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富乡村”的新产业(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一上桌,先端来盘鸭蛋,青壳似拳头。磕开来,稻米和着蛋黄,红彤彤,香喷喷。这是游客常点的爆款,菜名叫“金蛋”。
近年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铜鼓镇兴隆村发展乡村特色旅游,陆续开发出12道特色菜品,随着游客逐年增多,农民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在生鸭蛋上敲个口,倒出蛋清;把村民自己种的稻米,用蛋清、茴香、青花椒腌制调味后塞进去,合上口,蒸熟即可。”90后女店主张海华现场介绍“金蛋”的制作过程,“对了,腌料里还有一味‘独家秘制’——村头就地取材的山柰……”
“改革是山乡热土‘沸腾’的最大动力。”酉阳县委书记祁美文说。酉阳地处武陵山区腹地,2023年以来,当地探索“国企+民企+村集体+农户”模式,启动50个“共富乡村”示范建设,推进业态运营专业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加坚定了我们振兴乡村产业、培育多元业态的信心。”祁美文介绍,今年上半年,酉阳县50个“共富乡村”示范村累计接待游客2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10余万元,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幅达112%。
酉阳有个万亩梯田景区,游客众多,从县城往返景区,兴隆村位于中间。全村群山环绕、风景秀丽,村前一条花滩河,水质清澈。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闯荡历练的张海华,2023年6月回到兴隆村成立公司,开发旅游产业。她将业态精准定位于“顺道游经济”,“关键要吸引往来游客在兴隆村歇脚。”
河道清淤,砾石做成景观梯;搭起帐篷,户外打造亲水地;本地茶叶、西瓜、柚子变身鲜果茶、冰汤圆,匆匆过客纷纷驻足……精准引流打出名头,引来不少团建订单。
可一摸底,兴隆村满打满算才能“鼓捣”出18个房间23张床位。
面对经营难题,酉阳县协调县旅投集团牵头,投资对兴隆村闲置民房进行嵌入式改造,打造出75个房间115张床位的精品民宿。停车场建起来了,河道清理出的鹅卵石、条石,铺成乡间小路。路旁,村里发动村民,辟出观光采摘田,红薯、玉米、黄瓜,56个品种,游客可饱眼福享口福。
“菜椒、二荆条、小米辣……光辣椒就种了5种。不能光搞硬件,服务更得跟上!”员工冉小琴负责餐饮板块,“金蛋”爆款菜品就是她琢磨出来的,“‘底薪+分红’,收入是县城工作时的3倍多。”
不只是观光餐饮,跳土家族摆手舞、动手制作青蒿粑粑,乡村文化也加入进来。正值暑假,兴隆村的5门研学课程,让团队订单纷至沓来,促“顺道游”走深走实。
“宁可一人住千次,不可千人住一次。”这是兴隆村村民陈祝华开民宿的口头禅。如今,客人入住前她就在屋里摆上果盘,放上手写的村情介绍卡片,年近60岁的她还学会了拍视频,“经营民宿要用心,不能落在时代后面。”
今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李康顺听说了老家兴隆村的变化,回来一看,当即加入张海华团队,“这个夏天,还有5名咱村考出去的大学生要回乡创业。”
“培育多元业态、振兴乡村产业,兴隆村一定更兴隆。”张海华信心满满。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6日01版)
什么是后改制时代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改革时代已经来临。 后改革时代的来临具有五大标志: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取代了传统发展观,改革所要解决的矛盾发生了变化,改革的重点发生了转移以及改革的领域进一步扩大。 与前改革时代相比较,后改革时代具有五大特征:后改革时代是共富的时代,是和谐的时代,是民生本位的时代,是质量增长的时代,是改革成果共享的时代。 进入后改革时代,需要形成六大改革共识: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要用科学改革观指导后改革时代的改革;在改革的方向上必须坚持改革的意志不动摇,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改革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在改革面对的主要矛盾上要重视解决传统发展观带来的矛盾,包括数量增长与质量增长失衡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利益冲突的矛盾、过度垄断和过度竞争的矛盾;在改革的主题上要树立科学改革观,强调坚持改革的科学性与协调性;在改革的价值判断上要建立共享式改革的价值判断,确立起人对经济的主体性地位;在改革的重点上要积极推进金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公共部门改革、农村改革和国有经济改革。 新的改革共识的形成及其实现需要做好四大转型:由传统改革观转向科学改革观、由渐进式改革转向改革攻坚、由被动式改革转向主动式改革、由单一改革转向综合配套改革。 从1978 —2009 年的改革可以称为前改革时代,前改革时代主要以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渐进式改革为路径,以数量增长为目标,通过转型创造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因素,实现了中国经济的数量增长。 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前改革时代已经终结,后改革时代已经来临,未来中国经济将处于后改革时代。 在后改革时代来临之际,我们亟需要构建后改革时代的改革共识“, 如若各方面利益博弈主体之间关于改革的初始理性、改革演化路径与改革目标的共识的分歧过大,则无疑会加大改革走偏或者改革失败的风险”。 因此,构建改革时代的改革共识以推进经济改革的深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后改革时代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后改革时代,需要从后改革时代的特征和矛盾出发,构建六大改革共识:1. 后改革时代改革指导思想的共识。 前改革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引人注目的“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既不是遵循‘新自由主义模式’,也不是遵循‘民主社会主义模式’,而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总结前改革时代中国模式的经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这一科学的改革方向,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证。 在后改革时代的改革指导思想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正确的改革观指导后改革时代的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条件下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强调共同富裕,重视社会公平与分配公平,既发挥市场基础作用又加强政府的调控,科学对待和弥补市场的内在缺陷,调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保证全体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2. 后改革时代改革方向的共识。 在当前的改革争论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坚持和深化市场化改革论”;二是“反思市场化改革论”;三是“反对市场化改革论”。 从争论中可以看出,前改革时代的改革共识已经产生了分歧,在后改革时代需要形成新的改革共识。 在改革的方向上,必须坚持改革的意志不动摇,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改革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同时也要反思前改革时代的改革,正确认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校正前改革时代的行为扭曲,推进和深化改革。 “把改革方向的坚定性,同坚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举措的科学性、改革利益的普惠性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 3. 后改革时代主要矛盾的共识。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改革进程划分的一个重要标志。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野蛮发展、不计成本粗放型发展的一种否定,由此我们可以将1978 年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个时段界定为前改革时代,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的时期可以界定为后改革时代。 前改革时代面对的是经济体制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矛盾,前改革时代,我们社会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供应短缺的矛盾,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这两个基本矛盾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在基本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矛盾后,我们现在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比如,社会阶层分化与贫富差距的拉大。 而后改革时代面对的主要矛盾是传统发展观带来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 (1)数量增长与质量增长失衡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 年改革以来,经济持续以高速度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主要表现在数量上,形成了“高数量、低质量”的特征。 但是,影响经济发展结局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还有经济增长的质量。 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经济增长的成果分配不和谐、经济增长的模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代价依然比较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经济竞争力有待提高。 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背后反映的就是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 (2)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本身就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但是建国以来国家政策的配置是长期向着城市,甚至一直是乡村支持城市,结果导致城乡差距持续扩大。 