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抢的剩菜盲盒 究竟是捡漏还是踩雷

5.9元可买价值15元的寿司卷;原价43.6元的面包17.9元就能到手……近日,一种叫做“剩菜盲盒”的食品销售方式悄然兴起,因被贴上“省钱、有趣、环保”的标签而备受年轻人追捧。然而,据相关媒体报道,“剩菜盲盒”随机性大无法更换,购买者体验感受不一;一些“剩菜盲盒”存在日期标注不明、品质口感欠佳等问题;还有一些现做的商品甚至也“混”在“剩菜盲盒”平台进行销售,成为商家借机推广的渠道。

这些年,从消费升级到消费降级的转变来得如此突然,一部分年轻人如李青松,刚刚适应了升级后的生活,又因突然袭来的危机感开始省钱。 如何有品质地省钱?这时,剩菜盲盒击中了大家的痛点, 当原价30元甚至40元一个的面包,可以用19.9元买到两个,实在没有不抢的道理。

事实上, 剩菜盲盒已经在国外流行多年,虽然在国内因“省钱”而火,但产品的设计初衷其实是杜绝浪费,国内版本同样 。当环保的概念乘上消费降级的东风,剩菜盲盒能够载着商家和食客飞多远?

年轻人“蹲点” 抢购“剩菜盲盒”

剩菜盲盒是一种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消费品”,说是面包盲盒,其实是店家在打烊前把当日卖不完的食物打包,再折价出售。而原麦山丘的面包盲盒,在社交平台上被公认为是性价比最高的盲盒之一,也因此异常难抢。

有过多次抢购经历的孙女士说,为了抢到心仪商家的“剩菜盲盒”,她会专门定好手机闹钟,提前3分钟上线等着,有的商家一天只放出3单或5单,经常会遇到秒没的情况。

这些年,从消费升级到消费降级的转变来得如此突然,一部分年轻人如李青松,刚刚适应了升级后的生活,又因突然袭来的危机感开始省钱。 如何有品质地省钱?这时,剩菜盲盒击中了大家的痛点, 当原价30元甚至40元一个的面包,可以用19.9元买到两个,实在没有不抢的道理。

在剩菜盲盒发达的一线城市,省钱的案例不胜枚举。美食博主小蟹曾在下午茶时间花15元买到了价值58元的巴斯克蛋糕,虽然生产日期在前一天,但巴斯克的保质期有四五天,买到仍是赚到。一星期的努力之后,李青松终于抢到了19.9元的原麦山丘,两款面包加起来价值58元,相当于打了三折。

和大多数剩菜盲盒的使用者一样,米兰也是原麦商丘盲盒的忠实顾客。“天气不好的时候更容易买到。”她总结。天气不好,剩下的面包更多,盲盒数量就可能更多。也正是如此,人流聚集的周末少有盲盒上架。

看中剩菜盲盒的生意,一些公司做起了平台方,以微信小程序运营的“惜食魔法袋”“米粒盒子”“趣小袋”等活跃在用户中。

作为惜食魔法袋在北京的最初一批用户,米兰经历了剩菜盲盒火起来的全过程。最初原麦山丘只有望京店入驻,后来门店范围才慢慢扩大。但门店扩大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食客涌来的速度,盲盒越来越难抢。在望京上班的她,不得不将取餐半径扩大到大望路。

事实上, 如果你仅仅把剩菜盲盒当成一个省钱的方式,它的性价比不算高。

首先消费场景固定, 绝大多数的盲盒取餐时间在饭点之后 。烘焙类的取餐时间大多在晚上9点钟之后,门店打烊之前。有些仅有半个小时的取货时间,抢到还不算结束,取货也要争分夺秒,商家过时不候。米兰一般是在加班的日子才会看看是否有值得购买的餐点。

另一方面,它只能线下取, 如果算上交通和时间成本,其实没有想象中划算 。两位做过剩菜盲盒测评的美食博主告诉《豹变》,他们在拍过视频之后都没再买过剩菜盲盒。“麻烦,好一点的剩菜盲盒都不在周边。”

