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华为独立创业三年多后,荣耀离上市又进了一步。
在2023年11月表态将通过首发上市登陆中国资本市场后,这家公司又于近日回应了上市进展,计划在2024年第四季度启动相应的股份制改革,并在之后适时启动IPO流程。
这也意味着,荣耀开始给自己的上市制定时间表,距离正式踏上IPO之路想必不会太久。
有深圳国资委等支持,再加上曾经的华为老将万飙和赵明等人带队,这家智能设备提供商成功从深圳走向全球,更是于2022年被传出估值达到450亿美元,成为一个超级独角兽。
脱离华为独立创业,从深圳成功走向全球
荣耀的故事,得从十年前说起。
在小米的互联网模式取得成功后,华为于2013年12月将荣耀作为互联网品牌独立运营。当时,相对于华为的中高端价位,荣耀坚持走中低端价位的路线,并且面向年轻群体推出了一系列广受好评的产品。
五年后,荣耀在中国手机市场的销量达到5000多万台,成功超越了小米、华为和苹果,位居第三。不过荣耀没有局限于手机业务,还推出了笔记本、平板、路由器、智慧屏等产品,朝着“有互联网基因的全渠道品牌”这个目标前进。
只是受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华为于2020年11月决定将荣耀出售,不占有任何股份,也不参与经营管理与决策。最终,在深圳国资委以及30多家荣耀代理商和经销商等帮助下,荣耀正式脱离华为。
从华为独立出来之后,曾经的华为老将万飙和赵明分别出任荣耀的董事长和CEO。在他们的带领下,这家拥有8000人的创业公司从深圳踏上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之路,并且通过重新搭建自身体系来冲击中高端和打造顶级旗舰。
没过多久,荣耀便遭遇至暗时刻,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月发货量,从六七百万台下滑到几十万台,市场份额一度只剩下3%。“当时压力非常大,因为前途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赵明曾坦言,“手机市场一旦下滑,很难再回来,当荣耀回到市场的时候,我们几乎是被清零的。”
抱着不认命的念头,他们迅速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从正式独立算起,荣耀在第66天恢复了和全球供应链主要合作伙伴的合作,并在第211天发布了正式开售时1分钟便卖出超过5亿元的荣耀50系列。
到了2021年第四季度,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出货量市占比达到17%,排名升至第二且位居安卓阵营第一。在赵明看来,2021年是荣耀中国市场的元年,因为解决了回归和供应问题。
除了深耕国内市场,荣耀也选择长期布局国外市场。在完成市场探索和基本商业逻辑闭环后,这家公司的业务目前覆盖了全球100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并在40多个国家搭建完成渠道和零售体系。
经过三年多的独立创业,这家智能设备提供商已经从深圳走向全球,并且成功打出了自己的名声。
在网设备数超2亿,拥有数百亿现金流
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荣耀目前拥有手机产品、全场景产品和全场景操作系统,覆盖了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智慧出行五大场景。
其中,手机产品包括折叠旗舰、全能旗舰、数字系列、X系列等,而全场景产品则涵盖手表、耳机、PC、平板、智慧屏等。
为了能及时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荣耀除了在荷兰和迪拜、深圳有三个区域供应中心,还在中国建立了超过30个省级融合仓,并拥有墨西哥、英国、马来西亚及南非等7个国家仓。
在超过13000名员工的努力下,这家公司的体验店和专区专柜超过了45000家。消费者的追捧,成功让荣耀的全球在网设备数超过2亿。
产品获得好评的背后,离不开研发上的巨大投入。
通过每年拿出营收的10%用于研发,荣耀拥有七大研发基地及100多个创新实验室。在2023年11月,这家公司全球的专利申请数便超过17000个,并且每月新增专利申请超过300个。
虽然荣耀从未对外披露财务数据,但自身价值及盈利能力不容小觑。
据华为财报显示,近年公允价值变动的原因,便包括出售荣耀等业务。在2020年至2023年,该项金额分别约为5亿元、574亿元、245亿元、558亿元。
“2023年荣耀在海外市场增速超过200%,并在两年内实现了盈利性增长。”据赵明透露,荣耀账上躺着几百亿的现金流,现金流兑现率达到120%至130%。
未来,这家公司有相当比例的资金会用在AI上。
在荣耀看来,AI手机战略是在操作系统上去重构AI能力,从而让AI来重构终端操作系统本身。目前,这家公司在AI上已持续投入100亿元,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大投资。
一个超级独角兽,离IPO不远了
走在独立创业之路上,荣耀时不时被传出上市相关的消息。
直到2023年11月,荣耀直接表态,将通过首发上市登陆中国资本市场。与此同时,曾在深圳国资委旗下的深圳环境水务集团担任董事长的吴晖成为荣耀的董事长,而原董事长万飚则担任副董事长。
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适应公司在新发展阶段的治理需要和监管需要。在荣耀看来,随着公司走向公开市场的规划逐步启动实施,公司董事会将按照上市公司标准进行调整,董事会成员逐步多元化。
八个月后,荣耀再次回应了上市进展,计划在2024年第四季度启动相应的股份制改革,并在之后适时启动IPO流程。这也意味着,荣耀开始给自己的上市制定时间表,距离正式踏上IPO之路想必不会太久。
