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广州汽车产量117.58万辆,下降19.3%;而重庆汽车产量121.42万辆,位居汽车产量第一城。 ]
截至目前,省会城市中已有23城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其中11个城市GDP增速不及全国(5%),甚至增速排名在全国靠后。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城市“失速”?
支柱产业没有踩到风口
除了哈尔滨、海口、兰州和拉萨,全国23个省会城市发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其中,杭州、成都、长沙、南京、南昌、西宁、南宁、广州、昆明、西安和太原分别增长4.8%、4.8%、4.5%、4.4%、4.2%、3.6%、3.0%、2.5%、2.4%、2.2%和1.6%,低于全国增速。
这11个城市中包括了广州、成都、杭州、南京、长沙和西安6个GDP万亿城市,其中有4个是经济总量规模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何这些城市在今年增速放缓?
梳理这些城市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多低于全国增速(6.0%),GDP万亿城市更加凸显,广州、成都、杭州、南京、长沙和西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0.8%、2.6%、4.0%、5.1%、7.1%和2.9%。
对于这几个城市的GDP增速,可见工业增速的放缓是这些城市经济增速放缓的重要因素,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经济体量大、制造业基础比较雄厚的省会城市工业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
以成都为例,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两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均为负增长。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是过去十多年支撑成都高速增长的两大支柱,但上半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3%和-1.6%。
从电子信息产业来看,受国际政治、产业转移和订单减少等因素的影响,成都制造的笔记本电脑和iPad等电子终端设备产量大幅下降;汽车产业则由于没有抓住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布局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在10年前突破百万产量之后逐渐下降。
这种风口转换对曾经的汽车产量第一城广州的影响也非常大。汽车是广州的支柱产业,但是在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广州也遭遇大象转身的难题。上半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8%。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制造业生产持续承压,实现增加值下降16.4%。
汽车产量中广州的下降与重庆的上升形成对比,也成为两城争夺“第四城”的又一看点。今年上半年,广州汽车产量117.58万辆,下降19.3%;而重庆汽车产量121.42万辆,位居汽车产量第一城。
重庆上半年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30.3%,是全市工业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支撑。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拉动重庆全市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3%,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5.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达59.7%。
但是,世事变化。曾经带动西安高增长的汽车产业今年却表现不佳。西安市统计局没有公布上半年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速,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则增长1.6%。此前一季度,西安汽车制造业总产值下降3.4%。
针对当前工业增长面临的情况,多地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企稳回升。
成都市2024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会提出,加快打造人工智能、绿色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赛道优势集群,持续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量子通信等未来赛道布局,在助企稳产增效、推动智改数转、筑强要素保障等方面重点发力,奋力推动工业存量企稳回升。
南京市委常委会暨市委财经委召开会议分析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提出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大力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商业航天、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发展先机。
房地产下滑影响持续
相比这些经济规模比较大、制造业基础比较雄厚的GDP万亿城市受产业影响较大,另外一些西部省会城市则受房地产下行的冲击更大,尤其是最近几年实施“强省会”战略的西部省会城市。
近年来,在城镇化速度加快和政策引导下,中西部省份的人口大量向省会城市集聚,房地产开发也在过去几年快速增长,省会城市的房地产依赖度也大幅提高,但随着宏观形势变化,现在遭遇下降。
在这11个省会城市中,昆明和西宁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为-44.8%和-35.6%。还有一些城市没有公布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数据,不过,根据2023年统计公报,上半年,南宁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2.6%,广西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6%。
在2020年以前,昆明和南宁等西部省会城市进入了快速扩张期,房地产开发加速,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固定投资和GDP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经济增长呈现越来越依赖房地产投资的势头。
易居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2019年区域房地产依赖度》显示,2019年40个重点城市的房地产依赖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排名居首的为三亚,占比高达44.2%;昆明和南宁居其后,占比分别为32.7%、32.4%。
