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进宿舍的第一天就看见室友在那哐哐写论文,遂大惊失色:难道真的只有我过了一个幸福而快乐的暑假,而其他人都在背着我悄悄卷吗?不可能!这件事情一定不可能发生,一定是我在做梦,如果我现在退出去重新进这扇门,我就会看见室友躺在床上玩手机。”(某985院校研一新生第一天的崩溃瞬间)
☆“激动!激动!激动死我了,我全家把我送到学校,像个显眼包;但就算是显眼包,我也要和学校大门、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牌子、所有学校地标合影八百张!虽然复试的时候来过了,但复试是参观,现在是回家,本质区别。”(某985院校研一新生报道第一天的发疯瞬间)
☆ “今天是新生培训的第一天,我整个暑假都在南方周末实习,真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太快乐了!!今天开始上课之后也觉得一切都变得好真实啊!我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学我喜欢的专业,做我喜欢的事情!还可以接触那些和我一样非常非常热爱这个行业的人了。没想到梦想成真的感觉比幻想的还要快乐和幸福。”(某211院校研一新生报道第一天的脑内循环)
☆“开学第一天也会有一些心理落差,头几天的生活有一些兵荒马乱前不着村后不着调的感觉,一面是觉得研究生好像也不是如自己想象一般全部都是优秀的人聚在一起做优秀的事情,大部分时候都是平平淡淡的培训、上课、学习、搞一些简单的竞选,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一面是觉得好像我们成长中的每一个拼尽全力的瞬间,比如高考、考研、考公,都是靠着「想象」在拼命,想象中美好的大学生生活,想象中研究生的自由和优秀,以及想象中的稳定或独立,这些想象让我们不断前往下一个目标,但实际上真走到所谓「目标」时才会发现,就那么回事——走到哪都是一群人,做着一些事,没什么差别。 祛魅了,真的祛魅了 。”(某985院校研一新生开学一周后的心态转变)
When I become a master.
周围人怪厉害的✦
自己也怪厉害的✦
@TuTouSuo ™️
01.我的位置在哪里呢?
大约是8月中旬的某一天,一位今年上岸的姐妹敲开了我的微信和我说:“一想到就要去上海读研了实在是有些焦虑,一是从来没有离开家那么远过,二是不知道这个研究生要怎么读,专硕两年我该怎么用短短两年从学术小白变成一个能写出毕业论文来的合格硕士生呢?我又该怎么克服对社会的工具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呢?太焦虑了。”
全新的环境、陌生的城市、未知的生活——从4月到8月,上岸的喜悦被未知的焦虑冲垮,剩下的则是大部分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固有的“不自信”。即使自己的能力已经被一个数字,一份录取通知书很好的证明了,但真正走到那个梦想的地方时,依然会油然而生惶恐的情绪:
“我到底行不行啊?”
“我到底够不够优秀啊?”
开学一周后,这位焦虑的姐妹给我写来一封长信:“在来到学校之后经历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被拒绝,因为学校里优秀的人太多了,任何工作任何项目都有大把比我更合适的人选,他们都太优秀了,优秀得让我有点绝望,开学第一周老师们每节课都会让同学们自我介绍,每次听同学们自我介绍我都觉得好刺耳,大部分人都是从名校毕业,履历都是我想象不到的光鲜,有一次同学们在前面自我介绍完我自己就在后面偷偷掉眼泪,我之前一直引以为傲的学习能力,自律能力在这里都不值一提,因为所有人都具备这种能力,甚至比我还要厉害。”
“我经常会羡慕我在校园里见过的所有人,羡慕本科生,羡慕留学生,羡慕老师,羡慕食堂阿姨和校车司机,因为他们都在学校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不知道自己要从哪里出发,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时间就在这种惶恐中过去了。”
于是,人好像从一个竞争系统,又跳入到了另一个竞争系统中。从考研这个残酷的系统,跳到了读研这个残酷的系统,不敢休息,不敢懈怠,不敢放松,短短2-3年的研究生生活,如何才能被充分利用,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很优秀?
这种对于「优秀」的追逐,似乎成为了习惯,也成为了魔咒。成了日日夜夜发条上的紧箍咒,也成了每一个年轻人焦虑的源泉。
02.“优秀”到底是什么呢?
