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其拉甫口岸出入境旅客持续攀升 中巴跨境游走俏

巴基斯坦

5月20日一早,红其拉甫口岸旅检大厅迎来当天第一拨旅客,他们背着大包小包,在边检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排队办理边检查验手续。

据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统计,该口岸自今年4月1日开关以来,出入境旅客流量持续攀升,至5月19日已突破5000人次,同比增长454%。以旅游为目的,前往巴基斯坦及其他南亚、中亚国家的出入境旅客246人次,中国公民占比69%。

“我们从喀什出发,经喀喇昆仑公路前往巴基斯坦旅游,沿途可以看到很多壮美的风景,如慕士塔格峰、盘龙古道、红其拉甫国门等。”疆外游客黄明宇说,他从红其拉甫口岸出境至巴基斯坦及中亚其他国家旅游,再通过航空口岸回国。

红其拉甫口岸,是我国与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口岸,从这里入境,至喀什市420公里,至乌鲁木齐市1890公里;从这里出境,至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首府吉尔吉特270公里,至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约870公里。便利的交通条件,让该口岸成为中巴两国国际商贸和跨境旅游的重要中转站。伴随中巴跨境游的走俏,红其拉甫口岸近期格外热闹,衣着靓丽、四处拍照的是游客,肩扛手拎行李、行色匆匆的是客商。

不久前,喀什市一家旅行社的旅游团一行9人,乘坐国际巴士前往巴基斯坦北部,进行为其5天的旅游活动,红其拉甫边检站开通专门通道,旅游团不到30分钟便顺利通关。

“日渐火热的跨境游,对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边检处副处长宋学亮介绍,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立足口岸区位优势,采取优化手续办理、设置特色通道、强化预警提示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服务保障水平和通关效率。


喀什旅游景点大全 ,这些景点不可错过!

