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调查 2024年美国政治两级分化比2020年严重 透视

透视 大选

中国日报网6日电 彭博社5日报道,一份最新报告显示,由于两极分化加剧以及诸如前总统特朗普重罪定罪之类打破常规的事件,使美国2024年大选成为企业近年面临最具挑战性的美国政治环境。

无党派智库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和斯特普托律师事务所(Steptoe LLP)进行的调查显示,59%的企业高管表示,当前情况比2020年大选季更糟糕,2020年大选季全球疫情对经济造成损害,种族关系动荡不安。他们调查了96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游说人员和法务人员。

难决胜负的选举可能会颠覆法律法规,加大企业制定长期规划的难度。企业还不得不应对共和党和民主党领导的州发布相互冲突的法规和命令。

全国范围内的过度党派纷争在多个方面威胁着企业。它们必须驾驭因政治和文化问题而支离破碎的消费者市场。调查显示,这种风险导致60%的公司在选择社会和政治议题时更加挑剔。

美国 选季

决策者中的极端主义和两极分化被71%的受访者视为各行业企业面临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而选民分歧严重以60%的比例位居第二。

动荡的第三大来源来自内部。48%的高管认为,员工对公司政治和社会行为的审查带来充满挑战的环境。员工们越来越多地把自己的政治信念带进办公室,期望雇主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表明立场。调查发现,一些员工会对相反观点不屑一顾,或者如果决策不符合其政治立场,他们就会拒绝接受决策的合法性。


全球供应链的全球供应链的趋势和影响

中国日报网

全球供应链涉及到运输和仓储等主要物流环节和基本业务的全球化,采购、外包、供应链流程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影响,从主要发达国家,到南美、非洲、中东、亚洲等新兴物流市场,还涉及全球供应链安全的挑战、全球供应链的速度、敏捷性与成本效益优化等领域。 自2005年以来,全球化在物流和供应链领域的影响日趋明显。 全球供应链涉及到运输和仓储等主要物流环节和基本业务的全球化,采购、外包、供应链流程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影响,从主要发达国家,到南美、非洲、中东、亚洲等新兴物流市场,还涉及全球供应链安全的挑战、全球供应链的速度、敏捷性与成本效益优化等领域。 供应链全球化影响已经深入到企业商业活动的方方面面。 王国文说,供应链全球化的趋势和影响在以下两个方面值得中国物流界的重视:一是物流外包已经发展到供应链管理流程的全球化外包。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所有物流活动和商业活动的集成。 随着运输时效、信息技术的开展,运输、仓储等主要物流活动的全球化已经开始了很长时间,全球采购、全球配送等物流环节近年来的全球化趋势明显,而供应链商业过程,如制造、研发、 IT、客户服务近年来外包发展迅速,供应链商业流程外包增加了企业的价值增值能力。 领先的全球化物流服务供应商,已经从提供全球物流服务,向提供全球供应链服务转化。 仅仅具备资产和物流服务能力已经不能满足跨国企业的要求。 物流企业要具备供应链管理技术,从提供物流能力,转化到提供知识管理服务的层面,其中涉及到供应链战略、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链流程再造和优化,为生产企业提供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锐得和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全球供应链合作,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供应链全球化的趋势表明,物流企业的能力,必须从提供以资产为基础的物流服务,向提供以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完整的供应链服务转型,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是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战略在不同的国家侧重点不同。 跨国公司在实施供应链全球化战略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家所考量的因素和重点不同,给中国如何更好地承接全球供应链外包提供了借鉴。 中国和印度是供应链流程全球外包的两个主要承接地,但两国的优势和承接外包的主要商业流程不同,跨国公司所考虑的侧重点也明显不同。 中国在承接制造业外包方面有明显优势,印度在承接完整的供应链外包、承接IT外包和离岸业务外包方面有明显优势。 而当跨国公司考虑供应链流程外包的时候,认为外包到中国要考虑到过热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风险、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政府的政策和规则的影响等方面因素。 在物流和供应链方面,跨国公司担心的是中国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过程中,沿海地区的 港口 和物流枢纽与内地的连接度不足,而增加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 供应链管理技术应用四大重点精益供应链、闭环供应链、6西格玛、供应链流程标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等管理技术,正在提高企业的绩效。 自2005年全球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以来,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影响日趋广泛深入。 新的管理技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精益供应链、闭环供应链、6西格玛、供应链流程标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等管理技术,正在提高企业的绩效。 王国文说,供应链管理技术应用的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设计。 供应链设计是企业核心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 好的供应链设计,能够使企业获得供应链竞争优势,优化成本和服务。 作为供应链流程的首要环节,供应链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供应链设计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但也同样要求重视企业间的合作和供应链协同。 企业间的联合,必须能够冲破部门的限制,从而保持供应链伙伴之间的战略一致性。 供应链合作。 供应链上独立企业间的横向合作可以改进服务水平,减少成本,为资本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协同战略,可以实现链上企业同时获得价值增值的能力,创造更多的经济增加值(EVA)。 供应链与客户服务。 客户满意度对企业增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提供卓越的客户服务的关键是要有强大、高效供应链的支持。 满足客户需求需要创新、灵活的工作流程以及供应链的支持。 优秀企业在实践中能让供应链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可持续的供应链。 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研究2020年的供应链管理。 MIT的研究认为,影响2020年供应链管理的假设条件和可能的宏观因素,包括石油冲击、绿色法规、国际贸易、全球贸易和亚洲经济增长等。 其中,建立对环境负责的供应链,是保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高管

