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莲塘四中九(13)班 周恬
你身着布衣,躬耕于南山之下,在东篱中采菊,抬头看见绵远山色,林中鸟儿已经知倦而归。菊花黄,南山青,飞鸟还,雾气缭绕,自然恬淡飘逸。
你一身傲骨,毅然辞官归家,甘受终日贫苦。我豁然明白,你追求的并非是争名夺利的官场,也并非是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闲适,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和谐美好。
你是陶渊明,在你的诗词之中,我看见了淡然自傲之情。
白露未晞,你缓缓向前走来,明艳动人。那时的你尚是少女,被来客惊扰,你在院门回首望去,恰闻青梅芬芳漫漫。正值盛夏,荷叶吐翠,你与好友们游玩其间,方欲回舟,却“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终是“惊起一滩鸥鹭”。
“窗外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身为才女的你,倦于梳洗打扮,漫天愁绪纷飞,此等苦闷之情又有谁懂?赏一幅充满生气的风景画,画内有“绿肥红瘦”,画外却是你在慨叹“知否知否”。
你是李清照,在你的诗词之中,我读到了温柔婉约之意。
你穿着蓑衣,急行在黄沙道之中,此时雨点斜洒下来,显得纷乱嘈杂。正值午夜,你却在赶路,像是要去奔赴沙场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你与麾下将士们一起在沙场列队。狼烟四起,战火纷飞,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四周都是战火过后的痕迹。那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一幅画面啊!朝廷腐朽、官员懦弱,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你当时的心情是那样悲愤,却只能无可奈何地说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一声“生子当如孙仲谋”。
你是辛弃疾,在你的诗词之中,我读到了忠义爱国之情。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无数名人泼墨成诗,下笔如有神。在他们的诗词之中我看见了许多高尚的品格。读一篇诗文,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观察他们一生中所遇的坎坷,从中体会欢喜与悲愤。看见诗词之美,我沉醉于其中,体会诗词之趣。
(指导老师:熊壮)
看见的拼音
看见的拼音:kàn jiàn。
解释:透过可以看到的某些事物。
近义词:看到,见到。
例句:绕过这座山,一直往东走就看见大海了。
看见造句。
1、沙漠里偶然也能看见几棵老树。
2、传说神农架有“野人”,可是谁也没有看见过。
3、看见中国队冲出亚洲,老足球人不禁潸然泪下。
4、鹰的眼睛特别敏锐,从空中可以看见地面上很小的目标。
5、透过车窗,可以看见远处绵绵起伏的山岭。
6、看见狮子走来,斑马惊慌地逃跑了。
7、看见穿短裙就觉得人家作风不好,真是少见多怪。
8、透过夜色,可以看见远处朦胧的山影。
9、看见老虎,梅花鹿迅速跑进树林里。
10、小鹿看见狮子来了,吓得四处逃窜。
看见和看到有什么区别?
看见和看到的区别 首先,眼睛所能接触到的事物可以分为具体和抽象两种形式,在具体的层面上,看见和看到都是物体映入眼帘的一种光学映像过程。 在这一点上两者确实没有什么分别,完全可以自由互换。 但是,在抽象层面的时候,看见和看到就不能自由地互换了。 在这一层面上,“看到”的使用频率要比“看见”大得多。 如: 小光是个年轻干部,总是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小光是个年轻干部,总是看不见事情的本质。 ? 看到事情的表象很容易,但是这往往会误导别人。 看见事情的表象很容易,但是这往往会误导别人。 ? 魔术都是假的,只要你能看到这其中的玄机。 魔术都是假的,只要你能看见这其中的玄机。 ? 这需要看到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这需要看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 上面选择的例子中,能看到的东西实际上是看不见的。 比如说问题,本质,矛盾,现象,玄机,当然这还包括一些表面上看不出来的,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也就是说,在看到的这一层面上,看到这个词已经从一个眼部的动作深化到了一个有逻辑思维的心理推理过程。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 ,“ 看到”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上下文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情况 。 为了说明这种现象 , 我们想应用词义的“ 孳生特征 ”的概念。 这个概念是德国学者里普加(Lipka ) 提出来的。 他说明 , 词义的“孳生特征 ”是 由上下文和非语言的环境产生的特征 , 它们是补充性的 ,非固有的 里普加用它来说明词义的共时的、 历史的变化。 他说明词义的革生特征在发展中可能变为固有特征 ,某些固有特征在语言运用 、发展中可能消失。 用孳生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你看到作为一个由眼部发出的动作,通过“到”这个语素的扩展,显然具有了洞察的意思。 所以总体上说这就是“看见”和“看到”在语用层面上的唯一区别。 如果要从语义上分析,看到的意思要比看见的意思多,当然它们不是基于看这个动作层面上的。 比如说: 前天借给你的那本小说,你看到多少页了? 前天借给的那本小说,你看到多少页了那本书我想看到20号再还。 这本书我看到第六十八页才知道这个故事的意思。 当然,还有一些同形词,与看到这个词是同形的,但读音却不一样,比如看(kān)到,有看孩子看到的意思。 比如说:这孩子我们看到12岁,我们就把她送走了。 请采纳!!
柴静的《看见》大致内容是?
《看见》这本书描写的是柴静看见的别人的故事,也是柴静看见的自己的故事。 十年前柴静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为没有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柴静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
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 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
扩展资料:
柴静是一位有良心,敢说真话的新闻工作者,她有着犀利和敏锐双眼、坚定与坚持精神。 她冷静客观,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不向恶势力妥协,是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 2013年柴静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引起热议,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在这本书中柴静通过一个个故事,记录了从她进入中央台后的一步步成长。 而这个成长的过程就是棱角慢慢消融,开始融入这个世界的过程。
开始柴静认为世界非黑即白,所以她喜欢质问。 开始她喜欢一些模式,上纲上线,政治正确,后来她发现有很多喊口号解决不了的问题。 随着柴静的成长,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让我们反思自己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如何完成自己的成长。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