,强化关键内容。 文章好的开头的作用:有利于表现主题、拓展思路;有利于吸引和引导读者。 议论文常见的开头方式有开门见山,交代写作背景或动机,曲折入题等几种。 文章好的结尾的作用:绾结全文;令人回味。 议论文结尾方式主要有:归结或重申论点;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形象化结尾。 八、文章结构有哪些类型? 记叙型,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时空序列安排结构,可分为时空正常式与时空异常式两种。 论证型,以概念的内在因果联系作为结构的主要依据。 可分为总分式、平列式、递进式等几种。 说明型,以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进行布局。 综合型,常以一种结构型为主,兼具其他类型。 九、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之比较。 第一人称以当事的口吻来叙述,它便于作者充分表达思想感情,读来使人感到亲切、真实。 它的局限是只能叙述“我”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历的事难以叙述,反映生活的广度受到限制。 第三人称以局外人身份用第三者口吻来叙述,它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十、常见的叙述方式有哪几种? 顺叙: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的突出片断提在前面,然后再按时间顺度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叙述。 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进另一有关事件的叙述,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主线写下去的叙述。 4、补叙: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而不发展原来情节的叙述。 5、平叙: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进行分列、平列的叙述。 十一、简述叙述的基本要求。 交代明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交代清楚。 2、线索清楚: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思路的反映,是叙述人物、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贯穿思想和脉络。 叙述线索可按时间发展、空间转换、问题划分、思想感情变化或按某一具体物件等多种样式进行安排。 3、详略得当:叙述材料的主次详略,以表达主题的需要作合理剪裁。 4、波澜起伏:指叙述曲折富有变化,引人入胜。 十二、描写有哪些要求? 1.目的明确:从表达主题、刻划人物、渲染气氛出发而描写。 2、特点突出:以“画眼睛”的艺术,抓住描写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刻划。 3、形神兼备: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既逼真地表现对象的外部状貌情态,又揭示描写对象内在的底蕴和神采。 对于以上的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考生们需要自己根据试卷的材料和要求用心领悟,灵活处理。 【怎样练好作文基本功】 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从小就要扎扎实实地练好作文基本功。 怎样练好作文基本功呢? 前人为我们总结了几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即:多观察,多读书,多练笔,多思考,多修改。 多观察:就是说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鲁迅先生在答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中第一条就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 ”对于周围的人物,动物,植物,景物……都要留心观察。 多读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年时熟读背诵一些好文章,可以经久不忘,也可以学到一些作文的方法。 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鲁迅先生还主张“广博”,除了阅读文学书以外,还要适当阅读一些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书籍,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 读书,还要养成认真的习惯,不要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应该努力做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 多练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现在,有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察日记,做读书笔记,这很好,应该坚持下去。 已故作家老舍先生告诫我们:“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 ”“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 ”因为“习惯养成之后,虽不记,也能抓住要点了,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 ”不练,不写,手就生;多练,多写,熟就能生巧。 多思考:老舍先生说:“读一篇文章,读完要仔细想想。 会写文章的人,他用一个字就能顶几个字,他会找一个顶合适的字来用。 读文章的时候,只念一念,不仔细想一想,是体会不到它的好处的。 ”读文章要想,写文章也要想,拿起笔就写,结果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是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只好“挤牙膏”,想一句,写一句,东拉西扯,这样的文章怎能写好呢?多思才能出智慧,多思考才能把文章写深刻,多联想才能把文章写生动。 多修改:修改是写作的重要一环。 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生产一种产品,那么,修改就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道理。 一篇文章,什么地方需要改,什么地方不需要改,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地把已经写出来的文章从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使文章更完美、更周密、更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 同学们初学写作文,更应该养成认真修改的习惯。 以上说的“五多”,不是什么写作的“秘诀”和“窍门”,却是练好作文基本功必须知道的常识。 那么,什么是作文的基本功呢? [一] 练好作文基本功之--学会审题 一、审清对象。 当老师出题以后,先不要急于下笔,应该先仔细地看看题目,确切理解题目的要求。 是写人,还是记事;是写景,还是状物;是日记,还是书信;是实用文,还是想象文……这些弄清楚了,作文就有了基本的方向。 有的题目很明显,写人记事,一看就知道。 如《我的妈妈》、《我尊敬的老师》,一看就知道是写人的。 又如《一件难忘的事》、《发生在暑假中的一件事》,一看就知道是写事的。 再如《美丽的小河》,一看就知道是写景的。 《可爱的小狗》,一看就知道是状物的。 《一封倡议书》,属于应用文,《我在2211年》,属于想象文。 但是,有些题目,如《冬天的早晨》,既可以写景,也可以记事;《上学路上》,既可以写上学路上发生的事,就是以记事为主,也可以写通过发生的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那就是以写人为主了。 二、审明范围。 审题时,我们还要明确题目对作者所选材料在时间、空间、数量、对象及内容上有哪些限制。 如果搞不清楚这些范围,忽视了题目对某方面的限制,作文时就很容易走题。 比如,《暑假生活片断》,限制了选材的范围——暑假生活;《我的好朋友》,点明了记叙的对象——好朋友;《快乐的星期天》,规定了选材的时间——星期天;《游香山》,规定了选材的地点——香山;《记小学生活中的一件事》,限制了数量——一件事,不能写两件或三件事。 