新世纪战略管理面临的挑战有哪几方面

主要有以下6点: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革新二、公司的劳动力市场形象三、组织结构的变化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五、政府更多地介入人力资源实践六、自由主义和价值多元化由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我们明白了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宏观的政策对人力资源开发效果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但是,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只是提高了人力资本的存量,其对于经济绩效的影响还要取决于如何盘活这种存量,即如何对人力资源在微观层次进行有效配置。 这涉及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 面对汹涌而来的新世纪大潮,企业将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人力资源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革新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模式两大类。 西方模式注重外部市场,人员流动性大,薪资报酬较刚性;东方模式注重内在修为,比如注重员工教育、培养和团队参与管理等。 在历史上两种模式都曾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后来又被证明二者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那么未来一段时间,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对企业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有较大帮助呢?可以预见,由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经济全球化加剧,国际市场竞争将前所未有地激烈。 市场的多变要求企业能迅速做出反应,因此,东方模式必须做出根本性变革以适应竞争加剧的市场;另一个方面,处于高度激烈竞争和情况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的企业,如果不高度分权,势必对市场反应迟钝,坐失无限商机。 而高度分权的前提必须是以员工良好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素养、高度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作为保证。 从此一角度,西方的模式并不能因袭,而必须象日本企业那样,注重吸收工人参与管理,保障员工在企业的利益,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公司的劳动力市场形象 公司的无形资产除了企业商誉和产品品牌以外,公司在劳动力市场的良好形象也可以对企业形象做出贡献,但我们这里的形象指的不是公司给顾客的形象,而是公司给雇员以及潜在雇员的形象。 无疑,良好的形象可以使企业具备更强的凝聚力和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更容易招揽到优秀的人才。 就人力资源竞争能力而言,取决于公司对招聘人员和现有雇员的吸引力、市场上有多少人是该公司潜在的劳动力供给者、公司所能付出的劳动力成本与现有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匹配程度三个因素。 如果一个雇员发现,公司的工资报酬、上班地点、组织气氛、升迁机会、工作安全性和工作条件都比其他公司有吸引力,那么素质相对较高的新雇员就会到来而老雇员也乐意继续干下去。 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之后,这些因素将综合起来,形成公司的劳动力市场形象。 当然,良好的形象对公司是资产,而不好的形象对公司则是一种负债。 比如,如果一家公司形成了定期会有裁员的形象的话,那么当它与其他公司竞争雇员,尤其是争夺供应相对短缺的雇员时,就会遇到麻烦。 所以,对于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树立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形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 事实上,很多的企业可能忽视了这一点。 要知道,“商誉”是一种易碎的商品,劳动力市场形象也是一种易碎的商品。 三、组织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是以直线制为代表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公司越大就会造成越多的职能层级,过多的层级把不同阶层的雇员分割开来,并造成诸如机构臃肿、官僚作风、效率低下等等弊端,从而带来非常高的组织运作成本。 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缩短信息传递、提高组织运作绩效提供了技术通道,精简组织机构、减少职能层级成为可能,于是,组织出现了扁平化趋势。 其实扁平化并非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趋势,它只是20世纪90年代的趋势罢了。 有人提出,现代的组织完全可能出现完全扁平化或无限扁平化。 比如,通过网络来实现的办公自动化,可是使任何阶层和部门的雇员都可以直接联系,从而使组织的信息通道不仅只有纵向和横向两维,它扩展到很多维直至无限维。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偏颇性。 首先,如果单纯从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深度及广度上来看,信息技术无疑可以做到“沟通无界限”, 但同样可能使人陷入呈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海洋中无所适从,也可能因过度追求沟通的和谐度而造成决策的迟迟不决,反而影响工作效率。 