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新总理 中国菌草旱稻项目在巴新农业和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巴新 巴新农业

新华社悉尼5月23日电(记者梁有昶 王琪)莫尔斯比港消息: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马拉佩23日表示,中国菌草旱稻项目在巴新农业和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巴新政府将继续积极支持菌草旱稻项目发展。

马拉佩当天在莫尔斯比港会见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时表示,中方帮助巴新实施菌草旱稻项目取得显著成绩,在巴新农业和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巴新政府致力于不断深化同中国的合作,将继续积极支持菌草旱稻项目发展,在巴新更多省份推广,惠及更多巴新民众。

技术 项目

林占熺介绍了菌草旱稻技术援助项目在巴新发展现状和最新成果,表示中方专家组将继续扎根巴新,将菌草旱稻技术推广到更多巴新省份,提升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水平,为巴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出席会见活动的中国驻巴新大使曾凡华表示,将进一步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推动菌草旱稻项目和中巴新农业合作不断取得新发展。

中国援巴新菌草旱稻技术项目新基地奠基仪式21日在巴新东高地省举行,曾凡华、巴新东高地省长谢西蒙、林占熺,以及在巴新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代表参加了仪式。(完)

推广

菌草是什么植物(巨菌草种植技术)

没错,这篇文章也来蹭《山海情》的热点了!一口气看完《山海情》的小编内心十分激动:在中国扶贫中发挥神奇作用的菌草终于家喻户晓了!菌草是一种草本植物,既可用来培养食用或药用真菌,又可以防水土流失,还能当做饲料、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等,妥妥的环保致富两开花。 这是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一处沙滩上栽种的用于防风固沙的菌草(2019年7月25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可是,你可能不知道,咱们中国自主开发的菌草技术,不仅帮助国内干旱贫困地区脱贫,还早已走向海外,扎根全世界。 所以,究竟哪些国家已经被咱们“种草”?请看新华社记者从全球带来的报道——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新位于太平洋上赤道附近。 1997年,应巴新东高地省政府邀请,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_——没错就是《山海情》里凌一农教授原型——带领团队在当地建立了菌草技术示范点。 育种、生产、示范、培训从1997年至今,中国专家组几经轮替,仍坚持扎根当地。 20多年来,累计700多户农户参与菌草种植。 菌草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为“中国草”。 中国援巴新菌草旱稻项目专家组组长林应兴告诉新华社记者,东高地省已经将菌草和旱稻列为仅次于咖啡的第二和第三大产业来发展。 除了东高地省,菌草和旱稻种植技术还推广到了钦布省、吉瓦卡省、莫罗贝省、西高地省和中央省等巴新其他省份。 卢旺达2020年9月9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埃马纽埃尔·阿希马纳检查菌袋。 新华社发(西里尔·恩德格亚摄)2006年,中国福建农林大学的菌草专家来到卢旺达开始菌草技术合作项目。 他们在当地示范和推广菌草技术,截至2020年底已经举办菌草培训班47期,直接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带头人和农户等超过1800人,还扶持50多家卢旺达企业、合作社、个体户生产食用菌菌袋,卢旺达全国累计已有3700多户农民利用菌草技术培育食用菌。 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经营食用菌培育作坊的埃马纽埃尔·阿希马纳说,他目前雇了30多人生产菌袋,还用菌袋培育食用菌。 收获时节,阿希马纳还要雇更多的人。 “利用菌草技术种植食用菌,在卢旺达现在可是一项利润丰厚的生意,这对人们摆脱贫困很有帮助,”曾经为全家衣食烦心的阿希马纳说,“我有4个孩子,菌草技术带来的收入,除去孩子学费和生活开支,我还能存下一些资金继续壮大自己的生意。 中国人的菌草技术,让我和其他很多人受益。 ”中非2019年12月1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前左)为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_(前右)颁授指挥官勋章。 新华社发(田雨童摄)中国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于2019年3月落地。 在中国专家帮助下,菌草菌袋生产线已初步建成,参与项目的中非学员已成功在当地栽培平菇、草菇、竹荪等品种。 中非总统图瓦德拉在项目刚刚落地时表示,中非人民一直是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受益者,中国工作组来到中非传授菌草技术,为中非农业发展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将有力促进减贫就业,增强食品安全,提高人民收入。 斐济2018年6月12日,在斐济楠迪,中国专家和当地雇员检查菌菇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张永兴摄在斐济,菌草被誉为“中国草”或“神草”。 自2014年引入该国以来,菌草技术已在斐济扎根、开花、结果,为斐济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助力他们减贫致富,也有力促进了该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驻斐济菌草技术专家组负责人林占森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菌草技术合作项目为斐济增加就业、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途径。 该项目已经成为南太平洋地区岛国菌草业的重要示范基地。 据介绍,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专家组结束了斐济不能生产食药用菌的历史,建成了2公顷的芒果园套种菌类循环利用示范区以及1公顷的培训示范生产加工区。 同时,还建成了菌草饲料生产线、简易菌草菇生产线,成功进行了菌草灵芝、毛木耳等11个品种的试验示范生产。 利用菌草技术种植蘑菇正使越来越多的斐济农户受益。 截至2019年10月,斐济各地参与菌草菇种植农户累计已600余户,菌草作为饲草种植已推广至超过550户。 农户收入增加后,有的准备建新房,有的买了土地准备种植经济树木,有的则帮助解决了家人的学费问题。 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农业部与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2017年起开展合作,随后正式从中国引进巨菌草种在当地繁育,截至2020年当地已培养了12名技术人员。 马达加斯加农业部秘书长德西雷2020年1月在马首都塔那那利佛举办的菌草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坊上说,饲料所含蛋白质不足的问题长期困扰着马达加斯加畜牧业从业者,种植菌草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菌草技术有助于马达加斯加加速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项目,已推广至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农业技术。