根据昆明市发改委的数据,2022年和2023年昆明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是42.9%和34.1%。但最近几年,昆明房地产开发下行,2021年,昆明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1%,2022年和2023年又分别下降30.8%、40.2%。
由于西部省会城市在人口集聚和区域人口虹吸方面有很强的效应和明显的优势,过去几年人口增长和房地产开发伴随而生,人口增长带动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上行又带动更多的人口集聚,现在房地产下行的冲击就十分明显。
但是,不只这些省会城市,另外一些相对发达的省会也遭遇房地产下行的冲击。今年上半年,成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5.9%,南京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为-20.3%。另外,广州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逐月扩大,1~3月、1~4月、1~5月和1~6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为-3.4%、-4.4%、-7.4%和-10.1%。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系列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8月15日,成都住建局发布通知将开展住房“以旧换新”工作,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住房交易置换效率。在此前两天,成都出台放宽首套房认定标准,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直付购房款等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措施表明,下半年各地在购房政策方面依然有进一步宽松的导向。
全国各省gdp排行榜2021
巨变,正在我们的身边悄然发生!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经济突飞猛进,GDP总量迈过百万亿大关,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跻身前列。 过去十年,我们也亲历了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网民人数突破10亿人大关,连续9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与此同时,区域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省市逆势崛起,站上浪潮之巅,但也有的省市不幸掉队,成为“时代的眼泪”。 01城市实力就是经济实力没有什么能比经济指标更能衡量一个地区的实力了。 通过对比过去十年(2012年-2021年)的GDP数据可以发现:西藏、贵州、云南,这三个省份的增幅一骑绝尘,过去十年,它们的GDP总量增长了将近2倍;巧合的是,这三个增速最快的省份都在西部地区。 纵观“增幅冠军”西藏的GDP构成,第三产业是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产业,从2012年起占比就未跌破过54%,2015更是高达58.2%,其中旅游业功不可没,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达三成。 虽说,西藏GDP增长展现出喜人的劲头,但放在全国来看,GDP总量还是偏弱,甚至不足经济大省广东的1/60。 而贵州的逆袭,一是抓住了国家帮扶的机会,二是撞上了产业的风口。 过去十年,贵州收到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超过2万亿元;另一方面,近几年贵州新能源产业增长也突飞猛进,此外,贵州还紧抓“东数西算”新机遇,成为全球大数据基础服务基地。 要知道,“东数西算”是继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之后的又一国家级特大工程,对我国数据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将是西部一些省份逆天改命的机会。 而像广东、江苏、北京、上海,这样的强省强市,虽然GDP增幅并不突出,但也基本能跑赢全国大盘。 反观GDP增幅倒数前三名,则全被东北包揽。 黑龙江过去十年的增速更是只有9%,辽宁和吉林也只有11%,几乎停滞不前。 经济失速、产业衰退,成为这十年来贴在东北身上的标签。 东北是中国的大粮仓、重工业基地和面向东北亚的重要窗口。 跟很多大城市相比,东北中心城市的各种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甚至科技实力并不落后,但是因为一些沉重的包袱,牢牢地束缚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如果从GDP总量排名来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广东、江苏、山东这三省仍然牢牢占据前三位置。 虽然排名未发生变化,但三者之间差距却肉眼可见地拉大。 目前广东是唯一一个GDP迈过12万亿的省份。 如果把广东省看成一个经济体参与世界排名,它的GDP已经超过韩国,挺进世界前十,能够打败96%的国家和地区。 而早在2012年,广东和江苏、山东之间的差距还只有3000亿和7000亿,但到了2021年,差距已经扩大到了8000亿和亿。 也就是说,广东与山东之间足足相差了一个河北省。 与此同时,浙江和山东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目前相差不足1万亿元,前者赶超后者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浙江省在新一轮经济规划和发展目标中提出,到2027年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相当于要完成5万亿的增长目标,比过去十年的增量还要高。 而山东今年5月宣布,5年后人均GDP要提升到11万元。 按照山东现有人口万人的体量计算,通过人均反推,5年后GDP总值为11万亿左右。 就算山东省这个5年目标是截至到2026年的话,到2027年它的经济总量也就勉强在12万亿左右,即和浙江省相当。 但是,浙江在其他经济核心指标方面毫不逊色于山东,这也是浙江省喊出12万亿目标的底气所在,超越山东也可能是迟早的事。 从排名变化来看,过去十年,重庆是进步最快的省份,从2012年的23名上升到2012年的16名,进步了7名;同时重庆也是继四川之后,第二个GDP超越辽宁的西部省份。 不幸的是,辽宁也是排名下滑最快的省份,足足下滑十名,差点掉出前20。 而排名出现下滑的省份中,除了广西外,其他全部来自北方,包括河北(-6)、内蒙古(-6)、天津(-4)、黑龙江(-8)以及吉林(-4)。 长期以来,以胡焕庸线为标志,东西差距始终是我国区域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 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推进,东西差距呈现收缩之势。 与此同时,南北差距则不断扩大,“南北差距”取代“东西差距”正在变成现实。 数据显示,1978年,南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53.7%、46.3%,差距仅为7.5个百分点。 到了2020年,南方经济比重上升到64.8%,北方进一步降低到35.2%, 差距扩大到29个百分点,达到历史之最。 