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64卦第15卦《谦》卦,是《周易》诸卦中唯一一个所有卦爻辞都是吉利的卦象。其数字15,是《洛书》九宫三三之和数。于《谦》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天道下济而光明,下济者,谓降下济生万物;光明者,谓三光垂耀而显明。地道卑而上行,地体卑柔而气上行,交通于天以生万物,喻以“天”“地”之道均谦下而致“光明”“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若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地道变盈而流谦,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为变盈而流谦,地之道也;即流散盈满以虚处,含“充实”之义。鬼神害盈而福谦,此谓骄盈者为鬼神所害,谦恭者为鬼神所佑。人道恶盈而好谦,满招损,谦受益,人之道也。
三星堆文化新发现的多层青铜器(图一)的青铜基座(图二),平面有四正四维四隅都有神巫,但是简化平面则呈现为九宫格、一门三道和昆仑山地中基本结构。
图一
图二
《大象》之辞《谦》卦“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其之“地中有山”,抱雪斋先生认为其本意并不是一般的卦象上卦坤为地下卦艮为山之山在地下之象,而是“地中有山”之义,因为“地中”不仅可以是地下,更重要的是表示天地之中。我们认为其认识是基本正确的,需要补充的是,其所以称地中之山而不是地下之山,是由于该卦象本质是讲真正谦虚的事有其位而谦,而非无其位而谦。无其位则无所谓谦,或者不是真正的谦。这样的地中之山,是最能体现谦之本质的。该地中在《周礼》中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阳阴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之地,是王都所在,是有谦之本,自然也是这一世界最应该谦的,是这一王朝繁盛太平应有的基础素质,并且是来自中心的本愿。古人择地中建王国是一项原则,中庸和中和以及和其正,是治理之洪范九畴,是王者图谶之《河图》《洛书》。又《尚书·召诰》载“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注曰:“言王今来居洛邑,继天为治,躬自服行教化于地势之中。”《礼记》载天子成功则行“”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升中于天,而凤凰降,龟龙假;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天亡簋》铭文讲,周武王灭商立周则立即在天地之中嵩山祭祀上帝。其之龙图龟书即是《河图》和《洛书》,而三星堆文化这一青铜基座的平面有《洛书》九宫格和地中之昆仑以及四河文化,其山四周形成十字形,显然是表示地中的符号。
三星堆文化的这一新发现的青铜基座平面构图和目雷纹图像组合,非常符合《谦》卦之主旨。《谦》卦之言,天地之道都是谦而至于光明,其之光明繁盛,尤其该青铜基座平面之中的圣山,相当于文献所论呼应天中的地中昆仑,《河图括地象》载“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而赫然”,《山海经·西山经》谓(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昆仑“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过毕方鸟东”。《博物志》记载,昆仑山“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是由于受到了五色地中文化的影响。这不同于印度所谓的“五河之地”思维,《阿毗达摩发智大毗婆沙论》的“五河之地”或“五河”通常指的是印度河平原恒河五条主要的河流而得名。《长阿含经》最早阐述了“阿耨达池”与“四河”:阿耨达池东有恒伽河,从牛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阿耨达池南有新头河,从狮子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阿耨达池西有婆叉河,从马口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阿耨达池北有斯陀河,从象口中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13世纪上半叶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在其著作《三律仪》援引《大方广华严经》之论述,对“四口”“四河”“流出四砂”全面论述。这一四河概念在四方而非四隅,总体都属于基于地理实际的认知,但是印度和中国的这一文化思维是各自独立起源的。
三星堆文化这一青铜基座平面中心的四隅衍生的目雷纹,首先应视为是这种地中神圣能量或者光气的衍生,于是整个地理都有能量和光气,所以人们的地理世界以花朵表现是合宜的,所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也。花朵之生命力表现“谦则亨”也是合宜的。青铜基座平面中心之昆仑的跪坐之人,负载青铜罍,即有祭祀之意义,更有谦之德行若雷鸣远播,得到共鸣,其影响震撼大地的意义。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地生万物,这一以生命力信仰以花朵表现之也是合宜的。地道变盈而流谦,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为变盈而流谦,地之道也,即侵蚀改变盈高以以流置于虚,含“充实”之义。在该青铜基座表面以目雷纹组成的流行能量表现这一规则。目雷纹是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能量之气的表现形式,其来自三星堆文化这一图像结构的昆仑即是中心,连同四方河组合,即是符合谦卦主旨“中心诚而谦光现”的。尤其是花瓣之间为平面的山形图案,四方之中又有立体之山,四花瓣也有立体之山,很好地体现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变盈而流谦”的地之道。
