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减负!教育部推出一揽子尊师惠师举措

高晨源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记者获悉,教育部将推出一揽子尊师惠师举措,推动出台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有关政策文件,组织开展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

教育部还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全面优化强师惠师政策举措。扩大实施“国优计划”,扎实做好并进一步推进公费师范生教育、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国培计划、特岗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组团式”教育人才帮扶等系列人才支教、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等工作。

各地要切实保障教师待遇,加大经费省级统筹力度,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加强乡村教师住房等待遇保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关心教师健康,落实定期安排教师进行休养的法律规定,保证教师身心健康。坚决打击造谣和污名化教师的行为,依法维护教师权益。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面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责编:董春萍、刘洋)


如何看待教育部再次强调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1、为什么督导结果往往是“教师工资高于公务员”。 因为基础教育段教师主要是县级统筹,而“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计算方法一般是财政拨付工资总额除编制数。 详细说下,东部地区一个县(市、区)一般处级干部20多个,科级干部300以内,其他科员以下;一个县教师平均7000左右,高级职称占15%(1050人),中级职称占40%左右(2800人),其他初级以下。 然后呢,一般处级干部工资类比高级职称(可以简化理解为高级职称大概在正处和副处之间,中级同理),科级干部工资类比中级职称,科员类比初级。 于是乎,在计算时由于公务员中县处级比例极低,所以算出来的平均工资一定是教师高于公务员的,实际上就算是教师工资明显低于同级别公务员,由于两边职称级别结构差距太悬殊,算出来也往往是教师平均工资高。 你可以认为是那1050名高级职称直接拉高了该地区教师的平均工资。

-2、平均工资的直观概念和统计口径差异。 平均工资可以大概估算为当地中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或者是当地40岁左右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 由于五险一金单位和个人缴纳都来自于财政经费,所以财政口径的工资支出与个人到手工资差距巨大,比如一个地区教师平均税后5000元(平均工资见上条),那么实际到手年收入6万,但财政口径的工资支出要差不多11万元/年。

教育部 为教师减负!教育部推出一揽子尊师惠师举措 教育家

-3、为什么教育部年年喊,但教师工资还是低。 因为教师工资在地方财政中占比太大。 根据教育部2018年的教育统计公报,全国基础教育学段教职工1360万(不包括学前教育),这些人都是由地方财政负担的,按全国333个地级区划来算,平均每个地级区划要养4.1万教职工。 就算平均到手月薪五千,地方财政每年教职工工资支出也高达45亿。 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下2018年全国各地市的地方财政收入,感受下45个亿对一般地市的影响。 请注意,我国这333个地级区划里,地方财政收入过100亿的连1/3都不到。 所以对于多数地方政府而言,教育系统就是一个吞金兽;对于地方财政收入几十亿的政府,在编人员工资一直都是大难题,其中数量最为庞大的教师群体更是难中之难。 本世纪以来,我国大量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同时将很多公办学校转成公办民助,你以为真是为了“提供特色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说白了就是地方政府没钱,转成民办学校,政府就不用给这些学校的教师发工资了。 这里说一点,“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严格来讲仅指公益一类学校的在编教师,不仅民办学校教师工资不在范围,公益二类学校教师都不适用,因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有收入的。 最后说一点,不要说教育部,就算财政部说了也没用,因为基础教育的工资都是地方负担,所以对于涨工资,地方得有这钱才办的了这事。 比如西部地区的教育,要不是有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你就是把西部地区市县两级一把手全都撤了也没用,因为确实没那钱。 没记错的话,西部地区的生均公用经费、学生各类补助等等等等,全都是中央财政分摊80%,基本就是靠中央财政办教育。 所以要想保证工资,办法也简单,将全国教育系统改为中央垂直管理,经费统一从财政部出,这就没问题了。 我估算了下,如果按中级职称实际年收入8万的水平,单教师工资这一项,每年就要中央财政预算收入的1/4,财政部也得压力山大的说。

董春萍

中国教师近来有哪些好消息?