城乡之间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是计划经济时代就存在的,但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差距还在扩大。 城乡差距的扩大造成了城乡产业差异、生活方式差异、基础设施差异、市场的分割、城乡公共服务的差异,不仅制约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而且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进一步制约了内需的扩大。 (3)利益冲突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两极分化,形成了贫富之间、劳资之间、流动人口与固定户籍人口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改革开放之前所没有的,这些矛盾的本质是利益失衡,是后改革时代最为核心的矛盾。 (4)过度垄断和过度竞争的矛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在市场化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垄断和过度竞争同时并存的矛盾。 一方面,存在严重的过度垄断,大型国有企业数量减少,资本和规模空前集中,在市场垄断领域出现寡头垄断格局,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领域正在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另一方面,与过度垄断相联系的是过度竞争,过度竞争概括为低集中度、持续性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和经济绩效较差的产业的一种市场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分权竞争,导致了许多行业出现了过度竞争,过度竞争造成了产业内的生产能力大面积闲置,阻碍了稀缺经济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部门转移。 这不仅影响了竞争的效率和正常秩序,而且影响了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4. 后改革时代改革主题的共识。 后改革时代的主题是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观催生了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意味着将发展导入科学之轨,也意味着改革力度的变化;意味着调整、校准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走向,为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长久之基,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提供了基本原则。 前改革时代是以原生态的改革观来指导改革和发展问题的,进入后改革时代,要树立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观强调坚持改革的科学性与协调性。 科学改革观是科学发展观的表现,科学发展观也决定着科学改革观的原则和方向,因为科学改革观与科学发展观同源于以人为本。 人民既是改革的持久动力和主体,又是改革成果的最终享受者。 科学改革观是后改革时代的主题,其基本内容包括: (1) 强调统筹改革。 统筹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国有、非公有经济的发展,统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统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统筹科学改革和科学发展。 (2) 促进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在改革的广度方面,要不失时机地从单项突破发展到整体推进,使改革从经济领域推进和扩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 在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方面,要从过去机制转换式的改革,向全面的制度创新推进改革。 (3)实施改革操作方式的转变。 在改革的操作方式上,要从过去的政策推进发展到全面的法治规范。 (4)加快改革实施方式的转变。 在改革的实施方式方面,不断提高改革的理论认识水平,认真总结前改革时期的经验和教训。 科学把握改革的规律,不断地从改革的“必然王国”向改革的“自由王国”跃进,从被动改革向主动改革转变。 5. 后改革时代改革价值判断的共识。 改革的价值判断是改革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共识包括“一是看改革决策的制定者掌握在谁之手,二是看改革的价值路径偏向于谁,三是看改革的实际执行机构掌握在谁之手,四是看是否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社会保障机制及完善的法律机制”。 在后改革时代,中国应该建立共享式改革的价值判断,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消除改革过程中的被动自发性,确立起人对经济的主体性地位,使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更富有合理性。 在改革措施上要保持协调性,改革的各个措施之间必须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在后改革时代,应当以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应具有共享性作为后改革时代的改革价值判断,也就是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以及平等、自由的权利应当更加得到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应当持续不断地得到满足,其生活水准应当相应地得到不断地提高。 通过改革,实现与马克思指出的“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6. 后改革时代改革重点的共识。 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改革的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围绕这一框架提出的改革任务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所有制结构和企业制度,二是市场体系,三是宏观调控体系,四是分配制度,五是社会保障体系。 从这些目标出发,依据改革的绩效和后改革时代的矛盾,后改革时代改革的重点在于:(1) 金融改革。 在前改革时期,通过1994 年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但是当前金融领域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金融改革的任务事实上没有完成“, 从金融体系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改革只完成了一半”: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不完善,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存在着金融风险隐患。 在后改革时代,金融改革要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实现城乡金融体系的对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强化金融企业内部管理,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完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协调配合。 (2) 收入分配改革。 要实现后改革时代中国经济的顺利转型,并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必须关注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有效需求,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从长期来看,后改革时代中国模式应该在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中都注重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重视由利益冲突向利益和谐的转化。 首先,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劳动收入,扩大国内消费,使中国经济增长更具持续性。 其次,除劳动要素之外,我们应明确土地等要素的私人产权,促进群众财产性收入的提高。 再次,财政转移性支出应由支持少数群体政策转变为支持全体居民的普惠制政策,使经济增长的成果能惠及更多的人。 最后,要调整户籍、土地等制度,促进要素在群体和地区之间合理流动,大力推进城市化,使经济增长的成果在各个群体之间平等分配。 (3)公共部门改革。 前改革时代的改革主要是私人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的私人部门市场化程度已较高,但公共部门的改革滞后,表现为服务理念不强、运行方式落后、业绩评估不科学等。 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在于提高效率,引入竞争机制,抑制公共部门中的行政性垄断与自然垄断。 (4)农村改革。 前改革时代的农村改革主要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这种改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国农村的小农经济色彩,在短期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相比较,其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一是农村经济组织没有发育起来,农业经济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造成了城乡差距扩大;二是土地流转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农民的创业权没有形成;三是农村市场化发育程度相对缓慢,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与城市市场体系相分割;四是农村市场经济主体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尽管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可以实现致富,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但是其社会地位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5)国有经济改革。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有所进展,但依然面临很长的改革路程。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组织上进一步确立,但内在机制的转换还未到位。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有新进展,但扫尾任务十分繁重。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总的来说有所进展,但有些重大问题亟待进一步推动。