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 是什么地方 平时都用来干嘛的 勾栏瓦舍

全文共字 | 阅读需分钟

宋代有一点历来为人们所瞩目,那就是“富”,所谓富宋强唐,虽然近年来对于宋代的富裕多有争议,但是宋代城市的繁荣肯定是没毛病的。而且宋代相比前代还多了很多的娱乐形式,尤其是“勾栏瓦舍”的出现算是开创了中国式剧院的时代。

那么宋代的勾栏瓦舍平时都有哪些项目?又给后世留下了哪些创作源泉呢?

勾栏和瓦舍(瓦子)是宋代的特色表演场地,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娱乐项目。 我们今天能想到的很多表演可以说是一应俱全,比如:说唱、歌舞、杂剧、南戏、傀儡戏、器乐、百戏、相扑、驯兽、魔术、杂技、奕棋等。而且这些大的门类里面还有一大堆的小门类,就说唱而言,里面就包含小说、讲史、杂扮、吟叫等等。

比如说讲史,在宋代时期的瓦子里面,经常出现的内容就包含三国演义的雏形,当时流传的故事就已经有了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等。所以水浒传里面的李逵就有一个情节是在瓦舍听戏,听别人讲到关云长刮骨疗毒那一段大喊了一声:“正是这个好男子。”

在勾栏瓦舍里面也有后世的京剧雏形 ,不过宋代的剧大部分都来自于唐剧,所谓“梨园鼻祖”李隆基当年在唐宫创立了中国最早的专业剧团,但是到了宋代这已经不再是皇家专属的艺术,大部分的市民都能欣赏,而且形式也越发成熟,当时的剧团已经有了布景和专业的化妆,虽然比不上后来的京剧团的吹拉弹唱一应俱全但是也算是很不错的。

当时的北方杂剧很多都有唐传奇的影子,比如《三索梁州》《三入舍》、《三索债》等都是来源于唐传奇。可以说是唐传奇的改良版,由于我们知道唐传奇大部分都是短篇小说(200多字),内容表现张力确实堪忧,不过情节大部分是天马行空,舞台上很难展现, 所以宋代的杂剧变得更加现实化,而且更贴近生活。 这也成了元杂剧的创作源泉。后来的窦娥冤等杂剧很多都是来自于宋杂剧的演变。

宋代的市民文化的巨大发展让中国的语言艺术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话文言文开始大规模盛行, 之前在唐以前,中国的官方“雅言”经常是各地所公认的唯一通用语言 ,毕竟是官方认证的,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不懂雅言是要被鄙视的。但是到了宋朝时期,由于白话文大量应用于勾栏瓦舍的唱戏和说书之中,所以白话成了全国通用,也为后来明清时期的白话大流行打下了基础。毕竟文言文一旦复杂起来,那可比天书还复杂。

当时的勾栏瓦舍杂剧中还逐渐演变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传奇剧。 比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当时最有名的传奇剧,而我们知道,这玩意最终的发展结果就是后世的经典——《西游记》,当时宋代的老百姓对于这个故事是耳熟能详,而且当时已经有了九九八十一难和孙悟空的雏形,可见我国的艺术从来都是一脉相承而到达巅峰,不是半路出家的。

在勾栏瓦舍里面,除了语言艺术,还有杂技也非常多,比如舞枪弄剑这是传统项目,还有表演硬气功的 ,当时的硬气功表演还没有后世那么夸张,主要是劈砖开石之类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真功夫,当然也有弄虚作假的。还有玩飞碟之类的表演也是非常的多,可以说这些民间艺人所创立的表演体系对于后世而言也是非常的有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 驯兽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表演,当时宋代由于经常有海外贸易,所以驯兽的内容五花八门,有训练鹦鹉的,常见的还有训练狗,训练熊的,甚至还有训练大象的。可以说我国的驯兽史也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来的更加的丰富,从宋代开始,我国的驯兽就已经闻名世界,来到开封的外国人都叹为观止,甚至有所谓的“蚂蚁斗阵”等已经失传的驯兽技巧在当时的东亚和中亚闻名。

在水浒传中有一项非常著名的表演让我们印象深刻——相扑。宋代相扑就像蹴鞠一样是全民运动,在《水浒传》中高俅被抓上梁山之后就曾经夸口自己的相扑技术天下无敌,结果燕青随便一下就撂倒了。燕青毫无疑问是全水浒第一相扑高手,到了东京打擂台,面对相扑高手各种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将对方放倒,令人大呼过瘾。

在实际的宋代相扑之中,规则与近代的日本相扑类似,都是以扑倒对方为主要目的 ,如《梦梁录》卷二《角抵》曾经记载:“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捺手之资。先对扫套子,然后以膂力者相交。”在宋代不仅男子相扑盛行,女子也是一样,女子相扑甚至比男子相扑更加的受欢迎。这和我们心目中宋代女性的保守形象未免有点格格不入。这恰恰也是宋代相扑的魅力所在,能够让大家突破传统界限尽情享受其魅力。

