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场京剧盛宴在位于中轴线北端的什刹海街道旧鼓楼社区举行。这是由什刹海街道联合梅兰芳纪念馆主办的“京剧发祥地”系列活动之“在什刹海遇见梅兰芳”。演员们将经典剧目鲜活呈现于社区居民眼前。此外,活动巧妙融合了互动体验环节,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化身为戏中人。文/本报记者解丽摄影/本报记者魏彤
什刹海胡同游记
什刹海胡同完全承袭了北京老胡同文化的精髓和核心部分,这里的一切都带着生活的底层气息,让你置身于一个唯美的世界,各种美食和人文景观让你流连忘返,下面给大家分享什刹海胡同游记。 由于听说中国儿童中心前一天大树喷了农药,于是临时起兴打算推着儿子去恭王府玩儿。 一路向东,穿过护国寺大街,胡同东口便是梅兰芳故居。 梅大师故居还是很值得进去看一下的,通过参观对这位大师的生平及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 几年前陪女儿晚上上课,一个人出来逛胡同,无意间发现了十三中,这次打算再去找找,看能否找得到。 凭着记忆,果然找到了它的西门。 十三中与十三分没有必然联系。 前者是普通示范性高中,校址是清朝涛贝勒府官邸。 后者是初中。 相信大家都知道十三分作为初中是很多家长包括我和孩子想进去的地方,因为它的老师加工能力超强,能把二流的学生加工成一流的学生,所以校风很好,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严。 说起十三分,不得不介绍一下它的背景。 十三中的校址是涛贝勒府的一部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27号,东临恭王府,西接庆王府,是一座清代皇家的显赫庭宇。 涛贝勒府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承袭贝勒爵,迁居于愉王府,作为贝勒府,称涛贝勒府。 1925年,美国公教司铎奥图尔博士受罗马教廷委托,长期租用前清朝涛贝勒府旧址筹办公教大学,即后来的辅仁大学。 1926年6月,辅仁大学为了培植自己的良好基础,决定停办预科,改办三三制附属中学。 高中部随大学部设在今柳荫街27号即涛贝勒府。 校名定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校男生部。 1927年更名辅仁大学,取《论语》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 后马圈及花园前空地建成辅仁大学主楼后,涛贝勒府府邸改作原辅仁大学附中男生部校舍,1952年辅仁男中改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十三中的南边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是定阜街,定阜街1号就是辅仁大学,即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一座罕见的宫廷式大学。 2013年我陪女儿考《小主人报》记者时有幸进去参观过。 里面有长廊、亭、花厅、假山等。 整套古建筑群高贵、典雅、庄重而纯净。 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人肃然起敬、流连忘返。 穿过这条胡同往东,就是将军元帅一条街——柳荫街。 “柳荫街”的街匾是徐向前将军题写的。 街的中间有一条胡同口,名叫大翔凤胡同。 见到了络绎不绝的人力三轮车从胡同里钻出来,并有了胡同游的兴致。 为了避开三轮车队,我进入了比较安静的小翔凤胡同,在胡同的中部即5号发现了鉴园。 鉴园是恭亲王府的别邸,坐南朝北,北临什刹海,环境清幽,大概是恭亲王为了躲避喧嚣和络绎不绝的访客而建的别苑吧。 朝南的大门外有一个影壁,现在也无人修缮,门口停满了车,显得有些破败。 出了小翔凤胡同就是大翔凤胡同,朝北走,在胡同入口处就能看到一个大院子,门口挂着“民族文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的牌子,门口两边有玻璃做的书橱,里面有很多文学书,原来这就是著名当代作家丁玲的故居,位于大凤翔胡同3号,北临什刹海,西临鉴园。 吹着什刹海的风,看着一街之遥的故居是那么的恬静,想象着住在这样的宅子里是如何写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品来的呢绕着什刹海转了差不多一整圈,一路发现不少有特色的酒吧,这些酒吧白天都鲜有人进,只是到了下午2点以后安保人员会把路障设置开启,不让机动车经过了。 什刹海的北沿路上有宋庆龄故居,还有一家名为“兔二爷”的书吧,里面有设计师做的各种兔子造型,颇有书香人文气息。 穿过银锭桥,来到后海酒吧一条街,这里人流量明显增大,大小酒吧鳞次栉比,装修大同小异,大部分玻璃墙外都贴着招聘歌手(白班、夜班)的广告,透过开启的大门向里看,大厅前端有打击乐器,那应该就是乐队所在之处。 由于是下午两三点,大部分酒吧没什么顾客,三三两两,可能都是喝饮料的人,外面街道上不时有酒吧服务生招揽客户,声称哪怕进去歇个脚也是欢迎的。 里面有个步行街,看介绍大概六七月会有荷花展,但现在什么都没有。 漫步在步行街里,旁边的餐厅等商铺都贴着封条,没有一家营业的。 其中,还有一家全聚德。 昔日的豪华装修依稀可见,但封条之下,尽显破败之势。 难道这里的餐饮零售业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北京什刹海风景区怎么样?
