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海贝与贝币 秘诀竟是海贝 欧洲殖民世界 作者杨斌

近日,《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荣获第12届亚洲图书奖“年度最佳图书奖(人文、社科、科技类)”,此书别具一格地叙述了贝币的起源与传播,以及由贝币交错串联起来的全球史,出版以来颇受学界好评。搜狐文化特约本书作者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杨斌详细讲述了贝币对世界的影响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搜狐文化:您在书中谈到了贝币在早期中国(商周时代)的非货币性,海贝为何没成为古中国的货币?

杨斌:从考古和金文可知,海贝在商周时期便是最有竞争力的货币候选物,然而,由于供应的短缺以及远距离的巨大成本,海贝在早期中国只能成为贵重物,不能成为货币。

为什么海贝在古代印度成为“零钱”,而在古代中国却没有成为钱呢?

距离是个关键问题。和少数几个学者一起,我曾经论证了商周时期的海贝不是来自东海或南海,它们基本上来自遥远的印度洋。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需要相当数量的货币供应,无论是金属铸币还是海贝。而海贝的产地印度洋离中国实在太远了,它们抵达中国要经过千山万水,中间还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国家和社会。从经济角度说,海贝从这么远的地方到达中国,运输成本非常高,因而价值昂贵,这就自然就排除了海贝成为货币的可能。

近日,“江海共潮生:长江与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中展出的一枚海贝。 (中国航海博物馆供图)

搜狐文化:海贝分布广泛,但为什么只有马尔代夫所产的海贝,才是长期的国际货币?

杨斌: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二百五十多种海贝,不过,当我们谈到曾经作为货币使用的海贝时,实际上主要指两种海贝。第一种是货贝 (学名Monetaria moneta),之所以如此命名,就是因为它的货币功能。另一种是环纹货贝(学名Monetaria annulus)。在这两种海贝中,货贝作用最为突出,受到广泛的关注。

货贝是热带和亚热带海洋动物,分布广泛,去年冬天我在香港的海滩便捡到了一枚非常漂亮的海贝。可是,为什么只有马尔代夫而不是其他地方的货贝成为货币?相对而言,马尔代夫的海贝体积特别小,可能是世界上体积最小的海贝,长不过两公分,宽不过一公分,高大概只有0.7-0.8公分,成年后的货贝,体积和重量都是一样的,就跟我们现在工厂用模子做出来的螺丝钉或者其他的工艺品一样,非常轻巧,易于携带,坚硬不易腐蚀,在交易中可称、可量、可数,其物理特性远胜于比古人铸造的金币、银币、铜钱。

不过,我的研究发现,物理特性可能还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马尔代夫天然的战略性的地理位置。 这个群岛离印度大陆比较近,在族群上、宗教上、文化上跟南印度、跟斯里兰卡非常密切。我们都知道,印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四大文明之一,在印度大陆上很早就出现了比较发达的社会经济体。社会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货币。这时,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非常便利的天然的货币候选物,那就是海贝。

正是马尔代夫首先为印度(孟加拉地区)而后为东南亚大陆的勃固、暹罗以及我国的云南提供海贝;等到了欧洲人东来之后,数以亿计的海贝又从马尔代夫经由欧洲运到了西非,在那里购买黑奴运到新大陆的种植园当奴隶。

搜狐文化:云南从战国开始,就有了海贝,到了南诏和大理时期开始将海贝作为货币,这个贝币制度直到清初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杨斌:考古发现,云南从商代到西汉的墓葬里都发现了海贝。不过,和商周时期中原的海贝一样, 那时的海贝在古代云南社会还只是贵重物,并不是货币。令人惊奇的是,在东汉王朝(公元25—220年)占领了滇国之后,海贝在云南就消失了,似乎滇文化中的海贝就此而终了。

大概到了九世纪,也就是南诏兴盛的时代,海贝又突然大兴,而且称为云南的主要货币。在长达八个世纪的时段内,云南的贝币参与了各种各样的交易,跨越了空间、族群、阶级的界限。这样一种贝币制度,直到明清交替的十七世纪中期才结束,这和中原地区的海贝大相径庭。为什么?