在宋代强大的瓦舍文化之下,自然而言也就有了另一种文化——明星文化。 宋代的艺术家之中有不少的“明星”,他们就和今天的偶像派一样,出现那就是万人空巷的场景。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师师似乎是一个单纯的青楼女子,不过其实李师师出名是因为她强大的唱功,当时如果能够聘请李师师担任小唱,那么就可以取得轰动性效果。她可不是那种靠脸吃饭的花瓶,实际上是个实力派,这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

再比如霍四究的说散分,尹常卖的五代史。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项目,不少人专程去听,《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70多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他们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不少人甚至横跨多个领域。当时勾栏瓦舍竞争非常激烈,除非是李师师这样得到皇家认可的表演艺术家,才能够有稳定富裕的收入,其它人即便非常有名也得不停地串场打工,如果一旦技术下降,粉丝减少,他们甚至会成为“路歧人”,也就是无法进入瓦子里面表演,只能在路边进行演出,基本上和乞讨没有区别。

对比今天,当时的表演艺术家们才是真正的演员,完全是靠本事混饭吃,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劳苦大众和普通市民在忙碌之中的一点快乐,自己的收入也相当的微薄,没有真材实料的很快就会被淘汰。这也造就了北宋艺人们的强大口碑,也让中华文化的艺术板块显得璀璨夺目。这也许就是姜文口中所谓的“站着把钱挣了”吧。

参考资料:

【1】吴国钦《瓦舍文化与中国戏剧的形成》

【2】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3】舒焚《北宋京瓦与京瓦艺人》

【4】乐文华《论两宋都城的服务市场》

【5】李华瑞《宋代酒的销售简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瓦舍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

瓦舍相当于现在的城市娱乐中心。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舍。在瓦舍中,有用图文装饰的栏杆围成的供表演的场地,称为勾栏,所谓“瓦舍勾栏”即“城市娱乐中心”,其中设有酒肆、茶坊、食店、摊铺、勾栏、看棚等游乐设施。“勾栏”则是设于“瓦舍”之内的演出场所,在此每天都会有各种表演、杂剧、滑稽戏、歌舞、说书、杂技、魔术等节目。

瓦舍相当于现在的城市娱乐中心。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舍。在瓦舍中,有用图文装饰的栏杆围成的供表演的场地,称为勾栏,所谓“瓦舍勾栏”即“城市娱乐中心”,其中设有酒肆、茶坊、食店、摊铺、勾栏、看棚等游乐设施。“勾栏”则是设于“瓦舍”之内的演出场所,在此每天都会有各种表演、杂剧、滑稽戏、歌舞、说书、杂技、魔术等节目。

什么是勾栏瓦舍?

勾栏瓦舍是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

瓦舍、勾栏均出自佛教经书,瓦舍原指僧房,勾栏原指夜摩天王,是欣赏音乐的建筑筑物。

到宋代时,市井中才出现了专供艺人表演的固定场所,由于传统戏场与寺庙的关系密切,人们借用“瓦舍勾栏”来称呼专门表演百戏、杂技、歌舞的建筑。

瓦舍又称瓦子、瓦市、瓦肆等,在瓦舍范围内设置的小场地,设有演出各种技艺的勾栏。勾栏,或称勾阑、钩栏等,被专指为演出场所,内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等。

扩展资料

演出内容

由于各个勾栏里的设施不一样,每天演出的内容也不同,表演的形式包括:杂剧、滑稽戏(类似于小品)、说书、说诨话(类似于相声)、歌舞、傀儡戏(木偶戏、皮影戏)、七圣法(魔术)、踢弄(杂技)、蹴鞠、相扑等节目。

当年临安{现杭州)20多个瓦舍里,约有上百家勾栏在演出,每个勾栏里都有数千或数百名观众在看戏;演出时间是从早到晚,从春天演到冬天,全年不间断,每天看演出的观众可达2万至5万人,一年观众累计达700万到2000万人次。

瓦舍勾栏是宋代经济发展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它所开展的娱乐项目种类繁多,可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爱好观众需要。

宋朝的“勾栏瓦舍”是什么地方,平时是用来干嘛的?

宋代有一点历来为人们所瞩目,那就是“富”,所谓富宋强唐,虽然近年来对于宋代的富裕多有争议,但是宋代城市的繁荣肯定是没毛病的。而且宋代相比前代还多了很多的娱乐形式,尤其是“勾栏瓦舍”的出现算是开创了中国式剧院的时代。

那么宋代的勾栏瓦舍平时都有哪些项目?又给后世留下了哪些创作源泉呢?