喀什老城区有人说:“喀什噶尔的灵魂在喀什老城,它代表了这个城市古老的过去、平静的现在,如果幸运,它必将代表未来。 ”喀什老城大概是喀喇汗王朝王都的遗址,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走进老街巷,在约2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里,有2.3万人聚居。 喀什老城区保留了古城的形态,城内20余条街巷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 老城斑驳的墙影一片苍黄,房屋都是黄色,有些房子是夯土结构的,整个房屋显得圆融而柔和,有的是砖石结构的,显得坚硬而顽强。 巷子深处还常有穿着鲜艳衣服的姑娘站着聊天。 老城有很多新鲜的东西,沿着街道走,很容易就被旁边的东西吸引住。 无花果、西瓜、桑葚、葡萄……摆摊子的、拎篮子的到处都是。 从大到小摆放的整整齐齐的铜壶、维吾尔族男子戴的帽子、热瓦甫等乐器、雕花刻图的木头箱子等货物,琳琅满目。 老街巷的名称都沿用维吾尔语旧名,并且各有含意。 像恰萨街道办事处的亚格巴扎,意思为“食油市场”;阔孜其亚贝希,意思为“土陶工”;再格来巷,原意是“金银匠聚居处”。 喀什老城区现在还是当地维吾尔族居民的生活中心,这里拥有110多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清真寺与学校、集市、手工作坊、民居相连,构成完整的自然生活空间。 艾提尕尔清真寺在喀什市区中央,有一个牵系着穆斯林灵魂的地方,那就是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艾提尕尔清真寺。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中国最大的伊斯兰建筑,整座大寺气势雄伟。 全寺总面积平方米,由礼拜堂、教经堂、门楼和其他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 大寺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 大寺正门楼以浅绿色为主色,布满精细的刻花。 砖砌方形拱寿门的大门楼高达12米。 门楼由黄砖砌成,风格古朴厚重,同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建筑采用雕刻、镶嵌、彩绘等多种技法,整体显得既古朴又典雅。 艾提尕尔清真寺并不是因为它的规模庞大才名闻天下的,主要是因为它是新疆穆斯林“聚礼”之地。 每天到这里礼拜的人至少两三千人,星期五“居玛日”下午,约有六七千名男性穆斯林都会到此做一周之内最庄重的礼拜。 到了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新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来,加上本地的穆斯林,大礼拜人数可达两三万人。 大礼拜之后,大寺内外游乐的人摩肩接踵,在欢快的鼓乐奏鸣声中,穆斯林合着节拍跳起舞来,通宵达旦。 香妃墓香妃墓在当地被称为阿帕克和卓麻扎,其实是阿帕克和卓家族的墓地。 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是典型的伊斯兰式古陵墓建筑。 陵墓始建于1640年,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 200多年前,这个家族的一个女子走进了历史传奇,她就是深受乾隆皇帝宠爱的香妃。 香妃本名买木热·艾孜姆,自幼体有异香,被称为“伊帕尔罕”,维吾尔语意为“香姑娘”。 传说香妃抑郁而死,死后乾隆皇帝派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人的送葬队伍,抬着香妃的棺木返回故乡,一路上棺木不准落地。 当棺木送到喀什时,送葬队伍只剩下六人。 但据今人考证,香妃的陵墓其实上是在河北清东陵,而喀什的香妃墓仅仅是她的衣冠冢。 阿帕克和卓墓整个陵园是一组构筑得十分精美宏伟的古建筑,陵墓由门楼、大小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组成。 正门门楼两侧是高大的砖砌圆柱和门墙,表面镶着蓝底白花琉璃砖。 陵园内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正北是一座教经堂。 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呈长方形。 主墓屋顶呈圆形,其圆拱直径达17米,无任何梁柱,外面全部是用绿色琉璃砖贴面,并夹杂一些绘有各色图案和花纹的黄色或蓝色瓷砖,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墓室内部筑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整齐排布着大小不等的数十个墓丘。 喀什大巴扎喀什大巴扎的全称是“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广场”,也被当地人称为“东门大巴扎”。 位于丝绸之路十字路口上的喀什,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 这一古老的巴扎向前追溯,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素有古代亚洲最大集市之称。 1992年以前,这个巴扎只在星期天营业,因而直到今天许多国外旅游资料仍将这个巴扎称为“星期天大巴扎”,如今巴扎已改为天天营业。 走到这个市场里很快能被这里传统的民族气息和丝绸之路上那种特有“混血”的气质所吸引:摊位上作为生产资料的英吉沙小刀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手捧玉石的商贩用最传统的“袖语”来沟通交易价格,各种皮草坎肩、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来到这里就如同进入了一座独特的民族风情博物馆。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11世纪中叶,战争渐趋平息之后,喀喇汗国的中心喀什噶尔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吸引了西部王朝和中亚的大批文人学者前来喀喇汗王朝的都城求学深造,生于西喀喇汗国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便是其中之一。 