在这个过程中,这家公司也会持续多元化股权结构。
早在2022年4月,有媒体便报道称荣耀寻求以450亿美元估值进行融资。同年11月,这家公司又被传出获得数十亿元战略投资,投资方包括京东方、中金资本等。
对于这个估值,荣耀并未正面回应。不过针对该轮融资,这家公司倒是有对媒体提到,多元化股权结构一直是自己坚持的发展原则。
通过启信宝查询,会发现荣耀目前的股东已经达到15家。除了有地方国资,还包括产业链供应商、第三方资本等。其中,天音控股便通过全资子公司天音通信持有荣耀的股份。
虽然身处万亿市场,但随着华为的回归,再加上还有OPPO、vivo、苹果等实力强劲的玩家,荣耀要想继续做大做强并拥有足够高的估值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出海,成为荣耀壮大的关键一步。在荣耀看来,2022年是海外市场元年,而2023年是欧洲市场元年。赵明曾直言,要将欧洲打造成“第二本土市场”,“中国荣耀不够,我们下一步要打造世界荣耀。”
参考资料:
1.《荣耀2021:选择一条微笑曲线》,南方周末
2.《离开华为500天,荣耀赵明“杀死自己”》,中国企业家杂志
3.《荣耀账上躺着几百亿!CEO赵明回应上市等问题》,证券时报
4.《荣耀启动上市,高端出海战略能撑起千亿市值吗?》,晚点LatePost
超级大盘股IPO是什么?
iPO即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者说新股上市) “IPO”是新股票上市的意思。 未上市的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可以使股票所有的创业者资产得到膨胀,当股票卖出去时,可以得到一笔收益,用来扩大再生产。 美国IPO剧增的背景是创业家精神、风险资本、会计法律事务所、投资银行家,他们为风险企业提供开发性资本、财务、税收、法律等业务和经营法规,以及人事管理服务,形成一套完整的IPO体制。 这些股务参与到风险企业建立到股标公开上市的整个过程,形成IPO产业。 据“日兴调查中心”调查资料显示,美国的风险企业成长,一般经过三个阶段。 风险企业成立之初,先由“安琪儿”(个人投资者)进行1~2年的研究开发性投资;风险企业运行2~5年后,产品出厂,这时风险资本进行投资;待产品销售上了轨道,投资企业想扩大生产,这时可以通过IPO筹措大量资本。 这一过程能否尽快完成?风险企业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创业家精神和IPO产业的支援。 与美国相比,我国在这些方面还非常欠缺。 首先,充满企业家精神。 美国人是不会让官僚机构和大企业的巨大组织妨碍自己前途的,他们当中很多人进入大机关或大企业后,不久就转到创业家的行列。 美国人的理想,想成为一名创业家,作为一名创业家就要干出成绩。 其二,风险资本、会计法律事务所、投资银行家挖掘并发现风险企业,努力支援IPO。 在美国,安琪儿对企业进行初期投资,风险资本不单纯向企业投资,而且参与企业经营、销售计划、财务战略和人才招聘。 美国的会计法律事务所,也参与风险企业的IPO经营,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之外,还收取一定的顾问费。 服务费一般非常便宜。 在美国,不仅像梅里尔林契等大投资银行家拥有对高科技、生物、电子通信、因特网等很多大风险企业,而且,一些中小投资银行家也拥有上千人以上的风险企业投资者,有的还拥有候补企业名单。 这些投资银行家在全美到处挖掘发现风险企业,并着力把他们培养成上市企业。 在我国,情况大不一样,一项风险技术很难找到“安琪儿”,即使有,也是国有企业或国有研究机构,虽然有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 风险资本和会计法律事务所几乎不参与IPO经营,他们只是在企业开始成立或申请上市,或遇到法律纠纷时,才与企业发生关系。 我国风险资本的投资理念是短期的,很少注重企业的成长,这可以从A股市上的“基金内幕”“股票违规炒作”现象上得到体现。 我国投资基金还很不完善,直到现在《信托法》和《投资基金法》还未出台,一方面大量的散户投资者在技术、信息非对称环境下进行非理性炒作;另一方面,投资基金数量少、规模小,难以满足投资人的投资需求。 我国的投资银行家就更少了,中国人的投资理念是很难将自己的钱委托给别人管理的,这与缺乏信托责任与约束有关。 在美国,投资银行家到处挖掘收集风险企业,并对他们进行IPO培养,而我国,只是风险企业到了上市的时候才聘请投资银行家进行“上市包装”。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风险企业向会计法律事务所、券商以及投资银行家等付费是相当昂贵的,特别是寻租费大大高于服务费。 为建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树立创业家精神,培养风险人才;建立我国自己的“风险资本、会计法律事务所、投资银行家”等IPO机制,形成自己的IPO产业。 我们知道,风险企业高风险来自于技术、市场、管理三个方面。 中小投资者由于技术、信息等非对称性,直接投资风险企业,很难抵御市场风险。 因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机构投资者,比如,成立各种专业化的高科技投资基金,如网络股投资基金、新材料股投资基金、生物工程股投资基金等,由这些投资基金进行风险投资。 投资基金由于投资规模大,客观上需要培养一批专家对所投企业进行深入研究与策划,而投资基金强大的实力也有可能养一大批层次较高的专家,由这些高层专家去判断和选择IPO企业就能够做到理性投资。 各种投资基金持有风险企业股票一定年限后,被允许在股市上流通转让,实现投资基金退出。 这样在专家理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IPO体制和产业。
主题公园的百亿生意“熊出没”之父华强方特冲刺IPO
