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顶级的自律 是克制纠正孩子的欲望

教育本是一条荆棘遍地的路,孩子注定要独自面对风雨。

父母要给予孩子自己纠错的空间,孩子才能更加从容自信地应对人生。

作者 | Seven

前几天,闺蜜打电话跟我诉苦。

她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

都说孩子习惯要从小建立,因此她最近格外重视培养儿子的学习习惯。

儿子每天做作业,她就坐在他后面不断地纠正他的坐姿,提醒他不要频繁地修改错字。

一旦儿子走神了,闺蜜就在旁边催促,让他不要东张西望。

写完作业她还要亲自检查一遍,然后告诉他数学题可以做更快一点,准确率更高一点;字迹要写得更整齐、端正、漂亮一点……

结果,最近儿子变得蔫蔫的,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来。

她们母子关系本来不错,可儿子最近对她爱搭不理的。

听完之后,我忍不住叹了口气,反问闺蜜:

假如你的领导给你分配了一个任务,你尽可能地把它做好,但领导在你旁边监视纠错,你会不会很生气很崩溃?

闺蜜一时语塞。

是啊,没有人喜欢被不停地否定和纠正,孩子也不例外。

想要毁掉一个孩子,你就不停地纠正他、再纠正他。

经常纠正孩子

会让孩子陷入内耗

之前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叫“糟糕的家庭,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事情有多小呢?

就是哪怕鞋子放的位置不对,吃饭掉了一块肉,衣服上弄了污渍、默写错了一个字……

父母都要挑孩子毛病,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

话题引起不少网友共鸣:

“小时候吃饭不小心掉了几粒米,妈妈就会说我浪费粮食;厕所忘了关灯,妈妈又会指责我半天。导致每次在家我都格外小心谨慎,生怕做错了什么。

没来得及收拾房间,在他们嘴里就成了:你这都住成猪窝了,一个大姑娘这么邋遢,将来没人要你。

一直以来特别敏感、自卑。”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塞德兹博士说过:

“人如同塑造陶瓷一样,小时候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想起之前一位心理学家分享的真实案例:

3岁时 ,公园里孩子一路狂奔摔倒了,正一脸痛苦时,父母赶过来:“我说什么来着,慢点跑慢点跑,你不听,又摔跤了吧?”

5岁时 , 孩子吃饭不小心把饺子掉在衣服上,正不知所措时,父母围过来:“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刚穿的新衣服又弄脏了!”

7岁时 , 孩子上学时忘了带作业,到了学校才想起来,母亲站在学校门口冷嘲热讽:“叫你昨晚不收拾,这回长记性了吧!”

10岁时 ,孩子想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足球队,却遭到父母的拒绝:“踢足球多浪费时间呀,你要不报名诗朗诵兴趣小组吧……”

结果 12岁 那年,孩子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父母一脸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我们明明没做什么呀!”

其实,他们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不停地给孩子纠错,给他灌输貌似正确的建议。

因为过度的纠正,伴随而来的,往往是父母的高要求、高期待、高压力。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心力交瘁、如履薄冰,陷入深深的内耗无法自拔。

经常纠正孩子

会剥夺孩子的自信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曾讲述过一件让她很懊悔的事:

上大学时,她曾去一位亲戚家玩。

亲戚三岁的儿子很聪明,他自告奋勇想给尹建莉讲一个童话故事。

但孩子毕竟太小了,尽管很努力,但很多地方依旧词不达意或者情节颠倒。

尹建莉一边听一边忍不住地纠正他,结果一个故事没讲完,孩子就大哭起来。

尹建莉起初还莫名其妙,以为孩子身体不舒服。

事后才知道,是自己不断地“纠错”,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的自信。

一个总被纠正的孩子,内心会充满挫败感,他不敢再大步往前走,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博主 @神奇妈妈木小暖 分享了一段经历。

朋友聚会时,一位朋友说自己14岁的儿子性格有很大的问题——做事畏手畏脚,没有一点主见。

博主还没来得及问为什么,孩子回来了。

满头大汗的孩子坐下来,刚想拿起妈妈的冰镇柠檬水喝一口,妈妈立马怒气冲冲地喊道:

“说了多少次了,出汗后不能喝凉的,你怎么一点记不住?”

吃饭的过程中,朋友也一直抓着儿子的缺点不放:

一会儿说孩子坐得不端正;一会儿说孩子只顾着埋头吃,真没有礼貌;一会儿又嫌弃孩子这么大人了,吃饭夹菜还能掉……

短短一个小时,她的注意力一直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在各种事情上挑毛病,纠正孩子。

眼看着刚才还活力满满的孩子,在妈妈的挑刺中头越来越低,话越来越少。

博主恍然大悟,这样不断被挑错、打击的孩子,怎么可能变得自信大方,有主见?