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预算管理面临障碍;激励制度如何有效推进“; 出资人角色”定位有待探索;国有产权管理制度尚待规范化。 三、后改革时代改革的转型在后改革时代,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又要高度警惕和反对过度市场化倾向。 进入后改革时代,改革面对的主要矛盾、改革的主题以及特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后改革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自主创新、国内消费市场的培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等多种任务。 因此,新的改革共识的形成和实现需要做好四大转型。 1. 由传统改革观向科学改革观的转型。 前改革时代的改革观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观。 进入后改革时代,改革观需要转型,要由“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观向科学改革观的转型。 科学改革不是一般的破旧立新,而是将改革归结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 科学发展观对改革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一是为改革的衡量标准提出了新认识。 发展的目标提出改革要求,发展的道路决定改革的方式,发展的结果衡量改革的成败。 二是为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后改革时代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举措的协调性。 统筹解决好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统筹解决好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是为改革提出了新导向。 科学改革观要把改革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轨道,使改革朝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方向前进。 改革是不可逆转的,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推进改革,但是改革要遵循客观规律,必须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改革。 2. 由渐进式改革转向改革攻坚。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易到难、从外围到内核的方式推进的。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好改的、容易改的,差不多都改过了。 但是渐进式改革已经出现了“改革的边际收益递减”和“改革的边际成本递增阶段”。 进入后改革时代,为了克服“改革的边际收益递减”和“改革的边际成本递增”的问题,改革需要实施改革攻坚。 改革攻坚的内容包括: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要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是抑制行政性垄断,加强自然垄断的规制,消除垄断的效率损失。 三是把以国内生产总值为目标的经济转变为以富民为目标的经济。 四是着力解决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 五是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实现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性和治理型政府的转变。 3. 由被动式改革转向主动式改革。 前改革时期的改革由于没有改革的经验,没有对改革的基本规律进行充分完全的把握,改革是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情况下,生产力的发展迫使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所以,前改革时期的改革是一种被动式改革。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改革的经验,认识了改革的基本规律,在后改革时代需要由被动式改革转向主动式改革:一是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的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改革中不和谐的因素,消除利益冲突,围绕和谐社会建立的目标深化改革;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改革,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决策、科学的方式、科学的路径推进改革;三是主动解决前改革时代各种不和谐问题。 前改革时代围绕发展进行改革,改革解放生产力,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矛盾问题,形成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后改革时代围绕和谐进行改革,尤其是以和谐为统领的主动改革,消除前改革时代的矛盾和不和谐因素。 4. 改革机制由单一改革转向综合配套改革。 改革机制是指在改革过程中改革运作系统诸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 前改革时期的改革机制是单项机制,在动力上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组织推动上是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在外部保障上是在法制极不健全的环境下实施改革的。 进入后改革时代,在改革要素多极化和运作系统多层次化的基础上,要实施综合配套改革。 “综合配套改革机制应在动力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在组织推动上多元主体互相补充;在技术支持上,要求改革方案的精细化;在外部保障上,地方立法权与外生检查监督相配套。 ”在前改革时代,最重要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重塑经济基础。 在后改革时代,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突破制度和机制的约束,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业已建立的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提供制度保证和支撑,改革主要表现在:一是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的结合,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二是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发挥企业、个人与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制度创新作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企业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三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发挥多个部门、多种手段之间的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制度创新的任务。
高考政治复习有哪几个专题
专题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经济生活1。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动社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义精神文明。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 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义伟大旗帜,弘扬主旋律。 ⑥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因。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由我国面临的现实矛盾决定的。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现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 深化文体改革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③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社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的强大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专题2、推动公民道德建设⒈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①文化的作用。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金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③社义荣辱观是社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社义荣辱观给社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价值取向。 ⒉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①大力发展现金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③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义荣辱观。 ④建设社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事业。 ⑤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⑥重在实践,脚踏实地。 ⒊简要说明国家重视道德模范表彰的文化依据。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的作用,对社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对个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⒋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理由。 这个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职能、执政方式和理念等去套,很简单,所有涉及党和政府的都这样。 专题3、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经济生活⒈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①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为确保经济请问运行需加强宏调。 ②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加强宏调。 