时代周报记者 吴怡 发自北京
凭借着6 部《熊出没》系列动漫电影吸金近27亿元,以及坐拥23个主题乐园,华强方特文化 科技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强方特”)冲刺IPO,申请从新三板转板A股上市。
6月28日,证监会官网公布了华强方特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招股说明书。 资料显示,华强方特此次共募资11亿元,主要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动漫电影制作项目、品牌建设及推广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华强方特第二次冲刺A股IPO。 华强方特曾在2012年首次启动A股上市计划,但因IPO停摆期而撤回资料中止,2015年转而挂牌新三板。 去年5月,华强方特再次启动上市辅导,并自今年4月份以来因“筹划IPO”而暂停股票转让。
对于上市事项以及IP孵化等相关问题,时代周报记者致电华强方特董秘办公室,对方婉拒受访,“公司处于上市缄默期,尚不方便对外发声”。
过半利润依赖补贴
停牌前,华强方特的总市值为132亿元。 其最为大众所熟知的IP是《熊出没》,凭借着这个超级IP,其系列电影在每年的春节档票房大战中稳占一席之位。 而事实上,总资产近200亿元,年度利润近8亿元的华强方特还有着更为庞大的文化版图。
招股书显示,华强方特的营收来源于文化 科技 主题公园和文化内容产品收入,后者包括特种电影和数字动漫。 2016―2018年,华强方特营收分别为33.53亿元、38.48亿元和43.2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61%。
文化 科技 主题公园是华强方特营收的“顶梁柱”。 2016―2018年,该部分营收占总营收的93.30%、77.14%和83.28%。 根据艾媒咨询研究显示,华强方特集团旗下的主题公园2018年入园人次为4200万人,同比增长9.3%,在全球主题公园集团中位列第五,在国内仅次于华侨城。
然而,华强方特多数主题公园项目只是略微盈利或陷入亏损。 招股书显示,华强方特控股的77家子公司中,45家2018年度处于亏损,这部分子公司多数经营和投资主题公园项目。
公司实际利润来源却依靠营收占比不到17%的动漫和影业。 真正盈利的两大子公司为方特动漫和方特电影,前者负责数字动漫作品创意、制作及发行,后者则负责创意设计、特种电影影片开发制作,2018年度分别盈利1.90亿元、5.85亿元。
华强方特最终录得2018年净利润7.78亿元,但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仅为4.58亿元。 除了受到主题公园亏损的影响之外,巨额的非经常损益数目不得不提到公司的“福利”。
招股书披露,作为文化 科技 企业的华强方特,近几年来持续收到与文化 科技 主题公园业务和文化内容产品业务相关的税收优惠与政府补助。
2016―2018年,华强方特所得税税收优惠占净利润比例分别为16.75%、16.06%和16.04%;另外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3.53亿元、3.30亿元和3.27亿元,占当年利润总额比例分别为38.91%、36.68%和36.45%。 这意味着华强方特过半的净利润皆来自于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
扩张主题公园
尽管多数主题公园运营仍处亏损,但华强方特保持继续扩张的态势。 截至2019年5月底,华强方特已建成文化 科技 主题公园23个,拟建设及建设中主题公园21个。
“国内主题公园呈现华侨城、华强方特、长隆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2018年市场占比分别达到22.2%、19.9%和16.0%。 ”艾媒咨询分析师王清霖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主题公园游客数量相对较多,但是游客分散且付费转化率不高,因此国内的区域性大规模主题公园比较缺乏,并且主题公园盈利能力较弱。
根据AECOM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主题公园总游客量达1.9亿人次,但游客量不足200万的主题公园占85%,游客量达300万以上的主题公园占比低于一成,规模性的主题公园不足400家,其中盈利的乐园约占半数左右。
事实上,醉翁之意不在酒。 对于国内部分文旅企业来说,主题公园的真正价值在于带动周边土地溢价,助推房地产的开发。
华强方特的扩张与母公司华强集团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现年56岁的梁光伟是深圳华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时也是华强方特的实际控制人,持有其65.74%的股份。
在华强集团的资本版图里,除了华强方特,还有华强实业、华强新城市投资、华强前海 科技 以及华强金融控股4家大企业,其中华强实业主营计算机软件、通信产品等,早在1997年就登陆了A股上市。
跟华强方特结合较为紧密的是华强新城市投资集团,主营房地产投资开发。 在安徽省芜湖的主题公园项目中,华强新城市投资也参与了综合性住宅项目的开发建设,包含9个地块,总建筑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 另外沈阳的文旅项目也有华强新城市投资的身影。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华强方特发展主题公园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为:一是产业规模效应,具备成熟的运营经验;二是有自身的内容IP, 科技 的表达手段较为成熟;三是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紧密。