什刹海,是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 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自元代起,此处便是元大都漕运和商业中心。 俗话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又被称为“后海”的北京什刹海历来是老北京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因其环境优美,且民俗风韵十足,两百余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官宦、名家甚至方外之人来此或修府第,或建庙宇,更为什刹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时期,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竞居于此;清入关后,皇帝亲领的“正黄旗”亦在此驻扎。 什刹海景区风光旖旎、景致独特,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赞美什刹海的风韵。 近几年,什刹海景区附近悄然兴起的酒吧及独具特色的四合院私家菜、四合院住宿,为这里增添了更多时尚元素。 什刹海景区每年举办一届什刹海文化旅游节。 蜚声海内外的旅游产品“三轮车胡同游”及其升级产品“什刹海--老北京深度之旅”已成北京旅游品牌。 “游王府、逛老街、访古刹、观故居、登城楼、转胡同、尝家宴、泛轻舟、泡酒吧、住四合院”等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了地道京味文化的体验。 在迎接2008奥运会的日子里,什刹海作为体现北京“人文奥运”精神的重要窗口,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使命。 什刹海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 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 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 现而今,北京的都市味越来越浓了,能看到老北京旧时民风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可就在这什刹海,依然能够听到秋日里清脆的虫鸣,依然能能看见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缩影,依然能够咀嚼京味文化旅游节就要在这里开幕了。 “游什刹海,看老北京”,品茗、荡舟、游王府、逛胡同,更有那纯正的京腔京韵,使什刹海大放异彩。 什刹海及其周边地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尤其以和珅旧第的恭王府、银锭桥最为有名。 什刹海景区大量保存完好的胡同院落、王府园林,展示着历史遗产的丰厚;庙宇堂馆、名人故居,显现着文化沉积的厚重;浓郁的民俗风情,使丰富的文物古迹、完整的传统风貌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谐相融。 什刹海景区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 醇亲王府、宋庆龄故居醇亲王府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府邸分为正院、住院、花园及马圈四部分。 另外在府后建有醇贤亲祠堂一所,占地共约八十余亩。 特别是府内的西花园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 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故居就建在醇亲王府的西花园,她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年,给这座古色古香的园林留下了许多痕迹,增添了不少亮色。 康熙年间,明珠的府邸花园正是坐落于此。 园中假山、竹林、小桥错落有致,南楼前临水有“明开夜合”树七株,其中两株二百余年前的古木,据说是明珠长子纳兰性德亲手所植。 年轻的纳兰性德常常邀集北京的文人名士相聚于此吟诗填词,今日立身树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眼前仿佛人影依稀,耳畔边似回响着当年的唱吟之声,“阶前双叶合,枝叶敷华荣”。 后来明珠获罪,这府花园又被和坤所占,嘉庆即位后,花园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赐予成亲王,并特许成亲王引后海水入园。 现在我们看到的“恩波亭”就是成亲王时修建的,平安石上“岁岁平安”四字便出自成亲王之手。 光绪年间,这座府邸又赐给了“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其在成亲王府的基础上添改修缮,建成醇亲王府。 今天,醇亲王府已经成为什刹海边的一道风景线,众多的游人慕名前来,只为心中那一份对历史的眷恋和对古迹的景仰。 梅兰芳故居梅兰芳先生一生中的最后10年是在什刹海西北隅护国寺街9号度过的,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 如今已成为人们缅怀大师的观光景地。 这是一座两进的北京小四合院。 共有房屋37间。 现有馆藏文件3万余件。 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原状陈列。 郭沫若纪念馆千竿胡同往北大约30来米,前海西街18号,这里便是一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晚年居住过的地方。 