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古道

胡清宇

微信版第1523期

绩溪因水而得名,县志载:“此县北有乳溪,与徽(翚)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境内河网遍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为0.75公里,且全为源头,绝无过境之水。全县流长2公里以上河流117条,其中10公里以上16条、20公里以上5条、40公里以上3条,是新安江、青弋江和水阳江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岁月里,河流是重要的交通线,是流动的“古道”,并与陆上道路相连接,构成交通网通往四面八方,在群山间、激流中开辟了一条条与外界互通互联的生命线。

临溪古码头就是这些生命线上的一个点,是绩溪历史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水陆码头。

临溪位于绩溪县南11千米,与歙县毗邻,是古徽州的名镇之一,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临溪镇”之说。此地海拔为全县最低,县内三条最大的河流—登源河、大源河、扬之河在此交汇,注入练江,流往歙县。三河交汇处形成了一块小小的三角洲。岸边有成片的竹园和古树杂木,河滩上芳草如茵,时见白鹭低空飞翔;登源水清,水势较弱;扬之河浑,水势较大,乡人称登源为“母河”,扬之为“公河”,交汇处清浊不淆,泾渭分明。当地老人还有一种说法:梅雨季节,只要看看两河的水势就可预测近日的雨情和未来的水势:母河盖过公河,则虽猛而将止;公河盖过母河,则既缓且绵长。每年讯期三河口波浪翻滚,声振数里,气势颇为壮观。

临溪码头在扬之、登源、大源三水合流处,徽宁、新岭驿道与徽杭(登源)古道交会点,临溪村西。码头所在地河面宽阔,水深平缓,适宜停船。码头连接着三条航道,一是临渔航道,练江上游临溪至歙县渔梁,全程22.5公里,县境内3公里。沙石河底,水流急,续航可达淳安、杭州或上海。明弘治十二年(1499)重建渔梁石坝后,河道渐淤砂石。清中叶自渔梁上水抵临溪,通10吨木船。民国初水深2米,河宽30至100米,枯水期,水道窄处3~5米。三五人打帮通行一船。枯水期船带木板,拦水入港道。上水背纤,通1.5吨木船,2—3天抵临溪。下水可载3吨,半日到渔梁。二是湖临航道,登源河下游湖里至临溪,水程10余公里,通航至清末。三是华临航道,扬之河下游华阳镇杨柳村至临溪,水程10余公里,通航至民国初年。此外登源、大源、扬之河自古通竹筏(俗称竹排),顺水撑篙,逆水背纤;多在桃花汛期,从山溪流放(俗称“赶羊”)至河宽处集材场。集材场的竹、木扎排后大批放运(俗称“放排”)至临溪再转运渔梁。

历代县内物产及百货进出,多由登源河、扬之河下游或临溪码头船运。临溪民船俗称“坝上船”,木质构造,两头尖翘,长约10米、宽1.6米,底扁平,深0.6米,越渔梁坝,可上达屯溪,下抵淳安、杭州诸地。明至清初,船筏往来,商旅络绎。清中叶后河道淤塞,上水航程渐减,临溪遂成商埠重镇。清道光初年,临溪至渔梁有百余船只往来;民国15年(1926)前后,仍日有数十艘进出。当时临溪码头“年运费数万金”,为县内和旌德、泾县、宁国、歙县、昌化等地“商货出入之总汇”。出口以粮食、山货、石灰、中药材等为主,进口为食盐、棉布、百货等。

自古以来,山水深处有人家,依山傍水建通道。临溪村自呼龙山脚沿扬之河南岸而建,高于河面20多米,居岩岸高端而踏实,临清河碧波而安澜,足可见先人遴选村址之高明,“临溪”因此得名。临溪东连钱塘、南通赣北,北接芜宁,自古以来是水陆交通之要道。

临溪商业在清代乾嘉期间便已初具规模,经几起几落,至民国20年(1931)间达到鼎盛,有牌号的店铺达109家,包括馆栈业、米店、盐行、南北杂货店、酱园、油坊、药店、饮食店、洋铁店、染坊、轿行、骡马棚、赌场等,1926年,苏德源大杂货店投资创办了全县第一家电厂。当时该镇营业税额占全县营业税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小小绩溪城,大大临溪镇”的说法就是从那时开始流传的。

