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娃 遍地 父母再不懂 优势教养 就晚了

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父母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孩子把优点发挥到极致。

最近鸡娃圈出现了一个新词—— 烂尾娃

说的是,普通家庭孩子上了十几年学,美好的时光都浪费在各种毫无意义的考试里。对社会一无所知,高学历却一事无成,要么毕业即失业,要么碌碌无为,人生从此烂尾。

网上一博主就晒出了城市图书馆这样一幕:

早上8点,图书馆就座无虚席了。

因为现在有一大批毕业生,他们找不到工作,只能带着电脑,水杯,充电器,有的还带了午餐便盒,在这里“假装上班”,假装早出晚归,朝九晚五。

认真观察一下就能发现,他们所进行的“工作”,其实就是改简历、刷招聘平台、上网求助及吐槽……

无处安放的焦虑,如同乌云般笼罩在这群人头顶。

为什么苦读十几年,归来却是个“烂尾娃”?

前段时间火上热搜的张锡峰身上也许有我们要的答案。

一直以来,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学习,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成绩,就是他奋斗的唯一目标。

每天,把学习之外的时间压缩到极致,是他读书的日常:

早上5点起床,半睁着眼往教室跑;

晚饭只能在回教室的路上吃;

上厕所的时间都要仔细规划……

他一度以为,只要努力考上重点大学,前途就坦荡了,未来就光明了。

所以他才说自己要去拱城里的白菜。

但上大学他才发现:原来自己除了书本和考试,对其他几乎茫然不知。

他虽努力达成了外界投射给他的目标,但自己的内核却一直空空落落的。

他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但他并不喜欢计算机,讨厌写代码。

实习期间,他曾尝试过参加社团、做AI项目、当游戏主播等,也都无一例外废止了。

金钱、房子、物价,工作……这些高考时不需要考虑的东西,如今都一股脑地压在了他身上。他整个人都变得特别悲观和颓废:

所以你看,教育若单纯以考试为目的,把成绩当作唯一的考核标准,养出的孩子或许可以赢了高考,却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因为疯狂刷题式鸡娃,往往只能鸡出一个: 无目标,无梦想,无动力的空心孩子。

他们哪怕考上名校,大多数还是没有好的发展,最终又会被打回社会底层。

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贺岭峰也曾对自己的女儿寄予厚望。

他跟所有普通父母一样,为女儿规划最好的人生,让女儿读最好的幼儿园,上全区最好的小学。

结果,因为同学太卷,女儿哪怕拼尽全力,仍被同学吊打,自信心严重受损。

当时,贺岭峰却觉得女儿成绩不行是家长做得不够,便想方设法给女儿请家教,甚至盯着女儿写作业到后半夜。

可女儿不仅成绩没有提上来,反而陷入痛苦的境地无法自拔。

有一次坐校车去学校,女儿甚至很想从校车上直接跳下来。

得知了这些事后,贺岭峰特别后悔。

他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再执着女儿的成绩,而是选择尊重女儿的天性,去挖掘女儿的优势。

结果发现,女儿虽然不擅长学习,但很爱看漫画,擅长画漫画。

有一年寒假,女儿在网上看上了一部日本动漫,便一口气刷了200多集。

当时,那部动画片更得慢,周二出原版,周四出中文字幕版。

女儿便在追剧的同时,加入了同龄人的动漫群,和爱好者讨论起剧情。

兴致上来后,女儿甚至开始自己写同人文,没想到一个暑假就写了4万字。

换作一般家长,看到女儿这样“不务正业”,可能早就急得跳脚了。

但贺岭峰却对女儿展现出来的绘画、写作和外语天赋大加赞赏,鼓励她坚持爱好。

所以他女儿虽然成绩一般,却因为爱看漫画,自学了日语,还创作了不少漫画合集。

在高中时,就能先后在两家高手如云的日本动漫公司实习,甚至,只实习了一个月,就能独立承担项目,成为主创。

高中毕业后,还成功收到了7个大学的offer。

现如今,女儿就靠两样本事生存,一个是日语,一个是画动漫。

所以你看,奔着“好成绩、考第一”的标准卷孩子,只会将一个个原本个性鲜明、才华独特的孩子,培养成流水线上批量打造出来的产品。

他们可能得到了分数,却丢失了自我;考进了名校,却没有了热情。

而用心挖掘孩子,尽早规划,因材施教,发挥优势,孩子就会有长处,有动力,有方向,就能在人生路上决胜千里。

别内卷,别焦虑,尽早帮孩子找到他的优势,孩子才能在自己的赛道上发光发热。

“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强点和弱点,一旦找到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地拓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在优势。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优势教养”呢?