要把人民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 ③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供需不平衡时,需加强宏调,才能使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⒉我国怎样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调?①制定正确财政政策,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②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③制定正确货币政策。 ④完善市场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⑤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建立问责考核机制。 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⑦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⒊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①价值决定价格,农产品成本上涨引起其他商品价格上涨。 ②供求影响价格。 ③国家政策影响。 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刺激经济投入大量财政。 ④经济全球化使风险全球化,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国内价格上涨。 ⒋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生产生活影响。 ①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但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需求影响不大,必然加重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负担。 ②促使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 农产品价格上涨收益增加,扩大生产规模。 ③食品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变大,影响居民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 ④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消费观。 ⒌稳定物价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增加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支出。 ③为企业发展和生活消费创造良好环境,避免经济波动、混乱。 ④有利于稳定汇率,树立国际信誉,提升国际地位,促进外贸发展。 二文化生活⒈从文化角度谈谈如何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政府应加强正面宣传,让社会全面认识价格形式,增加稳定物价的信心。 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消费观。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⒉文化生活分析我国加强网路文化市场管理的原因。 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腐朽落后的文化会污染文化环境,必须对落后文化加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坚决打击,依法取缔。 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部分国家借世界多极化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国家安全。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加强管理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三生活与哲学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要求调整宏调政策。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与经济、人民生活、物价等密切相关,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⑤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⒈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起怎样作用?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综合国力。 ⒉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 ③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④教育能提高人们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 ⒊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文化创新,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文化创新。 ①根本途径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他国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专题5、民生问题一经济生活⒈谈谈十二五计划强调民富的经济意义,并说明途径和措施。 意义:①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体现,有利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共富。 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实现民富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 措施:①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 ③建立健全的社保体系。 ④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⑤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 ⒉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 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⒊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 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 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⒋如何解决就业问题?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 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 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 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⒌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是贯彻落实科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⒍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 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 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物价变动影响消费,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二政治生活⒈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为什么要重视教育事业?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④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科观等。 二政治生活⒈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为什么要重视教育事业?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④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科观等。 三文化生活⒈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做好文化领域民生工作?①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正确引导,提供优秀文化作品。 ③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首要途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专题6、加快科学发展,深化城乡统筹一经济生活⒈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增加农民收入?①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②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③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 ④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 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就业。 ⑧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产品流通。 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个问题比较新,从书上找不出现成的话来回答,所以建议背好这个) ⒉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①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合法权益。 ②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 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福利。 ④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环境,提高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水平。 三文化生活⒈从文化角度分析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①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③大力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为农民创造文化环境。 ⑤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性。 专题7、从食品安 全问题看诚信 危机。 一经济生活⒈运用经济生活谈谈是什么原因导致食品 安全事件频发?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生产者盲目追求利润。 ②政府宏观调控不力,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③消费者**意识薄弱。 ④社义经济体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未真正建立。 ⒉从经济生活看为什么要重视产品质量?①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卖出商品,实现其价值。 ②企业只有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③消费者重视质量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价值,维护合法权益。 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国际声誉形象,有利于社会和谐。 ⒊运用经济生活分析“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和道德经济。 ”①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决定,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技术,改进管理,提高个体劳动率,有利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推动科技管理进步。 ②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其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来规范引导。 ③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⒋为什么要推进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①城市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拉动经济增长。 ③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 ④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 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就业。 ⑧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产品流通。 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个问题比较新,从书上找不出现成的话来回答,所以建议背好这个) ⒉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①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合法权益。 ②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 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福利。 ④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环境,提高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水平。 三文化生活⒈从文化角度分析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①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③大力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为农民创造文化环境。 ⑤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性。 专题7、从食品安 全问题看诚信 危机。 一经济生活⒈运用经济生活谈谈是什么原因导致食品 安全事件频发?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生产者盲目追求利润。 ②政府宏观调控不力,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③消费者**意识薄弱。 ④社义经济体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未真正建立。 ⒉从经济生活看为什么要重视产品质量?①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卖出商品,实现其价值。 ②企业只有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③消费者重视质量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价值,维护合法权益。 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国际声誉形象,有利于社会和谐。 ⒊运用经济生活分析“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和道德经济。 ”①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决定,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技术,改进管理,提高个体劳动率,有利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推动科技管理进步。 ②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其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来规范引导。 ③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⒋为什么要推进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①城市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拉动经济增长。 就写这些吧,今年刚刚毕业,上的是985文科高校,应该对你有帮助的,加油咯!
高考政治答题模板大全
高考政治答题模板大全
高考政治答题模式
专题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经济生活
1。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
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
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
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
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动社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义精神文明。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
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义伟大旗帜,弘扬主旋律。
⑥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因。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由我国面临的现实矛盾决定的。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现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 深化文体改革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③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社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的强大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专题2、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⒈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
①文化的作用。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金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③社义荣辱观是社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社义荣辱观给社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价值取向。
⒉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①大力发展现金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③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义荣辱观。
④建设社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事业。
⑤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⑥重在实践,脚踏实地。
⒊简要说明国家重视道德模范表彰的文化依据。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的作用,对社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对个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⒋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理由。
这个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职能、执政方式和理念等去作答
专题3、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经济生活
⒈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
①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为确保经济请问运行需加强宏调。
②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加强宏调。 要把人民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
③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供需不平衡时,需加强宏调,才能使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⒉我国怎样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调?