1963年秋天,郭沫若迁居此处,在什刹海西畔这座古朴的北京四合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后14个年头。 走进纪念馆,草地上,郭沫若的铜像安坐在藤萝架前,双手轻轻放在膝头、目光平静而坦然。 驻足绿荫下,闹市里久违的鸟鸣声,不绝于耳。 院内最为显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和牡丹,那些曾经与主人朝夕相处的一草一木,浸润在主人真诚与博大的情感世界中。 人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两厢已辟为陈列室,以图片和实物展示着诗人、学者兼战士不平凡的一生。 正房的客厅、办公室、卧室依旧是主人在世时的陈列。 伟人已去,故园依旧。 一卷卷书稿,一幅幅书法佳作,保留着他的神韵。 广化寺衣冠杂沓,车马骈阗的什刹海,历来是扎根皇城的佛教僧侣弘法结缘的首选之地。 皆因梵刹林立,故名什刹海。 什刹之一!饱经700年沧桑的佛门古刹广化寺,坐落在鼓楼后西侧后海北岸的鸦儿胡同31号。 广化寺坐北朝南,东临银锭桥,西傍宋庆龄故居,占地1.38万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分中、东、西三大院落。 整座寺院建筑严谨,僧房毗连,形成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 寺内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广化寺始建于元代,后经明清三次修建,清宣统元年(1909)曾在此筹建京师图书馆,鲁迅先生曾在此任职。 1921年8月对外开放。 1982年北京佛教协会成立并将会址设在此寺。 广化寺不仅是信徒们礼佛的地方,佛教音乐、礼佛仪式等也已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什刹海民俗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刹品禅宗敬祠忆先贤汇通祠汇通祠也就是现在的郭守敬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西海(积水谭)北沿的汇通河畔。 元朝时期,这里水面辽阔,风景秀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元大都城内、京杭大运河最北码头,漕运船只可直达这里。 汇通祠坐朝南,有山门一间,歇山调脊灰筒瓦顶,石券门,棋盘木门两扇,前殿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硬山调大脊灰筒瓦顶。 后院有二层后罩楼,祠后原有更多关于北京什刹海风景区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北京什刹海风景区怎么样?
什刹海,是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 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自元代起,此处便是元大都漕运和商业中心。 俗话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又被称为“后海”的北京什刹海历来是老北京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因其环境优美,且民俗风韵十足,两百余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官宦、名家甚至方外之人来此或修府第,或建庙宇,更为什刹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时期,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竞居于此;清入关后,皇帝亲领的“正黄旗”亦在此驻扎。 什刹海景区风光旖旎、景致独特,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赞美什刹海的风韵。 近几年,什刹海景区附近悄然兴起的酒吧及独具特色的四合院私家菜、四合院住宿,为这里增添了更多时尚元素。 什刹海景区每年举办一届什刹海文化旅游节。 蜚声海内外的旅游产品“三轮车胡同游”及其升级产品“什刹海--老北京深度之旅”已成北京旅游品牌。 “游王府、逛老街、访古刹、观故居、登城楼、转胡同、尝家宴、泛轻舟、泡酒吧、住四合院”等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了地道京味文化的体验。 在迎接2008奥运会的日子里,什刹海作为体现北京“人文奥运”精神的重要窗口,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使命。 什刹海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 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 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 现而今,北京的都市味越来越浓了,能看到老北京旧时民风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可就在这什刹海,依然能够听到秋日里清脆的虫鸣,依然能能看见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缩影,依然能够咀嚼京味文化旅游节就要在这里开幕了。 “游什刹海,看老北京”,品茗、荡舟、游王府、逛胡同,更有那纯正的京腔京韵,使什刹海大放异彩。 