在华强方特控股或参股的主题公园投资开发子公司中,共同出资方主要为地方文化 旅游 投资开发企业,其背后的最终受益人多数为地方政府国资委。 2018 年内,华强方特向关联方出售商品、提供劳务的金额达到4.46亿元,占当期营收的10.28%。
主题公园的重资产投入也增大了华强方特的资金压力。 自2015年挂牌新三板以来,华强方特已累计完成两笔定向增发,总金额为27亿元。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主题公园建设投资、项目研究开发、以及偿还银行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享受着文化 科技 企业补贴的华强方特,在2017年度的募集资金中,曾计划投入1.5亿元用于郑州文化 科技 产业园之花园酒店建设,不过2018年该投入金额已被下调到7000万元。
另外从2012年以来,华强方特也从自主投资与合作投资并行,转向了以合作投资为主,试图减轻资金压力。 截至2018年年末,该公司的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接近50%,可使用募集资金余额仅有5251万元。
文化板块自力更生
“大多数主题公园回本需要依靠房地产的销售收入,但这种收入是一次性的,因此很多文旅项目缺乏成长性。 ”陈少峰总结分析,近几年华强方特越来越重视增强动漫业务、IP内容和 科技 创新方面的附加价值。
招股书披露,2016―2018年,文化内容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0%、22.86%和16.72%,收入贡献有所提高,其中“熊出没”这个大IP功不可没。
6部《熊出没》系列电影,均挤进了国产动漫电影票房前十名,总票房近27亿元,其中近三年制作的这3部电影的院线发行收入总共为1.82亿元。 除了院线端,2016―2018年,动漫大电影和系列动画片的新媒体播映收入也总共达到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7.74%。
不过头部IP单一,过度依赖“熊出没”仍然是华强方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公司推出了包括《小鸡不好惹》等30余部系列动画片、动漫电影作品,但真正具备强吸金力的只有“熊出没”,而该IP在2012年就已经推出,随着低龄群体的成长,或会面临着用户流失、IP老化的风险。
对此,王清霖认为,华强方特需要注重IP人物的丰富和发展、成长,更重要的是开发多条相关的IP产品线,提高现有用户的IP接受年龄范围,保持持续竞争力。
华为没有上市一样成为了世界超级企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公司要上市?
华为,老干妈之所以不上市,主要是这两家企业都不缺钱,重要的是任正非和陶碧华的理念就是认为上市就是圈钱,上市并不是做好企业的关键,反而可能会让企业走下坡,因为他们要赚外国人的钱,赚给国内花,不屑于在资本市场圈钱。
而大多数企业之所以要上市,不单单是为了融资做大做强实体,其实一大部分是想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财富梦,想通过股市获取到强于实体几十倍百倍的财富,最终实现财富自由,这点就是企业与企业间的不同,领头人想法之间存在差异,也是华为和老干妈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
那华为没有上市一样成为了世界超级企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公司要上市?
任正非说过,华为肯定不会上市,“资本市场都是贪婪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上市成就了华为的成功。 ”任正非认为:“我们之所以能超越同业竞争对手,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上市。 ”
其次,华为股权太分散,如果上市后会让高管人员迅速成为亿万,千万富翁,反而不利于人员再真心实意的做企业,套现后不利华为发展,或者离开华为成立新的企业。
目前任正非股份只有1.4%,上市后可能控股权会出现变动,对其位置也有影响。 但最重要的是上市后信息披露需要透明化,对华为而言,保密重要信息却是非常关键的。
A股市场发展至今,上市股东基本都有共识,上市减持套现,企业业绩可以通过造假等各种行为留在股市,就算遇到问题也是顶格罚款60万,违法成本低导致了股市的本质发生了问题。 部分企业融资不为做大做强实体,反而是套现后股东辞职或者各种问题产生,最终股票退市股民买单。
每年都有新股上市,常态化发行新股后股市却长期下跌,除了融资为主,股东的回馈股民的责任,各种承诺增持不履行等口号,包括业绩临时大变脸也仅仅是受到警示和轻微的罚款,导致了资本市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让股市一直萎靡不振,废品股增多。
股东上市不再寻求做大做强企业,一上市减持后就可以获取到几辈子用不完的财富,当然就会挤破脑袋去上市。
总之:华为不上市,主要是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不想在资本市场影响下让公司经营状况每况日下。 而很多企业拼命上市,就是为了获取到更多的财富,并不是打算做大做强,理念不同,造就了不同价值观,这也是华为成功的原因之一。
华为是中国100%的民族企业,没有一滴外资的参入,正因为华为的老大任正非想要让把华为打造成世界第一家,中国100%的500强企业,所以华为不选择上市!