这个工具就是——,优势理论创始人马库斯·白金汉提出的,他发现,孩子的潜能,就隐藏在下面这4个信号背后,符合得越多,越能经过刻意练习发展成为优势。

S—success:自我效能感强,孩子轻易能做到。

孩子对做这件事情很有信心,不太费劲就可以做得很好。

比如,有的孩子就是画什么像什么,有的孩子则朗诵绘声绘色,音色洪亮等。

I—instinct:自主感强,孩子自己想做。

兴趣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你不需要刻意去教,孩子的热爱会带着他去一遍遍尝试。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捏彩泥,就一做一晚上;有的孩子听见音乐就要跟着起舞。

别人觉得无趣至极的事情,他却乐此不疲,那本身就是一种才干。

有些领域一接触,孩子就比其他人进步更快一些,学得最快,掌握得好,感觉很有成就感。

比如,同样是做手工,有的孩子看了一遍,花了一会儿的工夫就完成了,而有的孩子看了三四遍,花了1个小时才做好。

满足就是就算做完某件事之后感到疲劳和困倦,依然会有满足感,能够感受到“我乐”。

正如杨丽萍曾说“跳舞就是跳舞最好的回报”,描述的就是这种感受。

这种只享受过程本身的事,背后就是潜能的信号。

谷爱凌母亲在分享教育经验时,说过一句话:

鼓励享受过程,而非关注结果。

因为专注,所以才容易出成果。

谷爱凌就是在妈妈鼓励下,特别享受滑雪过程,所以一直保有对滑雪的兴趣和热情,这才不断突破自我,把热爱变成了优势。

所以,想要孩子做出成绩,就别一开始就拿终极目标要求孩子,只要兴趣在,孩子很多技能就可以不断精进。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最近发展区”。

说的是,每个孩子自己现有的水平,和他得到一定指导之后能够获得的潜力之间,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

如果父母能够着眼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为孩子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并在孩子需要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就能够帮助孩子超越这个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个发展水平。

比如,孩子八百米跑要3分钟,但他的潜力可以2分30秒完成。

为了让孩子有更高的成就,我们可以这样搭脚手架:

一旦孩子突破成功,他的胜任感就会增强,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尝试更大的挑战。

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手机游戏,一玩就上瘾停不下来呢?因为,每按一个键都会有正向反馈。

而练习时,孩子觉得痛苦的原因,就是没有出现及时的正向反馈。

所以,父母不妨在培养孩子技能时,多给孩子“捧场”,多激励孩子,给予正向反馈。

比如,及时肯定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对孩子的努力、坚持等进行真诚的夸奖。

这些细小的正向反馈,会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孩子一步步变优秀。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说:

“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出的方向不同,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智能优势,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塑造成父母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孩子把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所以,从今天起,请放大自己的格局,跳出盲目跟风的陷阱,摒弃刷题式的鸡娃,看见孩子的天赋,及早规划。

ID: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 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收藏】“同学不跟我玩怎么办?”当儿子担心被孤立,这位妈妈给出了我见过最温暖的回答

【社交】中国式父母社交:逢人必谈孩子,孩子等于面子

【方法】孩子的自律、上进从哪里来?看完这篇方法都有了

【真实】硕士妈妈吐槽孩子是学渣上热搜:以后健康快乐就好

【羡慕】一招就让孩子“戒掉”手机,全网妈妈都“慕了”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


二胎最大的谎言,我用它们轻松破解

作者:川妈

刚生老大的时候,很紧张、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哪里做错了,伤了、误了孩子。

好多人安慰我说:“第一次当妈都这样,慢慢就好了。”

现在,生了老二,他们又说:“第二次当妈了,驾轻就熟,肯定没问题了。”

确实,照顾二宝时,我的内心放松很多,更加笃定和淡然。

但光有良好的心态,并不能让二胎妈妈的生活轻松起来。 一个个问题,真实地摆在我的面前。 原来不会的,生了老二依然还是不会。

何况,老大慢慢长大,新问题层出不穷,各个都是挑战。 老二呢,跟哥哥简直是天差地别,原来养育哥哥的经验,很多根本用不上。

怎么办?

