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未来 高端医疗装备科创板龙头聚首 硬科硬客 黄金十年

央广网北京6月6日消息(记者 齐智颖 实习生 李青逸) 我国高端医疗设备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如何?未来发展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实现国产替代有何路径和方式?……

《沪市汇·硬科硬客》第七期聚焦“高端医疗装备竞速跑”,近日录制并上线,4家科创板医疗装备龙头企业嘉宾直面行业高热话题。

参与录制的嘉宾包括联影医疗控股股东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奕瑞科技董事长、总经理顾铁,惠泰医疗董事、首席财务官戴振华,山外山董事长、总经理高光勇。东方证券研究所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伍云飞担任本期节目主导嘉宾。

“科创尖端、硬客前瞻”!《沪市汇·硬科硬客》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共同打造的、高度融媒体的高端访谈栏目,栏目旨在为“硬科技”发展标志性灵魂人物构建深度交流的空间,让创业科学家、企业家进行经验总结、路径复盘、行业展望以及建言献策,进一步引领、助力科创板产业链生态不断完善,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沪市汇·硬科硬客》录制现场

国产设备在全球竞争中占位如何?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达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保持世界第二大单体国家市场。在2023年全球医疗装备企业100强榜单中,中国有10余家医疗装备企业上榜,并且排名有一定上升趋势。

山外山董事长、总经理 高光勇

“进入全球百强医疗装备榜单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比和数量增加,是一个必然趋势。”高光勇认为国内企业发展提速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国内制造业体系日趋完善,国家自主创新技术不断沉淀,国产替代加速;其二是随着一大批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的相关企业崛起,加之资本市场的助力,中国巨大的市场红利释放;其三是中国的一大批优秀工程师的成长成熟。

惠泰医疗董事、首席财务官 戴振华

“虽然可能现在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像耗材类的领域体量偏小,但是国内企业的增速确实比国际企业的增速要快。”戴振华介绍。

联影医疗控股股东联影集团董事长 薛敏

“PET/CT市场国产占有率从过去很低或者几乎没有到接近50%的水平;PET/MR国产占比已经超过2/3了,到了67%的水平。”薛敏肯定国内医疗设备行业进步的同时表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上述进步与我国的市场地位并不匹配,中国企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薛敏认为,在高端影像装备领域国际巨头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仍占主导地位,因为国内企业出海时间还非常短,积累不够,在体系上仍有较大差距。

奕瑞科技董事长、总经理 顾铁

“而在一些产品线上,国内企业已经在技术上实现赶超。”顾铁表示,国内企业在X光CT这一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奕瑞科技成立13年以来,在X射线的细分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掌握了很多底层技术,也建立了平台化的研发,产品迭代速度非常快。”

与此同时,顾铁也认为,在一些影像设备的核心部件领域,国内企业和国际巨头还有一些差距,未来仍需继续追赶。

“在高值耗材尤其是电生理领域,目前国内仅仅是开始追赶的起始阶段,行业增速也在20%以上,所以这个行业是非常诱人的,但是技术门槛也很高。”戴振华表示,未来电生理有很大发展空间,惠泰医疗第一步在国内通过三、五年时间能拿到一定的份额,第二步再打开国际市场。

高光勇以山外山重点布局的血透领域为例做出进一步说明,据他介绍,血透领域主要分为设备和耗材,山外山血透设备的国产化率目前超过20%,血透耗材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50%-60%。

“山外山的血透机跟进口的产品在功能和疗效上基本持平,但是在品牌、体系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上肯定还有很多要努力。”高光勇表示。今年山外山还在持续加码重症领域,要把市场夺回来机会还是有的。争取能够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整体的全面超越。

薛敏建议要借力而为,借助整个市场的大好发展形势,包括最近的设备更新等政策利好。薛敏再次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企业还是要坚持走好自己的发展道路,尤其在技术创新上要继续发力。

“第一方面要有自信,第二方面坚持继续把技术、产品做好。这两点做好了,我相信中国的企业在世界百强榜单中的表现会进一步提升。”薛敏表示。

赶超国际巨头后发优势何在?