其次,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只是使整个经营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全部。 也就是说,组织扁平化可能造就成功的企业,而企业成功的因素却不止组织扁平化一个。 最后,扁平化的组织对于人才本身也是一种挑战,在这种新型的组织模式里,其成员的专业技能、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存量无法与组织扁平化的趋势相匹配的话,片面追求新趋势只会让企业付出更多的劳动力成本。 互联网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通过网络合作成为可能,虚拟的组织出现了。 这种组织可能为某个项目或主题而建立,也可以在以后解散。 这种组织实际上已经有别于传统组织的形态,变成一个职能明确但阶层和界限相对模糊的团队。 在虚拟组织内部,信息的流通是多维、快速,高效的,其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的、群组化的、时段化的。 组织结构的这些趋势有望降低组织的交易成本,增进信息流动的效率。 但也要求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改造,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企业必须树立一种观念,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良好和适应现代化经济的组织必然是高度信息化武装起来的组织。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挡,企业的经营管理全球化也初露端倪。 经营管理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是: ● 越来越多的国际并购组建了更多的全球企业●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展海外业务形成跨国公司●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使任何一个上网的企业面临的都是全球市场。 对于跨国的或全球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法律、政治因素而言,企业必须对当地所处的政治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包括对劳工组织的角色和特点的考察;对当地进行就业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调查也是必须的,否则,企业可能会背上劳动力市场歧视或者侵犯雇员利益的罪名,而劳资纠纷和争议不仅带来高额的诉讼费用,也可能严重损害到公司的劳动力市场形象;就文化因素而言,要进行文化整合工作。 文化有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而国家文化也并不仅仅存在于国家之间,也会存在于国家内部不同的地区,这是必须尊重的一个现实。 对员工的激励也会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和东方强调集体主义之间,肯定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对经济因素而言,必须明白,跨国公司的获利常常取决于劳动力价格、货币波动情况以及政府在收入转移方面采取的政策。 如何获取“物美价廉”的劳动力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 比如,公司必须权衡是招聘本国人、当地人还是第三国人来从事公司的工作,以在公司的收益及劳动力成本之间取得合理的均衡。 五、政府更多地介入人力资源实践 近年来,各国对劳动力市场立法都加强了,政府更多地介入劳动关系的各个领域。 为了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政府制定出更多的政策需要企业遵守和执行。 公司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做出相应调整。 政府的介入为保护劳动者权益提供了强大的背景力量。 象中国这样的国家,政府更是承担了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职责。 近些年劳动立法工作明显进步,同时劳动争议也上升了。 这意味着雇主和雇员双方调节彼此关系的交易成本上升了。 为了降低过大的交易成本,公司聘请精通政府劳动政策和劳动法律的专业人士来管理人力资源或充当劳动法律顾问是有必要的。 近两年许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紧俏与企业对此的认识不无关系。 为了鼓励某一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政府常常会在企业引进人才上给予宽松的政策,比如允许把为引进人才的超额支付计入公司的生产成本等。 这意味着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六、自由主义和价值多元化 在当今这个知识普及化的时代里,知识不再是知识分子的垄断品。 社会成员的学历普遍提高,企业内高学历的员工并不喜欢“当徒弟”。 传统的由师傅“手把手教”的方式不再受到欢迎,年轻的一代更喜欢具有一定风险的自我成长方式。 自我成长的方式比以往更强调个人价值,是一种典型的个人主义。 所谓人性化的管理,就是管理必须在不违背公司整体利益的原则下去适应员工作为个体的某些个性特征,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提供更友好的接触面。 当然,个人主义的时代是拒绝“样板”的时代,评选一两个先进人物所起到的带动作用与原来相比大为削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个人成就被组织认可,而组织的承认有助于他们更进一步大胆创新,创造更为出色的个人业绩。 个人主义也导致价值观多元化。 过去可能相隔30年的人还具有相同的思想,而现在相隔不足5年的员工其思想也大不相同了。 没有什么观念可以称为是权威的或统一的。 就是相同年龄的人,其需求也千差万别,思想五花八门,价值观格格不入。 