这一青铜基座中心之山和四隅之目雷纹形成的能量和光气,也拟合地中昆仑及其四隅之河一样的地理结构,正是所谓的神圣地理结构。
三星堆文化这一青铜器基座之平面结构,是古人关于地理的基本认知,有九宫格和洛书本质,是天下九州文化的一种体现,总体有以昆仑为中心的认知世界结构,表现了地之道。古人还认为天地是一组,所以其意义还联系的天之道。天地之道的文化语境,自然还有人道,这是中国古代天地人三才组合的互文观照。中国诸多文献认为,昆仑是诸多神灵和诸帝之下都,由于其属于地中,地之气通天,以之祭天帝并禀告成功或者祈成功福禄。这一青铜基座及其他部分,显示了一种沟通天地的场景和其秩序。这一青铜基座体现的神圣场域,若古印度信仰中的坛城或者曰曼陀罗,其正能量汇聚和散发,生机繁盛。以易理而论,人之“黄庭”、“黄中”谦,则若《易·坤》所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至于王者,于是和正天地,宝相庄严,协和万邦,光明四表。而三星堆文化这一图像的这种文化意义,正是《谦》卦这一最为吉利卦象的主旨和本质,自然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殷商时期蜀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关于三星堆的猜想
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 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 1980年起发掘。 在遗址中发现城址1座,据认为,其建造年代至迟为商代早期。 已知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 清理出房屋基址 、灰坑、墓葬、祭祀坑等。 房基有圆形、方形、长方形3种,多为地面木构建筑。 自1931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 1986年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 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 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 其中,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立人像连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 祭祀坑的年代约当商末周初,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诸自然神祗的遗迹。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是古代蜀国的都城之一,70多年来,那里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古蜀文化的重要目标。 1986年7~9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两坑上千件蜀国珍贵文物面世,顿时轰动中国,震惊了世界。 据学者研究,两个大型祭祀坑内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古蜀国王室的宗庙重器,可能是遭遇改朝换代,新王朝将前代王室的宗庙重器全部焚毁,在举行祭祀仪式后而埋入坑中的。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铜器。 其中,一号坑出土青铜器的种类有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龙形饰、龙柱形器、虎形器、戈、环、戚形方孔璧、龙虎尊、羊尊、瓿、器盖、盘等。 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器有大型青铜立人像、跪坐人像、人头像、人面具、兽面具、兽面、神坛、神树、太阳形器、眼形器、眼泡、铜铃、铜挂饰、铜戈、铜戚形方孔璧、鸟、蛇、鸡、怪兽、水牛头、鹿、鲶鱼等。 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是三星堆青铜器重要特点。 二号祭祀坑中出土的立人像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人像头戴兽面形高冠,身着衣服三层,最外层衣服近似“燕尾服”,两臂平抬,两手呈持物献祭状(图31)。 这样高大的青铜铸像在商代青铜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 同坑出土的大型兽面具宽138厘米,重80多公斤,造型极度夸张,方形的脸看起来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角尺形的大耳高耸,长长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狰狞、怪诞,可谓青铜艺术中的极品。 青铜神树高384厘米,树上九枝,枝上立鸟栖息,枝下硕果勾垂,树杆旁有一龙援树而下,十分生动、神秘,它把有关古代扶桑神话形象具体地反映出来了。 三星堆青铜器以大量的人物、禽、兽、虫蛇、植物造型为其特征。 青铜的人头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灵;青铜的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则代表祭祀祈祷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铜兽面具和扁平的青铜兽面等可能是蜀人崇拜的自然神只;以仿植物为造型特点的青铜神树,则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识。 以祖先崇拜和动、植物等自然神灵崇拜为主体的宗教观念,这是早期蜀人最主要的精神世界。 �两坑出土的这些青铜器,除青铜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外,其余的器物种类和造型都具有极为强烈的本地特征,它们的出土,首次向世人展示商代中晚期蜀国青铜文明的高度发达和独具一格的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表现人“眼睛”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这些文物本身珍贵、奇特,如一件大面具,眼球极度夸张,瞳孔部分呈圆柱状向前突出,长达16.5厘米。 又如此件突目铜面具,双目突出的圆柱长9厘米。 此外,还有数十对“眼形铜饰件”,包括菱形、勾云形、圆泡形等十多种形式,周边均有榫孔,可以组装或单独悬挂、举奉,表现了对眼睛特有的重视。 古蜀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刻画眼睛?铜面具眼睛瞳孔部分为什么要作圆柱状呢?原来,这与古蜀人崇拜祖先有关。 前面提到,《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其墓葬称为“纵目人冢”。 据学者研究,所谓“纵目”,即是指这种铜面具眼睛上凸起的圆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铜面具等,正是古代蜀王蚕丛的神像。 据史书记载,蜀王蚕丛原来居住于四川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山郡。 而这一地方“有碱石,煎之得盐。 土地刚卤,不宜五谷。 ”直到近代,此地仍是严重缺碘、甲亢病流行的地区。 我们知道,甲亢病患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眼睛凸出。 因此,蜀王蚕丛很可能是一个严重的甲亢病患者,生前眼睛格外凸出。 而他的后人在塑造蚕丛神像时,抓住了这一特点并进一步 “神化”,这就是蜀王蚕丛神像被刻画成“纵目”的原因。 地震损毁状况据四川省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耀辉介绍,三星堆博物馆建设时是按防8级地震设计,而且,由于隐患处理及时,12日下午的地震只是震碎了两件陶器标本,真正的文物并没有一件受损。 文章来源: 中国网综合消息
四川“三星堆”十三大未解之谜到底是什么?
1、未解之谜一:文明起源于何方
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 三星堆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并且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
2、未解之谜二:古蜀国是如何消失的
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 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
3、未解之谜三:与古玛雅、古埃及文化有何联系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 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 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
4、未解之谜四三星堆出土陶器上的符号含义
(1)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亿计的陶器残片,足可说明当时陶器的种类已颇为丰富。 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诸如炊器、酒器、饮用器、食用器等生活用器以及少量的礼器和生产工具,在三星堆古蜀国曾被大量而普遍地使用。
(2)古朴的蜀陶向我们展示了古蜀先民日常生活中一幕生动的生活画卷。 在这些陶器上可以找到一些不规则的图形符号,即所谓“巴蜀图语”。
5、未解之谜五:为何没有发现任何文字记录
(1)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 其权杖之说早已被学术界认同,但所刻的鱼、箭头等图案却引起了一场风波。 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
(2)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华阳国志》则说蜀人“多斑彩文章”。 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仁智各见。 有的已在试图破译,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刻画的符号基本上单个存在,不能表达语言。
6、未解之谜六:三星堆金杖之谜
(1)金杖的来源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更是三星堆的一个千古之谜。 有的学者认为金杖是一种外来文化,源自西亚或埃及,由遥远的西亚北非传来,但大部分学者否定这种推测,认为杖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2)学者认为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首领就有用杖的习惯。 在江浙一带的史前良渚文化的大墓中,有仪仗玉质附件出土。 蜀山氏来自山区,用杖助力,更是一种必要的器具。 从金杖上的图案来看,鱼鸟象征吉祥,箭翎则表示威武,这正是金杖作为权力象征的应有之义。
7、未解之谜七:金蛙造型器物是否是传说中的禺强
(1)在金沙遗址中,出土了一类独特的金蛙造型器物。 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蛙是生殖崇拜和月亮崇拜的代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月中有蟾蜍的记载,同时祭蛙求雨也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祭祀习俗。
(2)这类造型的金器为金沙遗址所独有,有学者推测此类器物很有可能是与金沙“太阳神鸟”金饰组合,贴附在漆器上使用,其构图为“太阳神鸟”金饰居于漆器的中央,周围等距放射状或旋转状的排列金蛙形器。