公开数据显示,在全球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国际巨头市场份额占比超过80%。中国高端医疗企业最近几年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与国际跨国企业相比差距明显。

财信证券研报显示,由于相关基础学科和制造工艺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仍集中在中低端品种,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

据高光勇介绍,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在化工原材料、传感器、芯片等领域还存在部分“卡脖子”现象。在血液净化领域,国产跟进口品牌的主要差距在原材料、工艺细节和品牌影响力三个方面。

关于下一步追赶国际巨头的方向,高光勇认为有两个——品牌影响力和工艺细节,他表示两个方向的追赶都需要时间,需要长期沉淀,但是国内也有追赶的后发优势,可以站在国外品牌的肩上。

戴振华认为国产品牌与国际跨国巨头之间的差距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规模,营销网络、技术工艺的积累,以及整个研发体系和研发管理思路等。

“我们在局部领域已经赶上来了,看到了一条缩短与国际巨头差距的路,再有5-10年时间的积累,应该可以明显缩小差距。”戴振华表示,目前迈瑞医疗已经控股惠泰医疗,惠泰医疗对未来5年后的业务有信心。

在核心零部件领域,顾铁介绍,奕瑞科技的平板探测器已经走到了世界最前列,不管是产品的技术、质量、产能各个方面,都是国际领先的。

“在CT探测器领域,实际上我们也是在追赶,像GOS硫氧化钆、闪烁体陶瓷这些材料原来处于‘卡脖子’困境,被日本日立、东芝等海外企业垄断。”顾铁表示经过多年努力,奕瑞科技解决了材料问题,也跟联影医疗达成了合作。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球管核心零部件领域仍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高端CT球管。顾铁表示,联影医疗与奕瑞科技都在朝这一方向努力,希望能填补国内空白,解决供应问题。

薛敏肯定了国际友商品牌力之强大和运营体系之健全,同时对迎接挑战也充满信心。

“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拓展国际市场时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提升创新水平和加快创新速度,加上市场运作能力不断加强,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用5-10年的时间进入世界一流梯队的。”薛敏再次强调了自信和坚持走创新道路的重要性。

国家政策带来哪些新机会?

近年来,“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政策出台。

国家在推出一系列鼓励医疗设备创新发展的相关的政策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区域均衡布局以及设备的更新。

“以往血透在二级以上医院才能治疗,现在已经下沉到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而重症治疗设备CRRT向下纵深推进到了县级医院和一些专科医院。”高光勇认为,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利于推动国产医疗设备的快速发展和高增长,对零部件厂商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

“总体来看,设备更新政策会让整个行业市场规模在未来三年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我们也在积极整合一些设备更新计划参与其中。”薛敏表示。

“以往平板是从海外进口的,一个可能几十万元,基本装在一些大医院、三甲医院。”顾铁认为奕瑞科技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受益于国家的政策,目前在DR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70%,“一方面我们开发了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策要求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装机。这样一来,量就扩充了很多。”

“‘以旧换新’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方向。原来普放的DR是一个静态的平板,我们可以换成一个动态的,做一些透视这样的新临床应用,对一些医院来说可能会有一些新需求。”顾铁认为,近几年的政策对零部件厂商来说机会大增。

东方证券研究所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 伍云飞

伍云飞总结,国家政策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重点可能会不一样,从分级诊疗,到医联体,再到县级医院建设等,每一波政策都会带来一些新的想象空间。

出海是打开“天花板”最优解?