类似于考研这样的「选拔性」考试的成功会带来一种对自己「优秀」的确定感,就像部分考研失败的人会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失败者」并害怕再次尝试一样,考研成功的很多人会在心中为自己建筑一道「肯定自己」的防线,确定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并深切地意识到优秀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而保持优秀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为此陷入一种全新的自我勉励和自我剥削之中。
依然是八月,但是是前些年的某个八月的午后,一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某个头部985院校的姐妹在微信找我。她说她想要在读研的时候保持「第一名」,想成为「世俗意义上的好学生」,想发论文,想非常努力的去钻研出哪怕一点点的成果;当然也想搞钱,且很急迫地想搞钱。所以她也想借助读书的这三年尽可能多的实习、积累足够的经验、选择喜欢且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想看更大的世界,并为此已经在学雅思并且去争取如果有可能的交换机会。
好像就是这种来自于「优秀」和「第一名」的鼓励,也在某种意义将人束缚在了「世俗与成功」的固有模版之中——这让我们要不就是在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要不就是在成为优秀的人之后,继续不间断地维持着「优秀」。
这不大对。
我可以在这里搬出迈克尔·桑德尔教授的《精英的傲慢》和优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到底为什么不太对,说明这些对“优秀”和“精英”的追捧不过就是一种社会陷阱。但最大的问题是,现行的社会标准就是在以“成绩”“优秀”作为评判准则,即使说一百遍不要追求所谓“世俗意义上的优秀”,但在残酷的社会淘汰机制面前,在大家都在讲台上讲述自己过往耀眼的经历时,“不够优秀”又会成为更可怕的自我怀疑。
这似乎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03.有没有可能,优秀意味着有选择
但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性,即并不是一定要达到某种既定的标准才叫做“优秀”,且优秀并不是来自于“对比”,而是来自于追寻优秀的过程中,个体对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去做什么样的事的明确认知。
上文提到的那位,在很多年前的某个八月问我要如何保持第一,要如何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优秀的人的姐妹,在今年6月和我聊了她的近况:她正在德国的大学做交换生,她的身后是欧洲古典建筑,而她和我说——自己终于发现根本没办法成为一个绩点也好、论文也棒、英语也好、实习也好的人,毕竟自己是个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所以她决定先去做一些让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先去看看世界,再继续成长。也许她没有成为最初她期待的,特别优秀履历特别亮眼的人,但她一定成为了一个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的人。
上文提到的那位,在南方周末实习了一个暑假的姐妹,她在前不久给我发来了署了她名字的南方周末特稿,是一篇关于巴黎奥运会的报道。她说在她实习的每一天里,她都是最努力的那个人,最晚下班、收集最多的资料、尝试各种角度的分析和撰写。因为在自己热爱,但又未知的领域,优秀几乎就等同于努力。
上文提到,那位开学第一天室友就在写论文的姐妹,她说昨天的一节课上老师给了一个话题,让他们每个人在十分钟内拟定自己的观点然后上台发言。她发现同学们真的好厉害啊,不少人都是完全脱稿,有的姐妹非常自信,声音很大语速很快,但逻辑非常清晰;也有一位姐妹看起来很温和,但却有非常多新的角度和见解,旁征博引真的太酷了。她因为也紧张了所以带着小纸条上台讲的,一开始还会忍不住看小纸条,后来竟然有种越讲越激动和顺畅的感觉,几乎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很多观点就很自然的说出来了——“下来之后我把小纸条揉成了一团,告诉自己以后不需要这个东西了,我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人。”
还是上文提到的那位,听到同班同学的介绍都忍不住掉眼泪的姐妹,她今天给我写下这样一番话:“开学典礼时老师说要努力叩响一道道门,我感觉我更像是在用身体撞开一道道门,只不过撞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勇气,大部分时候门根本不开,只会觉得疼。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补的东西也太多了,因为起点和别人不同所以可能走的就是要久一些,但是我在上海的生活确实一点点的被搭建起来了。”
04.撞开那扇门
如果一切都桎梏于成功与失败的二元逻辑之中,那么目的导向就会扼杀掉过程导向,工具性就会凌驾于价值性——康德言人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沿着今天讨论的逻辑,那么这句话似乎也在重新定义优秀与不优秀、成功与失败——我们所追求的优秀,应当是获得愉悦、自信与欣喜的过程,而不是最终那个被他人打上分评判好的结果。
说着“用身体撞开一道道门”的姐妹,她今天和我说,去年的她也读到了我写的研究生开学第一周的故事,去年她在羡慕,今年她已成为故事中的人,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有些门早就已经被撞开了吗。
Lumos!lightening!
「400+秋日答题班(魔法部) 」
言灵魔法正在启动
你会成为优秀的研究生
Stay in the bubble
「新传考研名词解释(25修订版) 」
上册:必背300词与答题应用方法
下册:900个新传考研关键知识点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去更大的世界 做更有趣的人 」
打工人酒醒时间: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