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网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文化传承更有力量 地评线

传统 中华民族 传承

6月2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嘉宾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号召,为中国文化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在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共同交流学术研究成果,很有意义。

文化

文明立世,文化兴邦。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是历史的结论、现实的结晶。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均有赖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贯通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是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也是催人奋进的目标愿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围绕这一使命,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闪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中华文化独特气韵,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传承发展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的文明滋养和精神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没有文化自信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就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与增强。要深刻领悟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时代意义、历史意义、世界意义,保持定力、奋发向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让文化自信更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牢固的现实基础。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一以贯之坚持走自己的路,谱写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中华民族一路走来,靠的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与感召、传承与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为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打开无限的空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时代的风采和力量,推动中华文明展现出更加旺盛的凝聚力、感染力、生命力、创造力。(林伟)


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 传统文化有四大特点:一是新旧交融性。 传统文化是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结果,渗入了每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并非古人的独创。 二是相对稳定性。 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吸取新内容而形成的,但它是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稳态的东西,有相对不变的一面,能够超越时代而长久延续。 凡不具有这种稳定性的文化现象,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历史所淘汰,不成其为传统。 三是伦理性。 尽管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伦理观念标准、表现形式不一,但这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力量和原因,是以强制的法律范畴之外的社会道德观念认可而淬的。 四是广泛的社会性。 传统文化既不是贤哲的观点,也不是少数人的思想倾向,它反映和代表着一个民族、社会的整体意识和总倾向。

一带一路要做到什么心?

通心

“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以文化交流为中心的民心相通是其他“四通”的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参与国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促进了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了民意基础,筑牢了社会根基。其中,文化交流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通过文化交流,推动了国与国的交往、地区与地区的往来,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增强了心灵之间的对话,从而搭建起一个友谊之桥和合作之桥。 两千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它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它所蕴含的丝路精神在沿线国家有着广泛共识,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建设具有天然的基础和条件。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此后,“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更全面、更深入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文化领域也应适应形势,进行更加广泛深入而有效的交流,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1.文化差异是“一带一路”深入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文化交流合作可以为经贸合作共赢奠定基础。但文化差异则会影响国家间的认知差异,从而增加“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交易成本,抑制跨境投资与合作扩大;会带来很多信息壁垒和信息摩擦,导致合作双方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预期增大,抑制相互投资与合作;会影响国家间和个体间的相互交流,给跨国投资和贸易合作带来风险。 为量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水平与进展,有关单位联合开展相关研究,推出“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指数。该指数结合各国的基本现状与发展态势,对比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国的联通情况。测算结果显示,“五通”中,民心相通的分数相对较高。该研究也说明,作为一项沟通多元文明、众多族群和国家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能否获得成功,从根本上取决于能否跨越各种藩篱,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能否建立起纵横交织的文化融合和社会交流网络,以互联互通的社会网络替代界限分明的民族国家支撑起“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架构。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认识理念、文化价值、法律制度都有所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增强相互信任,从而更好地加强经贸合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消除偏见、化解歧见、增进共识,夯实经贸乃至社会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人文基础。

2.文化交流搭建起友谊之桥。跨文化交流的本质就是通心工程。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在已经发布的《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整体发展机制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文化交流合作协调发展态势正在形成,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一座“民心相通之桥”正在中国与各国之间搭建起来。 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各类艺术节、博览会、交易会、论坛、公共信息服务等平台建设逐步规范化和常态化,包括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在内的5个联盟正在建立;“一带一路”文化活动品牌效应逐渐增强。“欢乐春节”、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文化之旅、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16中埃文化年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相继举行,沿线各国共同分享中国文化艺术盛宴。 人文交流是丝路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只有深化人文交流,才能推动实现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相互理解、友好相待中构建命运共同体。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更有效的交流传播,在推动文化交流的同时,还应着力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要长期、耐心地做好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传播与铺垫,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神弘扬开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彰显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文化交流是读心、暖心、通心的工程,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要从物理反应上升到化学反应——不仅要实现硬联通,更要实现软联通。要深度挖掘沿线各国的人文资源、弘扬人文传统,除文艺展演、影视交流、文物博览等传统文化领域交流外,还要拓展科教、学术交流,知识产权保护等文化交流合作新领域,创新交流合作的形式,搭建新的交流合作平台。要注重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通过影视、图书、音乐、动漫、网游等业态传承“一带一路”历史渊源、文化精神,让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成为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文化先行,通过促进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价值认同,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3.文化贸易为“一带一路”注入活力。2017年,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联合制作的首部动画片《孔小西与哈基姆》登上沙特电视荧屏,实现了中国动漫在沙特从无到有的突破。该片共26集,以中沙儿童友谊为主题,融入了中国美食、服饰、功夫等元素,版权已成功转让给22个阿拉伯国家的发行商。通过文化贸易,中国文化走进了沙特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使更多人了解到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文化贸易,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无限活力,为民心相通点亮一盏文化的灯塔。 随着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贸易的增长以及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持续增强、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兴趣会持续提升,对中国图书、电影、电视节目、演艺、动漫、网络游戏、创意设计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将呈现爆发性增长。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对外贸易将迎来优化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机遇。目前,我国面向“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市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贸易渠道持续拓展,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今后政府还将围绕多个领域开拓完善国际合作渠道,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文化贸易。 在此基础上,我国要不断增强文化资源产业化与国际化的能力。中国的文化资源很丰富,关键是要通过资源的整合与转化,严丝合缝地对接国际需求。不仅知道自己有什么,还得通晓对方需要什么,用国际话语包装中国文化,才能使之在国际社会广泛流行。要注重“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对象国国情,要研究对象国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因地制宜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创意设计。 总之,要实现民心相通,必须把文化合作和交流放在重要位置,“一带一路”不仅与经济发展有关,其文化价值和意义更为深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文化同行甚至是先行,通过促进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价值认同,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文脉支撑。

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一是真正的民族精神仅是指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而不包括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只有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能提“弘扬民族精神”。二是民族精神是一个中性概念,既包括积极、优秀、进步、精粹的一面,又包括消极、落后,甚至粗俗、劣根的一面,应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整体面貌,是一个充满优弱长短的两面体,如果说前者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优良传统”,那么后者就是近代先驱者所说的“国民劣根性”。三是民族精神作为研究的对象,应如实地把它看成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精神形态。

概述

中华民族虽然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和政治宣传,并非人类学社会学里的民族。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华夏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是泰山、长城一般壮丽的雄峙于世界的东方!

建设

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世界逐渐地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中华民族也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相遇,其中有冲突,也有交融。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生活、思想和语言等。正是在这种中西民族冲撞的时候,许多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中华民族精神是否具有其优越性?它是否要被西方的民族精神所同化?对此问题有不同的回答,主要有所谓的保守派和西化派。但解决问题的真正的道路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深思中华民族精神自身的本性。

民族是一个历史性的民众概念。因此民族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自然性的,如同人们所说的被“大地”和“鲜血”所规定。民族必须宽广地理解为文化性的,这就是说一个民族在根本上是被思想和精神所铸造的。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一个民族就表现为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

飞天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0291.html
乡村美景引客来 山西
闺蜜说 幽默笑话 男友送我的第一个礼物就这样被没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