2021年9月10日电是第37个教师节,近1800万中国教师迎来自己的节日。 涨工资、减负担、增保障……近年来,一系列面向教师群体的利好政策纷纷出台,切实保障了教师队伍的权益和待遇,重振“师道尊严”。 ‍

一、把工资提上去

今年9月1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透露,全国2846个区县均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目标。 此外,各地都在建立两大机制——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及义务教育教师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

此外,去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对具有高级职称、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至退休且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尤其是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要加大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力度,促进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二、把负担减下来

2019年,国家层面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教师还存在负担较重的问题,如各种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名目多、频率高;各类调研、统计、信息采集等活动交叉重复,有的布置随意等。

据此,多省份也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从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报表填写、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教师培训等五大方面为教师减负。

今年1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目前全国各省份基本上都出台了教师减负清单。 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督察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等重点事项开展集中调研和专项整治,切实减轻与教师无关的事项,激发教师聚焦主责主业,潜心教书育人。

三、教师的队伍在扩大

按照日前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我国现有专任教师1792.97万人,比上年增加60.94万人,增长3.52%。 其中,乡村教师的规模不断扩大。

其实,为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通过“特岗计划”“三支一扶”“优师计划”等政策,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加入乡村教师队伍。

“特岗计划”实施16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08亿元,已经为中西部地区乡村学校补充特岗教师达103万人。

“优师计划”指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 该计划自2021年开始实施,优师计划学生到校后,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免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

此外,教育部印发的《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招收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的高等学校从2021年起,可参加免试认定改革。

四、教师岗位的保障在增多

教师入编制是吸引很多人从事教育行业的重要因素,也被视为保障教师权益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仍有部分教师“无编可进”。

针对这种状况,近年来,多地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市域内调剂力度,向中小学教师队伍倾斜。 同时,尝试对编制进行动态调整,完善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制度,缓解用编矛盾,切实解决中小学教职工缺编问题。

此外,在针对教师的补贴方面,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宋家乐近日介绍,今年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配合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从中央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中安排6.25亿元资金实施励耕计划,资助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园、中小学(包括中职学校)教师,资助标准为每人1-5万元。

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教师,以及因保护国家财产、保护师生不受不法侵害等见义勇为导致重伤、致残甚至牺牲的教师按照2-5万元的标准进行重点资助(不超过总资助人数的4%)。

此外,教师们还拥有专属培训——“国培计划”,即专门对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骨干教师、校长等进行培训。 据教育部介绍,“国培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培训教师校长超过1700万人次,中央财政在“国培计划”上累计投入203亿元。

“十四五”期间,“国培计划”将重点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骨干教师校长培训,计划培训教师校长不少于400万人次。

十项活动庆祝今年教师节

在我国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召开第六场2021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了今年教师节宣传庆祝工作,主题为“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将重点开展10项活动。

一是深入开展教师“四史”学习教育和师德专题教育。

二是宣传贯彻落实强师惠师政策。 推出优师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等,多措并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扩大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

三是首批教育世家学习宣传活动。 在中宣部的支持下,联合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开展首批教育世家学习宣传活动,推选出100个首批教育世家。

四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五是最美教师遴选活动。 最终确定10位最美教师和1个最美教师团体,颁奖典礼将于9月10日晚黄金时间在央视综合、科教频道播出。

六是感念师恩尊师重教视频展播活动,联合中宣部开展“感人瞬间”微视频展播,共产生40部优胜作品、100部入围作品。 一部反映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教学点支教的教师题材电影《青苔花开》,将于近期上映。

七是“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和“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总结宣传活动。

八是“特岗教师”宣传活动。 制作两期《特岗教师报告厅》节目,将于9月11日、12日21:25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播出。

建设

九是乡村青年教师培养奖励活动,继续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十是走访慰问活动,于教师节前夕集中慰问老教师、优秀教师、乡村一线教师、家庭困难教师以及因公殉职教职工家属。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网-@1792万中国教师,这些好消息请查收!

围绕学习成绩能否决定人生成败为题的辩论会我是一辩怎么讲急!!!

