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神经生物学家罗伯特·萨波斯基在《行为》一书中探讨了压力对儿童大脑的影响。他的观点非常不同。
我们都知道,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十分重要。那家庭到底重要在哪里?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认为,家庭最重要的是提供了生存保障,那些在富裕家庭长大的孩子普遍比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更聪明,学习成绩更好,是家庭阶层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还有大部分遗传学家认为,父母的基因非常重要,智商的遗传力大概在0.8-0.85之间。父母聪明,那孩子大概率也会聪明。在中国这个特别重视考试分数的国家,智商真的很重要。
不过这些解释都有问题。
首先,按照阶层决定论来说,阶层越高,成就越高。那为什么很多普通家庭出身的人,像奥巴马出身单亲家庭,还是黑人,却当了美国总统;马克·扎克伯格出身在中产家庭,但他的meta已经接近万亿市值,比一些发达国家的GDP都高。
还有基因决定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国内公认的顶级名校,能进入清北当教授的人物,智商肯定不一般。但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不少教授的子女并不出色,很多学业平平。
所以,萨波斯基就提出了他的观点:
童年的关键是家庭,家庭的关键是阶层、社会地位、财富等,因为这些东西直接决定了孩子面临的压力。压力,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压力会导致“糖皮质激素”(皮质醇是最主要的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而糖皮质激素会损害儿童的认知能力、互动能力、自控能力和共情能力,妨碍额叶皮质的生长,还可能损害负责记忆和学习的海马体。而且经常感受到压力、恐惧、愤怒的孩子,杏仁核会非常发达。而杏仁核发达,会让孩子对环境非常敏感,他们容易暴躁,很难集中注意力;他们敏感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明明你只是随口说一句,孩子就表现得一惊一乍。
如果家庭给孩子的压力很大,让孩子经常遭到逆境,比如学习成绩有点差就动辄打骂、在家里打翻个餐盘就会被说的半点不是、或者从来没有受到过亲切的对待、经常遭受校园霸凌、想买什么玩具都得不到满足等等,这些逆境会损害孩子的多巴胺系统,让孩子长大以后更容易对酒精上瘾。当一个经历过童年逆境的孩子进入幼儿园,面对其他没有遭遇过童年逆境的孩子时,已经输在起跑线了。
这个角度很神经生物学家。
以前有个小孩,作为家中的老大,得经常让着几个弟弟妹妹,得比其他同学更早懂事,很多同学们唾手可得玩具他没有,父母给予的爱还要被分走,他想要的都得靠自己的成绩来争取,他需要第一名来证明自己值得父母的关爱,他需要表现乖巧来赢得老师的青睐,他需要......
总之,他从小在匮乏感中长大,他面临的压力很大。这会大致,他长大以后还忘不了小时候的穷,小时候的苦。
我看很多贪官,都是因为小时候充满了匮乏感,穷怕了,所以做官之后很不容易挡住诱惑。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被童年时期的压力改造过了!他们对诱惑的抵抗力不行。
埃隆·马斯克小时候家境一般,父母在他9岁的时候离婚,他上学期间在遭遇校园霸凌;华罗庚出身贫寒,父亲经营一家小杂货铺,也不支持他上学,希望他早点回家帮忙打理杂货铺。
为什么很多儿童小时候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什么长大后不受影响,还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我们昨天讲过“预测性编码理论”,说人类本质上以预期为生。
俄勒冈州立大学健康老年研究中心主任卡罗琳·奥尔德温在2016年做了一项研究,她找来900个受试者,统计他们平时都遇到多少个小麻烦,他们对这些小麻烦有什么反应,然后测量他们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心率变异性好,就意味着心脏跳动可快可慢,这样的心脏就是健康的;心率变异性差,就容易得心脏病。
奥尔德温发现,这些受试者的心率变异性跟他们遇到的小麻烦的数量关系不大,但是跟他们面对小麻烦如何反应很有关系。比如说,同样是要去办一件急事,路上堵车了,如果你把堵车当作一个客观事件,既然着急也没用,索性就多听一会儿有声书,那这个小麻烦就不会影响你的健康;但如果一堵车你就非常恼火,一个劲儿地埋怨前面这帮人是怎么开车的,你的健康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所以, 你遇到的麻烦是什么,大多数时候不重要,你对这些麻烦的反应,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和应对,才是关键。
如果你经常感到痛苦、焦虑,觉得生活很没有意思,工作很无聊,觉得压力很大,没有人在乎没有人关系你自己,那你会一直遭遇慢性压力。
心理学家 McEwen的研究发现: 当人长期暴露在慢性压力下时,大脑的 HPA 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就会失衡,从而,无法抑制激素的释放,使得我们长期处于一种应敌状态。这会导致细胞的损坏和协调功能下降,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降低免疫力,更容易衰老,情绪容易失控等等。
所以,我真心建议你,把心放大一点、放宽一点。 毕竟你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态度,你控制不了这个世界。
我们中国常说“舍得”,这其实很有智慧,对什么事情都太计较,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太认真,那样太累了。
孩子的资质,是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吗?
