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小克鼎 探秘南京大学博物馆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小克鼎、手斧文化代表丁村遗址旧石器,距今7000多年筒形罐,代表古人智慧的小口尖底瓶、薄如蝉翼的蛋壳黑陶杯、3000年前的青铜螺丝、徐州出土的烧烤炉……5月20日,南京大学校庆日当天,由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大学博物馆承办的“积厚流广鼎盛南雍”南京大学藏出土文物展,正式向公众开放。该展汇集了以小克鼎为代表的近400件珍贵文物,时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地域跨度北到黑龙江南至南海之滨,西起西藏东至江苏连云港,涵盖了山东、河南、陕西等多个省份的重要遗址。很多都是首次展出。

南京大学的文物收藏始于20世纪20年代。彼时,中央大学已开始收藏殷墟甲骨、金石拓片、名人书法等。

金陵大学则接受了其创始人、美国收藏家福开森捐赠的千余件文物。抗战期间,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均于西迁中继续征集历史文物。新中国成立后,校内出土文物也陆续归藏,考古专业师生在外出考古实习中,也取得或获赠多批珍贵文物。目前,南京大学收藏有各类文物及动植物、矿石等标本近十万件(套),为国内高校翘楚。

南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赵东升介绍说:“这批东西以前都是身居我们的教研室库房,只有考古专业的学生才可以看,这次是首次展出。我们的小克鼎,可以称为镇馆之宝,我们把这一件更能体现我们南大精神的,更能体现我们南大122周年校庆喜庆气氛的,这样一个东西,把它拿出来做展示,也契合我们鼎盛南雍的主题。”

高29厘米,直径28.5厘米的小克鼎,是西周中晚期长铭文青铜器。此鼎造型浑厚庄重,气魄雄伟,纹饰细腻华丽,铭文笔势道劲,雄伟舒展,堪称钟鼎文之楷模。作为南京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小克鼎,1934年由福开森所捐赠,2012年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二源广场矗立的那座青铜大鼎即源出于此。鼎的内壁铸有9行72字(重文2字)铭文,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其内容为我们揭示了周代皇祖崇拜与封邑州度的重要信息,也为我们理解周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素。该鼎出土于光绪十六年陕西一处窖藏中,同时出土的还有1件大克鼎和另外6件小克鼎,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6处地点。

赵东升说:“它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处于西周中期偏晚这样一个非常关键的,中华文明礼仪传统形成扩大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中华文明的本质是礼仪文明,就是礼仪制度的文明,这件鼎体现的就是礼仪制度成熟阶段最典型的一个代表,就是周文化或者我们叫周公制礼作乐,他用这样一套礼仪制度,把它以物质的载体体现到这件鼎上,鼎就可以作为一个物质载体,作为一种礼器,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更远的地方的这些人群,就可以通过这样的礼制来约束自己当地的社会生活甚至是政治制度,这样就可以让我们中华的这种文明越来越扩大。”小克鼎为西周中晚期的典型器物,代表了西周礼制的成熟。这一时期是周边地区利用中原王朝的礼仪制度规范本地社会生活的重要兴盛期,加快了一体的中华文明的进程,为秦汉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展出的15件丁村遗址旧石器为南大著名考古学家蒋赞初先生1954年野外考察时采集,以大型器为多,包括较为典型的三棱大尖狀器、多边砍砸器、刮削器及石球等。现收藏于南京大学博物馆,是非常好的教学和科研材料。赵东升告诉记者:“现在这些年对这批东西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中最重的一个就是叫手斧文化,手斧文化最早是在非洲,大概180万年前产生的,到80万年前的时候大约传到了我们广西的百色盆地,然后从百色盆地为基地往北传,首先是传到了长江中游,然后再往北通过汉江传到了丹江口水库区域,再以秦岭周边为中心,开始往外扩。我们现在展示的丁村的手斧就是一个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北部的手斧文化,这个手斧文化就可以把整个的直立人从180万年前到20万年前这样一个阶段,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这样一个流程,就可以联系起来。所以它是一个非常代表性的文化因素,也是全球化最早的一种代表。”

从距今7000多年的筒形罐,到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代表—尖底瓶,这些新时期时代早期的陶器,体现了古人生活中的智慧,而这种薄如蝉翼的蛋壳黑陶杯,则体现了当时精湛的技艺。

“到我们5000年以后,我们的山东龙山文化的这种蛋壳黑陶杯,就是我们当时的古人在陶器上所做的最高程度的技术的体现,它的杯子非常轻,有的做得非常高,但是非常轻,陶壁只有蛋壳的厚度,所以你可以想见他用了多大的精力,而这种东西一定不是普通人所使用的,他一定带有某种礼制的因素。”赵东升说。

如果穿越回2000年前,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汉代人也爱烧烤。这些汉墓出土的陶灶,则可以窥见古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南京大学博物馆馆员魏美强介绍说:“这件长方形的灶台上除了有炊具之外,我们会发现很有意思,还会有耳杯,汉人饮酒器中最常见的一种酒具,还会有烧灶用的这些食材,比如这上面呈现的鳖,它就直接表现在灶面上,很有意思,在这个灶面上放的东西比刚刚那一件陶灶更多更丰富,两个灶眼用来放置炊具,在灶面上密密麻麻地安放了各种各样的,比如像用来切割肉类的这种刀,用来勾肉的肉钎。两侧对称的位置放置两条鱼,充满了生活气息,甚至鱼鳞也清晰可见。”


大克鼎是哪朝代的

大克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 鼎也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大克鼎为西周后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 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 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 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铭文前段14行有阳线格栏,后段格栏制范时除去。 铭文用笔厚重质朴,笔势遒劲雄伟,形体舒展、挺拔,虽用圆笔,也有其伟岸与雍容之态度。 “大克鼎”出土于清末金石学和金石书法鼎盛时代,故其铭文书法在当时倍受推崇。 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展馆,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 清代光绪年间(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同出器物多件,其中有大鼎一、小鼎七、盨二等。 都属于厉王时期名叫克的贵族,因而有大克鼎、小克鼎等称。 此鼎铭文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 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镈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 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 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 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 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 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 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 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 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 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西周小克鼎的发现历史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一同出土还有一件大克鼎,一套六枚编钟(克钟),另有盨二件、镈一件。 小克鼎共七件,现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日本书道博物馆、日本黑川文化研究所、美国芝加哥美术馆。

西周时期的中克鼎与克鼎的区别?

克鼎是中国西周晚期的青铜器。 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土于陕西扶风任村,计大鼎一,小鼎七,盨二,钟六,镈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 世因称大鼎为“大克鼎”,小鼎称为“小克鼎”。 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小克鼎铭文72字,记述周王在宗周,命膳夫克去整顿“成周八师”等。 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 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 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 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 小克鼎高35.4cm,宽33.6cm,重12.54kg。 鼎圆形,硕腹,双立耳,蹄形足。 耳上饰三头夔纹,颈饰窃曲纹,腹饰云纹带,足上部饰兽首纹。 器内壁铸铭文8行72字::唯王廿又三年九月,王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命于成周,遹正八师之年,克作朕皇祖釐(xǐ)季宝宗彝。 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 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8967.html
国产剧收视一哥 彻底凉了
克洛普是我生命重要的一部分会很想他的 瓜帅赛后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