与其焦虑,不如积极寻找办法。 自己摸索不出来解决之道,就看看别人的经验和教训。

而 育儿 书,往往是严谨教育研究结果汇报,或是个人成功经验总结的最好载体。

所以,无论多忙,我都会抽空找好书、看好书,在书中寻找答案。

今天,我特意给大家整理了一份 “成长书单” ,带来了 10本 推荐 育儿 书,它们都是我近期自己读过之后受益良多的字句篇章。

我把这些书分成了两大类: “助娃成长类”和“父母家庭类” 。

前者从 “如何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的角度出发,让家长能最大限度发挥优势、施展力量;

后者则多 立足于父母自身、家庭关系的角度 ,来帮家长解惑答疑,寻求改变和突破。

春节假期快到了,一杯清茶或咖啡,相伴一本好书,缓缓解开心中最纠结的 育儿 难题,为新一年的养娃修行之旅积聚力量。

P.S.本文不含任何商业目的,纯推荐。

—助娃成长类—

1.《让天赋自由》

作者 | 肯·罗宾逊,卢·阿罗尼卡

出版 |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2006年,TED上有一个超火的演讲—— 《学校扼杀创造力》 。

截止目前, 观看人数超过6000万,创造了TED有史以来的最大播放量 。

演讲者 肯·罗宾逊 ,是一位全球知名的教育家,2002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教育家”;2011年又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

他的睿智、幽默和独到见解,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肯·罗宾逊非常赞同毕加索的这句话。

他认为, “每个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但是我们却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才能”。

因为,我们总用常识、应试、利益最大化等所谓的 社会 规则,去要求孩子长成一个符合要求的“栋梁”。

这本《让天赋自由》,正是脱胎于他的演讲。

肯·罗宾逊希望,能帮助我们换个角度审视自己, 让我们更了解自身的天赋与爱好,进而帮助孩子找到天赋所在,找到自我所在。

书中提到,当我们在做自己热爱并天生擅长的事情时,才更容易感觉到,此刻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我。

我们感到自己正在做着本该做的事情,并且正在成为本该成为的那种人。

这,便是天赋与爱好的巨大能力。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颇深: “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而是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决定了自己的人生。”

化被动为主动,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帮孩子懂得ta能做什么,我们才不会陷入盲目焦虑,而能够陪在孩子身边,一起成长。

2.《优势教养》

作者 | 莉·沃特斯

出版 | 中信出版社,2018

这本书主要提供了一些 发现和培养孩子优势的实用教养方法 。

作者 莉·沃特斯 ,是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主席,墨尔本大学心理学教授,国际公认的积极心理学大咖。

她潜心研究积极心理学30年,将 积极心理学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打破短板决定一切的“木桶原理”, 指导我们发现孩子的优势,助力孩子积极成长。

莉·沃特斯在书中引用了一句话: “罗盘总是指向正北方,但它没有告诉你途中会有深坑沼泽或其他自然障碍…最重要的是正北方。”

正是这句话,让她察觉到, 总是努力保持积极,就像罗盘总是指向正北方一样 ,只要遵照罗盘的指示,坚持一路向北,就会找到越过深坑、沼泽和其他障碍的办法,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书中提供了大量新鲜生动的 案例 和条理清晰的 建议 ,帮助我们理解优势教养怎样解决孩子的问题;每章附有 实操练习 ,还有一些 随书测验 ,手把手辅助我们在教养孩子中实践应用。

一路看下来, 我觉得实操性特别强, 更棒的是, 能让我们大人学习调整视角,从更正向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

3.《自驱型成长》

作者 |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奈德·约翰逊

出版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多次和大家分享过培养孩子 “自主动机” 的价值。这本书就是专门讲这方面内容的——

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

别人家的孩子,放了学就知道先写作业;别人家的孩子,每次玩ipad都自觉守时;别人家的孩子,不用监督就能打理好生活……

这些让我们羡慕的“别人家孩子”,很可能就是拥有了“自主动机”。

说白了,“别人家孩子”知道:这些事都是自己的事,要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掌控感。

如此这般的自发自主,当然比大人逼迫要有效得多、轻松得多。

作者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 和 奈德·约翰逊, 一位是 享誉全美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 ,一位是 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教育专家 。他们经过30多年研究发现:

尤其针对当前养育焦虑的大环境,我们需要放下焦虑,找回自我控制感,更重要的是促发孩子收获控制感。

这对孩子的一生而言,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书中还提供了 一手临床案例和实操指南 。 特别是有一个 “今晚怎么做” 栏目,手把手带家长上手操作,让我们能把书中讲的理论 融入生活使用中 ,有效提升孩子的自驱力。

4.《 游戏 力》

作者 | 劳伦斯·科恩

出版 | 中国人口出版社,2018

有人说: “ 游戏 是儿童的第二生命, 游戏 是人类的天性。”

我们当然知道 游戏 对孩子的重要性,但却常常忘记了可以用 游戏 和孩子打交道,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 游戏 变成帮助孩子成长的好方法。

本书作者、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劳伦斯·科恩 ,专注儿童 游戏 、 游戏 治疗和亲子教育。他发现:

用富有 游戏 力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可以培育亲密感,帮孩子远离孤独感;可以培育孩子的自信,远离无助感;还可以培育孩子的情绪康复力。

这本书被称为 “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 ,曾获 “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 ” ,由它还发展出了 “ 游戏 力养育” ——

基于玩耍式 游戏 的养育方式,帮父母看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帮孩子学会面对挫折、与人合作,营造爱与快乐的家庭氛围。

书中几百个有趣的案例,直指每个妈妈心中的养育困惑。

当孩子赌气不理人时,当孩子为演讲焦虑时,当孩子发脾气摔东西时……我们都能从这些表面的不合理现象中读懂深层的合理需求,用简单好玩的“ 游戏 ”化解冲突,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调整情绪。

多亏了这套书,我们才得以体会到“ 游戏 力”的妙用,以及它究竟可以怎样被用在和孩子的互动中。

5.《教出乐观的孩子:

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经典》

作者 | 马丁·塞利格曼,卡伦·莱维奇,等

出版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积极心理学之父” 马丁·塞利格曼 强调: 悲观,对孩子来说,是一剂毒药;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

而乐观,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习得。 马丁·塞利格曼把30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到了培养大人和孩子的乐观品质中。

在这本书中,他把 “乐观、兴趣、习惯” 看作孩子最需要培养的品质, 其中乐观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但同时,他也给予读者爸妈一个重要提醒: 乐观不是万灵丹 ,它不能取代父母的好教养,更不能取代孩子的三观。

乐观,更像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良好的乐观,可以促成更好的正义感和成就感;但如果孩子学到的是不正确的乐观,那一定会在空虚和误解之中被生活击败。

他特别反驳了纯粹的正向教育、纯粹的鼓励式教育和自尊教育, 倡导用科学、理性的ABCDE法则教出乐观的孩子。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和解释风格,然后一点点在生活中渗透给孩子,自然就能够培养出乐观的孩子。

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成果,正被国内外多所重点学校实践,包括我国的清华大学、英国顶级贵族私校惠灵顿公学、澳大利亚著名私校基隆文法学院等。

—父母家庭类—

6.《热锅上的家庭》

作者 | 奥古斯都·纳皮尔,卡尔·惠特克

出版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原生家庭的影响,会伴随每个人一生。

所以,我知道,很多童靴都在努力地成长和改变,去弥合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波及到孩子身上。

但,想要真正突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却不容易。 《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正是想告诉我们: “一个人或许无法突破原生家庭,但一家人可以。 ”

书中的主人公,是布莱斯一家7口:

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丈夫;经历丧偶式 育儿 的妻子;正值青春叛逆期、经常离家出走的女儿;故作强大的儿子;不想让家人再吵架的小女儿;以及帮不上忙的祖父、祖母。

这个家庭,正在经历着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夫妻貌合神离、女儿从离家出走到闹自杀、儿子表面强大内心脆弱……家里时常充斥着发怒、埋怨和厌恶的负面情绪。

后来,在家庭治疗师的介入和帮助下,家中的问题才一个个得到解决。 每个家庭成员,也渐渐认清了自己在家中的位置,了解了家庭成员的关系和互动、婚姻对家庭的影响等等。

作为家庭治疗领域的先驱, 奥古斯都·纳皮尔 和 卡尔·惠特克 以布莱斯一家的真实故事为案例,用小说一般跌宕起伏的情节,把 “家庭治疗” 的概念和方法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本书1978年在美国出版,32年来长销不衰,被称为原生家庭经典之作。