对于复杂的作文题目,要学会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 比如《我所经历过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 ①文章内容应以“我”为主; ②要求写“所经历过的”一段生活,不能单纯写感想; ③要求写“一段生活”,不能只写一天或一件事; ④要求写的这段生活应当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一般的、平淡的。 审明作文范围,还包括用哪一种文体来写比较合适。 比如,《要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好学生》,这个题目要求写成论说文,讲清楚为什么要讲文明礼貌;《我所见到的新风尚》,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具体描写在社会上或者在学校里自己亲眼看见的新风尚;《怎样养兔》,要求写一篇说明文,告诉养兔的一般常识;《启事和便条》,要求写一篇应用文,介绍启事和便条的重要性和写法。 一、要切合文章的思想内容,不要“题不对文”。 比如你想记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而文章的题目却叫《小球迷×××》,以记事为主变成以写人为主,这就叫“题不对文”,转移了“中心”。 二、要具体,有内容,不要空泛,华而不实。 比如同样是表达同学们发奋读书这一主题的文章,《我爱读书》、《书伴我成长》就比《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爱书》好一些,前者具体,后者空洞。 一、审 题 这是写作文首先要做好的事,否则,就会直接导致“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怎样才能审好题呢?根据通常的作文题目的形式来看,一般可分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大类。 对命题作文的审题,就是要审查给定的文章题目确定的具体要求,审清文题意图,明晰题外要求,确定“题眼”。 通过审题,明确作文的内容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人称范围、处所范围等。 不能超出给定的范围。 对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与材料的思想内容要“形影不离”,二是与作文形式的要求“丝丝入扣”。 1.命题作文 我们先重点谈一下关于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注意做好哪些事情。 确定内容范围 有的题目,对写作内容做出规定。 所以,审题时,要确定题目规定的内容范围:记人的,要记什么人;叙事的,要叙什么事;写景的,要写什么景;状物的,要状什么物,等等。 二、立 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明确文章所要反映的中心思想。 文章立意,应该有提炼生活的基础,要努力把生活中某些根本性的东西反映出来。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努力做到正确、集中、新颖、深刻。 1.正确 立意正确是作文的根本要求。 我们常听说某某的文章很有思想性,这主要是取决于作者创作立意的深刻性。 一般说来,我们作文的立意都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力求反映生活中的本质内容,要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 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应该是大家能够认可或是积极倡导的。 三、拟 题 拟定文章题目,是写作文之前首先要确定好的事,就像我们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要先“拿定主意”一样。 文章题目能反映出写作的出发点和动机。 通过文章题目,读者可以基本认清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文章的拟题,要高度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核心内容,既要准确,又要力求生动,这样才能引人注意,激起读者的兴趣。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拟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写作时,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选 材 选材,就是选择材料。 无论作什么文章,对所需材料进行选择是非常必要的。 就像盖房子,一定要事先充分地考虑好该用什么木材、什么石头、什么型号的水泥、什么材质的砖等等。 同时,还要精心地计算好对各种材料的用量是多少,少了盖不成房子;多了浪费,没有用处。 另外,所选材料还要适当得体,有助于表现房子的结构功能和形象效果。 如果不顾一切地随意用料,最后盖成一座类似火车皮一样的黑房子,尽管结实,但肯定不会有人喜欢。 同样道理,作文之前进行精心选材,目的是既能说明问题,又要生动引人爱读。 所以,作文之前,面对众多可用的材料,要适当地做出取舍,留下生动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去除一般的;要通过对重要的、生动的材料的有效组合,实现作文的目的,即用“经济”的手段,深刻地表达主题。 作文选材,应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选熟悉的材料 熟悉的材料,就是作者本人知道得很清楚,又有很深感受的材料。 材料熟悉,才能得以充分运用,驾轻就熟,使你得心应手。 如果情况不熟,实质内容不清,怎么说给人家听呢?这样的材料,即使生硬地拿来用在你的文章里,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一一会显得机械、不连贯。 这个问题容易理解,大家当然不愿那么做。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 语汇是文章的细胞。 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 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 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 第二是生活。 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 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 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 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 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 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 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 ”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 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 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 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 ”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 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 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 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 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 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 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 ”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 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 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 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 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