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现代人的伪需求 微信体积13年膨胀575倍 马上评

app 马上评

最近,网上一个热搜话题引发了很多讨论。有博主发现,微信在2011年刚发布的时候,安装包只有457KB,而到了13年后的今天,安装包达到了257MB,“膨胀”了约575倍。

虽然相比动辄上百GB的手机内存空间,安装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看到微信在手机上实际所占据的空间,很多人可能会大吃一惊。各种缓存、聊天记录和文件,加起来几十个GB都属常见。如果说微信自身的“膨胀”,用户是无能为力,但是聊天记录等等,用户其实是可以自行删除的。可是,很多人恐怕宁愿换内存更大的手机,也不愿轻易删除微信里的那些对话、图片、视频。

手机

这种“膨胀”不只是体现在微信,曾有机构2017年发布调研报告,当时国内手机平均安装的APP数量已经达到了50个以上,2020年增加到70个,现在恐怕又远不止这个数。看着我们手机屏幕上密密麻麻的APP图标,真的去数一数高频使用的,大概率不会超过十个,有的APP一年可能也就能用个一两次,可是多数人宁愿留着,也不愿意索性删除,等真的需要时再下载。

这可能就是属于现代人的困境,一面感慨如微信这样的APP在极速“膨胀”,一面自己也在容忍甚至助长这样的“膨胀”。就手机空间这件事来说,之所以有这样普遍的困境,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手机行业的飞速发展。因为大容量的手机价格变得越来越亲民,所以人们就可以对存储在手机里的信息格外包容,甚至明知是“废品”也懒得删除。如果我们普遍只能买得起8GB的手机,那么微信和各种APP,只怕迅速就能完成“缩水”。

微信体积13年膨胀575倍 安装包

看起来,“膨胀”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手机空间的增加,给了人们更大的选择空间,可是如果我们扪心自问,微信和各种APP“膨胀”之后,我们的“获得感”有没有相应的增加呢?使用256G手机的我们,有没有比使用8GB手机的我们,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多的幸福感?如果这些手机APP以及功能的增加,并没有转化为我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提升,那其中是不是存在很多的“伪需求”?

据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走在大街上,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感慨: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千百年来,人们乐于传诵这个故事,当然不能简单理解为这是在鼓吹反商业,而是一种提醒或者说自省——要常问问我们自己最核心的需要是什么。不要以为这只是迂腐,其实这种思维,在开发新产品、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也同样适用。如果不能抓住核心需要、关键问题,就很有可能制造冗余,或者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制造一个新问题。

很多时候,多未必就是好。正如微信,这款国民应用自诞生以来,最受赞誉的一点就是它的简单和克制。想想看,如果很多APP自持拥有庞大用户且应用免费,动不动就加个商业推送,动不动就增加一点新功能、新应用,虽然短期可以获得巨大收益,但长期看恐怕早就被用户抛弃了。

这可能也是微信“膨胀”更容易引发争议的原因,相比最初,如今的微信确实也变得更复杂、更“多”了。而这样的“膨胀”是不是必要,不仅是留给微信的技术性难题,更是留给每个现代人的重要生活课题——我们是否也总是在渴求许多并非必要的“获得感”,而且永远不能得到满足?


以下哪一种不是关于货币起源的唯心论解释

伪需求

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观察问题,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破解了货币之谜。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交换发展和与之伴随的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历史角度看,交换发展的过程可以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 价值形式经历了从“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这么一个历史沿革。 从这一发展过程应该看出:首先,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 是随着商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的。 其次,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发明、人们协商或法律规定的结果。 再次,货币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货币自身的发展主要有两条源流:一条是货币形式的演变;一条是货币职能的发展。 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几个阶段。 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 这一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一般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 贝壳、布帛、牛羊等,都充当过货币。 实物货币之所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退出货币历史舞台,根本原因在于实物货币具有难以消除的缺陷。 它们或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或质地不匀、难以分割;或容易腐烂、不易储存;或大小不一,难于比较。 随着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实物货币被金属货币所替代也就不足为奇。 2、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 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自然是金属货币广泛使用的物质前提。 金属货币所具有的价值稳定、易于分割、便于储藏等优点,确非实物货币所能比拟。 3、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转化。 信用货币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 早期的商业票据、纸币、银行券都是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最初可以兑现为金属货币,逐渐过渡到部分兑现和不能兑现。 信用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滥发而多次发生通货膨胀,在破坏兑现性的同时也促进了信用货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遂独占了货币历史舞台。 4、货币的现在与未来——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发展和金融业技术创新的结果,是以电子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为基础的,也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不断演化的表现,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货币发展的未来。 三、关于货币本质的理解货币的本质究竟怎么理解?可以说自货币产生以后人们对它的探索就没有中断过。 在西方,早期影响较大的有两种学说,即货币金属说和货币名目说。 如前所述,不同的学说虽有其合理内涵,但都没能在科学、全面的基础上概括货币,从而导致在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着“货币拜物教”。 在这里,我们提请同学们注意:首先,对于货币本质的认识,对于不同货币本质学说的理解,应最终统一于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 马克思第一个科学地从多角度定义货币。 如从货币本质出发,把货币定义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货币的形式出发,把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从价值角度认为“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从生产关系出发,揭示了“货币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可以全面的认识货币。 其次,从货币起源和逻辑分析层面来把握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是马克思从考察价值形式发展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深刻揭示了货币和商品世界的对应关系。 但货币毕竟是不断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目前还在继续。 尤其是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不断变化的只是货币的外在形式,并不改变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均衡关系。