1070年前后,他用古回鹘文写成一部长达余行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思想家。 11世纪末,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喀什噶尔去世,最初被安葬在喀什市东南部吐曼河畔,后因洪水威胁,叶尔羌汗国第二代君主阿不都·热西提汗将旧墓迁往“阿勒吞鲁克”(皇族陵园),即今喀什市体育路南侧。 现在人们看见的墓室是1987年重建的,这是一座以白色为主的传统阿拉伯建筑,主墓室是绿琉璃圆顶;墓室外墙以蓝底白花琉璃砖贴面,礼拜殿木柱的雕刻花纹古拙奇特,纹样丰美,堪称伊斯兰建筑中的精品。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墓大约在晚唐时期,操突厥语系的民族在中亚及新疆喀什地区建立了喀喇汗国,自称为可汗王朝,是一个伊斯兰国家。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出身喀喇汗王朝的皇室,他自幼在喀什噶尔的皇家伊斯兰经文学院学习,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之后“走遍了突厥人的所有村庄和草原”,在布哈拉、撒马尔罕、谋夫、内沙布尔等地学习。 “在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之后,我用最优雅的形式和最明确的语文写成此书”,这部《突厥语大辞典》使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成为著名的维吾尔语语言学家。 他去世后被安葬于喀什市西南48公里疏附县乌帕尔乡艾孜来特毛拉山的山冈上,陵墓北侧有一间文物陈列室,陈列有《突厥语大辞典》和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生平介绍等相关书籍与材料。 陵墓的正前方有一眼清泉,人们称之为“神泉圣水”。 泉边有一棵古杨树,树干苍老遒劲,枝繁叶茂,被人们视为一大奇观。 罕诺依故城和莫尔佛塔在距离喀什市东北约30余公里处的戈壁滩上,有一座1000多年历史的故城罕诺依故城。 故城是疏勒国的遗址,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土城墙残存,城内陶片遍布。 在其北部约3公里处有一座上部呈半圆的土塔和一座由覆斗形高台所组成的佛寺,当地人称之为莫尔佛塔。 据考古学家考证,它是千余年前疏勒国佛教徒的建筑杰作。 莫尔佛塔气势雄伟,高12米多,是一座巨大的古代佛寺遗迹。 佛塔由卵圆形的塔身和覆斗形的高台构成,塔身用麦草调和黄土脱出的方形和梯形土坯砌成,有3层方座,由下至上一层比一层小。 大塔旁边有一座巨大的高台,如倒置的大斗,底大顶小,是这组佛寺的中心建筑,专门用来供佛。 莫尔佛塔是专门用来收藏安放“舍利子”的,据史料记载,当年莫尔佛塔在佛教昌隆的疏勒国时期收藏过释迦牟尼用过的“佛浴床”、“佛钵”等遗物。 从佛教由西向东逐渐发展的历史上看,莫尔佛塔很有可能是西域境内最早的佛塔之一。 石头城和金草滩人们常说喀什是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然而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十字路口正是塔什库尔干。 塔什库尔干位于帕米尔高原上,历史上这一带被称为“葱岭是古代丝绸之路中道与南道的交会点,西去中亚的红其拉甫达坂、明铁盖达坂、瓦赫基里达坂等几座主要大山,自此也都有天然谷道可以通达,使这里成为古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关口驿站。 塔什库尔干为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城堡”。 在县城北部一个孤立的小山丘之上,有座仅剩下残垣断壁的古堡,这就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石头城”。 石头城虽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周围有雪峰相伴、城堡之下有草原相依,站在城池遗址上,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繁盛时期的宏伟气势。 汉代时,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蒲犁国的王城;唐朝政府统一西域后,在这里设立葱岭守捉所;元朝初期,曾大兴土木在此扩建城郭;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此建立蒲犁厅,在旧城堡南面兴建了新城镇,这座石头城遂被废弃。 石头城下面是塔什库尔干河流经之地,河水造就出一片美丽的湿地草原——阿拉尔金草滩。 与新疆其他草原湿地不同的是,这里居住的是塔吉克族人,来这里可以感受到新疆原汁原味的塔吉克族文化。 红其拉甫中巴7号界碑红其拉甫口岸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境内,距县城130公里,距喀什市420公里。 对面口岸是巴基斯坦苏斯特口岸。 红其拉甫口岸是以旅检业务为主的口岸,1985年正式对巴基斯坦开放,1986年对第三国旅客开放。 红其拉甫口岸早在1000多年前就是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 它地处帕米尔高原的冰山雪岭之中,是我国与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进出境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 到红其拉甫口岸,游客一般都会到中巴7号界碑处照相。 在到7号界碑前,威严而肃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门就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这座国门是2009年新修的。