菌草是什么植物

没错,这篇文章也来蹭《山海情》的热点了!一口气看完《山海情》的小编内心十分激动:在中国扶贫中发挥神奇作用的菌草终于家喻户晓了!菌草是一种草本植物,既可用来培养食用或药用真菌,又可以防水土流失,还能当做饲料、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等,妥妥的环保致富两开花。 这是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一处沙滩上栽种的用于防风固沙的菌草(2019年7月25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可是,你可能不知道,咱们中国自主开发的菌草技术,不仅帮助国内干旱贫困地区脱贫,还早已走向海外,扎根全世界。 所以,究竟哪些国家已经被咱们“种草”?请看新华社记者从全球带来的报道——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新位于太平洋上赤道附近。 1997年,应巴新东高地省政府邀请,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_——没错就是《山海情》里凌一农教授原型——带领团队在当地建立了菌草技术示范点。 育种、生产、示范、培训从1997年至今,中国专家组几经轮替,仍坚持扎根当地。 20多年来,累计700多户农户参与菌草种植。 菌草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为“中国草”。 中国援巴新菌草旱稻项目专家组组长林应兴告诉新华社记者,东高地省已经将菌草和旱稻列为仅次于咖啡的第二和第三大产业来发展。 除了东高地省,菌草和旱稻种植技术还推广到了钦布省、吉瓦卡省、莫罗贝省、西高地省和中央省等巴新其他省份。 卢旺达2020年9月9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埃马纽埃尔·阿希马纳检查菌袋。 新华社发(西里尔·恩德格亚摄)2006年,中国福建农林大学的菌草专家来到卢旺达开始菌草技术合作项目。 他们在当地示范和推广菌草技术,截至2020年底已经举办菌草培训班47期,直接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带头人和农户等超过1800人,还扶持50多家卢旺达企业、合作社、个体户生产食用菌菌袋,卢旺达全国累计已有3700多户农民利用菌草技术培育食用菌。 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经营食用菌培育作坊的埃马纽埃尔·阿希马纳说,他目前雇了30多人生产菌袋,还用菌袋培育食用菌。 收获时节,阿希马纳还要雇更多的人。 “利用菌草技术种植食用菌,在卢旺达现在可是一项利润丰厚的生意,这对人们摆脱贫困很有帮助,”曾经为全家衣食烦心的阿希马纳说,“我有4个孩子,菌草技术带来的收入,除去孩子学费和生活开支,我还能存下一些资金继续壮大自己的生意。 中国人的菌草技术,让我和其他很多人受益。 ”中非2019年12月1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前左)为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_(前右)颁授指挥官勋章。 新华社发(田雨童摄)中国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于2019年3月落地。 在中国专家帮助下,菌草菌袋生产线已初步建成,参与项目的中非学员已成功在当地栽培平菇、草菇、竹荪等品种。 中非总统图瓦德拉在项目刚刚落地时表示,中非人民一直是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受益者,中国工作组来到中非传授菌草技术,为中非农业发展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将有力促进减贫就业,增强食品安全,提高人民收入。 斐济2018年6月12日,在斐济楠迪,中国专家和当地雇员检查菌菇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张永兴摄在斐济,菌草被誉为“中国草”或“神草”。 自2014年引入该国以来,菌草技术已在斐济扎根、开花、结果,为斐济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助力他们减贫致富,也有力促进了该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驻斐济菌草技术专家组负责人林占森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菌草技术合作项目为斐济增加就业、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途径。 该项目已经成为南太平洋地区岛国菌草业的重要示范基地。 据介绍,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专家组结束了斐济不能生产食药用菌的历史,建成了2公顷的芒果园套种菌类循环利用示范区以及1公顷的培训示范生产加工区。 同时,还建成了菌草饲料生产线、简易菌草菇生产线,成功进行了菌草灵芝、毛木耳等11个品种的试验示范生产。 利用菌草技术种植蘑菇正使越来越多的斐济农户受益。 截至2019年10月,斐济各地参与菌草菇种植农户累计已600余户,菌草作为饲草种植已推广至超过550户。 农户收入增加后,有的准备建新房,有的买了土地准备种植经济树木,有的则帮助解决了家人的学费问题。 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农业部与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2017年起开展合作,随后正式从中国引进巨菌草种在当地繁育,截至2020年当地已培养了12名技术人员。 马达加斯加农业部秘书长德西雷2020年1月在马首都塔那那利佛举办的菌草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坊上说,饲料所含蛋白质不足的问题长期困扰着马达加斯加畜牧业从业者,种植菌草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菌草技术有助于马达加斯加加速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项目,已推广至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农业技术。