南北差距扩大,是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产业转型、人口流动、营商环境差异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于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人口流动的现实,未来南方差距扩大势头或会有所收缩,但短期难以逆转。 02 “中三省”令人意外人口的变化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增减,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藏的区域发展潜力的变化。 过去十年,中国人口的流向如何?哪些城市在虹吸,哪些城市在流失?我们通过收集过去十年来31省市的主要人口数据,试图编织“中国人口变化趋势”。 而这组数据,也透露出中国人口的大变迁。 从十年变化趋势来看,大部分省份人口都在增加,只有8个省份人口呈现收缩之势。 广东、山东、河南这三个省份,依旧是中国人口大省。 而自2008年超越河南以来,广东已经连续14年蝉联“人口第一大省”。 分区域来看,过去十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进一步集聚。 2021年,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 与十年前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 地区间的人口差距明显拉大。 如果从常住人口增量来看,广东省和浙江省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过去十年,广东常住人口足足增加了2090万,体量相当于整个北京市的人口。 浙江增加的人口也在千万级以上,并且人口增长后劲完全不亚于广东,十年增幅在19%以上。 而在人口收缩的8省中,东北三省又毫无悬念统统上榜,并且是人口减量最大的三个省份。 近几年,东北人口已经是老生常态的话题,大家见怪不怪。 但是,在这些习以为常中,天津似乎成为一个“意外”。 过去十年,天津常住人口减少5万,是四大直辖市中,唯一一个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的地区,也是人口收缩省市中唯一一个经济发达地区。 虽然“5万”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多,放在1373万的人口总量中也刚够得上零头,但对于天津这样一个沿海发达省份来说,似乎显得很“刺眼”。 其实这从天津的GDP就能看出端倪。 2021年,天津GDP为1.57万亿,在全国排名下滑4位至24名,在它前面的是新疆,后面的是黑龙江。 而且天津GDP增长乏力,过去十年的增幅远不及一些西部省份,工业生产总值甚至倒退至2010年水平。 即使放到城市间进行对比,天津目前也已经跌出了全国前十。 要知道,早在十年前,天津在全国GDP五十强城市中还能排到第五,GDP体量直逼深圳和广州。 要吸引人口回流,天津必须在推动经济和产业发展方面下苦功夫。 实际上,常住人口增幅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一个是人口机械增长,而后者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 比如表面看起来,山东是一个大赢家,通过“虹吸”各地人口晋升为全世界罕见的一亿人口大省。 但剔除十年人口自然增长的555万,山东竟然是人口净流出的。 换句话说,山东过去十年的常住人口增量主要靠新生人口推动的。 而这样的一幕还发生在多个省市身上。 在常住人口增量中,还只有8个省份出现下滑,但到了人口机械增量这一栏,已经增长到了16个,这还是在缺少海南、西藏、新疆、云南四个省份的数据上得出的结果。 除了东北三省外,中部省份的人口流失也不容乐观。 湖北、安徽、江西和湖南这四个省份人口流失了将近1000万。 很难想象,这个数据几乎和东北三省流失的人口相当。 而这些省份流失的人口大部分流向了广东、江浙一带。 毕竟,经济的风向就是人口的流向。 好在很多人口流失省份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变得更加敏锐了。 例如山东正通过经济转型促进形成“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的良性循环,并利用城市新战略来提升自身吸引力,进而增强区域人口的粘性与活力。 03城镇化率还有提升空间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城镇化率。 过去十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了64.7%,已经显著高于56%的世界平均水平。 但跟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大约20%的提升空间。 这意味着,我们虽然告别了城镇化高速增长时期,但未来增长空间仍然可观。 更直白来说,这可能就是未来不小的住房增量空间。 不过具体到不同的省市,还是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别。 比如从数据来看,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辽宁、浙江、重庆八个省份城镇化率都已经超过了70%。 与十年前相比,省市数量增加了一倍多。 在这八个省份中,上海、北京、天津都超过了80%。 其中,上海的城镇化率为89.3%,北京的城镇化率为87.5%,天津也达到了84.88%。 按照中国城镇化率的天花板可能在85%左右测算,这三个直辖市的增长空间非常有限。 一般来讲,当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率低于30%的时候,城镇化增长较慢;高于70%的时候,城镇化增速也较慢;而处于城镇化率30%到70%区间的时候,一般增速要更快。 照此计算,我国仍有不少省份处于城镇化率高速增长期。 在这些省份中,一些人口大省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总量较高,未来城镇化潜力很大,比如河南、安徽、四川、湖南、广西。 总体来说,人口密集、城镇化率又比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平原和西南地区。 而反过来,城镇化又是拉动消费、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引擎,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高盛投资管理部就曾预估,城镇化率每提高1%,就会带动中国GDP 1年内增长0.8%,5年内增长3.5%。 这与近期一个关于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增速的学术研究不谋而合:即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GDP长期将增长4.8%。 总之,十年发展,十年巨变。 过去十年,不同省市的兴衰沉浮成为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有的省市一路高歌、有的省市逆袭翻盘、也有的省市停滞不前……下一个十年,相同的一幕又将在哪些省市上演,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1】《2022-2027年中国数字经济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2】《2021年中国31省市及300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数据对比分析》,前瞻产业研究院【1】《最新数据出炉!山东,会成为下一个东北吗?》 黄汉城财经【2】《中国城市GDP增速十年竞赛,谁严重掉队?》吴晓波频道【3】《浙江省的GDP目标要赶超山东省,难度大吗?》Data居士
倒数第一!这个计划单列市,难了!