勾栏和瓦舍(瓦子)是宋代的特色表演场地,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娱乐项目。

我们今天能想到的很多表演可以说是一应俱全,比如:说唱、歌舞、杂剧、南戏、傀儡戏、器乐、百戏、相扑、驯兽、魔术、杂技、奕棋等。而且这些大的门类里面还有一大堆的小门类,就说唱而言,里面就包含小说、讲史、杂扮、吟叫等等。

比如说讲史,在宋代时期的瓦子里面,经常出现的内容就包含三国演义的雏形,当时流传的故事就已经有了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等。所以水浒传里面的李逵就有一个情节是在瓦舍听戏,听别人讲到关云长刮骨疗毒那一段大喊了一声:“正是这个好男子。”

在勾栏瓦舍里面也有后世的京剧雏形,不过宋代的剧大部分都来自于唐剧,所谓“梨园鼻祖”李隆基当年在唐宫创立了中国最早的专业剧团,但是到了宋代这已经不再是皇家专属的艺术,大部分的市民都能欣赏,而且形式也越发成熟,当时的剧团已经有了布景和专业的化妆,虽然比不上后来的京剧团的吹拉弹唱一应俱全但是也算是很不错的。

所以宋代的杂剧变得更加现实化,而且更贴近生活。

这也成了元杂剧的创作源泉。后来的窦娥冤等杂剧很多都是来自于宋杂剧的演变。

宋代的市民文化的巨大发展让中国的语言艺术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话文言文开始大规模盛行,

之前在唐以前,中国的官方“雅言”经常是各地所公认的唯一通用语言,毕竟是官方认证的,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不懂雅言是要被鄙视的。但是到了宋朝时期,由于白话文大量应用于勾栏瓦舍的唱戏和说书之中,所以白话成了全国通用,也为后来明清时期的白话大流行打下了基础。毕竟文言文一旦复杂起来,那可比天书还复杂。

当时的勾栏瓦舍杂剧中还逐渐演变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传奇剧。

比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当时最有名的传奇剧,而我们知道,这玩意最终的发展结果就是后世的经典——《西游记》,当时宋代的老百姓对于这个故事是耳熟能详,而且当时已经有了九九八十一难和孙悟空的雏形,可见我国的艺术从来都是一脉相承而到达巅峰,不是半路出家的。

在勾栏瓦舍里面,除了语言艺术,还有杂技也非常多,比如舞枪弄剑这是传统项目,还有表演硬气功的,当时的硬气功表演还没有后世那么夸张,主要是劈砖开石之类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真功夫,当然也有弄虚作假的。还有玩飞碟之类的表演也是非常的多,可以说这些民间艺人所创立的表演体系对于后世而言也是非常的有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驯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表演,当时宋代由于经常有海外贸易,所以驯兽的内容五花八门,有训练鹦鹉的,常见的还有训练狗,训练熊的,甚至还有训练大象的。可以说我国的驯兽史也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来的更加的丰富,从宋代开始,我国的驯兽就已经闻名世界,来到开封的外国人都叹为观止,甚至有所谓的“蚂蚁斗阵”等已经失传的驯兽技巧在当时的东亚和中亚闻名。

在水浒传中有一项非常著名的表演让我们印象深刻——相扑。宋代相扑就像蹴鞠一样是全民运动,在《水浒传》中高俅被抓上梁山之后就曾经夸口自己的相扑技术天下无敌,结果燕青随便一下就撂倒了。燕青毫无疑问是全水浒第一相扑高手,到了东京打擂台,面对相扑高手各种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将对方放倒,令人大呼过瘾。

在实际的宋代相扑之中,规则与近代的日本相扑类似,都是以扑倒对方为主要目的,如《梦梁录》卷二《角抵》曾经记载:“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捺手之资。先对扫套子,然后以膂力者相交。”在宋代不仅男子相扑盛行,女子也是一样,女子相扑甚至比男子相扑更加的受欢迎。这和我们心目中宋代女性的保守形象未免有点格格不入。这恰恰也是宋代相扑的魅力所在,能够让大家突破传统界限尽情享受其魅力。

在宋代强大的瓦舍文化之下,自然而言也就有了另一种文化——明星文化。

宋代的艺术家之中有不少的“明星”,他们就和今天的偶像派一样,出现那就是万人空巷的场景。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师师似乎是一个单纯的青楼女子,不过其实李师师出名是因为她强大的唱功,当时如果能够聘请李师师担任小唱,那么就可以取得轰动性效果。她可不是那种靠脸吃饭的花瓶,实际上是个实力派,这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

再比如霍四究的说散分,尹常卖的五代史。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项目,不少人专程去听,《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70多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他们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不少人甚至横跨多个领域。当时勾栏瓦舍竞争非常激烈,除非是李师师这样得到皇家认可的表演艺术家,才能够有稳定富裕的收入,其它人即便非常有名也得不停地串场打工,如果一旦技术下降,粉丝减少,他们甚至会成为“路歧人”,也就是无法进入瓦子里面表演,只能在路边进行演出,基本上和乞讨没有区别。

对比今天,当时的表演艺术家们才是真正的演员,完全是靠本事混饭吃,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劳苦大众和普通市民在忙碌之中的一点快乐,自己的收入也相当的微薄,没有真材实料的很快就会被淘汰。这也造就了北宋艺人们的强大口碑,也让中华文化的艺术板块显得璀璨夺目。这也许就是姜文口中所谓的“站着把钱挣了”吧。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3153.html
纳达尔将战4号种子兹维列夫 男单法网抽签 张之臻对武基奇
彩云科技DCFormer模型架构发布 效率是Trans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