随着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产品及服务出海大势所趋。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出海进程加速。

事实上,海外是占据全球近8成份额的超级大市场。

薛敏表示医疗设备行业全球市场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中国市场目前占全球市场份额还不到25%,将近80%的市场在海外;其二是国际巨头在海外市场是非常强大的,他们的品牌影响力是上百年历史积累下来的,具备很完善的营销体系、售后服务体系、科研合作体系。

在医疗器械领域,政府通过提供出口退税、贷款优惠等政策措施,为企业出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内已陆续涌现出数个成功的药械企业通过自有品牌成功扩张出海的案例,这些企业分别走出了各有特色的出海路径。

薛敏介绍,联影医疗拓展国际市场的战略是“高举高打”。他表示,必须要有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好的维修服务体系,才能够真的做到“高举高打”。开始布局国际市场时,联影医疗是以高端产品,尤其以独有的产品来开拓市场,建立品牌。

戴振华认同薛敏的观点,他认为要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必选项,而国际贸易必须要追求品牌。

戴振华表示,惠泰医疗的出海路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渠道进行销售;现在进入第二阶段,在当地找销售、建子公司;两三年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到国外把产业建立起来。

“一是通过销售网络的布局,二是通过海外工厂,未来还会建设海外的研发中心,来打开海外局面。”顾铁介绍了奕瑞的出海策略,表示坚持大客户的战略,在国内与联影、东软等企业合作,在海外与GE、西门子等企业合作,把产品带到海外市场。

山外山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该公司境外收入增长率高达91.65%。高光勇总结,山外山在产品的性能、价格、服务上是“三位一体”的,再加上长时间的专注聚焦沉淀,才迎来了超过90%的海外高增长。

“中国企业唯一破局的方式是整合并利用中国完整的工业供应链体系。中国市场大,应用场景多,通过技术创新,借助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高性价比优势和成本优势,破局海外市场。”高光勇分享了海外业务高增长的经验。

对未来10年充满期待底气何在?

业内普遍认为,过去的十年,多数医疗装备公司都度过了高速发展的十年,在各自领域形成了较大突破,未来10年,该行业又即将迎来新的“黄金十年”。这背后有何底气?

“过去十年是我国高端医疗装备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薛敏非常看好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行业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表示中国高端医疗装备的发展趋势仍会高速、高效发展,也会有不少企业利用自己的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来拓展国际市场。

薛敏认为,后发优势是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之一。

“尤其最近一些新技术的爆发,比如AI大模型、芯片技术、材料技术等,所有行业都会因为这些技术的爆发而发生变革。医疗装备领域更是如此,我们不仅要继续追赶,同时还要关注未来技术的发展。”薛敏强调,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公司不能在新技术浪潮下被甩下。

“国际上,心血管市场也很大。”戴振华对未来十年同样充满期待,惠泰要做的就是把产品做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工业影像这一领域,日本基恩士公司是巨头,是‘幕后英雄’,给很多厂家提供装备或者部件,奕瑞也希望成为像基恩士一样的‘幕后英雄’。”顾铁表示,会坚持To B模式,希望能成为全球核心部件龙头企业。

高光勇表示,山外山近几年一般都以50%左右的增速在高增长,随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推进,以及耗材与设备的共进,山外山将会持续高增长。

“科技创新是我们超越竞争对手,超越跨国公司的一个重要武器。科技创新会让山外山走向世界,是山外山成为全球一流品牌最核心的武器。”高光勇如是表示。 (央广资本眼)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有哪些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

(一)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

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质量升级。

1.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加强类人智能、自然交互与虚拟现实、微电子与光电子等技术研究,推动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和综合应用,加大集成电路、工业控制等自主软硬件产品和网络安全技术攻关和推广力度,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2.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等技术,加快网络化制造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对传统制造业全面进行绿色改造,由粗放型制造向集约型制造转变。加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和试验平台建设,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共性关键技术水平。发展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核电、高铁、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特高压输变电等高端装备和产品。