①制定正确财政政策,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②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③制定正确货币政策。
④完善市场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⑤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建立问责考核机制。
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⑦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⒊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①价值决定价格,农产品成本上涨引起其他商品价格上涨。
②供求影响价格。
③国家政策影响。 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刺激经济投入大量财政。
⒋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生产生活影响。
①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但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需求影响不大,必然加重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负担。
②促使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 农产品价格上涨收益增加,扩大生产规模。
③食品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变大,影响居民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
④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消费观。
⒌稳定物价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增加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支出。
③为企业发展和生活消费创造良好环境,避免经济波动、混乱。
④有利于稳定汇率,树立国际信誉,提升国际地位,促进外贸发展。
二、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角度谈谈如何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政府应加强正面宣传,让社会全面认识价格形式,增加稳定物价的信心。
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消费观。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⒉文化生活分析我国加强网路文化市场管理的原因。
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腐朽落后的文化会污染文化环境,必须对落后文化加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坚决打击,依法取缔。
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部分国家借世界多极化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国家安全。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加强管理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三、生活与哲学
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要求调整宏调政策。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与经济、人民生活、物价等密切相关,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⑤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⑥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 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认识,完善宏观调控。
④经济全球化使风险全球化,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国内价格上涨。
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国家重视物价上涨问题的原因。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专题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生活
⒈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⒉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义新农村。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⑤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⒊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②是社义生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
⒋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会公平,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扩大就业。
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
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政治生活
⒈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人大角度分析应如何履行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①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转发的议案,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并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相关部门质询监督。
②政协委员: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对相关部门民主监督。
③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 行使决定权,审议通过相关决议。 行使监督权,监督各级政府
三文化生活
⒈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起怎样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综合国力。
⒉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
③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④教育能提高人们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
⒊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文化创新,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文化创新。
①根本途径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他国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专题5、民生问题
一经济生活
⒈谈谈十二五计划强调民富的经济意义,并说明途径和措施。
意义:
①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体现,有利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共富。
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实现民富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
措施: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
③建立健全的社保体系。
④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⑤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
⒉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
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⒊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
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
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⒋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
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
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
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⒌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是贯彻落实科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⒍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
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
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物价变动影响消费,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二、政治生活
⒈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为什么要重视教育事业?
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④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科观等。
三、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做好文化领域民生工作?
①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正确引导,提供优秀文化作品。
③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首要途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专题6、加快科学发展,深化城乡统筹
一经济生活
⒈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①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②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③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
④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
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就业。
⑧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产品流通。
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⒉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①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合法权益。
②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
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福利。
④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环境,提高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水平。
三、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角度分析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①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③大力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为农民创造文化环境。
⑤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性。
专题7、从食品安全问题看诚信 危机。
一、经济生活
⒈运用经济生活谈谈是什么原因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生产者盲目追求利润。
②政府宏观调控不力,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③消费者法制意识薄弱。
④社义经济体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未真正建立。
⒉从经济生活看为什么要重视产品质量?
①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卖出商品,实现其价值。
②企业只有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③消费者重视质量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价值,维护合法权益。
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国际声誉形象,有利于社会和谐。
⒊运用经济生活分析“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和道德经济。”
①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决定,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技术,改进管理,提高个体劳动率,有利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推动科技管理进步。
②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其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来规范引导。
③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⒋为什么要推进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
①城市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拉动经济增长。
③利于建设公平竞争的环境,切实保证讲诚信的企业获得更多商机。
二、政治生活
⒈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政治原因?
①政府未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未切实履行经济职能,市场监管不力。
③未切实履行文化职能,社会诚信意识缺乏。
④未坚持依法行政,未正确行使权力。
三、文化生活
⒈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诚实守信的意义?
①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②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哲学补充
⒈从哲学生活角度分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一不得行人道德滑坡的现象,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道德水平。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树立正确意识。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德建设与经济、政治建设相互影响。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群众路线的体现。
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国家为什么重视物价上涨问题?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⒊从唯物论分析如何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物质决定意识,立足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加快经济调节。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要求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经济发展。
③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在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进行宏观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⒋转变发展方式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有利于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 贯彻落实科观,以人为本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坚持一人为本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经济顺利转型。
⒌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立足于目前我国社保体系不健全的社会实际制定政策。
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促进社保体系完善。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注要求重视量的积累,调整社保结构,积极推动社保体系⒍改革,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积极开展改革试点总结经验。
⑤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优先保障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利益。
⒍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谈谈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①价值判断和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上,大学生村官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③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