不过, 如果你已经养成了剩菜盲盒的购买习惯,这些问题都变得没那么重要。

有人觉得划算 有人直呼踩雷

“省钱、有趣、环保”是不少年轻人热衷“剩菜盲盒”的原因。 “三四个面包才十几块钱,只花了原价三分之一的价格,这两天的早餐都有着落了。”在面包店取“盲盒”的张先生已经是第3次下单了,在他看来,划算是“剩菜盲盒”的最大优点。

还有人追求的是拆盲盒那一刻带来的趣味和惊喜感。“首先不浪费食物的理念很吸引我,而且也满足了我喜欢开盲盒的心理。”市民何女士说。

不过,有人热衷的同时也有人直呼“踩雷”。顾女士近日购买了一个面包“盲盒”。“开出4个面包,全是我不爱吃的硬欧包和咸面包。这些面包我在冰箱里放了好几天,最后还是扔了。本来买‘剩菜盲盒’的初衷是减少粮食浪费,拆到不喜欢的口味,反而造成了‘二次浪费’。”顾女士说。

记者发现,在小程序上购买“剩菜盲盒”时是不支持订单备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并非都能“称心如意”。一家售卖“剩菜盲盒”的面包店店员告诉记者,每天装进“剩菜盲盒”里的食品随机性很大。“有时顾客现场打开‘盲盒’,看到有自己不爱吃的会提出想换一换,但‘盲盒’的规则就是这样,店里不允许更换。”

此外,随着“剩菜盲盒”的火爆,消费者的吐槽声也随之多了起来:“‘盲盒’里的面包很干很硬,像是放了几天的样子,再也不会买了。”“丸子一尝就知道不新鲜了,吃起来特别硬。”“老婆饼太难吃了,小蛋糕上的奶油都干了,是把卖不出去的都装进‘盲盒’里清库存了吧。”诸如此类的差评不断出现,也引发了消费者对“剩菜盲盒”食品品质的担忧。

“小而美”的商业模式能跑通吗?

作为难以定义的新生事物,剩菜盲盒究竟是什么?平台方的盈利模式是否能跑通,又该怎样跑通?如果想探讨这些问题,或许我们得先来看一组不能算是“竞品”的对比。

作为平台方,剩菜盲盒和美团“拼好饭”一样,都和“消费降级”的大潮有着深刻的联结,又同样是以商家抽成作为盈利模式。但实际上,剩菜盲盒的使用体验很难和“拼好饭”媲美。

无论是使用时间还是距离的限制,本质上都需要用户为低价做另外的付出。在这一点上,“拼好饭”才能算是真正以低价为导向的折扣外卖平台——你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买到价格更低的外卖。

也正因如此,剩菜盲盒的用户群体注定更小。

较小的用户群体背后,是同样较小的平台。 目前剩菜盲盒的运营平台都非常年轻,体量也不算大,有一些主攻自己所在城市的本地商户,向其他城市拓展的步伐有限。

2021年正式上线的惜食魔法袋,官网显示覆盖43个城市,触达上亿人群。2022年10月成立的趣小袋,主要在上海深耕,同在2022年起家的米粒盒子则主要在成都发展。

而对于商家来说,剩菜盲盒平台其实并不像外卖平台那样必需,它更像是“锦上添花”的渠道。这也就意味着,同样向商家抽成的商业模式下,剩菜盲盒平台很难像外卖平台一样,和商家形成制衡关系,从而对商家起到监督作用。

最直接的后果是, 消费者很难向平台要求处罚商家 。社交平台上,为数不多的针对剩菜盲盒的吐槽中,“投诉困难”占了大多数。而招商困难这一点,在公司层面也有印证。此前剩菜盲盒的头部企业“惜食魔法袋”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曾表示,公司目前招商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把消费降级衍生的商业模式套用在“剩菜盲盒”身上,似乎总有几步路难以走通。所以要想理解它,还是得回到故事的最开始:剩菜盲盒的产生,其实是为了避免粮食的浪费。如果它最大的目的是环保、避免浪费,那么对目标用户来说,稍微晚一点,麻烦一点,似乎也就可以忍耐。

剩菜盲盒,归根结底只是一个乘上消费降级东风起飞的环保产品。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1964.html
敬畏自然!这些户外运动注意事项要记牢
坚守与传承 前置后驱GT车型历史 法拉利V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