但是要知道的是,华为的收入是BAT的总和,市值更是有将近5个阿里巴巴那么多!不上市,华为也可以通过内部的员工股权激励策略来融资,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营收来融资,可以说华为根本不差钱!!
但是我们要需要知道的是,100多年以来,我们才看到了一家华为这样的强大企业,这不是所有的企业可以模仿的!包括如今的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小米,格力等!! 所以说,适合华为的,不一定适合他们!
但其实华为取得今天的成绩,真的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华为从2008年的营收1252亿元,一路飙升到2018年的721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左右!
这可是10年保持着20%左右的年增长率啊,堪比巴菲特的长线价值投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复利和滚雪球的模式,令人赞叹!
真的是未雨绸缪,十年磨一剑的典型代表,太鼓舞中国人的士气,太令国人骄傲了!!!
如今的华为,如今的任正非,在面临着强国对抗,甚至面临着特朗普无理动用国家力量来对抗一个“小小”企业的时候,华为和任正非依然保持着乐观,从容,甚至大度的态度!给予许多企业树立了一个非常棒的榜样!
甚至还给马云,马化腾,刘强东,董明珠,雷军等大佬好好的上了一课!这位70多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实力,眼光,格局,以及宽宏的气量,告诉了这些中国未来的年轻人,企业家,希望,一个非常好的鼓舞,带头作用!
让大家知道了,只有国家强大了,企业才会强大,自己才会强大,同样的,也只有自己努力了,企业做实事了,国家才会更好的发展,更加的强大!
因此,打造100%的中国企业,把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研究起来,是未来能够抵抗像特朗普这样“侵犯”的最好办法!!!此次,美国对于华为的冲击,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华为的强大,祖国的强大,真的,作为中国人非常骄傲!
所以说,华为这样的企业千载难逢,不上市有自己的目的,有自己的苦衷,也有自己的想法,不可按部就班,也无法模仿!对于其他中国的优秀企业来说,从华为这里所吸取的经验就是,上市以后融资要发展实体,布局于未来,否则就是下一个中兴通讯的结果,任人宰割,还无力反击!
千山万水总是情,给个专注行不行。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这个问题有点偏激,好比在问“李嘉诚只有小学学历,一样成为亚洲首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拼命学习读大学?”,因为两者并马云必然的逻辑联系!
华为能成为世界超级企业,不是因为他没有上市。 而很多公司拼命上市,也并不代表上市会制约公司发展成为世界超级企业的势头,反而上市的好处非常多。
1、上市能有效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做什么事都要钱作为本钱,而市场是最有效的直接融资方式,上市募集资金,能快速地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2、上市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
一般没有上市的时候,受制于流动性问题,估值通常不高,而上市后估值会大幅提升,大幅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
3、拓宽公司的融资渠道
由于上市后,公司财务及运营阳光化,能大幅提高银行融资的额度,而股市还可以通过增发、发债等再融资,上市后融资将比不上市改善很多。
4、公司影响力等其他诸多好处
上市是一种身份象征,上市的企业整体大幅优于未上市企业的质量,所以对公司的影响力等多个方面都有改善。
那么这么多好处,为什么华为并没有选择上市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任正非不想上市
这个在公开报道任正非说的,主要是担心“钱多了”使得公司发展的劲头小了,这也难怪,华为上市,不知道有多少个亿万和千万富翁,难免有些人会萌生休息的念头。
二、华为上市融资意愿不强
从华为公开的信息来看,好像华为无论是玩5G,还是做手机,都没有听说缺钱过,所以它和老干妈一样,完全可以不用上市融资;
三、华为同股不同权上市有一定障碍
华为独特的股权结构,和分红特点,如很多员工具有分红权,但没有相应的表决权,而且华为的股份结构还非常另类,估计上市有不小的障碍。
以上是对上市给公司带来的好处,以及华为不上市的原因的解析,欢迎大家指正和交流~~
很多企业都想通过证券交易市场对外公开发行股票,就是我们所谓的IPO。 乍一看,IPO是通过对外募集方资金方式,增加企业的资本,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
但是后续呢?企业的各种股票随着限售股的解禁,都可以对外公开买卖。
尤其是很多企业老板拥有的股票都可以通过质押方式,获取更多的资金。
虽然说员工通过股票激励计划也能够做获得财富,但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不利的。
因为,市场投资的盲目性,导致肯定有一部分资金在不了解企业的前提下投入了企业股票。 只有真正在企业工作或者掌控企业的人才能了解到企业的情况。