那时的临溪,河中舟楫成排,桅樯如林,每日来往船只百余艘,市面日吞吐货物一两百吨,码头上人声鼎沸;街道上骡马成群,人流摩肩擦背,热闹非凡。至今临溪村还存有一条长近700米的古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临溪乡政府工作,每日往返于古街,仍可见花岗石路面上的车轮凹辙,成排老店铺的门板上钉着用于系牲口的铁环。南京电视台曾在临溪老街取景拍摄电视剧《儒林外史》。我当时供职于临溪乡文化站,导演安排我客串了一个古代书生的角色,穿着布衣长衫在镜头前一闪而过……

我家住在上塘村,与临溪隔河相望。涨大水时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因此母亲常说“隔河千里远”。于是人们就在河上架起木桥以利通行,涨水期间木桥冲散,由“永济桥会”雇船摆渡。扬之河西岸有一山坡(土名叫和尚岭),地势平坦,昔有寺庙,庙中住持永济和尚念民生之疾苦,发誓要在河上建造石桥。为此他东跑西跑,化缘募捐,终因积劳成疾,抱憾而逝。庙里僧众用永济所募钱财,成立“永济桥会”购置山场田地出租,所得收入用于高脚木桥的建设和管理,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1971年,县“五七”大学曾置木船渡运本校师生,逾年,渡船被洪水冲走,遂停。1984年,经政府拨款和村民集资十三万八千四百元建成“临溪西桥”(石拱桥),险阻终变通途,乡民之夙愿于兹得偿。

昔日临溪周边建有8座水碓。1970年代初期,上游大队将原旧水碓的拦河坝整修加固,安装水轮机组,建成了一座“水轮泵站”,为全县最早的水电站,不仅加工粮食而且还使附近的上塘、上游生产队家家都用上了低压照明电,是全县乡村最早通电的村庄。

在登源河末端出口处原有一座三孔石拱桥,长62米,800多年历史,是县内最古的桥梁。最早由歙县殷家村殷氏所建,殷氏后裔世代传承修缮,故名殷翁桥。该桥在抗战初期炸毁,1966年拆去旧墩台,在上游20米另建新公路桥。儿时曾听长辈讲过关于殷翁桥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登源河发大水,河边村里一孕妇乘船渡河,船至河中遇浪倾覆,孕妇侥幸逃生,其余乘客全部遇难。孕妇脱险后即产下一子,民妇感念上苍眷顾,儿子尚在襁褓里,她就哼着摇篮曲教育孩子要知恩图报。其儿天资聪颖,经父母精心培育终于学有所成,官至尚书,后遵母所嘱,出资建造了一座七孔石拱桥,造福乡梓;乡民感其恩德,将桥取名为“殷翁桥”。殷尚书母亲唱的那首《摇篮谣》便在乡间流传开来:宝宝宝宝/快快长大//进学堂考个状元郎/有朝一日你做了官/回到家里/妈妈告诉你/村头河上造座桥/百姓都欢喜。

据家谱记载,我家从曾祖父那辈一直到父亲均以经商为业。儿时常听我的大姑、大伯和父亲哼唱“写封信啊上徽州”,于是我也就慢慢学会并记住了这首民谣。(后经考证,这首民谣主要流传于临溪以及歙县一带),歌中唱到:“青竹叶啊青赳赳(赳赳:像声字,临溪方言,意为青翠颜色)/写封信啊上徽州/叫爹不要急,叫娘不要愁/儿在苏州做伙头/儿郎在外学生意/心里记住爹娘的话/茴香(回乡)豆腐干/不能自己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出息儿就不回头/学好了生意我再上徽州……”后来我将这首民谣整理出来并谱成乐曲,编排了一个节目,以临溪古码头上母亲送儿子外出学商为情景,配以朗诵、吟唱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加以展示,代表临溪乡参加了1990年全县“丰收杯”文艺会演并在报刊上发表,有多本徽学研究专著里收录引用了这首民谣。

临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朝在此设置了“临溪铺”,即官道驿站,清乾嘉年代称“临溪站”。宋天禧二年(1018)年在临溪村南建有义林寺,声名远播,大诗人范成大出任徽州司户参军时曾造访此寺并赋诗一首。义林寺附近还是著名的“澄心堂”纸出产地。

民国24年(1935),芜屯公路通车后,船运衰落,加之河砂淤积加剧,失于疏浚,临溪至歙县河道只通小木船。抗日战争期间公路毁坏,复兴数年。新中国成立后,船运少见,1953年断航。今日,临溪码头早已荒废,河两岸浇筑了平坦的游步道。只有残存的石埠、上岸石阶和后人所立的一块石碑,仿佛在默默地述说昔日的繁华。放眼望去,但见河道通畅,波光粼粼,历史和文化在静静地流淌……

(作者单位:绩溪县政协)


古代人们修建了很多古道,“唐蕃古道”是通向哪里的道路?