手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手机让生活更加便捷:自从有了手机以后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捷,生活中一些琐琐碎碎的东西都可以在手机上快速的完成,可以省去很多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手机能记录生活:现在的手机里面有非常多的功能,也非常的实用,比如说,手机的记事本功能,就已经可以替代纸质的笔记本。 而且,手机的拍照功能更也是优化的越来越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可以记录下来的。 手机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用手机可以更加便捷的和朋友,亲人聊天,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原来想要取得联系还需要写信,打电话,现在直接用手机聊天就可以了。 手机会影响身心健康: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存在一种好奇的心理,有兴趣的东西都想了解一下,如果青少年利用手机查看或者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就会对他们不利了。 扩展资料:手机这个概念早在40年代就出现了。 当时是美国最大的通讯公司贝尔实验室开始试制的。 1940年,贝尔实验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谓的移动通讯电话。 但是,由于体积太大,研究人员只能把它放在实验室的架子上。 1973年4月,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员“马丁·库帕”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 当库帕打世界第一通移动电话时,他可以使用任意的电磁频段。 事实上,第一代模拟手机就是靠频率的不同来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区别不同用户的不同手机。 第二代手机——GSM系统则是靠极其微小的时差来区分用户。 到了今天,频率资源已明显不足,手机用户也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

我想知道:南京内十三、外十八城门的历史典故

南京老城门“里十三外十八”现多已名存实亡 -------------------------------------------------------------------------------- 新华报业网讯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 骑大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 ”很多人小时候都曾吟过这段童谣。 昨天开通的“讨论老城门”热线,勾起了许多老辈南京人对童年的回忆。 74岁的王国均老人昨天一天到报社来了两趟,为记者一一数出“里十三、外十八”道城门。 老城门“里十三外十八”昨天,原建邺地方志主编胡季华给快报发来一份传真介绍,南京现存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 明代南京都城,由宫城、皇城、京城、城郭四圈城垣组成,城门“内十三外十八”,内城城墙33公里,外郭城墙长达60公里。 “里十三”指的是13道京城城门,都与市内大街贯连:城东设朝阳门(今中山门);城南设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城西设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清凉门(又称清江门)、怀远门(今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城北设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 “外十八”指城郭的城门,分别为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双桥门、栅栏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 老城门多为“名存实亡”“六百多年来,南京的城门不断在变化。 ‘内十三’当中,城门名称几乎都改了,只有‘通济门’保留至今。 ”原省地方志副审编吕武进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此外,南京内城门已经发展到24道门了。 自清末开始,又陆续增开了11道城门:1908年开草场门;1909年开丰润门;1913年开海陵门;1929年开武定门;1931年开汉中门、中央门、小北门;1934年开新民门;1935年开雨花门;1952年开解放门;1992年开集庆门。 南京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衣志强表示,明朝所开的城门今仅存聚宝(中华门)、石城(今汉西门)、神策(今和平门)、清凉四门。 至于外城墙和“外十八”城门,早已“名存实亡”了,只留下原城门名称当作地名了,其中只改了一处,把“姚坊门”改为“尧化门”。 他说,其实外城门的所指方位一直令后人搞不清,比如大小驯象门,大概是在安德门与江东门之间,具体位置就不知道了。 而外城门的消失,也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是保养维修问题,因为只有城门和部分城墙用砖砌成。 再加上明朝中后期迁都后,南京城墙的防御功能减弱,外城墙不被重视。 城墙不在了,城门自然也就没了。 (来源:现代快报/作者:项凤华)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4526.html
100平北欧风复式 楼梯巧妙设计 阳台变厨房 惊艳功能大提升
成都西盛投资集团发行8亿人民币高级债券 息票率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