3.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实现种业自主为核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人多地少水缺的瓶颈约束,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系统加强动植物育种和高端农业装备研发,大面积推广粮食丰产、中低产田改造等技术,深入开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肥料等技术研发,开发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养殖技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推广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治的低成本技术和模式,发展全产业链食品安全保障技术、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和安全溯源技术,建设安全环境、清洁生产、生态储运全覆盖的食品安全技术体系。推动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向全链条增值和品牌化发展转型。

4.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推动能源应用向清洁、低碳转型。突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瓶颈,开发深海深地等复杂条件下的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技术,开展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综合技术示范。加快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及大规模应用,攻克大规模供需互动、储能和并网关键技术。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新产品,加快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技术的研发应用。

5.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采用系统化的技术方案和产业化路径,发展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与产业。建立大气重污染天气预警分析技术体系,发展高精度监控预测技术。建立现代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开展地球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发展绿色再制造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立城镇生活废品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技术体系。完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加强水、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环境检测与环境应急技术研发应用,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6.发展海洋和空间先进适用技术,培育海洋经济和空间经济。开发海洋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适用技术,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构建立体同步的海洋观测体系,推进我国海洋战略实施和蓝色经济发展。大力提升空间进入、利用的技术能力,完善空间基础设施,推进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导航和位置服务等技术开发应用,完善卫星应用创新链和产业链。

7.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依靠新技术和管理创新支撑新型城镇化、现代城市发展和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方法和手段,加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进程,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发展交通、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等领域关键技术大规模应用。加强重大灾害、公共安全等应急避险领域重大技术和产品攻关。

8.发展先进有效、安全便捷的健康技术,应对重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挑战。促进生命科学、中西医药、生物工程等多领域技术融合,提升重大疾病防控、公共卫生、生殖健康等技术保障能力。研发创新药物、新型疫苗、先进医疗装备和生物治疗技术。推进中华传统医药现代化。促进组学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发展精准医学,研发遗传基因和慢性病易感基因筛查技术,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诊疗技术水平。开发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技术,推进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养老等社会服务网络化、定制化,发展一体化健康服务新模式,显著提高人口健康保障能力,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

9.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驱动经济形态高级化。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拓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网络教育等新兴服务业,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

10.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创造新就业。高度关注可能引起现有投资、人才、技术、产业、规则“归零”的颠覆性技术,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力争实现“弯道超车”。开发移动互联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空天技术,推动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发展,重视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技术对生命科学、生物育种、工业生物领域的深刻影响,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发挥纳米、石墨烯等技术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

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探索目标相结合,加强对关系全局的科学问题研究部署,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支撑产业变革和保障国家安全。

1.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围绕涉及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加大对空间、海洋、网络、核、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攻关力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明确阶段性目标,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加快重点突破,为产业技术进步积累原创资源。

2.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面向科学前沿加强原始创新,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提升我国对人类科学探索的贡献。围绕支撑重大技术突破,推进变革性研究,在新思想、新发现、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上积极进取,强化源头储备。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重视支持一批非共识项目,培育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

3.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适应大科学时代创新活动的特点,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突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大型共用实验装置、数据资源、生物资源、知识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研发高端科研仪器设备,提高科研装备自给水平。建设超算中心和云计算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先进信息网络支撑体系。

(三)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1.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东部地区注重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全面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中西部地区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柔性汇聚创新资源,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在重点领域实现创新牵引,培育壮大区域特色经济和新兴产业。

2.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推动区域间共同设计创新议题、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联合组织技术攻关。提升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统筹和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北京、上海等优势地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3.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布局,推进国家高新区按照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的方向转型升级,开展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增长极,增强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

(四)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

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发挥国防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1.健全宏观统筹机制。遵循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规律,构建统一领导、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的军民融合管理体制,统筹协调军民科技战略规划、方针政策、资源条件、成果应用,推动军民科技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2.开展军民协同创新。建立军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务形成机制,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应用等创新链一体化设计,构建军民共用技术项目联合论证和实施模式,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军民科技创新体系。