在最新的城市经济成绩单中,厦门以1.2%的GDP半年报增速,遗憾地位列全国28个主要城市之末,成为唯一增速未能突破2%的特例。 这一失速的背后,是出口与工业的双重下滑。 厦门的经济航船遭遇了双重打击:第一产业和广义制造业的下滑,23个工业大类行业呈现出负增长的严峻态势,出口额更是下降了1.1%。 工业和出口,如同双翼中的折翼,直接推动了厦门增速的放缓,而更深层的问题则在于产业空心化的困扰。 回顾过去十年,厦门曾以其亮眼的GDP增速独领风骚,然而第二产业占比的下滑,犹如一面隐忧的镜子,折射出潜在的问题。 天津、青岛等工业城市同样面临着产业转型的挑战,他们正在积极寻求重塑工业实力,以抵御经济发展的阵痛。 厦门在2000年时,工业占比曾高达一半以上,如今,它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 数据显示,厦门产业结构的变化显著。 2010年,三产比例分别为1.1%、50%和48.9%,到2019年,第二产业占比锐减8.4%,而第三产业却实现了9.1%的增长。 2021年上半年,这一趋势继续,第二产业占比降至37.9%,第三产业占比飙升至61.8%。 发展第三产业无疑具有必要性,但切勿忽视第二产业作为基石的重要性,工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石。 发达国家虽然服务业占比高,但工业实力依然坚不可摧,这给厦门这样的城市敲响了警钟:在追求第三产业的同时,必须稳固工业基础,提升营商环境。 厦门的主要工业支柱,如计算机、通信行业,因产业转移的影响,产量下滑明显。 此时,国家层面的支持显得尤为关键,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管理办法》这样的政策,能为厦门提供有力的支撑。 面对挑战,厦门需要实施一系列策略,包括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以此重塑工业实力,抵御外部竞争的冲击。 与此同时,西部和东北的21个省市自治区获批了约20个产业转移示范区,旨在利用低成本、优越的条件和交通优势,吸引回流失的产业和企业,与东南亚地区的竞争形成抗衡。 厦门若能借此东风,积极融入这一发展战略,或许能走出低谷,实现新的飞跃。
天津GDP增速为什么垫
前几天,天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GDP增长3.6%,而2016年GDP增长还有9%。 这远远不是腰斩的概念了。
天津GDP失速暴跌 2018年天津房价会下跌吗?