红其拉甫口岸为什么关闭

红其拉甫口岸关闭是因为疫情原因。 红其拉甫口岸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海拔50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拨最高的口岸。 口岸开放时间为每年5月到10月,具体日期稍有差别,以2020年为例,开放时间为5月1日到10月31日。

红其拉甫边境风云是怎么回事?

2017年1月25日,新疆塔县,红其拉甫边检站,官兵们正在推开护栏准备前往中巴边境,旁边是一块鲜亮的红牌子,“中巴人民友谊万岁”。

2017年1月24日,新疆塔县联合反恐演习,在演习中,出动80辆各类军用和警用车辆。

从北京到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到喀什,从喀什到塔县,再从塔县到红其拉甫国门。定位显示,我们走到中国地图大公鸡的尾巴上了。

这是一段漫长、眩晕的旅途。吉普车穿过冬天的荒野,碾过雪原,涉过河流。进山的路人烟稀少,偶尔见到一两个穿着民族服饰、牧着牛羊的塔吉克人。

眼前的红其拉甫,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口岸,也是新疆与中亚联系的主要内陆通道。

雪野阒寂无声,茫茫白色中立着一块鲜亮的红牌子:“中巴人民友谊万岁”。

高大的灰色国门对面,就是一块白色的界碑,印着巴基斯坦的国徽,1986年立起来的。

除巴基斯坦之外,塔县还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两国相邻,地图勾画出四个国家国境线曲折的轮廓。

正值闭关时期,我们造访时红其拉甫没有什么紧张气氛。在国门眺望着其他陌生国度的秘境,只有一片雪原。

但红其拉甫边检站的工作人员说,毒品、枪支……高原边境遇到的对于国家安全的挑战,并不比任何地方少。

毒品来自“金新月”

国门不远处,一座灰色的钢房子大门紧锁。房子里设有车体检查仪,每年夏秋开关时期,所有来往车辆都要在这里接受初检。

2015年11月9日晚七点,一辆满载化妆品的小型货车,从巴基斯坦而来,驶入车体检查室。

X光机照射下,质地应该完全相同的十多箱化妆品,却呈现出不同的荧光反应。边检人员开箱一看,包装盒里的东西有些异样:白色粉末,散发出酸臭气味,X光机下显影呈浅绿色——一切特征都表明,这是高纯度海洛因。

全部拆开,这堆化妆品里藏了1520小袋海洛因,共计76公斤。

十天之后,贩毒案再发,30公斤左右同等质地的海洛因,再次在边检大厅被发现。这两起案子,刷新了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单次查获毒品最高纪录。

这些毒品从“金新月”而来。所谓“金新月”,指的是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三国交界处的三不管地带,苍莽山区,因为该地区形状像一轮弯弯的月亮而得名。

红其拉甫边检站执勤业务三科副科长梁永飞说,“金新月”生产的海洛因纯度几乎都在90%以上,近年产量更是超过“金三角”,成了一个新的“毒瘤”。

自1982年红其拉甫开关以来,毒品生产者从未放弃从这条路线将毒品运入中国。多年下来工作人员总结了一套规律:海洛因一般在阿富汗生产,先从巴阿边境地区深入到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把一公斤的整块打散,做成50克一小包。集散分装渗入中国。

旅游

近些年,边检人员亲历了各种“花样藏毒”。

有人体夹带的,比如把毒品塞进避孕套里吞下,再比如衣领藏毒、鞋底藏毒。最少时,有人在衣领里藏了20克海洛因,用这种蚂蚁搬家的方式搬运毒品。还有货物夹带,比如融化到可乐里、藏进行李箱纸板、工艺品、化妆品里。

早年间,边检站还没有人体X光机,抓人体藏毒是靠经验。梁永飞回忆,那时毒贩常用避孕套藏毒,为了防止避孕套破掉,路上都不吃不喝。由于国门与城市之间路程太远,路上至少耗时两天,人的眼睛会有大量红血丝,口气也会很重。这样的人就很可疑。

一名巴基斯坦旅客入境时,到边检站来要水喝,工作人员抬头一看,此人唇焦口燥,嘴都渴得开裂了,包里却放着一大瓶没开封的可乐,实在蹊跷。让他喝一口,他果断拒绝。工作人员将他控制,将瓶中物沉淀、晾干,大量褐色粉状物出现了——高纯度海洛因。

如今毒品从“金新月”入境中国的链条更加隐秘。红其拉甫边检站的一位官兵介绍,毒品从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集散,再通过红其拉甫进入喀什,从喀什走公路,到达广东。真正的老板只有两个,卖方在巴基斯坦,买方在广州,中间每个步骤的负责人都不清楚上线是谁,他们在黑话中被称为“骡子”。

但随着经验的增长,边检站一套严密的查缉流程已经形成。什么样的旅客最可疑?梁永飞说,如果此人的居住地是在毒品集散地白沙瓦一带,目的地是广州,且行李简单、旅费较少,那就有很大的嫌疑,“可能他这一趟就是把毒品送到广州,然后坐飞机就走。”

“骡子”要顺利通过边境,如今并非易事。

流转的枪支

喀什 中巴跨境游走俏

在边境,毒品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边境线上的人们都熟悉一个词,叫“以毒养恐”——毒品、枪支,往往相伴而生。