还是要看云南的地理位置。它不仅处在中央王朝的西南边疆,也处在东南亚文明的北端,还处在印度洋的东北端。我们知道,东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受到太平洋季风的倾向,而云南恰恰主要受到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正是这种天然的地理位置的毗邻,使得印度洋的海贝在新石器时期就到达了云南。当孟加拉地区在四世纪或五世纪使用海贝或为货币后,这种货币制度也传到了下缅甸和现在的泰国中部和北部,而后传到了云南。因此,从货币制度而言,云南受印度洋的影响很深。

同理,贝币制度在云南的消失也要从海贝的产地和贝币制度的发源地印度洋世界去寻找原因。在17-18世纪,由于跨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贝-黑奴贸易的兴起与繁荣,导致了对印度洋海贝的巨大需要,海贝的价格直冲云霄;相反,明代的云南由于内地化的进程,海贝的价格走低。这样一来,云南便无法承担印度洋海贝的输入,海贝供应中断,贝币制度崩溃。因此,贝币在云南的消失,是欧洲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

搜狐文化:阿拉伯人眼中的海贝是怎样的?

杨斌:海贝在新石器时代就传入了欧亚大陆,因此,毗邻印度洋的阿拉伯人对于海贝并不陌生。不过,海贝在阿拉伯社会并没有作为货币,其它的功能也并不突出。 中世纪的时候,一些阿拉伯人到了印度,他们马上注意到了横跨孟加拉湾的海贝-大米贸易,而海贝作为货币使用也让他们大吃一惊,因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记录。事实上,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有关印度洋世界的海贝与贝币,除了中国人的记录,就要算阿拉伯人的文献了。不妨稍举数例。

九世纪的大食商人苏莱曼是第一个注意到马尔代夫海贝的人。他说,在马尔代夫人们把海贝当作钱用,女王的宝库里存放了大量海贝。苏莱曼记录了海贝采集的过程。当地一根根椰树枝投入水中,海贝就会攀附到椰树枝上。 苏莱曼的记录中,除了说马尔代夫使用海贝作货币不准确外,其他的都相当准确。

马苏第提供了采集海贝的更多的细节。 马苏第绘声绘色地说,一旦女王 “发现财富减少了,她便命令岛民砍下椰树枝,连同椰叶一起扔入海水表层。于是这些小生灵便吸附在椰树枝叶上,不久后,人们便收集起椰树枝,铺在海滩上,任由它们在阳光下腐烂,剩下的空壳便被搬到女王的宝库里。”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记录,可以与中国文献相媲美。

搜狐文化:《海贝与贝币》是货币史、海洋史和全球史的三合一,请分享下您对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心得?

杨斌:我在美国念博士的时候,受的是全球史的训练。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史兴起的一个重要学术背景就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因此我受惠颇多。新的世界史或者全球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跨地区和跨学科。相对于一般的跨地区而言,全球史跨地区的地理空间更宽广,往往涉及两个世界区域(world region) 如东亚和中亚的跨界或越界;相对于一般的跨学科而言,全球史的跨学科要求更高,它不仅跨越了传统的人文学科或学界提倡的人文和社科的结合,而且身体力行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全面和综合的结合,因为没有一个社会历史问题只存在于某一个学科领域。

举例而言,科技医疗史和环境史的开山鼻祖阿尔弗雷德·克劳斯比有两本经典著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和《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900-1900》都是全球史的必读书目。 这两本书,可以说奠定了环境史、医疗史和全球史的基础,也是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全球史的应用和典范。

克劳斯比首创的“哥伦布大交换”(The Columbian Exchange)和 “生态帝国主义 ”(Ecological Imperialism)这两个术语,已被学界广为接受和沿用。《生态帝国主义》一书的第一句话:“欧洲移民及其后裔遍布各地,这个现象需要解释 ”(European emigr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are all over the place, which requires explanation),原文不过短短十三个单词,却如泰山压顶,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在写《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时,首句便套用了这个句式。《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就深受克劳斯比影响,甚至书名都模仿了他的另一本书,即《病菌、种子和动物:生态史研究》。

搜狐文化:据报道您也是十分热衷于收藏海贝,对您的研究有什么帮助?