3.推进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推进军民基础共性技术一体化、基础原材料和零部件通用化。推进海洋、太空、网络等新型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开展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和整合,推动军民标准双向转化,促进军民标准体系融合。统筹军民共用重大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双向开放、信息交互、资源共享。

4.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推动先进民用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健全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完善国防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引导国防科技成果加速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放宽国防科技领域市场准入,扩大军品研发和服务市场的开放竞争,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完善军民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管制机制。

(五)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

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

1.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引导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力争有一批企业进入全球百强创新型企业。

2.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引导大学加强基础研究和追求学术卓越,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建立创新能力评估基础上的绩效拨款制度,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创新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3.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明晰科研院所功能定位,增强在基础前沿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符合创新规律、体现领域特色、实施分类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围绕国家重大任务,有效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建设综合性、高水平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基地,在若干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世界级科学研究中心。

4.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市场化运作,发展多种形式的先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

5.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发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创业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服务。完善全国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发展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职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畅通技术转移通道。

(六)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

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面向2020年,继续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油气田、核电站、水污染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

面向2030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快启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项目,在量子通信、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和新能源、脑科学、健康医疗等领域,充分论证,把准方向,明确重点,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面向2020年的重大专项与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并根据国际科技发展的新进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及时进行滚动调整和优化。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持久发力,久久为功,加快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开发重大战略性产品,在国家战略优先领域率先实现跨越。

(七)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对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倡导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各行各业大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和吸引政策,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让各类主体、不同岗位的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

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树立创新光荣、创新致富的社会导向,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新型企业家,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

(八)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创客经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l.发展众创空间。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建设多种形式的孵化机构,构建“孵化+创投”的创业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共享空间,降低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

2.孵化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适应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组织新特征,推动分布式、网络化的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社会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让大批创新活力旺盛的小微企业不断涌现。

3.鼓励人人创新。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品牌性创客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业。支持企业员工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

新兴产业股是什么股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新材料、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 1、新能源,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 主要是指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 2、节能环保,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3、电动汽车,主要是指以新能源带动的发动机运行新型汽车产业。 4、新医药,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 目前主要是在干细胞研究方面的再生医学的发展。 5、新材料,主要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 6、生物育种,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实现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和猪、牛、羊等主要牲畜的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7、信息产业,以后的发展方向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结合,就是传感网在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

当今新材料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世界材料产业的产值以每年约30%的速度增长,化工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新能源成了研究最活跃、发展最快、最为投资者所看好的新材料领域,材料创新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化工新材料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低碳经济领域新兴产业之一,根据《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化工新材料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石油和化工“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2015年;国内高端化工新材料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到10年左右,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化工新材料发展重点包括:特种合成橡胶、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氟硅材料、可降解材料、功能性膜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等领域。 国内化工新材料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进口量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在56%左右,其中新领域的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仅为52%,工程塑料和特种橡胶自给率仅为35%和30%。 化工新材料产品都会经历产品毛利率波动和进口替代率不断上升的过程。 在化工新材料进口替代过程中,多数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不突出,部分产品供不应求,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产能扩张即能获得与投资成正比的利润,多数企业能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高壁垒带来高的回报,尖端化工新材料产品毛利率在70%以上,远远超过大宗化学品15%左右的行业平均利润。 超导材料有些材料当温度下降至某一临界温度时,其电阻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具有这种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超导体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当电阻消失时,磁感应线将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 一般金属(例如:铜)的电阻率随温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小,当温度接近于0K时,其电阻达到某一值。 而1919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用液氦冷却水银,当温度下降到4.2K(即-269℃)时,发现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超导电性和抗磁性是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性。 使超导体电阻为零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TC)。 超导材料研究的难题是突破“温度障碍”,即寻找高温超导材料。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3360.html
收盘 接下来行情这样走 一个细节!A股
华为不可能超越台积电 台积电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