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洁,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淀山湖中学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最美班主任、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从教32年,于洁做了31年班主任,从市中心到农村,她主动请缨以轮岗的方式前往偏远乡村带班。班主任的工作辛苦而琐碎,而于洁始终热情不减。她亦师亦友,是学生的倾听者和陪伴者。以书信交流,以爱立情,是于洁教书育人的一大特色。她和学生共写师生日记,自费印刷《家校之桥三年的缘》日记本。她每天花费两小时回复孩子们的日记,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她积极参与名优班主任培养培训,创新班主任培训方式,对年轻教师倾囊相授。她帮助年轻班主任迅速站稳讲台,连续带出多名长三角和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教师。
于洁说,我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就是敬业、爱岗、奉献,然后用专业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亦师亦友,渡人渡己,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用来谋生的,还可以让你的人生境界渐趋圆满。
拯救日益淡漠的亲情
“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也是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 中年危机下,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养老危机。 媒体报道的一系列问题:商家养老的坑,家庭养老的把把辛酸泪。 把养老的焦虑无限放大,不惑之年的我们,已经活得举步维艰,养老问题又成为压在心头的大山一座。 “老妈唠叨,烦;和老爸,无法交谈!”孩子也是一肚子的委屈。 “你的人生都是一地鸡毛,凭什么来指点我的人生?”这是孩子对父母致命的反问。 为什么共同生活多年的孩子和父母,成了最熟悉的“敌人”。 简单一句:“时代不同,代沟过大”就淹没了十几年,共同生活,点点滴滴的印记吗?从于洁老师写的《缺失的餐桌亲情》中,也许能找到些许的答案:我们和孩子的缺交流缺时间,交流内容单一、过于功利。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在日常工作繁杂之下,有多少家庭还能全部坐在一起共用一日三餐?即使人在一起用餐,心能在一起吗?情能同频吗? “民以食为天”,这里的“食”是应该既指口中之食,也指心中之爱。 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 身体跑得太快,应该慢下来,等一等,落后的灵魂。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在展望未来,规划人生之余,静下心来,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细问一下: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将奔赴何方?特别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试问:你了解你自己吗?如果你是一个孩子,喜欢你自己这样的父母吗?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物质极度匮乏时期长大的。 在成长的路上,父母忙于生计,我们在劳作中,稀里糊涂就长大了。 当时艰苦的大环境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大家的物质层次,精神层次,两者相差不大。 所以也不用承受攀比的压力,校园欺凌也不明显。 而现在,“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农民工”“躺平组”,每个词语后面,代表的都是一类人的不同的阶层定位。 阶层不同,三观就相差十万八千里。 成年人尚且想通过努力,跨越阶层,打开人生的避雷。 那么,孩子们呢?在物欲横流、焦虑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在无处安放的青春荷尔蒙趋使下,攀比、仇富,校园欺凌,等一系列问题就紧随其后了。 所以,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厘清自己,以一种“儿童视角”来分析,看待日渐淡漠的亲情 。 来感受:孩子的内心渴求什么?理想中的“家”是什么样的?理想中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亲情如一粒种子,要想让它在心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心的和孩子,在每个如水的日子里,共同投入地渡过。 春天,我们可以去踏青、赏花、放风筝…… 夏日,我们可以去湖边捞鱼、堆沙,还可以把自己埋在沙堆里,再一次享受童年的乐趣。 秋天,可以去登山,去享受登高远眺的辽阔。 冬天,可以去晨跑,去感受冬日的寒意。 节日,一家人为一顿饭菜群策群力。 在饭香、菜香中,感受家的意义。 发生冲突时,父母不要用家长的身份来压制孩子。 在情绪冷静时,再来理解孩子的感受,感受到孩子的渴求,也能感受自身的渴求。 同时,应该弯下腰要来,和孩子平等的分析问题。 用心感受孩子内心未能满足的需求。 用自己的真诚、坦荡,来感染、陪伴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慢慢成长。 时刻关注,偶尔帮助,常常鼓励,也许才是父母应有的态度。 父母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的一份好奇。 特别是现在,我们和孩子中间,出现了个第三者——手机(智能产品)。 我们更应该提升自己,为孩子付出有质量,孩子渴求的爱意,让孩子以亲情为根,友情为枝,在时间的见证下,在风雨的洗礼下,长成参天大树。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获得了成长,这是一个渡人渡己的过程!“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撒,不觉悲凉”! 在培育亲情这棵大树的过程中,我们既能谋生,也能谋爱。 既有柴米油盐的琐碎,也有诗和远方!