我们很多企业实际上并不想做百年企业。 很多人图的是快钱,这样才经常出现上市公司扇贝跑了、会计记错账,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想想乐视网股票高峰期,贾跃亭套现100多个亿,号称要借给乐视网公司。 结果呢?现在乐视网已经强制退市。
任正非曾针对华为不上市回答道:“华为采用的是员工持股制,一旦上市,员工纷纷暴富,只想着抛股获利,而且会变得不思进取,上市只会害了自己”。
另外,一旦上市也会容易成为资本猎食的目标,毕竟很多情况下就是股票说了算。 想当年宝能系举牌万科,直接被斥责野蛮人行为。
综上所述,上市最多的是给股东带来更大的套现市场,所以很多企业宁愿付出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会计核算费用也要上市。
华为没有上市,老干妈也没有上市,但是两者都成为国内各自行业内的顶级企业。
华为之所以没有上市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核心原因自然是重视研发投入,通过持续增加核心竞争力获得了较高的利润 ,通过高分红高工资让员工实现了财务自由 ,再通过发售虚拟股权的内部融资机制解决了资金问题。
从华为的发展历程来看,华为的成功很难全面复制推广,绝大多数企业难以选择这条路实现快速成长,上市反而更好一些。
当然了,国内无数公司挤破脑袋想着上市,做大做强的想法不能说没有,融资套现才是核心目的。
1、融到一大笔钱,可以自由支配,可以涨工资福利,可以投资,可以收购,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2、原始股成本极低,一旦过了解禁期,少说十倍以上利润;
3、股市融资成本远低于贷款,不分红也没关系,退市了也不用还钱,上市跟白捡钱差不多;
4、散户只要持股比例低,影响不到企业决策,拿着股票也不会影响到企业控制权;
5、上市融到大笔资金,只需要开动脑筋,稍微采取点办法,就能左手倒右手,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掏空上市公司也不难,钱也不用还;
上市的好处如此之多,目的不纯的估计占了多数,这也是股市牛短熊长的重要原因。
对于华为来说,资金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不上市就不会有股权旁落的风险,只要用心经营,坚持高比例研发投入,不上市也能有好的发展。 可惜,只有一个华为。
像老干妈、华为这样的公司毕竟还是少数的,看看为我们大众所熟知的:阿里巴巴、腾讯、网络、京东、陌陌、小米、网易、搜狐、新浪、前程无忧……都悉数上市了,在资本的助推下,公司也获得了更为长久的发展。 上市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还是大有裨益的。
1、华为不差钱
上市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去扩大产能、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引进更为先进的设备、更高端的人才和更前沿的技术。 。 。
有钱了一切都好说,公司的运营也好、发展也好、改善也好,都会有余地和空间。 而且上市融资的成本很低,在规则不健全的当下,获利不分红也是常态。 相比于银行存款还需要每年偿还巨额的利息费用来说,真的省心又不费劲。
但是,人家华为不差钱呀 !华为每年把销售收入的 10% - 15% 投入研发,在过去的 10 年间累计投入超过 3000 亿人民币。 。 。 不少上市公司的市值恐怕都没有这么高。
既然资本实力雄厚,背后还有政府的撑腰,即便是不上市也能活的很滋润。 那么上市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2、股权分散,上市后变数太大
华为不差钱,所以没有上市的必要,不过就现阶段而言它也不能上市!为什么?——股权太过于分散,高管持股的比例太高,万一上市了,高管清一色都成了亿万富翁,大家还会安于冷板凳去搞研发、做技术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任正非的持股比例很低,仅为 1.4% ,华为上市之后大概率会失去对于公司的控制权,届时华为可能会因为“群龙无首”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和变数。 这样的风险对于华为而言还是太过于沉重了。
1、大股东原始股的成本很低,一旦上市就能身价“倍增”。 所以公司的高管都有很大的动力去推动公司上市。
2、融资的成本低廉。 即便是商业贷款的基准利率五年期以上已经达到了 4.9%,对于广大的制造业企业而言,产品销售的毛利率或许才只有 10 - 20%,所以贷款的融资成本是非常之高的。 但是上市融资的成本确很低,只需要 IPO 过会,就能轻易获得源源不断的廉价筹码,何乐而不为?
3、在退市制度尚不健全的当下,一朝上市,就大概率能“一劳永逸”,通过一些资本运作、左手倒右手,能源源不断取出活水。谁不喜欢摇钱树呢?
华为只能算是个例,这样的现象并不容易复制。 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还是乐于选择上市的,假如公司的掌舵人经营、管理得当,通过上市也确实能够让企业做大做强。 只是现在股市的氛围并不乐观。
华为是个例,华为没有上市并不代表没有进行股权融资啊 ,企业上市主要是为了股权融资,华为和老干妈并没有上市,但是企业发展到不错,尤其是华为,成为世界级的 科技 企业,甚至让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来制裁他,这就说明公司不需要上市吗?你做企业就不需要上市吗?
