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端消费市场降温 奢侈品产业要入冬了吗

这些年,高端奢侈品备受市场关注,不少消费者都习惯于去买奢侈品,不过就在最近中国高端消费市场降温,奢侈品行业这是怎么了?难不成要入冬了吗?

一、中国高端消费市场降温

据财富中文网的报道,英国知名奢侈品牌博柏利(Burberry)发布了2025财年一季度的财务简报。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的三个月内,公司零售额同比下降22%至4.58亿英镑,同店销售额下降21%,其中中国大陆萎缩21%。公司警告,如果业务低迷持续到本季度,预计2025财年上半年将出现经营亏损,全年营业利润也将低于预期。

博柏利同时宣布暂停2025财年的股息支付,并任命约书亚·舒尔曼(Joshua Schulman)为新任CEO,原CEO乔纳森·阿克罗伊德(Jonathan Akeroyd)经董事会同意立刻辞职。受上述利空消息影响,当天博柏利股价大跌逾16%。

瑞士奢侈品巨头历峰集团(Richemont)7月16日表示,按固定汇率计算,2024年6月30日当季销售额增长1%至53亿欧元,而去年同期增长19%。按地区看,除亚太区销售下滑18%外,其他地区销售均实现上涨,其中大中华区销售骤降27%,拖累该集团手表销售下跌13%。不过,历峰集团珠宝品牌销售表现稳健,抵消了手表的业绩下滑。

贝恩202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奢侈品市场在2022年同比下滑10%,结束了连续五年的飞速增长。

二、奢侈品产业要入冬了吗?

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中国高端消费市场出现了降温的趋势,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奢侈品产业是否真的即将迎来寒冬?

首先,高端奢侈品降温实际上是一个较为正常的经济现象。奢侈品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高端消费者群体,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但对经济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

近年来,世界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动荡因素。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等,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端消费者的收入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此外,经济动荡还可能影响高端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担忧,会让他们更倾向于储蓄和保守消费,而非大肆购买奢侈品。这种心理因素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奢侈品市场的降温。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消费者经历了从追求物质满足到追求品质生活的转变。这种消费升级的趋势促使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质量、设计、文化内涵以及个性化体验,而非单纯的品牌标签或社会地位象征。在这一过程中,非必要的奢侈品消费开始下滑,消费者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教育、健康、旅行等能够带来长期价值和生活品质提升的领域。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消费者日益成熟和理性的消费观念,奢侈品市场也因此面临挑战。

第三,平替产品的兴起是当前消费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平替大潮下,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开始失去竞争力。平替产品通常是指那些在品质、功能上与奢侈品相似,但价格却更为亲民的商品。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中低端品牌能够生产出品质不错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基本功能和外观的需求。

此外,电商平台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为平替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提供了便利。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地比较不同品牌和产品的价格、评价和使用心得,从而更容易发现性价比高的平替选择。

奢侈品品牌往往依靠品牌溢价来获取高额利润,但在平替产品的冲击下,这种优势逐渐被削弱。如果奢侈品品牌不能在产品创新、品质提升和品牌形象塑造上持续投入,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第四,面对上述挑战,奢侈品市场正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升级期。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环境,奢侈品企业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创新。一方面,品牌应强化自身的核心价值,如工艺、历史、文化传承,同时探索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的新方式;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产品线成为奢侈品企业不可忽视的战略方向。通过增强线上购物体验、采用环保材料、推出符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系列,奢侈品品牌可以拓宽市场边界,吸引更广泛的客户群体。