菌草

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地方语言是什么??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The 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 【国名由来】 巴布亚新几内亚全称“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位于南太平洋西部, 包括新几内亚岛东半部及附近俾斯麦群岛、布干维尔岛等共约600 余个大小岛屿。 国名由 巴布亚和新几内亚两部分组成,得名于岛名。 巴布亚岛一名,其由来有两种说法:①1526年葡萄牙人梅内塞斯从马六甲驶往马鲁古群岛,但海风把船吹到一无名之地,人便称这 块陆地为巴布亚。 源出马来语tanahpepua一词,意即卷发人的土地。 ②早期葡萄牙人到此,问当地居民此为何地。 回答是巴布亚,他 们便把巴布亚种族名称当地地名。 种族名称来源于马来语papuvah(卷发)或pua-pua( 暗棕色)。 指岛上主要居民巴布亚人的头发和肤色。 新几内亚岛,亦称伊里安岛。 1526年为葡萄牙探险险家若热·德梅内泽所发现。 1545年葡萄牙人奥尔蒂斯·德雷特斯到 达该岛北部, 见当地居民肤色和气候亦大致相仿,故取名新几内亚。 从此就称这里为巴布亚新几内亚。 1884年,英国、德国瓜分伊里安岛东半部和附近岛屿。 1906年,英将英属部分交澳大利亚管辖,改称澳属巴布亚领地。 1946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委托澳托管。 1973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成立自治政府。 1975年9月16日宣告独立,成立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 1976年10月12日两国建交。 1980年11月我在巴新设使馆。 1988年巴新在中国设使馆。 建交后,两国领导人经常互访。 2003年以来,中国同巴新关系继续稳定发展。 2003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访问巴新。 6月,李肇星外长在出席金边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期间会见巴新外长纳马柳。 7月,巴新总督阿托帕尔访华,胡锦涛主席、唐家璇国务委员分别会见。 8月,周文重副外长在出席太平洋岛国论坛会后对话会期间会见巴新外长纳马柳。 10月,在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部长级会议期间,胡锦涛主席会见巴新总理索马雷,李肇星外长会见巴新外长纳马柳。 2004年1月,两国外交部第九次磋商在巴新举行。 2月,巴新总理索马雷访华,两国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 两国在经贸、经济技术、文化、农业、卫生、渔业等各领域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农业技术合作和菌草技术合作项目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国渔业代表团成功访问巴新,双方渔业主管部门签署了旨在深化两国渔业合作的新协议。 中国文艺团体赴巴新巡演,获得较好反响。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巴新贸易额为3亿美元,同比增长60%。 全年与巴新新签工程合同额478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303万美元;新签劳务合同额91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9万美元。 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李正君。 馆址:Sir John Guise Drive,Waigani,Papua New Guinea, 1351,Boroko, PNG。 电话:(675)(值班,办公室),(675)(商务处)。 使馆主页:,使馆电子信箱:chinaemb_。 巴新驻华大使:马克斯·拉伊(Max Rai)。 使馆地址:北京塔园外交人员办公楼2单元11层2号。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3400.html
粤产IP 策略领跑国漫出海 咏声动漫亮相文博会 本土化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