一个人是否聪明这一定是跟先天基因有关的,就拿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来讲,有些来自乡村的小孩能在数学算术上比城里的小孩更厉害就充分说明了聪明是跟先天基因有关的,因为乡村孩子的教育环境明显比城市里差,在后天不足的情况下能完成超越这一过程只有一个原因能解释,那就是天赋在发挥作用。 1、不可否认,人从出生那一刻起点就不同,有生在富贵人家,衣食无忧;有生在贫困家庭,注定要比别人付出百倍努力。
2、没有“注定”一说,有很多例子,生在普通家庭,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 但不可否认,普通人实现阶层跨越的难度很大。 3、与其信命,我更相信因果。 每个人未来获得多少财富、成就,只是结果,要看他为此付出了什么?我更相信有因就有果,穷人努力读书、持续学习力,出人头地的例子很多,自古有之、中外皆有。
4、人的一生,就两个阶段,年轻时,用自己的时间换未来的钱;老年时候,用钱换未来的时间。 很多人小时候贪玩,不学习,自然赚钱能力就差,后悔也来不及了,那又能怪谁呢?5、这个世界,弱肉强食,不是拼爹就是拼学习力,没有别的路可走。 普通穷人想赚钱,好好学习,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6、同样,有钱人也会因为不学无术、花天酒地,败光家产。 钱是流动的,穷富是有因果的。 核定一个人是否天生聪明,除了智商外,记忆力、认知能力、专注力等都是构成聪明的核心要素,有些人其实在某些方面是天赋异禀的,然而这种天赋在孩童时期未被父母发现,最终因为走错了方向从而变成了大众一般的平凡人。
《人生七年》跟拍半个世纪,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人生七年》是一部我不敢看的纪录片,因为它太残酷了。 56年,跟拍了14个来自不同阶级的孩子的人生轨迹,赤裸裸的揭露了阶层固化的现实。 就像我们中国的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不得不说我们的民间智慧真是质朴而精深。
导演在最开始就表明了纪录片拍摄的立场:社会阶层决定了人生的发展。 然后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印证这个的观点。
《人生七年》中,富人的孩子明显要比穷人的孩子对未来有更为清晰的思考和规划,对生活的认知层级也不同。 他们看的是《泰晤士报》、《金融报》,知道自己未来要上牛津剑桥,而穷人家的孩子还在“玩泥巴“,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饭和别挨打。
从出生起,注定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就不同。 人的家庭背景和阶层,几乎决定了未来的人生轨迹。 影片中的14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依靠读书改变了命运,实现了阶层跨越。 还有一个孩子从中产家庭到流浪汉,最后又逆袭成功。
其实我们身边的孩子也一样。 书香门第的孩子、经商家庭的孩子、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农村家庭的孩子,未来的道路也基本可以设想到。
尽管阶层固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依旧有跨越阶层的机会。 虽然难,但并非是不可能的事。 “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依旧成立。 如果不学习不读书,就更没有机会跳出自己所处的阶层。
人生,大概率是由家庭出身决定未来发展的,但是个人也有机会通过努力来改变人生。
原生家庭条件和个人努力哪个更重要?
原生家庭和个人努力都很重要!原生家庭,太复杂了。 但是我们可以先从经济上分,三等:好中差。 好的原生家庭要多少钱有多少钱,比如王思聪,马云。 中的原生家庭吃饱穿暖能上学,花钱方面能支撑孩子的需求,但是,也有不能满足的时候差的原生家庭吃饭、穿衣或者读书都有问题,孩子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有挑战。 如果只看物质,个人努力的作用和限制是不是简单了?差的家庭,能活下来,已经了不起了。 虽然活下来,因为营养不良,可能身高、体质都受限。 这个时候要靠个人努力跟同龄人比高,比体育,就是要求过高,何不食肉糜。 大部分人家都是中等水平,做不到想要什么有什么,但是日常生活无忧。 这个时候去纠结于小时候要买啥啥买不起,别人完全可以批一句:矫情。 这个水平的人,个人努力的差异就是人生的差异,跟原生家庭的关系,真的不大。 2,物质的说清楚了,再来看精神的。 可以类比。 普通的家庭,可以这么形容:没有完美的父母。 父母能保障孩子基本的安全感,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平常打压孩子的需求,拿孩子当出气筒,也是常态。 做儿女的,一旦成年,个人努力就非常重要。 感恩那些美好的,远离那些不好的。 跟父母处不下去,就不处,至少可以离开家,离开父母 远远走开,自己过自己的日子。 其实,不论父母怎么样,离开父母,独立,才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你能离开父母独立活着。 然后才有可能,独立的,冷静的审视父母对你的影响,然后才能来选择跟父母的相处方式。 那有些人,既离不开父母的金钱和感情,又想要父母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就是贪婪而已。 这种人跟父母相爱相杀,我通常会觉得,自作自受。 别人既没有权利指责,也就没有义务帮助。 那差的父母呢,可能从来就没有给过孩子稳定的生活环境,情绪起伏大,爱恨都很极端,孩子根本搞不清楚生活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孩子的日常需求得靠祈求和运气……这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大概只能靠运气,才能摆脱父母了吧。 对这些人说,他的人生要靠自己努力,他的能力从何而来呢?当我说,子女首要的是脱离母体独立生存时,就是何不食肉糜了。 或者还有一种,父母只是中等,孩子却天生的敏感脆弱。 那我觉得这也是父母的基因,真的是父母自己承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