我国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虽然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和政治宣传,并非人类学社会学里的民族。 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华夏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是泰山、长城一般壮丽的雄峙于世界的东方!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世界逐渐地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中华民族也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相遇,其中有冲突,也有交融。 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生活、思想和语言等。 正是在这种中西民族冲撞的时候,许多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中华民族精神是否具有其优越性?它是否要被西方的民族精神所同化?对此问题有不同的回答,主要有所谓的保守派和西化派。 但解决问题的真正的道路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深思中华民族精神自身的本性。 民族是一个历史性的民众概念。 因此民族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自然性的,如同人们所说的被“大地”和“鲜血”所规定。 民族必须宽广地理解为文化性的,这就是说一个民族在根本上是被思想和精神所铸造的。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一个民族就表现为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 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 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 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 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 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亦师亦友,渡人渡己——遇见名师之于洁
整整一个上午,没有中场休息,没有茶歇,没有停顿,美丽优雅的于洁老师娓娓道来,把她和学生之间的故事精彩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被深深地吸引,被感动,被鼓舞…… 老前辈谢瑞老师曾经说,不当班主任的老师不完整,因为这句话师范一毕业我就主动请缨成为了一名一年级的班主任。 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依然是我觉得有挑战、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所以听到于洁老师的讲座时,倍感亲切,只有当过班主任的老师,才会知道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只有热爱班主任工作的人,才能体会到担任班主任的那份幸福。 于洁老师以她温暖、细腻的师爱陪伴孩子成长,以她平和坚定地大爱关注帮助那些特殊的孩子,以她圣徒一般的恒心和耐心坚持自己的教育信念,为孩子们记录成长的点点滴滴,留下成长的美好瞬间。 因为这份师爱,她“坚信一切皆有原因”,相信孩子;她总是给所有的学生满满的“正能量的传达”;因为智慧,她总是会不厌其烦不辞辛苦的“寻找适当的教育的时机和抓手”;因为懂得,所以她对待学生、对待家长都是“慈悲”的。 她不光注重孩子当下的表现和进步,她更加关注孩子的未来,甚至是孩子的一辈子。 她说,她要自己的学生,女孩优雅有气质、男孩儿勇敢阳光有担当。 在2021年十一月份的教育创新年会的线上培训第一天的开幕式上,再次看到于洁老师。 从2014年苏州大学的课堂到2022年的线上学习,弹指间已经八年。 于洁老师风采依旧,似乎比八年前稍稍胖了一些。 依然是柔软动听、不疾不徐的吴音,依然是温暖美好的教育。 于洁老师在这八年里换了好几所学校,每到一个地方,就将善良与美好传递到那里。 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前前后后二十年,在不当班主任的日子里,其实是失落了一段时间。 于洁老师的分享,让我在品味于洁老师班主任工作的同时,也在回忆着自己的班主任生涯。 相比于洁老师那么多的付出,我觉得自己是很幸运、幸福的,我没做什么,我的孩子们却给了我那么多,让我因此而深深地迷恋讲台、热爱课堂。 如果,能早几年能遇到于洁老师,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得更好,会少一些遗憾。 但是还好,因为国培,有了这样一番美好的遇见。 美丽优雅、平和淡定;智慧从容、专注执着,于洁老师的身上有着我所欣赏的诸多美好品质。 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她,才能成就那么多班级里的美好与温暖,作为教师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更好的和学生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于洁老师是位中学语文老师、班主任,她和学生续写着一部部令孩子们感动难忘的“三年的缘”。 于洁老师作为国培专家,和我们有幸结下了“三小时的缘”。 缘有深浅,却无长短。 于洁老师说,她的班主任工作是在度化学生的同时,也在度化他的家庭;她还说,这也是度化自己。 于洁老师还在度化着听到讲座的人们,让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班主任工作会因这场相遇而不同。 感谢这份美好的遇见!感谢亦师亦友,渡人渡己的美丽的于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