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内蒙古大草原,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一派广阔无垠的景象。今天,记者带你走进镶嵌在城市中心的“城中草原”,这里同样绿草如茵、花团锦簇,融城市的繁华与草原的浪漫于一体,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敕勒川草原,就是人们在“城市中最美的遇见”。青山为幕,绿草为台,盛夏的敕勒川草原彩蝶纷飞,牧歌悠扬,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砂石遍布的荒滩。
敕勒川草原。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敕勒川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大青山脚下,曾经,大青山前坡土壤沙化、一片荒芜。呼和浩特市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以来,采用“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的近自然修复方案,从千亩试验开始,如今已修复面积3万余亩。修复后的敕勒川草原多种植物、动物陆续回归,干草产量、固碳量、释氧量均提高近12倍之多,已然成为“美丽青城”的“天然氧吧”。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风光,已经在这里以时代新貌呈现。近年来,这里的干部群众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宗旨,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首府力量。
如果说呼和浩特市的“城中草原”是建在城区边缘地带的绿色屏障,那么,在包头市的“城中草原”,则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的“美丽遇见”,名曰赛汗塔拉城中草原。
赛汗塔拉城中草原。武盛摄
“赛汗塔拉”蒙古语意为“美丽的草原”,赛汗塔拉城中草原是包头市区原始草原湿地生态系统,是全国唯一、亚洲最大的城中草原,占地面积达10680亩。园区原本是一块天然湿地,是乌拉特部落的草场之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经过包头市历届政府下大力气对生态植被进行保护、建设,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一年一年地关注、一点一点地改变、一亩一亩地维护,共同推动实现了赛汗塔拉城中草原的保护、开发、建设。”包头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刘美英向记者介绍。
作为“钢城”的“绿肺”,行走在赛汗塔拉城中草原,天蓝水碧,树茂草丰,鹿鸣呦呦,鸟语花香,各种珍禽及野生动物出没其间,更显保护好绿地资源的弥足珍贵。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的城区内,也有一大片城中草原。放眼望去,牛羊在吃草,马儿在奔跑,洁白的蒙古包像朵朵白云点缀在其中,低头可见的是,绿草间色彩斑斓的鲜花。
科右前旗城中草原。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草原,太惬意了!玩累了,还可以直接去旁边的商业街吃饭,太方便了。”午后,市民孙女士带着孩子,在城中草原尽享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逢人便说、欣慰有加。
为实现“城市之中有草原、草原内有综合体、综合体内有生态”这一理念,科右前旗城中草原项目应运而生。项目总规划面积142.1公顷,其中草原面积66公顷,旅游服务中心紧挨着大草原,占地面积约5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此外,城中草原不夜街项目的建成,更为城中草原增添满满烟火气,通过打造移动商业带、烧烤演艺区、潮玩聚集区和休闲酒吧街区等多个功能区,让草原和城市生活完美融合。
将草原“搬进”城市中,实现自然之美与都市胜景的完美结合,在城区尽享生态之美,在内蒙古已经成为现实。(白建平、孝金波、富丽娟、苗阳、李楠楠、刘艺琳、寇雅楠)
内蒙古草原图片_草原牧区社会管理创新典范:内蒙古“草原110”个案分析
按照中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号召和理解,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草原牧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则关系到草原牧区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关系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关系到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 内蒙古“草原110”项目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由内蒙古边防总队依据草原牧区的实际,组织发起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不断创新,“草原110”发展成为保家卫国的边防线、打防犯罪的高压线、服务群众的保障线、警务工作的第一线,成为了草原牧区社会管理的典范,该项目得到公安部和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2010年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推动。 一、“草原110”发展历程及其结构体系(一)“草原110”的创建背景上个世纪末,内蒙古边境地区因国内外局势变化,面临着一些新的不利于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 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颁布施行,“持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准入制度废止,原本相对封闭的内蒙古边境管理区出现人、财、物大流动的现象,给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的同时,也给边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曾一度十分猖獗:抢劫、盗窃边民财物,持假币骗购边民牲畜,跨国走私高档轿车、羊绒,取道蒙古国偷渡第三国等案件进入高发期,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内外勾结,越过中蒙边界盗抢我边民牲畜活动明目张胆,给边境地区社会稳定和边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内蒙古边境地区治安防范能力发展滞后。 首先,边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防范意识不强,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其次,边境地区地域辽阔,人员居住分散,交通通讯落后,无法及时报警求助;最后,当时的派出所多建在乡镇、苏木驻地,管区民警只是定期下乡巡查,而距派出所较远的居民点或放牧点成为警务工作的盲点。 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积极适应边境管理新形势的要求,切实维护边境治安秩序稳定,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深入调研分析,探索创建了集多种职能于一体的新型边境管理警务模式——草原110。 (二)新时期“草原110”的功能拓展及结构体系“草原110”的生命力源于其对现实需求的准确研判。 “草原110”是基于边境地区客观现实和农牧民的实际需求而诞生,新时期“草原110”的建设目标和功能拓展同样需要适应草原牧区客观环境的变迁和农牧民现实需求的转变。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改革事业的全面推进,“草原110”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 “草原110”适应草原牧区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新时期“草原110”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和功能结构。 “草原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是新时期“草原110”的建设目标,是对“草原110”新型边境管理警务模式的扩展和延伸,它将依托“草原110”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借助警民共建、群防群治、部门联动、合作治理等模式,履行边境管理、草原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发事件预警及救助等公共服务职能,进而推动基层政府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根据“草原110”的功能拓展,以及草原牧区综合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新时期“草原110”的结构体系包括草原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多主体联动系统、草原牧区应急指挥系统、草原牧区公共服务系统。 二、“草原110”社会管理创新实践“草原110”在项目建设和功能发挥过程中,体现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社会治安)、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职能优势和一系列创新形式。 (一)强化社会治安功能,规范草原牧区社会行为,维护草原牧区社会稳定“草原110”自1999年成立以来,依托立足牧户的“报警点”、牧民广泛参与的“联防队”,强化社会治安功能,草原牧区治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10多年来,内蒙古边防总队利用草原110破获刑事案件927起,查处治安案件2041起;查获偷渡案件91起,抓获偷渡人员323人;查获走私案件14起,案值1300余万元;服务群众余次,救助遇险、病重边民560余人次,为群众找回失散牲畜余头(匹、只),及时扑救草原火灾66起,为牧民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30余万元。 “草原110”的成立有效地打击了犯罪,确保了草原牧区的社会稳定。 10年间,边防派出所以执法为民为出发点,大力建设“草原110”,破案率达到95%以上,治安案件处理率达到100%,当地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对边防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攀升。 不断组织各类信息宣传、培训,注重工作实效,打造执法为民新亮点,提高了牧民对法律、生活等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使牧区居民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协调草原牧区社会关系“草原110”警民联动工作模式广泛开展以来,极大的方便了牧民群众,使牧民群众得到了无差别、超快速的救助。 无差别,是指牧民群众无论碰到何种情况,不管是盗抢牲畜还是生活矛盾,只要呼叫“草原110”,呼叫边防派出所,就能得到边防武警和联防队员的贴心服务。 超快速,是指边防武警在“草原110”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时间大大提高。 以前从派出所赶到案发地,嫌疑人早已逃去无踪,10年间,在“草原110”的不断发展中,联防队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对嫌疑人进行追赶拦截,对受困牧民群众进行紧急救助。 牧区居民把“草原110”亲切的称为“炕头110”。 (三)首创“流动警务室”和“综合警务室”,解决草原牧区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