心理学家约翰·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指出:

“我们应当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纠正错误,让他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能力和自信。”

孩子的成长,是在不断试错和摸索中走向成熟的。

若是父母的眼睛里,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瑕疵,只会剥夺孩子走向独立的机会,更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让他一蹶不振。

父母最顶级的自律

是克制纠正孩子的欲望

听过一个故事:

有两位新婚妻子,第一位妻子,老公一开始下厨,她总是忍不住上手,各种指导和纠正。

搞得老公总是不知所措,再后来老公成了“君子”,他说,君子远庖厨。

而另一位妻子呢,老公不管做成什么样,她总是对老公的厨艺大加赞扬,偶尔给出小建议。

结果老公在厨房越干越欢,厨艺也越来越好。

其实,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纠正、不干涉,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与探索欲。

曾以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入职华为的“天才少年”张霁这样谈起自己的父母:

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决定,父母都会放手让他自己做主。

平常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尽可能地给他机会去思考,选择;给他空间去试错、探索。

正是因为张霁的父母“佛系”,才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越来越有主见。

大学四年期间,当别人还在混日子,不知前路茫茫的时候,张霁在大一刚开学不久,就制定了未来四年的规划。

美国明尼苏打大学儿童发展学院院长达30多年的跟踪研究表明:

而这些品质的形成,恰恰需要的是放手、是试错、是练习、是承担。

父母最顶级的自律,就是克制纠正孩子的欲望。

吸取了曾经的经验,尹建莉后来在养育女儿圆圆时,就开始克制自己纠正孩子的欲望:

女儿小时候经常打了碗、尿了床、往墙上乱画,甚至搞一些有意的恶作剧,她都一笑而过。

即使造成了一些损失,她也不会责怪孩子。

女儿上小学后,开始喜欢看一些“闲书”,她也不阻挠。

等到女儿小学毕业时,已经读完了金庸的全部武侠小说,还有《简·爱》《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郑渊洁系列童话故事等。

平常孩子学习,她就在一边安静阅读、陪伴左右,从不会打扰到她,

在尹建莉的培养下,女儿圆圆16岁就考入清华,高出录取分数线22分,高考语文成绩更是高达140分。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纠正孩子的一个“小毛病”,挑出一个错别字,而是渗透孩子内心的那股力量。

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和体验,才能托起孩子的自信,助他乘风破浪,展翅飞翔。

很喜欢《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段话:

教育本来是一段荆棘满地的长路。

如果替孩子屏蔽掉了所有困难,其实也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不急于纠正孩子,允许孩子试错。

点个 赞吧 ,循序渐进,不急不躁,用爱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正能量:自律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