1、华为没有上市,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进行股权融资
华为取得今日的成绩,成为一家营收过1000 亿美金的国际性 科技 企业,做到行业领域的第一,这是他被世人所熟知的成绩,但是华为的“全民持股”也是被众多企业所羡慕的,华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通过员工内部进行融资的。
华为的虚拟股制度是一大创新,这个创新的制度解决 了华为的资金瓶颈,华为也数次因为资金的问题差点倒闭,在90年代初的时候,华为从代理国外的交换机 ,到自主研发交换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公司甚至几个月都发不出工资,任正非在研发动员大会上甚至悲壮的讲到“如果研发失败,他只有跳楼了”,这是很真实的场景。 华为利用员工进行内部融资解决了资金的瓶颈,据统计,华为在2004年到2011年期间就通过员工融资超过270亿元,这个资金量足以堪比一个大企业在资本市场的IPO融资量了。
作为华为的友商中兴通讯,在A股H股两地上市 ,共融资45亿元,这个规模远小于华为通过内部员工的 融资金额。
老干妈的业务是什么?辣椒酱! 这是他的主打产品,也是主要的产品,辣椒酱有创新吗?没有!万年不变的就那几个品种, 基本没有产品的研发风险! 没有产品的研发风险,那么老干妈就没有那些不知道是否有回报的研发投入的风险。 所以老干妈的投入是稳定的,是固定的。
其次,老干妈有没有市场风险?基本没有,辣椒 是国人的一个共同爱好,买到美国都能被华人当做奢侈品购买,这个就说明这个产品的需求是基本固定的,一瓶辣椒酱无论生活好坏,大家都需要,并不是说我有钱了,生活富裕了,我就不需要了,所以他的消费者不会因为收入的高低而改变购买习惯。 都有这个需求。
再次,老干妈有品牌风险吗?没有!所以老干妈的市场推 广基本很少,消费者的认同度很好,至今没有出现能够和老干妈抗衡的同类产品,所以在营销推广上也很少,基本稳定。
老干妈的销售回款如何?老干妈是强势品牌 ,各个商超小店都会抢着入驻,货款完全没问题,所以现金流是非常安全和稳定的。
一个不需要研发投入,品牌认知度极强 ,没有竞争对手,渠道强势的品牌产品,销售不愁问题,现金流稳定,销售不愁,渠道不愁,没有投入的风险,毛利率还特高,产能还比较稳定。
这样的企业特性,有几家公司具备?如果具备这些特性,那么是可以不用进行融资,不用IPO,但是这样的企业只有老干妈一家。
总结: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需要外部融资,IPO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方式,尤其是对于创新性的 科技 型企业,需要的资金量大,而且未来还具有不确定性,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是理想的方式,华为也好,还是老干妈也罢,都只是个例,况且华为只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融资问题,而这个方式是现在的绝大部分企业所无法模仿的。
很多人会发现目前全球很多知名的企业,好像并没有上市,比如我们熟悉全球知名原油生产商沙特阿美,控制着全球10%以上的原油,在利润完全吊打我们国内的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企业,华为也跟这类情况一致,没有上市仍旧是世界的超级企业, 所以这就给大家留下了一个重要讨论话题就是,不上市一样能够成功世界性的超级企业,为什么很多企业还要绞尽脑汁和不惜一切代价去上市呢,下面我就来谈谈上市对于企业影响和很多公司想要上市的区别。
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企业上市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融资 ,上市后获得的融资资金是不需要后期归还和利息的,然而融资后的资金对于公司的后期发展影响较为深远, 典型的例子就是工商银行和中国国航上市融资到的资金解决但是公司的一些资金缺口问题,正是由于上市后解决了短期财务危机让工商银行银行业的老大,中国国航成为航空运输业的老大,如果大家对于06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下,工商银行和中国国航的上市的时代背景和上市曲折性可以查询一些资料,研究中国新股发行的里程碑事件的意义和股权分置改革的事情。
通过上面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上市后可以获得免费的资金解决目前资金缺口,并且可以运用这部分资金来扩张生产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地位,从而来拉动中国GDP的增长,所以这几年国家一直加速IPO的进度,这是很多上市公司的目的一个方面。 但是在资本市场上发展进程任何的融资项目和发展总有两面性。
很多公司上市其实在乎不只是融资款,而是上市后自身财富增值和通过股份能够在二级市场流通便利来进行套现出局,获取大额收益, 但目前不管如何的监管是无法好好解决很多公司通过上市圈钱的目的。 所以我们发现很多上市公司融资钱后不仅没有大量发展自身产业,反而几年出现业绩开始大变脸的局面,甚至很少公司为了上市通过财务造假来完成上市。 所以公司上市进行“圈钱”套现出局,实现财富的自由。
上面我们具体讲解了一下公司上市后对于一个企业发展好处和对上市公司股东的好处,但后很多企业并不喜欢上市的原因其实也很理解了,下面我们具体讲解下企业不上市的目的。
上面提到企业想尽一切办法上市,无非是上面几大原因,如果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无遇到遇到资金缺口问题,目前企业现金流充裕,而且对于公司后期发展信心满满的情况下,也不必短期套现出局,上市对于公司而言毫无意义了,并且上市还存在几大弊端。