经济变差了,政府的口袋也瘪了。 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年是2723.46亿元,增长10%,到了2017年,却下降10.4%,这离政府增加10%的目标刚刚相反。
先来了解一下天津的经济为什么遭遇了滑铁卢。
首先得从天津的经济结构说起,天津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主要由工业投资驱动发展,工业产值中一半以上是石化,剩下的还有煤炭产业,金属加工产业等。 在GDP三架马车中,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百分之七十多,比全国的水平还高一点,明显高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这个比重只有百分之二三十。
2012年以前,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每年都保持在25%以上,所以天津的这个模式,曾经带来了高速增长。
但随着环保风暴,去产能等政策导向,天津模式也走到了尽头。 一年下一个台阶,到2017年直接跳跃式下跌。
成也投资,败也投资,2017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一季度的10%,到二季度的3.6%,到三季度的-0.3%,四季度有小幅回升,但依然拖累了GDP增速。
而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基建和房地产各占20%左右,主要是基建投资下滑拖累了固定资产投资,这个跟中央控制PPP发展模式也有关系,地方融资困难了,基建投资也只能下降了,另外跟保卫蓝天也有关系,政府要求停止施工。
除了基建外,工业投资骤降,是最主要的原因,海通证券姜超去年曾写过一个分析报告,因为环保风暴,对煤炭、钢铁、燃煤锅炉排放、水泥、铸造等行业都实行限产,所以天津很受伤。
GDP的另外两马车,出口和消费也不尽如人意,虽然限产对津京冀都有影响,但为什么天津下滑最明显呢?姜超谈到,因为天津居民劳动收入报酬占GDP的比重只有40%,远低于北京和河北的50%左右,居民收入制约了天津人民的消费能力。
2017年,天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9.67亿元,增长只有1.7%。 而全国的增速有10.2%,可见,天津人民的消费能力,比远远不如全国人民的平均水平。
七八年以来,一线城市的产业都在迭代更新,转型升级,但天津一直不肯自我革命,还沉浸在工业里自我繁殖,最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业城市,一旦有不利于工业生产的政策来袭,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被关停,天津就得脱一层皮。
为什么天津的消费水平不行,下面是知乎上一个天津人limate做的分析,作为参考:
天津GDP失速暴跌 2018年天津房价会下跌吗?
房价根基不稳
为什么第一部分樱桃【关注:樱桃大房子】要先谈天津经济呢?因为一个城市的房价稳不稳,根本还是得看经济发展的好不好。
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按常理,肯定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滑,公司都停产限产了,职工工作尚且保不住,哪来的收入呢?
但我很惊讶的是,天津2017年前三季度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然还有8.9%,跑赢了GDP那么多。 通常来说,扣除价格因素,两者差个零点几很正常,比如全国的GDP增长6.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7.3%,北京GDO增长6.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9%。
但差几个百分点,总感觉难以置信!不知道有没有掺杂水分,要知道天津滨海新区最近才将2016年的GDP从亿元调整为6654亿元,挤出了三千多亿的水分。
所以我对天津人民的收入增幅表示疑惑!谁帮我来解答下?
如果经济大幅下滑,居民收入不下滑(呵呵我不相信),自然对房价有所支撑,但如果经济大幅下滑,别说收入不保,连工作都是问题的时候,谁还敢继续透支去投资买房?所以樱桃认为,未来天津的房价走势,最终还真的要看天津经济转型怎么样,当然了,央行又放水的情况除外呵呵。
2017年,天津的房屋成交量,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房,下滑都比较明显。
新房方面,2017年新增新房面积1397万,环比2016年下降8%,但需求端下滑更多,2017年成交1280万,环比2016年下降50%。 价格上,2017年新房成交均价元/,环比2016年增长15%。
天津不是限价了吗?房价怎么还涨了?
自从滨海新区开启数据造假先河后,我对天津的统计数据,都有种条件反射,数据是不是真的?
天津GDP失速暴跌 2018年天津房价会下跌吗?
2017年,天津二手房签约成交量套,环比2016年下降50%,成交均价元/,环比价格涨幅8%。
因为之前很多天津的粉丝给我留言反映,天津二手房市场真的降价了,不只是成交低迷,价格是真降了15%左右,但从统计上却是涨了,搞不懂。
我们再看下未来市场的供给量:
天津GDP失速暴跌 2018年天津房价会下跌吗?
看上图,2015、2016年连续两年都是供不应求,但到2017年,开始供给大于需求了。
截至2017年底,天津可售存量1412万,12.4万套,去化周期为13个月。 一般超过12个月,供需的天枰就会往过剩方向发展,进入买方市场,价格自然会有下降的压力。
土地供给量上来说,天津在2016年卖地比较多,所以2017年、2018年的房屋供给量会增加,2017年天津卖地比2016年少一大截,但土地收入上反而多了,说明土地成交的单价高了,在目前市场调整的情况下,地王入市压力会比较大。
天津GDP失速暴跌 2018年天津房价会下跌吗?
有的人说,市场不好,政府少供点地,造成供不应求价格就难跌了,但你要想想,天津的财政收入现在下滑这么严重,政府不卖地吃什么呀?所以地还是得继续卖。 未来政策能不能放松,就看天津的库存上升有多快了,反正因城施策,一城多策也是中央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