如果有童靴正在承受着婚姻、亲子和自身问题的煎熬,感到一个人孤立无援,不如就从这本书入手,别再自我束缚于孤军奋战的绝境之中。

家人,本来就是可以有难同当的强大靠山。

7.《父母的觉醒》

作者 | 沙法丽·萨巴瑞

出版 | 上海 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2013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状况,我们需要在理智与心灵之间挣扎一番——或者可以说是 自负心 和 真心 之间的挣扎。”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 沙法丽·萨巴瑞 ,洞悉了父母常面对的教育困局,把 正念 思想和 心理学 理念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觉醒教育理念 。

她认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有可能打断孩子的进步,让他们裹足不前;也有可能让激励到孩子,让他们越来越好。

而这个过程中,只有父母的心智足够成熟稳定,孩子才能在恰当的教养之下,拥有健全的人格。 也就是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唯有觉醒的父母,才能帮孩子拥有最佳的命运轨迹。 ”

这本曾荣登 中国教育报“影响教师的100本书”TOP10 榜单的口碑佳作,也是很多幼儿园、学校和亲子读书会的推荐书目。

书中探讨了 父母不觉醒的原因和表现 、 怎样成为觉醒的父母 ,以及 怎样帮助孩子成长 等内容,我一边读,一边反思内省,感悟颇丰。

大人们需要“觉醒”,学会接纳孩子,更要学会接纳自己。

如果爸爸妈妈不能接纳真实的自我,孩子就永远不会和我们真正亲密,也不会成长为他们自己该有的模样。

所以,不要紧盯着孩子的成绩和问题,而是要把目光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放在家庭氛围中,放在亲密的夫妻关系上。

8.《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做的13件事 》

作者 | 埃米·莫林

出版 | 中信出版社,2020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的未来是光明而美好的,并会倾尽所能为了这个目标做出最大的努力。

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家长可能走错了方向、使错了力,甚至努力把孩子隔绝在痛苦和现实之外,似乎这样就能确保他们拥有成功的人生了。

然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在真实的环境中习得技能,让自己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让孩子陷入脆弱的,从来不是困境,而是父母面对困境的态度和行动。

这本书,出自 埃米·莫林 之笔,他是全球知名的心理治疗师,被《卫报》誉为“当今心理自助导师”,被《福布斯》称作“思想领袖明星”,被《Inc.》杂志誉为“100位领袖演说家之一”。

在字里行间中,他想帮助我们消除养育过程中的消极心态和负面行为,因为, 受害者心态、逃避责任、过度保护、被恐惧支配、苛求完美、追求捷径…… 这样的家长,永远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怀着受害者心态养育孩子,会制造新的受害者;苛求完美,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永远都不如别人。

这本书的内容,分为13个部分,涵盖了 13种不同的消极心态和负面行为 ,直击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之痛,通过 详细解读、案例展示、实战技巧和行动指南, 帮助父母彻底改变教养思维,养育内心力量强大的孩子。

我们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希望童靴们能通过这本书,认识到自身在心态和行为上的不足,进而从改变自我开始做起,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良性影响,让他们更自信、更坚韧、更幸福。

9.《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 | 海姆·G.吉诺特

出版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大多数的父母,都从未意识到,自己的语言隐藏着破坏的力量,他们说出来的话,很有可能正是他们的父母曾对自己说过的。

这些话,也曾深深伤害了他们童年时的感情,然而长大成人、为人父母之后,他们也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

对这些危机的反应,考验着每一个爸爸妈妈。 在沟通中发生种种不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因为缺乏沟通的锦囊。

这一本专门讲 “与孩子实现有效沟通” 的畅销之作,被认为具有革命意义,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作者 海姆·G.吉诺特 ,是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治疗专家,他告诉了世间的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需要技巧。

书中内容包含: 理解和共情 、 如何有效地称赞孩子 、 指导孩子而非批评 、 生气时的回应以及其他情绪问题的应对 等等。

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咱们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内心混乱的感受,这个“理解”的行为能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他们的感觉是受到重视的。

作者强调, 要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回应,要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挑剔他们的行为。

孩子会因父母的理解,获得自我认识和自尊,进而学会理解和尊重身边的人和事。

虽然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怎样和孩子沟通”,但很多观点和理念,也能帮助我们大人完成自我净化,从童年创伤和被否定的经历中重新找回自觉、自信和自尊。

10.《卖爸爸卖妈妈的商店》

作者 | 旁帝

出版 | 接力出版社,2019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部超级 搞笑 又治愈的绘本。

作者是 旁帝 ,法国殿堂级图书书大师,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齐名,曾获法国童书界最高荣誉“魔法师特殊成就奖”。

书中,有一个神奇的商店,出售世界上35种类型的爸爸妈妈。 如果孩子对现在的爸妈不满意,可以从书中任选一种类型,然后填到书后的预订单中,等待“送货上门” 。

那世界上的爸爸妈妈,都有哪些类型呢?