托尔斯泰:“只要你从年轻的时候就习惯于让肉体的人服从灵魂的人,你就会很轻易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习惯于克制自己欲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轻松而快乐。 谁最有智慧?是以人人为师的人;谁最富有?是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满足的人;谁最强大?是善于克制自己的人。 ” 善于克制自己的人,多半是自律性极强的人。 自律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自律是一个成功人士的标签,自律还是一个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总是想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殊不知其实最强大的人往往是最善于克制自己情绪和欲望的人,也就是自制力很高自律性和原则性都很强的人。 多少人许的天花乱坠的愿望最后关头都会功亏一篑于极差的自制力,因为管不住自己。 比如说减肥,口口声声说要减肥的你,还放狠话说要有女神林志玲一样的苗条身材,可结果在美食面前却完全没有了抵抗力,管不住自己的嘴馋,跟着别人一起享受着美食佳肴,把“减肥”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 俗话说得好:管住最,迈开腿。 坚持做到这样,减肥这件事情就不是什么难事儿……然而大多数人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又不想迈开自己的腿。 其实,要想成为一个善于克制自己欲望的人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因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一、心态决定一切,首先是调整过来,要树立正确的意识,不断告诉自己要做什么一个自律性很强的人,要让这种意识根植于内心和大脑深处,让大脑下意识地释放这种信号; 二、在克制自己欲望之前,首先要学会做自己时间的管理者。 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清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需要多久完成,什么时候不能做什么事以及什么事情不能在什么时候做。 1、比如玩手机,相信正常的成年人都应该知道,晚上十一点最晚不超过凌晨二点,这个时间段就应该要睡觉,不能玩手机刷朋友圈刷剧刷抖音了。 早睡早起、有好身体; 2、 比如饮食规律。 一日三餐,指的早餐(7:00-10:30),午餐(12:00-14:00),晚餐(19:00-21:00),22:00以后尽量不要进食,因为此时的身体需要得到休息,需要新陈代谢,而吃宵夜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三、除了做时间的主人外、还需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许多例子表明: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克制的欲望。 而压力则会勾起内心的欲望,所以我们要学会几种解压的方式。 压力包括愤怒,悲伤、自我怀疑,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它们会让你的大脑进入寻找奖励的状态。 比如那些对自己经济状态表示担忧的人,会通过购物来排解心中的焦虑和压抑;当在美食面前时,那些减肥的人却自我安慰说吃饱才有力气减肥,结果发现“越减越肥”。 在每个案例中,“想要更快乐”的目标总是战胜于克制要实现的目标; 美国心理学协会的调查显示,最有效的压力排解方式有:锻炼(跑步,游泳,打球,跳绳等),阅读(让自己沉浸在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里),听音乐(这一刻,享受悦耳动听的旋律),与家人相处(亲情的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按摩(让忙碌的身体得到放松),散步(与家人爱人漫步于大自然之中,呼吸清新的空气),做瑜伽(以静制动,消耗的体力少却收获满满)以及培养有创意的爱好(琴棋书画诗酒花,陶冶性情)等; 与此同时,最无效的解压方式是购物,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网上冲浪,玩游戏等。 其实,真正能排解心中压力的不是释放身体的多巴胺或依赖所谓的物质奖励,而是通过增加大脑中改善情绪管理的化学物质。 比如 血清素,丁酸和使人感到良好的催产素等,这些物质会让大脑不再对压力产生反应,也能减少身体里的压力荷尔蒙,并产生有治愈效果好放松反应。 毕竟,它们不像释放多巴胺那样让人兴奋,也因此往往被人忽略,低估了它们的作用。 所以,掌握这些排解压力的方法,就能有效缓解自己压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克制自己的欲望,成为一个自制力强的人。 压力,人人都会有。 即便富可敌国的马云,他也有感到压力过大的时候。 对自己有要求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可以看他能否自律。 短时间内,自律所带来的变化微乎其微,但假以时日,却能让自己与周围的人拉开长长的距离。 雕塑自己的过程,必定伴随着疼痛与辛苦,可那一锤一凿的自我敲打,终究能让我们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强大的人,除了功成名就之外,他们的自控能力也是高人一等,不可比拟的。 因为,自控与否与强大与否成正比!

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是克制纠正他人的欲望

小孩子才谈对错,成年人只谈利益。

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是向下兼容,克制纠正他人的欲望。

不是观点认知差异

而是立场利益之间的博弈

前些日子和朋友吃饭。因为连续出差几天昏昏沉沉。

她一直在说,我一直在听。

她一句话把我唤醒了:“两个人为一件事争执,说明这两个人都不懂。

否则,大家都是聪明人,如果另一个人真懂,有说服力,都是能听出来的。

真听不懂,胡搅蛮缠,懂的人也懒得争了。”

说的真好。

在进化岛社群里,我对同学们说:

如果针对客观事实依然产生争议,有时我们会很愤怒。

明明母狮子只是叼着小狮子,为什么这么多人偏偏说母狮子要一口吃掉小狮子?

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指鹿为马”这么荒谬绝伦的观点,为什么还会有人支持,大家都是傻子吗?

那根本不是观点认知差异,而是立场利益之间的博弈。

能够想明白这一点,谁赢得争论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怎么和不同认知的人达成利益最大化。

自从2006年《出租车MBA》那篇文章,有人至今打死都认为那是我瞎编的后,我就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这东西,有时是无法改变的。

理解,全在于观点、角度、立场。

如果你不靠说服他赚钱,那更是无需改变的。

对他笑笑说:“嗯,挺好,你是对的”。然后,闭嘴。

有时间, 把别人不信的事情做好,胜于雄辩。

小孩子才谈对错,成年人只谈利益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认知。

每个人看到的只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我以前经常举一个例子。今天很热,是不是事实?这不是事实。

今天30度,这才是事实。热,是你的观点。事实,是独立于人的判断的,客观存在。当然,这也是在大多数情况下。

现实世界,有时复杂到,你无法判断事实。

比如,你看圆柱体的正面,说这是一个圆形。

你看圆柱体的侧面,会说这是一个方形。你看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鱼在鱼缸里看到的事实,这个世界是球面的。

你看到的事实,不是这样。

你对鱼说,世界很大,远不止鱼缸那么大。

鱼对你说,世界很大,鱼缸才是世界大小。

你们永远说服不了彼此。

在你们有限的认知范围之内,都认为自己才是事实。

那怎么办?

从对方角度出发,对不知道对错的人,不谈对错,只谈利益。

有个段子说的很好:

一次在飞机上,我遇到一位大妈占了我的座位,我说麻烦您挪一下这是我的座,她指着自己的座特别横:你坐那去,我和你换。

于是我对她说: 你知道吗?