(3)也有专家认为,金沙的金蛙从嘴部造型看不像蛙嘴像鸟嘴,而且有呈螺旋形的翅膀,因此很有可能也是从鸟形变化而来,甚至有人推测,它们可能是风神兼水神禺强的化身。
8、未解之谜八:三星堆出土的象牙从何而来
(1)金砂出土的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着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 有专家推断可能是附属小国进献的贡品,也有的认为就是本地的产物,还有人表示是贸易往来的结果。
(2)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兼金沙博物馆馆长王毅表示“目前出土的象牙经过鉴定,基本属于亚洲象。 但现在的亚洲象主要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国等地,蜀地向来交通不便,从外地输入的可能性不大,更为合理的解释就是古蜀国当时产象。 ”
(3)但从金沙出土的象牙来看,最长的达到1.8米多,一般也在1.6米左右。 这样的长度连现在大型的非洲象都难以达到,何况身材短小的亚洲象,象牙之谜还未揭开。
9、未解之谜九:为何会有赤裸人像的出现
(1)这是金沙遗址最有特色的文物之一,目前已出土12尊,造型大致相似。 表现的基本都是被捆绑的裸体男性跪像。 他们大多雕刻细腻,人物的面部表情也非常丰富,有的与石蛇一起埋藏,有的与石虎、石璧等有规律地摆放在一起,这一切迹象说明是特殊的祭祀用品。
(2)然而怪异的发式、反绑的双手以及赤裸的形象,都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中原地区的远古遗址中,如殷墟,不时也会有跪立玉像的出土,这些跪立玉像身上都有衣服蔽体,看得出身份比较高贵。 这样赤裸的人像此前在中原文明中从没有发现过。
10、未解之谜十:那么多精美的玉器和铜器如何造出
(1)三星堆出土了众多精美的玉器和铜器,如此精湛的技术以现在的水平来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不得不惊叹于几千年前三星堆地区能工巧匠的手艺。
(2)更多的学者认为,三星堆青铜器群的产生因素,有中原文化及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属于自身特点,即本地因素。 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工匠们使用了何种工具和器物对玉器和铜器进行加工,还是未解之谜。
11、未解之谜十一: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
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这些仍然是一个谜。
12.未解之谜十二: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和性质
有关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争论,有不同推断,最具代表性的是祭祀坑说,这种观点首先为发掘者所提出,认为两坑是某种大型祭祀活动之遗存,坑内之物皆为祭品,在经过“燔燎”等各种祭祀活动后,再加以“瘗埋”。
13、未解之谜十三:三星堆谜团何时能得到解密
三星堆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是长达70年考古发掘的成果,目前,已发掘出了涉及数十个朝代的碎陶片。 在12平方公里的文化重点保护范围内,已发掘的仅有7000平方米。
扩展资料:
三星堆文化发展:
1、三星堆文化是夏人的一支从长江中游经三峡西迁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同时西迁的还有鄂西川东峡区的土著民族。 三星堆文化可以说是以夏文化和鄂西川东峡区土著文化的联盟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
2、通过鄂西地区、三峡地区这样的传播路线进入了四川盆地中心的成都平原,在当地相当发达的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以后的二里岗期商文化也是通过这样的传播路线与三星堆文化发生联系。
3、三星堆文化面貌构成中,除夏文化因素的主体地位外,来自鄂西川东峡区的文化传统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特别在陶器文化层面上反映更加突出。
如果诸葛亮还活着,世界会怎么样?
如果诸葛亮还活着,到现在,这种改变世界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很难假设。我们不去设想下若孔明多活几年,三国会有什么变化。01.可能实现翻盘,统一三国。
三国时,刘关张之先后卒可以使蜀塌了半天,然诸葛亮之违世更为速矣蜀亡之步,读三国之人皆谓蜀之终惜,当时之有而大之忠臣义士,又有乘时宜之士,则亡于历史之轮下。若以蜀之亡归于诸葛亮死之早者下,则不妨念亮再多活几年,三国又何如也?蜀王国之几帅有多大?
实则大者魏谓蜀胁,魏于操卒经两大乱之时,若诸葛亮时生可大用此两间,翻盘所有可也。
02.一次契机:司马政变。
公249年中,司马懿变,以皇太后令阖矣洛之诸门,且临于军。 后先罢之爽等之权,寻有以谋反诛杀曹爽等,并夷三族,此次之变过了半岁乃止之,若诸葛复生,必不舍然遇往责魏。
03.二次契机:诸葛诞反。
司马懿虽变成,架空了魏天下,但时有一人有著实权之为诞,对司马亲曹之大戮,诸葛诞亦畏其难则一日至于其头上,则合孙吴反,预推司马之为政,若此时诸葛亮尚生存,此之得失?
04.蜀中内乱,统一亦难。
前两次亦但如耳,即真之矣又何哉?虽前期蜀济济,然至末蜀人则甚乏。 而中叶之蜀中斗亦甚,土势与外势之争未尝绝,可谓愈甚!语有之曰:“攘外先安方寸”,即诸葛能多活几年,蜀王国之几帅亦少。
金陵少年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孔明先生虽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也终究是一个普通人。 生死有命,天意不可违也。 这是大自然的规矩,谁都必须遵守。 就算孔明先生再世,他就有能力一统天下,中兴汉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