杨斌:历史学者一般注重文本,这是历史学的本质特点,是优点,也是缺点。我在接触了收藏这个行业后才明白书本知识和实际经验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或者说割裂。 因此,在研究海洋史的时候,我便有意识地去了解沉船和沉船出水的文物。当我研究海贝的时候,我也就有意识地问自己:海贝究竟是什么动物?因此,我开始收集一些古代的海贝,现实生活中的海贝,以及各种仿贝,这样才能对海贝有一些文字和文献之外的感官经验。和绝大多数人的认识不同,海贝属于腹足纲软体动物,是一种海螺。收藏海贝使我对这个动物有了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是另一种深刻的认识。

杨斌,美国东北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西泠印社社员。 曾任教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国立新加坡大学以及澳门大学, 对海洋史、全球史、科技医疗史以及艺术史颇有兴趣。其专著曾荣获美国历史学会2004年古滕堡电子出版奖(Gutenberg- E Prize)、第17和19届文津图书奖提名、第二届世纪文景历史写作十强以及第十二届亚洲图书奖等。

文/袁立聪 审/钱琪瑶


古代贝币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贝币历史简介

贝币是最原始的一种货币,通行于前秦时期。 据说在夏朝末年,贝类可以用来当做交换的媒介,直到商朝贝发展成了一种流通货币,而且是一种天然的等价交换物。 内类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地区,原本是一种人们热爱的装饰品,但同时又具有方便携带和易于计数的优点,所以慢慢成为了一种难以作假的货币。 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贝币的发展史,一起来看看吧。 稳定的货币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假币就是影响货币体系稳定的罪魁祸首。 在古代社会,民间私铸赝品铜钱行为屡禁不绝,但唯有一种特殊的钱币让人无法仿制,究竟是种什么神奇的钱币呢?在秦统一之前,中国的货币种类纷繁复杂,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专属货币,如楚国的蚁鼻钱,赵国的铲币和齐国的刀币等。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逐渐实行天下统一的货币,即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孔方兄”。 自此以后,民间偷铸赝品铜钱的风气也开始兴起,因为“孔方兄”全国通用,而且铜钱铸造起来也相对便捷。 再后来到汉文帝时期,国家竟然将铸币权交给了地方,正如《汉书》中记载,“(文帝)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盗铸如云而起”。 直到公元113年,汉武帝虽然重新收回国家铸币权,并颁布了影响后世千年的“五铢钱”,但是民间盗铸赝品铜钱的风气已蔚然成风,以至于到唐宋和明清时期,盗铸风气也还依然甚嚣尘上,国家屡禁不绝。 但历史上有一种钱币却始终无法造假,到底是什么钱币呢?在四川广汉市,有一处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址——三星堆。 据考古文献记载,三星堆遗址源于1929年一位村民的偶然发现,并由考古专家在1934年进行发掘。 同时,考古专家们还确定,三星堆遗址系古蜀国的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3000年。 几十年来,三星堆的每一次发掘成果,都吸引了世界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如著名的青铜神树,立人像和黄金面具等诸多重量的文物。 然而,让专家们最感兴趣的,还有一种特殊的钱币,也就是不会被造假的钱币——海贝币。 在三星堆遗址中,专家们陆陆续续发现的海贝币有几十万件,后经过生物科学的鉴定,这些海贝币全都来自于印度洋地区,而四川位于中原腹地,如此多的海贝莫非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据考古专家们研究,在当时印度洋沿岸的国家,比如现在的印度和泰国地区,都曾使用过海贝作为货币。 因此可以推测,三星堆的海贝来自于当时印度和泰国等地区的贸易活动,并经过几百年的使用和发展,最终成为当时古蜀国的稳定货币。 海贝币为何安全稳定,就是因为它不会被造假。 试想一下,如果要对海贝币造假,无非两种方式:第一,找相似的材料来造或者找其他贝壳替代(这个在过去是不可能的,现代的技术都做不到100%相似);第二,去印度洋沿岸捡海贝。 不管是第一种方式,还是第二种方式,当时的古蜀国先民都不可能做到。 为何去捡真的海币难以实现,因为要翻越绵延不绝的喜马拉雅山,或者是穿过茫茫无尽的原始丛林才能抵达印度洋沿岸,显然这件事,不是动用国家的力量,凭借个人单打独斗是极难完成的,恐怕出去100个人,1个人也回不来,因此,想对海贝币造假是搬梯子上天,连门都没有的事儿。 华夏的货币历史悠久,在5000多年的演化过程中,可以说大致经历了5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自然货币演化为人工铸币,如海贝币变成金属货币;第二阶段:杂乱的形态演化成统一的形态,如刀币,布币变成半两钱;第三阶段:地方铸币演变成中央铸币,如五铢钱的出现;第四阶段:重量货币演化成通宝,如唐代开元通宝的出现;第五阶段:金属货币演化成纸币,如北宋交子的出现,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纸币,都算在第五阶段。 或许未来的第六阶段,则是纸币演化成电子货币或信用货币。 海贝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货币,有着很多独一无二的价值,而且对中华文明还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也难免被历史所淘汰,因为钱币的生产,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造能力,而这种能力则是推动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应该积极应变,才能让华夏民族获得长久的繁荣与发展。

社科文献2023年度十大好书公布?