中小学生减负是否乐观 正反方辩词 中小学生减负是否乐观正方辩词 正方一辩辩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首先让我开宗明义解释一下辩题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乐观”。 “乐观”是指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 回首减负之路展望减负前景我方认为中小学生减负是乐观的理由有三 首先有国家政策的导向减负环境乐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从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课程要减少、分量要减轻、为的是全面发展”到十七大胡锦涛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都在诠释着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和教育部49份文件的相继出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纷纷制定了“减负”的具体规定并开展专项督导。 由此可见减负已经成为国家意志政策使然和民心所向。 其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减负增效乐观。 查漏要找因医病要治根。 “减负”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教师素质。 为此国家组织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随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蓦然回首“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桎梏已被解开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灯火阑珊”的境界。 教师善教乐教学生会学乐学轻负髙效智慧课堂已成为师生的奋斗目标和追求理想。 第三有价值理念的转变减负市场乐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级各类人才。 ”人才作为市场的资源有着供求关系。 无论是中国北大还是美国哈佛他们培养的人才都需要社会实践去检验北大学子卖肉、职教毕业生却供不应求这不正说明“一张文凭定终身”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吗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能力才是学生就业的“试金石”。 用人制度、就业制度的变革正构筑着一种新型的人才市场立交桥。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减负”有国家政策保驾有高素质教师护航有人才市场扬帆“应试教育”的坚冰正在消融我们坚信我们乐观插上“减负”这面风帆素质教育之舟定会直挂云帆横济沧海。 正方二辩辩词 谢谢主席、评委 对方一辩口若悬河听似头头是道、条条有理却避免不了两大错误一、对方辩友说了那么多不乐观却没有告诉我们这些现象到底是本质的还是非本质的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是总体的还是局部的。 既然无忧于主干又怎说不乐观呢二、误解“减负”的意义。 减负并不淡化教育质量减负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这样的减负不正是为参与社会竞争注入了新的能量吗 展望中小学生减负前景我们信心十足。 其依据有三 一、减负之基坚如磐石。 君不见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减负营造了环境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大为减负提供了条件人民群众人才观的改变浓化了减负的氛围这就是主流。 在周济部长提出的减负“五坚持、五不准”逐渐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时候难道还要怀疑人类理性的力量以及在这种理性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吗 二、减负之路日渐光明。 蒋梦龄博士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解决社会种种问题的能力。 ”曾几何时社会还在宣传悬梁刺股、苦读死记硬背的典范而今天人们看重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是发展。 当那些曾经热衷于书山题海、搞疲惫战术的教师今天正努力践行新的教学理念、走轻负高效之路的时候难道没有理由去期待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成长的喜悦吗 三、减负之花竞相开放。 领跑全国教改的苏州教育局鲍寅初局长明确提出“让那些质量高负担又轻的教师脱颖而出”。 这就是趋势。 继上海一师附小之后先后有七所学校实现了愉快教育主体教育、希望教育、成功教育美不胜收。 由此可见减负已是百花齐放春满园硕果累累秋色浓 诚然减负在今天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古罗马李维说过“真理之火有时会变得暗淡但它永远不会熄灭。 ”所以我方再次强调中小学生减负乐观不容质疑。 正方三辩辩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辩友伶牙俐齿颇具雄辨之才令人敬佩。 但佩服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方辩友总是将减负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与乐观对立起来要知道唐僧师徒遇九九八十一难终归取回了真经 其次对方辩友错误地认为高考是制约减负的瓶颈。 美国有高考但为什么美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被公认是最强的 其三对方辩友总以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不否认有少数家长还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但更多家长的教育观正在发生转变07年11月8日成都市一项减负情况表明有近八成家长赞成减负。 这能不让我们对减负信心倍增吗 下面我将以事实进一步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减负政策落实好。 随着各级减负文件的下达各地各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纷纷采取减负行动。 上海、广州身先士卒取消期中考试减少考试次数成都、杭州紧跟其后给书包限重让学生轻装上阵北京、山东积极响应关注学生心理加强心理辅导我们荆州更是不甘落后几年前就取消了重点班、杜绝节假日补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减负风暴会来得更猛烈些 第二、课程改革实施好。 新课程正在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三维目标已经成了广大教师的价值追求新课程正在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教材难度、作业难度、考试难度都已降低新课程正在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的现状学分制成长记录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化。 这不都为减负准备了条件 第三、轻负高效形势好。 