是通向西藏拉萨的道路。这个名为“唐蕃古道”的大道是我国古代一条相当有名的交通要道,是现在214国道,当然,在古时候它还有一个听起来很好吃的名字,叫做“馒头岭驿道”。这条大道是一千三百年前,唐代时,从唐朝国都长安入藏的道路,据说文成公主入藏嫁松赞干布,走的就是这条大道。

唐蕃古道从长安开始,一直通往西藏的拉萨。但是其实这条道路,连通了西域和大唐,是古时候大唐向尼泊尔乃至印度等西域国家贸易的主要通道,也可以说得上是一条满是财富的大道。它历经五个省,全长大概三千多公里。有研究者说,唐蕃古道就像是一道长虹,将汉族和西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民族大融合、社会大繁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说法其实就是源自于唐蕃古道的文化意义,全长三千多公里的唐蕃古道,它不仅仅是一条道路那么简单。自唐朝实现大一统,开始对外贸易,就经常从这条道路上像西域各国往来,根据不完全记载光是唐蕃使臣来往就不低于142次,更别说其他的自由贸易了,正是这条古道,给了中原人民和西域人民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途径。

而后就是文成公主进藏,文成公主进藏,给藏族人民带去了知识和文化以及先进的技术,使得至今西藏人民对于文成公主还心怀感恩。那些文化、技术不但富裕了西藏人民的生活,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西藏人民对于中原心怀感激,使得两国交往更加紧密。而后的金城公主进藏,更是在文成公主的基础上锦上添花。所以说,唐蕃古道不仅仅是一条道路而已,它的历史意义是很大的。

除丝绸之路外历史上还有其他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的通道我知道他们是什么什么古道什么什么古道什么古道等

1、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2、夏特古道(也叫夏塔古道)

夏特,清代称沙图阿满台,位于昭苏西南部的汗腾格里山下,是伊犁至阿克苏的交通驿站。夏特古道北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昭苏县的夏特牧场,南至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破城子,它沟通天山南北,全长120公里,乃是伊犁通南疆的捷径,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的一条著名古隘道。由于古道地质条件复杂,众多的高山垭口、激流、冰川使得修通贯穿古道的公路成为一代人的梦想。

3、秦岭古道

秦岭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呈东西走向,长约1500千米,为中国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商周以前,就有了从长安穿越秦岭通达陕南、四川的驿道,主要的有: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陈仓道等。著名的剑门蜀道和阴平古道就指向这一地带,这些古道在古代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4、太白古道

太白山古道风景区地处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北麓,其入山口位于太白县鹦鸽镇柴胡山村。李白、杜甫、韩愈、苏轼、于右任等历代名人曾多次由此古道登临太白山,其足迹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岭岭,留下了大量赞美太白山景色的绝妙诗篇。

从太白山古道登山口进入,沿途每隔十里一座庙宇,现在自下至上分别还留有下白云、上白云、大殿、骆驼树、斗母宫、平安寺、明星寺、放羊寺、小文公、大文公等庙宇或遗址。这条古道,步移景换,植被分带鲜明,第四季冰川遗迹比比皆是,松林、石海、石河、冰斗湖等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古风古路仍依旧,今景今韵邀君登”。

5、剑门蜀道

四川有“四绝”——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剑门之险。前三者已成旅游胜地,惟独剑门雄关,却像被人遗忘的角落。但是,它一直是日本以及东南亚游客的心仪之地,也曾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寻访文明之旅的一个驿站。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大剑山(剑门山)中段,依崖砌石为门,故名剑门关,并在大小剑山之间架筑飞梁阁道,剑阁也因此得名。剑门关峭壁如城墙,独路如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

拓展资料: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名称,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的。传统的丝绸之路,是指从中国著名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等地出发,经中亚、西亚,一直到达欧洲或非洲,长度近8000千米,穿越几十个国家,历史持续2000多年的一条古代商贸之路。我们现在讲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丝绸之路上有夏特古道、乌孙古道、车师古道、楼兰古道、萧关古道等重要路段。

鹤壁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旅游景点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2800.html
深股通净买入4269.83万 A股龙虎榜丨高新发展涨8.29
阿兰3场造5球扛旗国足 中超最佳阵容 奥斯卡领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