社科文献十大好书评选,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三届,每年的书单都备受读者期待。 新年之初,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履行了严格的印后质检及公示流程后,公布了社科文献2023年度十大好书。 我们一起看看是哪十本书得到了评委、读者们的一致点赞!1、《10-13世纪古格王国政治史研究》作者: 黄博出版时间: 2021-3书籍简介: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在西南地区建立的“古格王国”的早期历史,全书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结合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的相关成果,在考订出10~13世纪古格王国的准确而丰富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的角度,解析这一时期古格王国的政教关系史的基本问题。 2、《穿过针眼:财富、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基督教会的形成,350-550年》作者: [美]彼得·布朗 (Peter Brown)译者: 刘寅/包倩怡出版时间: 2021-7书籍简介: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 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基督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3、《帝国潜流:清代前期的天主教、底层秩序与生活世界》作者: 张先清出版时间: 2021-7书籍简介:明代中期重新传入的天主教,由于与早期全球化紧密联系,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与佛教、道教不同的文化意义。 不仅展现了中国卷入世界体系的特点,而且反映了中国社会应对全球化与西方文明的早期方式。 本书尝试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中西档案文献,对清代前期中国天主教信仰世界进行深度考察,涉及历史记忆、民族主义、社会网络、性别意识、书籍传播、时间文化、医疗仪式、空间改易等主题。 全书力求通过具体而微的个案,从细节处揭示清代前期天主教的本土化与底层社会的普遍联系过程。 4、《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作者: 杨斌出版年: 2021-11书籍简介:《海贝与贝币》描绘了在两千年时间里,以贝币为媒介的市场是如何将语言复杂、文化多元的印度洋世界整合为一体的,而全球资本主义又是如何终结这个世界的。 全书按区域展开分析,同时又超越区域的界限,结合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种叙事体系。 海贝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在地性”,即它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而将陆地世界和海洋世界联系起来的贝币世界,则为全球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5、《横滨中华街(1894-1972):一个华人社区的兴起》作者: 韩清安译者: 尹敏志出版年: 2021-9书籍简介:世界各地有很多著名的华人聚居地,它们既反映了中华文化对外国人的强烈吸引力,也投射出外国对中国人的普遍刻板印象。 横滨中华街就是这样一个华人社区,它像民族“飞地”一般扎根在这个港口城市,挑战着日本的单一民族神话。 华人在横滨的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作为少数族裔的社会地位,可以让我们解析历史情境中错综复杂的身份认同,洞察民族主义的构建和中日文化的底蕴。 6、《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作者: 安超出版年: 2021-7书籍简介: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拉扯大”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野孩子”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 7、《冷战的终结:1985-1991》作者: 【英】罗伯特·瑟维斯译者: 周方茹出版时间:2021-4书籍简介:借助开创性的档案研究,作者罗伯特·瑟维斯对冷战最后几年扣人心弦的调查明确了罗纳德·里根、戈尔巴乔夫、乔治·舒尔茨和谢瓦尔德纳泽之间的非凡关系,他们在那个全世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找到了合作的方法。 《冷战的终结》展示出一小圈子运筹帷幄的政客是如何坚定地在他们的任期内结束冷战,不可逆地改变了全球政治图景。 8、《清代家族内罪与罚》作者: 魏道明出版时间: 2021-2书籍简介:在清代,对于绝大多数平民来说,家庭和家族几乎是他们长期生活的唯一场域,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人们发生互动、冲突乃至犯罪行为的主要场域之一。 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使得司法格外关注家族内部的犯罪行为,并借助刑罚规范等级秩序,贯彻儒家伦理。 本书以五服制度为视角,从卷帙浩繁的各种刑案汇编中摘择关于家族内部犯罪的数十个案例,在此基础上,着意总结在涉及此类犯罪时,清代各级法司的裁判标准与推理逻辑,以此说明宗法等级秩序对法律的影响与支配,彰显中国古代法律伦理化的特征。 9、《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作者: [德]安德里亚斯·古斯基译者:强朝晖出版时间:2021-10书籍简介:本书作者安德里亚斯•古斯基他生动地描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坎坷的一生:27岁因涉嫌政治被捕,在临刑前最后一刻被赦,侥幸拣回了性命;在流放西伯利亚10年后浴血重生,重新返回文坛;为躲避债主的纠缠逃往国外,因生活窘迫而染上赌瘾。 古斯基用流畅的文字,回顾了陀氏从反叛到反动的政治立场变迁,以及为了靠写作谋生而付出的无数心血。 10、《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作者: 邱捷出版时间:2021-5书籍简介:本书是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杜凤治日记”的专著,主要探讨以下问题:,杜凤治的生平及日记的史料价值;第二,官员之间、官绅、官民的关系,并讲述同治、光绪年间广东各级官员的一些故事;第三,晚清州县官的公务,包括主持考试、审理案件、地方教化、缉捕盗匪、管理省城、对外交涉等方面;第四,州县钱粮催征和州县官的收支;第五,州县官与士绅的合作与冲突。 这本书呈现了晚清官场的群像百态,丰富翔实的记录还原了清代中下层官场的“职场生活”。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西周的贝币是一种海贝,它的存在具有哪样的历史意义?