从青浦县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收到的神奇功效到杜郎口中学刮起的兵强兵之改革旋风再到洋思中学堂堂清掀起的减负增效高潮这难道不让人对减负前景充满了信心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短短几年减负就取得如此佳绩展望未来减负之路风景无限美。 所以我方得以凿凿言之中小学生减负前景必然是乐观的 正方四辩辩词 主席、评委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对方辩友因为他们给我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给前进中的减负注入了新的动力。 从而使我们更加坚信中小学生减负形势乐观。 感谢归感谢我仍要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错误 其一对辩题的失重认识辩题中“乐观”一词提醒我们应站在发展的角度审视减负可对方辩友总是列举眼前的困难。 这岂不有离题之嫌 其二对“减负”概念的模糊认识对方辩友认为减负就是不要负担。 诚然“减负”要求的不再是沉重的书包做不完的作业搞不完的考试但并不反对合理的课业负担必要的文化知识测试正常的各门学科基本技能的训练啊。 其三对减负成效的片面认识对方辩友只看到了目前减负过程中存在的不和谐的音符却不能纵观减负的全局。 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又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我方观点作进一步的总结 一“减负”深入人心。 在新课改扬帆远航的今天减负之声如冬日的朔风扑面而来。 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群众从老叟到孩童无一不被“教育减负”所牵挂。 今天我们的这场关于“减负”的辩论不正是探求减负之路的最好写照吗对方辩友我们是在辩输赢吗不我们是为孩子的发展而辩为祖国的未来而辩。 诚想当“减负”已成为人心所思人心所向之时我们离减负成功还会有多远呢 二“减负”有法可依。 且不说三代领导人对减负的高度关注单说今年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就已赫然写进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十七大报告。 这说明了减负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一个法制观念和政治原则问题。 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必须把减负提高到“立德树人”的高度来认识并付诸脚踏实地的行动。 三“减负”成效显著。 君不见如今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轻了玩的时间多了全面发展的机会有了笑容更舒畅了吗君不见在新课标下的教材中增加了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和情感方面的内容吗君不见“等级特长”的新型评价方式正逐步取代“梁山好汉排座次”的陈旧评价体系吗君不见“教书匠”队伍正向着“学习型、探究型、科研型”队伍转化吗面对这一系列的成绩对方辩友啊你还能说减负不容乐观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清醒地看到了在减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我们更清醒地知道发展带来的问题必将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最后我再次重申我方观点中小学生减负形势乐观毋庸质疑 中小学生减负是否乐观反方辩词 反方一辩辩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片面强调“乐观”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我方不敢苟同。 请问为什么从毛主席到胡主席从十三大到十七大减负喊了几十年减了几十年学生负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方观点是中小学减负不乐观。 我先要指出一点我们谈不乐观并非以悲观的眼光看待减负。 其实我们也和在座各位一样希望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然而减负历程清晰地记载着减负效果那就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这让我们有什么理由乐观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激烈的社会竞争制约着减负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 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考依旧是做“人上人”的必经之路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仍然是“以分数论英雄”、“以名次论成败”。 这样的社会现实导致了激烈的升学竞争。 而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这一残酷的事实便成了教育园中一道特殊的风景。 学生减负怎能乐观 第二、家长的急功近利阻碍着减负 经受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润在今天这个多元的社会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仍是多数人心中奉行的真理加之现行的社会用人制度仍然偏重学历造成了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攀比之风盛行。 他们固守着“上好小学读好中学进好大学才能找好工作”的思想对子女的学业层层加码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可见没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减负终不过是一声叹息 第三、教师的综合素质影响着减负 教师是减负的重要实施者教师的能力影响着减负的效果。 我们不否认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部分教师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多数教师无论从教育观念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无法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工作负担繁重培训机会不多更使得教师素质的提高困难重重。 教育家朱永新说“没有教师的成长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发展”。 当教师的教学无法带来真正高效的时候减负如何乐观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中小学减负不乐观 反方二辩辩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说中小学生负担重只是个别现象果真如此吗我们就来看看走在减负最前沿的上海吧上海市教研室今年8月发布的数字显示72的小学生表示每周至少有一次测验59的学生完成学校作业后还要做家长布置的作业60的学生有厌学情绪。 面对以上无可争辩的事实对方辩友您还能盲目乐观吗刚才对方辨友侃侃而谈提出了一些减负增效的举措和方法但这不过是治标而不治本啊大家有没有想到此时此刻该有多少莘莘学子正背负沉重的负担在求学的道路上苦苦跋涉。 看着可怜的孩子们为了学业消得人憔悴为了分数累得夜难眠对方辩友您还能盲目乐观吗 下面我将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教育评价的僵化从客观上遏制了减负。 人们追究学生负担重的责任时通常会把板子打在教师身上。 我方从不否认学生的部分负担来自于教师但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是因为在“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下教师的教始终受应试教育的制约。 