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未必有真相。随着AI技术不断发展,AI合成,已经不仅限于换脸,或生成音频这么简单,而是可以将人脸、声音、手势动作等多种元素深度合成,甚至可以实现使用合成的人物进行实时视频通话。
而与此同时,AI合成的技术门槛也越来越低,使得普通人也可以轻松学会。如何去防范利用AI深度伪造技术的新型诈骗?又该如何通过治理让AI技术能更好向善?《新闻1+1》关注:人工智能造假行骗:能治吗?
人工智能造假行骗,责任如何划分?
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许可:在深度伪造技术发展、使用过程中,有非常多的主体发挥作用。有技术的研发者、分发者、使用者。利用技术实施诈骗的人,当然是第一责任人,但在整个生态中,技术的研发者、软件的分发平台以及传播相关信息的人也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如何形成一种治理的合力?这里面可能要区分两种不同的责任:
一种责任是行为人的责任,比如说利用人工智能去诈骗的人。 另一种责任是平台责任,平台一端连着用户,一端连着提供人工智能技术的人,这要求平台发挥管理两边的责任。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平台就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去制止无论是信息内容的发布者还是软件的提供者,从而实现整个平台治理的安全稳定。
法律如何应对人工智能造假行骗?
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许可: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刚刚开始,用在违法违规、刑事犯罪方面也不久,我国的法律也及时进行了应对。法律出台之后,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实施和落地。这些新制度的出台,目前还仍在建规立制的阶段,通过各方的合力,既要依托于监管部门,不断将法规的细则落实到每一个主体身上,也要通过社会的综合治理,实现个人要知道、主张自己的权益,企业要知道、践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渐完善的过程。
AI生成合成内容将有“专属水印”
9月,国家网信办起草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能遏制“换脸”诈骗吗?
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许可:在大量AI深度伪造技术的诈骗中,最大的问题是被骗的人以为视频是真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音频、图片都必须加以明确的标识。这样,看到的人能够知道这是AI生成的内容。这种通过信息披露实现的治理,在我们现在来看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老年人如何防范“AI换脸”诈骗?
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许可:这是一个素质素养提升的工作,因为信息鸿沟、技术鸿沟,很多老年人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技术,能把假的变成真的。
让老年人提升认识,需要包括媒体、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共同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告诉他们信息的真假是需要认真甄别的。另一方面,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来源除了社会,很多是来自于家人。孩子们应该多和自己的父母、长辈沟通,告诉他们这些诈骗案例,让他们产生警惕。通过社会和家庭的共同作用,让老年人提升认识。
如何提防人工智能电话诈骗
第一;有骗子就利用人工智能模仿或复制别人的声音来行骗,如所谓的「熟人借款电话」。 在英国一家能源公司总裁就上当了,大致过程是这样的,诈骗者通过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复制了他顶头上司的声音,再播放诱骗受害者将二十二万欧元会汇款到指定账户。 这样防不胜防的新诈骗手法如何预防和破解。 第二;从科技的角度来说,经系统复制任何人都能利用女生/男生的声音说话,而且有些真假难辨。 有学者指出,人的声音分成词语、韵律和音色三个组成部分,或许能从这方面着手提防。 第三;现在在电脑合成和检测方面,声纹合成和检测方面,大家都比较注重音色这个因素。 对词和韵律方面,没有太多的模仿。 所以,如果大家听电话的时候可能多问几句,从多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听这个声音,也许能辨别得出来。 第四;市面上用声纹系统来确认说话人身份的机构不少当中包括银行,因此要懂得这方面的安保,尽量避免被录音。 但这项技术其实也能被善用,奎因两年前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而失去声音,多亏一家加拿大公司的人工智能声音复制技术让他成功找回声音。 第五;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不必“谈虎色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同时我们需要加强自身安全意识。 在交流中尽可能不直接发生财务问题;保持警惕性。 整体而言,技术本身是好的,是被犯罪分子给非法利用了。
如何防范AI人工智能诈骗?
面对利用AI人工智能等新型手段的诈骗,我们要牢记以下几点:一、多重验证,确定身份。 在涉及钱款时,群众要提高安全意识,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 在不能确定真实身份时,可将到账时间设定为“2小时到账”或“24小时到账”,以预留处理时间。 此外,即便对方运用AI技术行骗,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一步确认身份。 可以选择向对方银行汇款,避免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转账。 这样做,一方面便于核实对方信息,确认钱款去向;另一方面,对方能通过短信通知得知转账信息。 二、保护个人信息。 社交平台的发展加大了保护个人信息的难度,民众将越多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网络上,致使受骗的概率升高。 为避免骗子借用个人信息实施诈骗,民众应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以防止骗子利用AI技术掌握大量个人信息并对人物性格、需求倾向等进行刻画,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 对于不明平台发来的广告、中奖、交友等链接提高警惕,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以免被骗子“精准围猎”。 三、相互提示,共同预防。 各位要多多提醒、告诫身边的亲人、朋友提高安全意识和应对高科技诈骗的能力,共同预防受骗。 青年人要及时做好家中老人的宣传防范工作。 提醒、告诫老年人在接到电话、收到短信时,只要是不认识、不熟悉的人和事,均不要理睬,以免被诱被骗。 四、拒绝诱惑。 民众应当避免占便宜心理,警惕陌生人提供的好处。 我们要学会拒绝诱惑,提高警惕。 避免占便宜心理,警惕陌生人无端“献殷勤”。 最后,发现风险,及时报警。 一旦发现风险或被骗,及时报警求助。 总结:总之,预防被骗的关键就是人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过于轻信网络上的信息,而且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时刻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却会有陷阱。 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陌生电话,与对方核实身份信息,联系真正的亲人或者朋友,向警方报案。
AI诈骗利用换脸和拟声技术骗走你的钱,怎么防范?
AI诈骗利用换脸和拟声技术的确是一种现代化的欺诈手段。尽管无法完全消除这种威胁,但以下是一些防范这类骗局的建议:
1. 保持警惕:保持对任何未经核实的信息持怀疑态度。 不要轻易相信通过社交媒体、电子邮件或电话等渠道来的陌生人提供的信息。
2. 确认身份:在涉及财务交易、敏感信息或重要决策之前,要确保对方的身份。 通过其他渠道(例如官方网站、官方电话号码等)核实对方的真实性。
3. 警惕紧急情况:诈骗分子常常制造紧急情况以加快决策过程。 遇到要求立即行动或提供敏感信息的情况时,要保持冷静并优先进行核实。
4. 不要分享个人信息:避免在不信任的平台或与不可靠的个人分享个人信息。 这包括银行账户信息、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险号码等。
5. 强化密码和账户安全: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改密码。 启用多因素身份验证,以增加账户的安全性。 谨慎选择可信任的在线交易平台。
6. 保持软件更新:保持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安全软件的更新。 这有助于修复已知的漏洞和安全问题。
7. 教育自己: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诈骗和欺诈手段,学习如何辨别和避免它们。 许多机构和组织提供有关网络安全和诈骗预防的教育资源。
8. 报告可疑活动:如果您发现可疑活动或怀疑自己成为受害者,请立即向当地执法机构报案,并与您的银行或金融机构联系。
总之,保持警惕、妥善保护个人信息和不轻信陌生人是防范AI诈骗的重要步骤。 此外,及时了解和采取防范措施来抵御新型欺诈手段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