有胆大的冒险家型,有谨慎的小心翼翼型,有超受孩子欢迎的舒舒服服型,还有孤独寂寞型、美好未来型、凶凶和好好型、超级复杂型等等……

美好的爸妈固然很多,但也不乏滞销型爸妈。 他们正在被“大减价”处理,比如,什么都要100分的完美型,还有大坏蛋型呢。

虽然是一部绘本,但我老觉得它是给咱们大人看的。 因为任谁看到都会想:我在孩子心中是哪种妈妈呢?

书中描摹的爸妈,并不会完全对应现实中的我们,但总会对应到某一面的特点。

我们读后,自然有所收获和启发,可以肯定自己受孩子欢迎、对孩子有利的部分,也能反思一下自己做的不好、被孩子“退货”的部分。

童靴们和孩子一起读,或者自己悄悄买来看,都是不错的选择~

好啦,今天给大家的成长书单,就推荐到这里了。

虽然都是我读过并认为很棒的书,但还是想和大家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是一件相对个人化的事,尤其是给妈妈们列的书单,我一向更加谨慎。

因为,每个人的阅读需求不同,对同一本书的理解也会有不小的差别。

所以,我真心希望大家都能一边读书,一边做出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然后,把我们收获,用在养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实践检验所学,丰富觉知和思想。

这样立足本身,放平心态的自我成长,才能帮助身处大时代中的我们,不再被焦虑裹挟、绑架;只有先成就自己,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川妈说说

学习管理20年,养娃8年,发现两者最大的相似就在于:它们都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上讲,看再多的商业文献书籍,也不能管好一家企业。 育儿 也是相似的道理,看再多的 育儿 书,也不见得就能养好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生长在独此一家的环境中,最好的养育之路必然也是独此一份的。

而只有我们有机会、也有动机去发现它。 虽然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但多看多听,能帮助我们打开视野,少走弯路,更早知道那条路。

拓展阅读

大S怒怼汪小菲“闭嘴”,这次真的要为她鼓掌

中国有哪些很流行却不正确的价值观?

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有这太多的观念受到冲击。 对于价值观更是频繁的被刷新,不同人群有着自己的信念。 例如爱情,很多人都抱着“爱情是不需要物质的”。 这种价值观未免有点太童话,哪个结婚的人不清楚,没有物质是完全撑不住家庭的。 这种干干的感情生活,还是在小说里面见识一下好了。

“人多就是对的”,这是一个有趣的观点。 法不责众等观点观点就是从中衍生出来的,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不少的人多“丑陋行为”。 其中当属高速路上散落的物品遭哄抢最为突出,此外网络上也有各种的拥簇。 很多人单单凭借简单的视频,就能把整个故事扭曲。 一传十,十传百。 大家都传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已经相信了谣传,并不会关注事情本身。

“书呆子没有什么出路,成绩好也没用”,其实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拥有以前的机遇实在太少了。 对于知识的需求比起以前来说更加重要,想要凭借自己的本事创业太难。 很多人都忽视了读书的重要性,其实读书非常的实用。 不仅能够有更好的交际平台,也降低了你进入社会的门槛。 甚至针对于学生的福利还不少,各种省钱优惠和创业补贴。 而且只要你学术研究好,走向世界也绝非难事。

“性格决定未来”,这个价值观也是令人哭笑不得。 这种评价太表面了,大部分人都认为内向的人没什么出息。 其实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也有成功的,尤其是进入了这样一个网络时代。 计算机类的内向人员不在少数,他们的生活十分不错。

不听话的孩子背后,总会有唠叨的父母,学会优势教育比唠叨更有用

你每天和孩子说多少句话?是三言两语就打发孩子,还是在孩子身边不停地絮絮叨叨呢?