著名教育家程介明说“应试教育仍是学校生活的主流模式。 ”周济部长也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很大困难。 ”尽管我们也和大多数教师一样去为学生减负但家长不支持社会不理解。 据《中国教育报》载沈阳一位优秀教师因按规定减负导致班上成绩下滑竟在家长会上鞠躬道歉并表示今后将加大作业量。 以素质教育见长的南京在高考屡次败北后面对媒体的声讨家长的质问不得不重拾应试教育这一法宝。 在以分数为主导的评价制度前减负怎能乐观 其次教师素质提高的艰难从主观上影响了减负。 针对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对方提出培训提高教师各地组织了一些教师培训以达到减负的目的。 的确近些年来是组织了一些教师培训但有限的培训资源与庞大的教师队伍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而短暂的培训时间和漫长的教学生涯比起来只能是沧海一粟加之一些“花架子培训” 无法惠泽万众不过是为了报报材料播播新闻既没有实效又浪费时间。 更何况工作量的压力评价机制的压力社会期望的压力使众多教师身心疲惫。 让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研究不得以把自己沉重的负担转嫁给学生教学很容易进入一种低效率的恶性循环。 由此看来靠提高教师素质来彻底减轻学生负担还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中小学减负不乐观观 反方三辩辩词文章引用自 谢谢主席大家好 请问对方辩友减负令为何规格越来越高措辞越来越严这不正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减负问题的严重性吗贵校作为荆州高考的一面旗帜“十二连冠”的得主请问贵校考试频繁吗周末学生补课了吗摸摸良心好像很难说“不”字这可是减负令里一再强调要禁止的呀可见许多减负令只是一纸空文。 对方辩友一再重申用发展的眼光看减负是乐观的。 可无视历史和现实的乐观只能说是沙丘建塔盲目乐观 下面我从事实的层面论证我方观点 一、回顾历史减负历程艰难。 建国以来减负令层出不穷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减负、家庭增负”减负有真正的实效吗对于减负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是每一代每一次的努力总是留下许多不尽人意的遗憾往往是在有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后便坚持不了多久减负问题又“死灰复燃”。 难怪有人感叹“减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看得见却摸不着”。 二、正视现实学生负担过重已是不争的事实。 全国少工委今年五月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课外辅导材料65以上的学生参加了补习班70的中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 对方辩友当你们对减负的前景津津乐道的时候难道没有看到孩子的书包越背越重镜片越戴越厚吗难道没有看到补习班、艺术培训班依然“门庭若市”吗难道没有看到学生作业严重“超载”“书海题浪”涛声依旧吗学生无奈地唱着“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学得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重担之下学生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新闻更是让我们痛彻心扉在血的事实泪的教训面前我们怎能乐观 三、着眼未来减负并不乐观。 著名教育家纪大海说“学生减负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联动。 ”对方辩友不看历史论发展不顾现实说前景您这是坐飞机扔炸弹——空对空啊在整个机制没有得到完善以前零星的减负措施无异于给肥胖病人吃泄药乍一看有点效果却无法带来真正的健康而且极容易反弹面对任重而道远的减负之路我们岂敢乐观 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中小学减负不乐观 反方四辩辩词 大家好其实刚才一连串的争议源自对方辩友在立论时犯下的几个逻辑错误。 第一避实就虚。 对方辩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空谈发展。 面对中小学负担过重的严峻事实他们摆出一副人定胜天的架势。 仅有决心够吗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对方辩友夸父始终追不上太阳精卫也终究填不平大海啊。 第二以偏概全。 对方辩友列举了一些看似减负成功的个例。 我们姑且不论盛名之下难符其实。 可杜郎口减了山东依旧北京减了全国依旧。 “一花独放不是春”。 对方辩友您千万不要一叶障目而盲目乐观啊 第三扬汤止沸。 针对中小学负担过重这一病态事实对方辩友在尚未找准病根的情况下提出了教师培训、课程改革等减负良方。 这些举措果真能药到病除吗因为执行不力和缺乏有效的监督加之课程评价机制的严重滞后您这些终不过是风湿膏止痛——治标不治本啊。 我们说中小学“减负”不乐观 首先是根源难断。 我方一辩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社会竞争的激烈、家长的急功近利、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是学生过重负担形成的根本原因。 对方辩友却一味强调以发展的眼光看减负。 不错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观念也在变化。 但在我们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度里人口多引发的社会竞争只会日益激烈历史久造成家长“望子成龙”的观念已是根深蒂固而总数达1100万之众的中小学教师若要普遍提高又岂在旦夕“减负”怎能乐观 其次“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过重负担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终归要受社会结构、用人机制、经济状况等方方面面的制约。 “减负”需要综合治理。 在片面的人才观、不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唯分是举的教育评价尚未彻底改变之前拿成绩当政绩的领导愿意“减”吗靠分数排名获得生存资本的学校能“减”吗为孩子就业而提心吊胆的家长敢“减”吗 “减负”怎能乐观 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辩什么辩输赢不我们辩的是学生的发展我们为的是祖国的明天我们说减负不乐观并非我们悲天悯人。 我们也希望“减负”我们更投身“减负”。 当九岁的夏斐因测验成绩差而在母亲的棍棒下发出绝望的呻吟时当银川十三岁的秀秀为给父母省下10万元的择校费而自杀身亡时当陕西十八岁的高二学生因不堪承受学业之重而在07年的钟声敲响之前服毒自杀时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我们说中小学减负是乐观的吗不“减负”之路任重而道远啊。 盲目乐观势必将减负引入歧途放松警惕必定为重负推波助澜。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们只有认识到中小学“减负”不乐观才能正确地审视历史和现实才会努力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才能更好地去描绘教育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6259.html
月球基地留言板
印尼留学生 中国的历史文化需要更多人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