什刹海及其周边地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尤其以和珅旧第的恭王府、银锭桥最为有名。 什刹海景区大量保存完好的胡同院落、王府园林,展示着历史遗产的丰厚;庙宇堂馆、名人故居,显现着文化沉积的厚重;浓郁的民俗风情,使丰富的文物古迹、完整的传统风貌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谐相融。 什刹海景区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 醇亲王府、宋庆龄故居醇亲王府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府邸分为正院、住院、花园及马圈四部分。 另外在府后建有醇贤亲祠堂一所,占地共约八十余亩。 特别是府内的西花园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 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故居就建在醇亲王府的西花园,她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年,给这座古色古香的园林留下了许多痕迹,增添了不少亮色。 康熙年间,明珠的府邸花园正是坐落于此。 园中假山、竹林、小桥错落有致,南楼前临水有“明开夜合”树七株,其中两株二百余年前的古木,据说是明珠长子纳兰性德亲手所植。 年轻的纳兰性德常常邀集北京的文人名士相聚于此吟诗填词,今日立身树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眼前仿佛人影依稀,耳畔边似回响着当年的唱吟之声,“阶前双叶合,枝叶敷华荣”。 后来明珠获罪,这府花园又被和坤所占,嘉庆即位后,花园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赐予成亲王,并特许成亲王引后海水入园。 现在我们看到的“恩波亭”就是成亲王时修建的,平安石上“岁岁平安”四字便出自成亲王之手。 光绪年间,这座府邸又赐给了“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其在成亲王府的基础上添改修缮,建成醇亲王府。 今天,醇亲王府已经成为什刹海边的一道风景线,众多的游人慕名前来,只为心中那一份对历史的眷恋和对古迹的景仰。 梅兰芳故居梅兰芳先生一生中的最后10年是在什刹海西北隅护国寺街9号度过的,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 如今已成为人们缅怀大师的观光景地。 这是一座两进的北京小四合院。 共有房屋37间。 现有馆藏文件3万余件。 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原状陈列。 郭沫若纪念馆千竿胡同往北大约30来米,前海西街18号,这里便是一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晚年居住过的地方。 1963年秋天,郭沫若迁居此处,在什刹海西畔这座古朴的北京四合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后14个年头。 走进纪念馆,草地上,郭沫若的铜像安坐在藤萝架前,双手轻轻放在膝头、目光平静而坦然。 驻足绿荫下,闹市里久违的鸟鸣声,不绝于耳。 院内最为显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和牡丹,那些曾经与主人朝夕相处的一草一木,浸润在主人真诚与博大的情感世界中。 人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两厢已辟为陈列室,以图片和实物展示着诗人、学者兼战士不平凡的一生。 正房的客厅、办公室、卧室依旧是主人在世时的陈列。 伟人已去,故园依旧。 一卷卷书稿,一幅幅书法佳作,保留着他的神韵。 广化寺衣冠杂沓,车马骈阗的什刹海,历来是扎根皇城的佛教僧侣弘法结缘的首选之地。 皆因梵刹林立,故名什刹海。 什刹之一!饱经700年沧桑的佛门古刹广化寺,坐落在鼓楼后西侧后海北岸的鸦儿胡同31号。 广化寺坐北朝南,东临银锭桥,西傍宋庆龄故居,占地1.38万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分中、东、西三大院落。 整座寺院建筑严谨,僧房毗连,形成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 寺内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广化寺始建于元代,后经明清三次修建,清宣统元年(1909)曾在此筹建京师图书馆,鲁迅先生曾在此任职。 1921年8月对外开放。 1982年北京佛教协会成立并将会址设在此寺。 广化寺不仅是信徒们礼佛的地方,佛教音乐、礼佛仪式等也已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什刹海民俗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刹品禅宗敬祠忆先贤汇通祠汇通祠也就是现在的郭守敬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西海(积水谭)北沿的汇通河畔。 元朝时期,这里水面辽阔,风景秀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元大都城内、京杭大运河最北码头,漕运船只可直达这里。 汇通祠坐朝南,有山门一间,歇山调脊灰筒瓦顶,石券门,棋盘木门两扇,前殿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硬山调大脊灰筒瓦顶。 后院有二层后罩楼,祠后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