高端茶叶市场逐步降温终端营销店打低价牌吸引消费者

今年初以来,高端茶叶市场呈现降温趋势,茶叶价格出现了显著的回调,茶叶市场正经历从奢侈品向日常伴手礼的转变。 以福建为例,以往春茶上市时,天价茶频现,动辄几十万元一斤。 然而,记者近期的探访发现,诸如海西一号这样的高端茶叶,如曦瓜专卖店的13万元一斤产品,如今改名为曦瓜一号,售价降至9万元,降价幅度高达4万元。 茶叶终端营销店纷纷采取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 高端品牌八马也调整了策略,推出好茶不贵,经济实惠的口号,其主打产品赛珍珠原价5800元一斤,现在400元一斤的促销活动反而成了热门。 福建八马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礼表示,茶叶市场变化的原因包括公款消费的减少,公司因此增加了中低端产品的种类。 华祥苑福州门店的经营状况也反映出市场变化,店长不再坐等客户上门,而是外出跑市场。 公司品牌总监胡金雨表示,华祥苑已转向大众化市场,以前的高端茶叶如今以500-1000元一斤的商务茶为主,价格大幅下降。 天价茶由于反腐措施的实施,需求大幅减少,出现了有价无市的局面。 社会学教授甘满堂认为,茶叶市场的降温反映了反腐政策的成果,过去天价茶的购买者中存在公款消费的情况。 如福州市亭江镇党政办主任林庚因公款购买茶叶并存在挥霍浪费问题,受到纪律处分,显示了反腐措施对茶叶市场的清理效果。 一些地方已经出台禁茶令,限制公款购买和赠送茶叶,如河南新县的五个严禁规定。 这些举措有助于市场回归理性,茶叶厂家和消费者都在调整策略,等待市场的平稳发展。 福州茶厂厂长陈新光表示,茶叶市场正在经历调整期,未来将更加注重实质而非炒作。

奢侈品适合走电商模式吗?为什么?

在瞬息万变的电商大潮中,奢侈品是否真的适合拥抱线上?答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取决于品牌策略与市场适应性。以走秀网为例,这家奢侈品电商巨头的历程充满了起伏与转折。

成立于2008年的走秀网,在深圳的初创时期,面临着网络环境不成熟,假货泛滥的困扰。 艰难起步的两年里,他们果断砍掉了2000多家供应商,坚守品质,以此建立起坚实的基石。 2011年,凭借1亿美元的融资,他们请来了杨幂代言,并且与中国奢侈品巨头菲拉格慕达成官方授权合作,这是中国电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电商的热潮并未一直持续,2012-2013年,市场降温,成本压力与扩张过快的问题接踵而至,导致了人员流失和用户分散的困境。 尽管合作品牌阵容扩大,但走秀网仍面临着获取新用户的高昂成本。 这段时期,老板的笑容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忧虑,他开始反思并寻找新的突破。

2014-2015年,老板亲历欧洲精品店的考察,发现那些历史悠久的家族经营品牌,凭借独特的货品和精湛工艺,成为了地面赢家。 走秀网团队决定将这些赢家搬到线上,利用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 这一转变甚至影响了意大利的名品店,如,他们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将线上销售纳入核心战略。

走秀网的定位也随之转变,从单纯的奢侈品销售转向了高品质生活方式的传播,关注商品的品质、设计和个性化。 2016年,他们明确目标,致力于提供全球化的高品质生活体验,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这成为他们电商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总结来说,奢侈品电商并非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需要在适应市场变化、提升用户体验和品牌故事讲述上不断探索和优化。 走秀网的历程,为我们揭示了奢侈品电商模式的可能性,同时也展示了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将传统奢侈品与现代消费者需求相结合,实现双赢。