旅客

在巴基斯坦,有执照就可以持有枪支。从红其拉甫出境,到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首府吉尔吉特有270公里的路程。这里就有许多家枪店。就算没有执照,黑市上枪支也很容易购买。另一邻国阿富汗,枪支更是唾手可得。

红其拉甫边检站曾查获多起中国旅客携带枪支入境的案子。除了携带常规的手枪、子弹之外,还有旅客曾带过间谍使用的钢笔式手枪。这种手枪看起来是一支钢笔模样,只能装一发子弹。梁永飞介绍,它的有效射程不过五米,常用来自杀或暗杀。

如今在国内黑市上,一把枪的价格叫得很高,不乏旅客想带入境转卖;但也有可能旅客本身就是涉黑团伙,买来自用。

近年,随着X光机的普及,带枪入境基本成了不太可能的事情。只要扫描出有零件像枪的形状,肉眼一眼就看出来。“你就算是把枪吞进去,我们也能找出来。”

地处南疆,反恐一线,红其拉甫需要注意检查的另一重要物品就是涉恐的音像制品。梁永飞告诉新京报记者,边检站查获的音像制品,一般都是在国外制作,被人试图带入疆内传播。

边境的另一活跃因素是边民。即往来两国贩运货物的游商。

他们长期往返中巴之间,把巴基斯坦的化妆品、工艺品、坚果等物卖给中国的商店,他们的工艺品很受喀什维吾尔族居民的青睐。

出境时,他们再把中国的廉价生活用品送入巴基斯坦,赚取差价。每次出入境,每人能免税携带40公斤货物,其中的利润蔚为可观。因此,从事这类生意的有好几百人。

人一多,不可控的因素就多了。此前出现过不少冒充边民进行贩毒、走私的状况。

如何判断此人是否为边民,也有一套逻辑。边民的特征是,往来两国的记录多,运货的种类固定,对两国语言的掌握程度高。一旦遇到自称边民的旅客,却货物很少,语言不通,这样的人入境的真正目的,就会引起边检人员的怀疑。

塔吉克人的宁静生活

无论边境多少暗涌变幻,雪山下的塔县,仍然是个安宁的小县城。边防官兵们都说,塔县是整个喀什治安最好的县,公安局好几年都没有抓过一个塔吉克人,而这要感谢他们谦和、善良的天性。

塔县人口不过四万,大部分都是塔吉克族,大街上男子都是戴圆形高统帽、穿皮靴,女子都围纱巾、穿裙子。黒褐头发,薄唇高鼻,他们的面容是欧罗巴人种的特征。

塔县人以畜牧业为主,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春天,播种一些耐寒作物,如青稞。青稞会酿成酒,做成馕,出现在他们生活的很多个细节中。

初夏,人们赶着牛羊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下山,转场,到更温暖的牧场去。

隆冬时节,塔县大部分的路已被淹没脚背的积雪覆盖。当积雪在阳光下闪耀的时候,牛羊把脸庞深埋进雪里,仔细地啃食着残存的一点野草。

海拔7509米的慕士塔格峰矗立在塔县北部,庄严温柔。千百年来,塔吉克人就生活下这山脚下,称自己为雪山的子民。

他们的另一图腾是鹰。在塔县县城的广场上,立起了一座鹰的雕像。据当地人介绍,他们将鹰视为百禽之首,是忠诚、仁慈和勇敢的象征,而塔吉克人是鹰的传人。

红其拉甫口岸出入境旅客持续攀升

在大街上,我们看到,塔吉克人相遇时会互相行礼。两个男子相见,先是握手,然后同时举起握着的手互吻对方的手背。不同辈分的人见面,长辈亲吻小辈的额头,小辈亲吻长辈的手心。

当地为他们建起了明黄色的新平房,但搬家之后,他们依然遵从塔吉克牧民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在新房子外面,用石块和草皮堆砌围墙,糊上黄泥,筑成院落,为牛羊圈一块栖息之地。

新房与小汽车,柴草堆与青稞馕,正代表着现代化的变化与西昆仑的山水,它们互不打扰,和谐共存,千百年来犹如是。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1112.html
英伟达GH200超级芯片落地9个超算中心 每秒两百亿亿次fl
失事直升机曾遭遇云团 伊朗总统办公室负责人披露更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