第一,公司上市后股权被稀释后 ,后期公司的利润就会被稀释,公司的大股东每年获得的分红自然就会降低。
第二,上市后公司每年在规定时间需要具体披露财务数据 ,并且的公司的一些大动作必须要披露公布,公司的所有东西相当于要全部清清楚楚向市场公布,所有对于一些战略性的公司而言是不利的,我想这也是华为不上市的一大主要原因。
第三,由于上市后股权被稀释 ,后期很多股份都在二级市场上大量的流通,如果有人对于公司图谋不轨的情况下大量在二级市场购买公司股份,往往会出现很多股权之争的问题,甚至很多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地位都可能会被动摇, 大家对于万科当年的股权之争还记忆犹新,如果万科不上市这些事情肯定不会发生。
公司一直处于良性发展的阶段,短期并无面临缺钱状态,对于公司后期发展公司大股东信心满满,上市对于他们而言根本毫无意义,所以类似华为,老干妈,还有我们上面沙特阿美,上市又有何意义呢。、
总结: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性,有好的一面必然存在不利一面,这对立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公司领导和大股东该如何看待该事情的,如果公司的发展短期面临瓶颈,后期发展缺少资金,上市这时候就是一条不错的选择道路。
华为这样的企业是少见的。 华为没有上市原因比较多,虽然说华为不上市是担心资本进入,影响企业战略定性,但华为股权分布也影响了华为在A股上市。
华为股权基本上都在华为数万员工手里,没有外部股东。 华为发展 历史 上,也多次遭遇资金困境,主要是通过内部融资解决资金问题。 现在华为不缺钱,就不需要上市了。
但华为这样的企业,不说独一无二,也是罕见的。 大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资金困难。
尤其是在企业从培育期向高速发展时期过渡的时候,企业一方面要大量研发资金,也要市场拓展资金,还需要扩大产能资金,可以说,企业总是在与缺钱做斗争。 如果企业都是依靠利润来滚动发展,那么企业很难快速壮大,在竞争中很容易被对手超越,甚至直接干掉。 因为现在不管是产品,还是技术,还是营销,迭代非常快。
为了满足企业迅速做大,在同行中迅速领先,那么企业就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撑自己的扩张,包括技术扩张,产能扩张,市场扩张等。
而这样的资金需求,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积累是不够的。 发债又涉及企业资格,偿还能力等,而且发债多的花,利息会吞噬企业有限利润。
在这种请况下,就有了资本市场,有了上市融资。
上市是企业获得最低成本资金的最佳方式。 上市之后,企业就拥有一笔可以永不偿还的大资金,可以迅速扩张自己的业务与技术,可以迅速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不仅于此,上市还可以有效的规避了企业经营风险,给企业创始人带来的压力。 企业创始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缺资金的时候,大多都是利用自己的个人信用给企业融资,一般都是借钱。 企业发展 健康 就很OK,如果遇见危机,那么创始人失去的不仅是企业,还有自己的信用等。
正因为有了股市,让很多企业得到大笔无成本(融资之后使用)或者说是低成本(融资过程需要投入)的资金,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股市有很多这样的先例,比如万科,格力电器,福耀玻璃等等。
但因为国内资本市场先天不足,制度建设存在瑕疵,而且重融资,轻投资的倾向,让许多企业造假上市,带来很差的影响,大多数企业上市,都是冲着圈钱来的。 上市融资几个亿,然后就不行了,相关责任人也没有收到法律的有效制裁。 这样,A股就无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也很难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华为成立于1988年,1995年的时候,任正非就提出了要让华为“切块”上市,其中有个子公司叫”莫贝克股份”,计划在1996年让这个公司先上市。 希望通过上市筹集资金建立现代化的生产线,复制技术,大量降低成本,产生利润。 但是后来并没有上市,可能与1997年的金融风暴有关系。
一个公司是不是会成为超级大公司,上市并不是必须的条件,比如美国也有一家世界500强的工业公司坚决不上市,就是科氏工业,不上市有不上市的运作方式,一家公司如果是依靠内生增长,上市不是唯一的选择,可以通过自身经营的利润来发展公司。
华为的路线就是这样,大量的钱用于再投资,用于开发新技术,前期,公司赚的钱用来发工资、纳税、搞科研,几乎就没剩什么钱。 公司的利润再投资就像是学习一样,一个人从一个字不认识开始,一点点去学习,积累,学习方法正确加长期坚持就会成为学霸,公司也是这样,持续投入研究,研究方向正确,几十年下来,就成了企业届的学霸。
为什么那么多公司还要上市?这是因为很多公司为了快速发展,通过上市筹集一笔资金用于扩大生产或者其他用途,依靠利润再投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可能失去商机,有的公司不会选择这个漫长的过程,所以选择上市筹资,上市就等于加速公司的发展,通过自身的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可能需要5年或者10年才能达到,而上市只需要短短2-3年就可以做到,所以选择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