消费降级下的艺术品金融能长久吗

来源:中国美术报第122期文/赵子龙一直以来,艺术圈的人总是把“金融”和“消费”看作是两个行业。 一提艺术品金融,似乎就是财大气粗来艺术圈撒钱的;一提艺术消费市场,似乎就是卖衍生品、复制品的;二者面对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业态和渠道都截然不同,基本处于割裂状态,鲜有行业共识。 站在艺术圈的角度来看,似乎很自然,但站在产业角度看,这种状态是不正常的。 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导致了我们所见艺术产业的现状:“艺术品金融”明显变凉,艺术品金融的几种模式——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资产包交易、艺术品融资租赁、艺术品P2P等一齐陷入低谷;同时传统拍卖、画廊(其资金来源也多是资本)迅速降温;而一直提倡艺术走近大众的艺术衍生品消费同样遭遇瓶颈——缺乏资金投入和销售渠道。 导致艺术市场入冬的首要因素是“金融”。 反思艺术品金融的经验和教训,对未来艺术市场破局是非常必要的。 金融的繁盛需要大量民间资本,我们需要了解进入艺术行业的资本是从哪里来的。 艺术品金融最兴盛的时候,是2008年末至2010年大量的资本进入股市、地产、电影、文创艺术行业;民营企业积累了资本之后主动投入到艺术行业——短短几年涌现出几十只艺术品基金,而基金的钱主要流向拍卖行、画廊,那段时间是拍卖行和画廊最幸福的日子。 但是,正如前文所言,这些资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与“消费市场”对接,与那个时期进入其他行业的资本性格类似,资本并不想投资“实业”。 记得那时候跟很多天使投资人对接,投资人反复强调“讲故事”,而很少关心经营收入、盈利回流——与今天截然相反。 究其原因,“大量”给予了资本“大胆”的性格,它们相信自己最终会被更大的资本收购,不需要关心实业经营因素。 因此,真正致力于消费市场的实业,并没有获得多少资本的注入。 也就是说,当时很多资本进入艺术行业只是大量花在了宣传、展览等成本环节,并没有帮助艺术行业建立起基础配套——保真、确权、防伪、物流、销售渠道。 没有这些配套服务,实业不可能迅速发展,而没有消费市场积累资金,金融必然日渐疲软。 终于,金融行业深层改革到来,而且力度之大超出了许多人的心理预期,造成业态突变。 先是成立金稳会,将金融问题上升到“社会稳定”层面;严控资本进入地产行业;最近又盛传对创投基金收税,甚至要求补缴税款,而艺术品基金几乎都是私募股权基金。 一般来说,基金退出后会在第一时间将收益分配给LP,如果要补缴,这就意味着只能再向LP要钱。 此外,由税务局征收社保的新政推出后,压缩了企业用于投资艺术的资金。 综上所述,政府的顶层设计改变了资本的性格,试错成本、抗风险能力都在变化,当下的投资人更注重商业模式的赢利点、收入预估、回流周期等因素,画饼时代已经过去,文化产业开始真正进入实业阶段,这就意味着,艺术行业要靠自己养活自己,然后资本才有可能进入。 只要文化产业仍然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金融就一定会存在和发展。 只不过,“艺术品金融”的含义和逻辑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金融”与“消费”必须正面对接,这是产业未来的出路。 2018年初,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似乎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实业化、经营化的风向。 以往更多承担国家文化形象传播、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文化部,由“花钱”的部门开始转化为“赚钱”的部门,不仅产生社会效益,还要产生经济效益。 这就不难理解文化产业的风口由之前的“艺术”转变为“非遗”——因为非遗更加具体、存量更加丰富、转换效率更高,较之“艺术”更容易与文旅地产等实业结合;这也是文化和旅游部谈非遗时提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题中之义。 金融与消费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 因此,当下的金融资本必然会关注与消费市场有关的商业模式,这也要求从业者要回到实业,关心大众市场。 关心大众市场就不得不提到消费市场。 尽管我们一直在倡导消费升级,但大众消费市场的真实现状是“消费降级”。 房地产使得大众的负债率很高,而税改之后大部分中产以上阶层可支配资金变少,以往那种将艺术品作为奢侈品出售的商业模式必然遭遇困境,而“拼多多”这种充满争议的模式却能迅速抢占市场,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消费降级并不意味着市场的萎缩,只是敦促产品的迭代——简言之,就是价格的降级、产品的升级。 无论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大众对精神、审美的刚需仍然存在,只不过希望以更低的价格满足精神刚需。 价格不变或者降低的时候,产品还要具备更多的精神附加值,这恰恰是“文化”“艺术”所擅长的。 因此,消费降级对于奢侈品而言是致命打击,而对艺术文创产品而言恰恰是机遇,唯有艺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大幅提高产品品质。 基于上述思考,艺术品金融应重新回到实业,关注消费市场,侧重经营性企业。 很多金融机构越来越看重“投后管理”,地产巨头们也纷纷转向“运营”,都是上述结论的实证。 具体而言,资本应该缩短孵化周期,避免进入大而全的“全产业链”模式,尤其要关注文化存量资源丰富、具备真实有效的销售渠道、自身具有造血能力的文化企业;而站在企业的角度上,要考察资本的来源和性质,优先选择自有资本、产业资本,避免杠杆性质的资金进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1331.html
河南高校数全国第一 为何这些考生还焦虑 若想上大学都有学上
复古迷宫探索RPG Torchless Steam页面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