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七夕佳节,有着"全国儒学社团先进单位""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清誉的贵阳孔学堂,为来自贵州、云南、新疆、福建、河北、四川等地的18对新人架起一座因爱相遇、为情相守的"鹊桥"。四围观礼的市民和游客们眼前一亮,眼界大开,发现除了在影视剧中常见的拜堂环节,还有在现代日常中难闻其详的跨鞍、合卺、结发等仪节。孔学堂每年七夕举办的中华婚礼创新而不复古,隆重而不铺张,庄严不失情深,艳丽不失典雅,将一对对有缘人结成一个个家,开启共担风雨、共沐阳光的旅程。
作为礼仪大邦,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婚姻"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是男女青年双方由议婚到完婚的全部程序,基本上延续到今天,足见传统的力量和婚礼的力量。8月10日七夕节当天上午,贵阳孔学堂的中华婚礼的11项仪式,既是对全部程序的浓缩,也是可观可感的细化。这11项仪式分别是:钟鼓晨鸣、起乐弄舞、下聘回聘、整衣正冠、传席跨鞍、沃盥对席、拜堂合卺、解缨结发、共书婚贴、执手之礼、撒帐祝福。
"钟鼓晨鸣"以三下"金声"借喻琴瑟和鸣;"起乐弄舞"以舞乐助兴,共赴惊鸿之宴;"下聘回聘"指男方带着聘礼到女方家中下聘,女家需回礼;"整衣正冠"既是整衣,亦是整形,既是正冠,更是正身;"传席跨鞍"让新娘入户时脚踩绵延毡席,并在新郎的呵护下跨过马鞍,象征传宗接代,马到成功;"沃盥对席"请新人对席而立,浇水洗手,洁净身心;"拜堂合卺",拜堂即我们熟悉的拜天地、拜高堂和夫妻对拜,"卺"是葫芦的一半,也叫瓢,合卺为葫芦,意指夫妻一体,同饮甘苦,福禄自来;"解缨结发"是指新人相互剪下一缕青丝,用红缨共束,放入锦囊,从此恩爱两不疑,一生不分离;"共书婚贴"邀新人郑重地在婚帖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加盖印章,寓意同心永结;"执手之礼"中,妻伸出双手,手心向下,夫手心向上接握,夫妻共同盟誓:"执子之手,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在最后一项仪式"撒帐祝福"中,亲友们以枣子、花生等喜果,住院新人早生贵子、金玉满堂、五谷丰登、家业兴旺。
孔学堂中华婚礼为传统婚礼赋予时代意义,这在"下聘回聘"中尤其令人耳目一新。旧时常以贵重的礼金和礼物下聘回聘,值不值钱几乎是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指标,而孔学堂的中华婚礼上,下聘回聘更显礼轻情重。比如:新郎王江浩以一对对戒下聘,希望余生相扶,新娘张梦以一罐黔茶回礼,生活如水,有了茶就有了滋味;新郎雷民以非遗纸雕灯下聘,纸雕图案是男女携手的画面,新娘陈红方以一个告白信箱回礼,信箱包含了99封简短文字的小信封和两人自恋爱以来的6封书信。
孔学堂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于2012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63年纪念日落成,2013年1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孔学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充分发挥教化、研修、传播三大功能,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成为全国知名文化品牌和贵州重要文化名片,获得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公共建设力奖、全国儒学社团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孔学堂每年都举办"四礼"活动,即每年9月开学季举行开笔礼,每年五四前后举行成人礼,每年七夕举行中华婚礼,每年重阳节举行敬老礼。
作者:江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