前几天跟朋友在快餐店小坐的时候,遇到了一对母女,孩子隔壁的座位放着书包,应该是放学下课了。

孩子正得欢快得时候,一旁的妈妈也开始唠叨了:

这个薯条热气,你不要吃太多,多喝点水,再喝两口……慢点吃,不要烫着了…怎么又吃到衣服上了,大冬天得又得换外套了……行了快点吃吧,吃完回家写作业……

短短的时间里,那位妈妈可以说是滔滔不绝,整个餐厅里回荡着她得絮絮叨叨。 一开始得时候,孩子一直在安静地吃东西,只是偶尔点头回应,后来也觉得不耐烦了,妈,我知道了,你别再唠叨了。

可是妈妈还是像没有听见孩子的话,在那不停地说,最后孩子总算是吃完了饭,急匆匆地离开了。

这个午后得小插曲让我想起了我小的时候得妈妈。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上学的路上,只要有点机会妈妈就会对我进行教育,说是教育,其实就是不断地重复地叮嘱那两句话。

而这样的教育手段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包括如今得年轻家长,即使大家也都明白唠叨说教与打骂,甚至恐吓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是有弊端的,但在面对孩子得各种挑战时,也总无法控制自己,那么对于家长而言究竟什么教育方式才是更合理的呢?

《优势教养》这本书或许能让你找到答案,它以正面积极引导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挖掘优势,激发潜能,树立信心,帮助孩子 健康 成长。

这本书的作者是国际上知名的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末,哈佛大学的教育专家就又提出过关于 优势教育 这一理念。

它是一种先进的的教育方式,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区,并且随作年龄的增长逐渐定型,形成特有的优势通道。那么对于广大家长来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将这种教育理念运用到生活中呢?

在我看来, 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学会发现孩子的优势吧!

俗话说 生活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其实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如此。

不是我们的孩子不优秀,而是父母总把眼光集中到孩子的缺点上,集中到别人家的孩子身上。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我们的孩子,而不是用反复的唠叨。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与其反复地念叨叫你好好学习,你就是不听……倒不如,去 帮助孩子寻找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也许孩子成绩不理想,但他的小作文写得非常棒;又或许他的美术得了高分而被忽视。

如果家长只将眼光聚焦在孩子表现不好的地方,就极容易错失孩子可发展的优势了。

广义的优势教育的理解,有着三层的意思,首先是对个体的先天潜的开发,使其成为我们孩子的优势;其二则是后天学习中形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优势;三是付出努力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而前文中提到大发现,其实就是第一点的前提,那开发出来之后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 任何天赋,如果被忽略了,没有得到细心的呵护,也与寻常无异了。

1.保护孩子潜能,让天赋得以发挥

童年时期的孩子,是大脑飞速发展的时期,这是孩子学本领的最好时期, 某些表现优势就会显现,比如比其他孩子的语言天赋特别好、对节拍把握得很准,对某一乐器尤其感兴趣等等。

因此在这个时期,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技能,并不断培养,充分发挥孩子的天赋,提高能力。

2.帮助孩子在后天学习中形成优势

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幸运的拥有天赋,于是有了勤能补拙的古训。 家长不要因为孩子表现不够好,而放弃。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地萌芽,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可能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此时,父母要做的是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拥有学习提高得机会。 比如参加兴趣班得辅导、户外得拓展、特长得培养等等,帮助孩子进一步发挥优势。

3.将劣势发展为优势

打个比方,孩子特别活泼好动,甚至被老师怀疑有多动症,如果我们一味地告诫孩子不要乱动,可能根本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而且,孩子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可能上幼儿园前你一说,下一秒他就忘记了。

这时,你不妨告诉孩子,让我们来做个 游戏 ,看看谁今天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演,上课乖乖的。

这样一来,孩子可能就来了兴趣,把注意点转移到了听话安静这件事上。

如果孩子能够在某件事上聚集专注力,就更能激发优势,发挥潜能。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优势教育的背后也离不开与孩子的沟通,同样是沟通,唠叨也许让我们与孩子渐行渐远,但 优势教育却能促进我们孩子的发展,因此也进一步说明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尽管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也时有疏忽,有时候会用错误的方法让孩子形成负面的认知,消极的态度,从而错失优势的发展,就像唠叨一样。

唠叨其实反映的是当下 育儿 焦虑下的一种病态表现 ,它也许能缓解家长一时得压力,但不会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

我们只有从这种状态中跳脱出来,改变唠叨的毛病,才可能产生真正有效的教育,才能在优势教育中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9396.html
英语新课改叫家长破防 太难了 李雷和韩梅梅变成了Mike和S
日本入境游创历史新高 排海一周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