中国商品交换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商品交换行为逐渐发展起来,一些部落酋长聚揽了大量财富后开始使用珍贵的物品作为一般等价物与其它部落交换物品,这其中就有海贝。到夏商时期,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在漫长的交换过程中,于诸多的交换物中间逐步筛选出与交换相适应的货币形态,海贝具有便于携带、稀少、坚固耐用等优点,遂脱颖而出成为一种通用的一般等价物,又称为货贝、宝贝。

西周时期仍使用贝币,但相较于夏商时期已有所发展,在贝币形制、使用等各方面都有相对完善的制度,对东周时期异彩纷呈的货币类型和使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周的贝币可以说是中国货币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一)、西周贝币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中已经出现复杂的社会分工,物物交换比较普遍,故此产生了对货币的需求。贝币源于海贝,最初作为装饰品,新石器时期常见海贝中心有一小孔,就是穿绳系挂所用,在原始的物物交换过程中是一种受欢迎的交换物品。

夏朝时期粮食、布吊、牲畜、皮张、齿角、龟壳、珠玉、海贝都曾充当一般等价物。在夏王朝统治下的商部族善于经商,在海贝换物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将海贝的地位提升为货币。商汤建国后将海贝定为国家法定货币,殷墟妇好墓曾一次性出土贝币七千余枚。

西周灭商后仍然承袭使用贝币体制,并未进行大量变革,这是对原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认识与尊重。在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好转,西周国力得到迅速发展,遂对贝币的形制与使用进行了少许改革,使其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西周贝币的种类

西周初期仍然与商代相同,使用天然海贝作为货币。一般都是小型海贝,未见有使用大型海贝作为货币的情况。这类贝币尺寸在5到10厘米左右,白色居多,一般空心、口细长、多对齿、背隆起或人工磨背式,两端常有磨孔,便于携带。相较于夏商时期来看,西周已对各种曾作为货币的海贝作出区分、建立了完善的标准——小型海贝作为货币、大型海贝仍作为装饰品,这是西周货币制度的一个创新。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所需货币数量增多,天然海贝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也开始使用各种仿制贝币。仿制贝币在晚商已经出现,从材质上来看有陶贝、石贝、骨贝、玉贝、铜贝等几种。西周重新制造的仿制贝币的材质也大体为这几种,山西侯马故城西周墓葬中随着铜贝并常常伴出海贝、骨贝,表明不同材质仿制贝币的价值是相同的,不存在任何差异。

但陶贝、石贝、骨贝等材料易得、易于加工所以价值较低,玉贝原材料价值过高又比较硬脆,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逐渐淘汰其它几种,到西周晚期仅剩下铜贝一种材质的仿制货币在社会上流通。

西周铜贝有凸起状和扁平状两种,凸起状铜贝齿纹呈曲线,形似真正的海贝,而扁平状齿纹为直线,即腹部有一竖纹,并有数条平行横纹交错,形似多横的“丰”字,贝体上有钻透的小孔用来穿绳携带,此外西周还有一些制作精美的扁平包金铜贝。西周时期贝币的演变是世人有意识地选择美和创造美,体现了人类审美心理符合逻辑的进步轨迹。