如果飞机炸了,我们都烧死了,粘在这座位上了,你家人按照座位号来找尸体,把我骨灰带回去供起来,每天你最疼爱的小孙子和儿子女儿对着我磕头,你开心吗?

然后,大妈一言不发地坐了回去。

站在观众的角度,你不需要去纠正大妈占了你的座位。

反倒是你越纠正,越有理说不清。

别人看到的,更可能是你不尊老爱幼,不懂通融,你百口莫辩。

不谈对错,只谈利益。不反驳助长情绪,只默默保留证据。

不在人群围观处和情绪冲动的对方产生争执欲望,因为肯定是你最后吃亏。

小孩子才谈对错,成年人只谈利益。

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是克制纠正他人的欲望。

你认为自己是对的

不必说服别人赞同

很多人已经知道英文里有个单词“interesting”,在口语表达时,指的不是“有趣”,而是 “哦,你原来是这么看的,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啊”。

但是英文中还有1个词组,1个句子,你也应该知道。

我不是来教你英文,而是让你知道另一种思维方式。

这个词组是“good for you”。

当你特别想去做一件事,去和别人兴高采烈地说,然后问“你觉得怎么样”的时候,他可能会说 “good for you”。

这个good for you,不是说“我也觉得特别好”,而是说 “你想做,那就做吧,你觉得好就行”。

什么意思?意思是, 我觉得怎样,不重要。

你觉得怎样最重要,因为这是你的行为,你的结果,你的受益,你的代价。

这都是你的。你要为此负责。我祝福你。

另一个句子是 “i agree to your disagree”。

这个听上去像绕口令,直译是:我同意你不同意我。

意思是,我的观点是这个。 你不同意。我没问题。你当然可以不同意。

我只是想告诉你我是怎么看的,我不想说服你。我也无法说服你。

我们意见不同,是正常的。

为什么我要说这个单词(interesting),词组(good for you),和句子(i agree to your disagree)?

是因为我想让你了解一种思维方式, 就是“表达而不说服”的思维方式。

我们总想说服别人。没必要。

不是因为你认为自己是对的,你就必须说服别人的。

别人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以他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看法。

你表达,但你不说服。

以后表达完,他不接受,你可以说:

interesting, good for you, i agree to your disagree.

最后的话

无论是朋友、工作还是恋爱,如果你感到与对方特别契合,沟通愉悦甚至时时令你灵光乍现, 你知道这说明什么吗?

1%的可能你遇到了soulmate。

99%的可能你遇到了阅历智商情商都在你之上的人, 而对方因为什么目的在向下兼容而已。

只要他/她愿意, 他/她可以和每个跟你一样级别的人,瞬间心有灵犀,让你如沐春风。

生活中,总是会遇见这样的人:

他们的观点永远取决于对方的观点。只要对方是赞成的,他们就会反对;

而只要是对方反对的,他们就会赞成。

你说骆驼比马大,他就说,我就看过一只小骆驼,比马还小。

这时候,你要立刻含笑闭嘴,给他竖一下大拇指: “嗯,你说的都对。”

因为再争论下去,你也无法帮他建立全局观,他却可以永远在特例世界里,洋洋得意。

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是向下兼容,克制纠正他人的欲望。

父母用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会有哪些好处?

引言:父母用规则去约束孩子的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一定好处的,在长大之后孩子会有自律能力,如果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是需要时时靠着他人来定规矩,让孩子来遵循,那么孩子是很难有大的出息。所以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的让孩子学会自律意识,如果孩子有自律能力的话,那么当孩子在面对生活当中的困难是不会害怕的,而且也能够很好的去控制自己,即使再做一些比较难的事情,他也能够很好的去解决,这个对于孩子未来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很好的作用。

建立家庭规则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的行为和不恰当行为,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家长就应该有意识的去设置家庭规则,这样才能够让孩子知道家长想要的是什么,也能够更好的去遵循,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一旦犯了错误也是需要去承担一些惩罚的,长时间下来也是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会自愈,但是家长在设置家庭规则时,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设置。

家长要去遵循规则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来尊重规则才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因为孩子很多行为都是跟着家长学的,而且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家长能够很好的去遵循规则,这样也会让孩子去学习怎样遵循规则,其实很多时候家长给到孩子的爱过于多的话,是很容易造成孩子自私,让孩子缺乏教养,这种爱就是有危害的,所以家长就需要给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让孩子在爱好规则的环境当中健康成长。

最后家长在给孩子树立规则的时候也要注意,有些事情是千万不能惯的,要有自己的底线,否则只会让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挑战家长的底线。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280.html
Pro对比iQOO Pro Neo9s 谁更胜一筹 参数均清
6款新机均在路上 大家期待哪一款 五一过后新机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