(三)、西周贝币的使用

西周以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通用的单位是“朋”,商代戍鼎中就有铭文“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西周初期成王时的寰簋也有铭文“用贝十朋又四朋”,由此可见西周实行的货币单位也承袭商代而来。西周一枚仿铜贝币重约3克(相当于5铢)。

在周孝王时期又发展出另一种计算单位“寽”,这是一个重量单位。一“寽”约相当于十二铢(半两),周孝王时期的忽鼎中有铭文百寽字样,铭文内容是说五个努力价值为一百寽铜贝。自此以后,西周铜贝逐渐从数量计算过渡到重量计算的时期,因为铜贝在铸造中会存在重量差异、且铜本身也是一种具有价值的物品,所以使用重量计算更科学合理,这为东周各类型青铜铸造货币以重量计算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贝币有四种主要的使用功能:

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尺度。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中不乏有商品交易使用铜贝的铭文,玉璋、兽皮、田产等交易都使用贝币;

流通手段。这是贝作为钱币的一个附加功能,因为社会认可贝币的价值,所以贝币可以在市场中流通,逐渐扩大到周王畿及边远地方国。

支付功能。西周时期完善了原有的各个方国进贡的制度,同时还有赏赐、税收、借贷等不同的经济行为发生,在这些经济活动中均使用贝币进行支付,以至今日贷、贡、赋等皆以贝为偏旁;

贮藏、储存功能。贝币虽然本身价值有限,但作为货币却可以在市场中换区任何需要的商品,因此西周贵族均会贮藏、储存贝币以备不时之需,这也是西周经济繁荣的表现。

西周从武王灭商至幽王失国共计存在275年,这一时期贝币一直作为法定货币来流通使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直接对东周贝币系统的产生起到主导作用,形成了东周时期的贝币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中以鲁、宋、楚三国为主。宋国是周灭商以后分封的商代遗族,宋国人一直以商代后裔自居,坚持使用商代的礼仪制度,所以对周初的贝币制度接受最早,也是执行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

鲁国是周公的后裔一直坚持周礼,在东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并未进行变革。所以也使用贝币,楚国虽然以蛮夷自居,但一直钦慕西周的先进文化,所以学习周人的货币使用制度,加上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生产落后,仍使用原始海贝作为货币,故此青铜贝币成为楚国的法定货币。

一直到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制度,在法律上规定珠、王、龟、贝、银锡等不得充当货币,只有黄金半两铜钱才具有法定的货币资格,才正式废止了贝币的流通。

其次,西周孝王时期发展出的计重计算方式,为后世圜钱、刀币、布币等其它类型货币的计重兑换打下了基础,这种计量方法非常科学,东周钱币多有自铭重量,既体现了贝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又反映出青铜作为物品所具有的价值,后世的秦半两、汉五铢这种“重量”货币一直沿用到唐代更铸年号钱才逐渐消亡。

最后,西周青铜器上的金文有许多关于贝币广泛使用与流通的记载,这使得中华汉字中关于钱的经济活动皆带有贝作为偏旁,如贡、财、败、贬、贩、货、贫、贪、购、贮等等,成为中华汉字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之一。

贝币在秦以后虽然不再使用,但仍然具有崇高的地位,王莽建立新朝后托古改制,就模仿西周贝币制造大贝、玄贝、小贝等多种不同尺寸重量的贝币,以期借助古币的神力完成币制改革、恢复经济。

贝币又称货贝、宝贝,具有便于携带、稀少、坚固耐用等优点,夏商时期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一种通用的一般等价物。西周初年承袭商代货币制度,仍然使用天然海贝作为货币,后来才始使用各种仿制贝币,并以青铜贝币为主。

西周初年贝币的通用单位是“朋”,是一个计数单位,十枚贝币为一朋。周孝王时期又发展出较为科学的计重单位寽,约相当于十二铢。西周贝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贮藏四种主要使用功能。作为法定货币流通了275年,东周时期虽然其他类型的货币逐渐兴起,贝币的地位受到冲击,但仍然在宋、鲁、楚等国流行,形成了贝币文化圈,对中国文字、货币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8738.html
000815 5月20日主力资金净买入725.87万元 美利
上汽与奥迪正式签订合作协议 首款车型2025年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