所有这些因素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将着重体现在员工培训和激励上面。 比如拒绝“样板”意味着如何培养员工的创造力是一个重要课题;价值观多元化意味着教育和培训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方法。 传统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政策、法律的理解,现在,企业也许更应重视员工解决问题、集体活动、交涉联系、领导指挥等能力和主动精神的培养。 自由主义和价值多元化也意味着,为了对每一个个体进行最大的激励,管理者有必要进行灵活的考虑和处理。 比如,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对于一个有两个孩子且靠全日制工作维持生活的母亲,激励她工作的动力,与一个单身且从事兼职工作的年轻人和为了补充养老金而工作的老员工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经济导报:请问目前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情况如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杨丹辉:目前,美国温室气体排放进入较为平缓的阶段,其减排技术更加成熟,具备了调整减排目标和策略的条件。 总结起来,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首先,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波动下降的态势。 根据2012年美国环保部发布的《美国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清单:1990-2010年》(2012年),不计入LULUCF,201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865.5TgCO2-e,比1990年上升11.0%,年均上升0.5%。 其中,1990~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增长15.0%,2000~2010年下降2.54%。 2009年,美国排放量同比下降6.13%,为199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萎缩和经济衰退是导致2009年美国排放大幅下降的直接原因。 在经历了2008年和2009年的短暂回调后,随着经济复苏,201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反弹,同比回升幅度为3.35%,但仍比2007年的水平显著下降5.81%。 其次,美国能源和交通减排压力较大。 能源同样是美国最大的排放源,2010年,能源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达5949.7TgCO2Eq,占美国排放总 量 的 比 重 达 到 86.7%。 1990~2010年,能源部门排放增长662.1TgCO2Eq,上升幅度为12.5%。 居第二位的排放源是农业部门,排放增长45.0TgCO2Eq(+11.3%),这两个部门排放上升幅度均高出同期排放总量的增幅。 相比之下,工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的减排有一定进展。 同期美国工业过程排放仅增加0.6%,而废弃物排放则大幅下降了21.0%,是这一时期美国唯一下降的排放源;工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4.72%和2.52%降至2010年的4.59和1.93%。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的排放反弹中,美国工业过程排放的回升势头尤为明显。 2010年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比2009年上升12.0%,远超排放总量的反弹幅度。 尽管这一回升势头能否长期持续还有待观察,但这一方面说明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冲击较大,导致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波动加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后危机时期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加快、制造业投资回流的态势。 另外,按照美国环保部的划分标准,电力和交通部门占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六成以上。 2010年,这两个部门排放占比分别为33.6%和26.6%,排放量分别比1990年上升23.6%和18.3%,电力和交通对这一时期美国排放总量上升的贡献度合计高达148.0%。 工业部门排放居第三位,同时也是过去20年中美国唯一排放总量下降的经济部门,2010年分别比1990年和2005年下降10.5%和3.6%,排放占比由1990年的25.3%降至20.4%。 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升级、能源转换以及能效提高是美国工业部门实现减排的主要动因。 美应对气候变化:加大研发力度,开发页岩气 中国经济导报:请问目前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有哪些? 杨丹辉:近年来,金融危机以及页岩气规模化开采使美国温室气体总量减排难度有所下降,美国应对气候变化也随之出现新的动向。 总结起来有以下两点: 首先,美国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发的投入力度。 相比进展迟缓的气候及新能源法案,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方面却投入了大量力量。 由于制度建设长期滞后于欧盟,当美国尚未完全准备好或不足以在全球气候应对方面担当领导地位之时,势必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采取消极拖延策略以换取其在研究创新方面所必需的时间。 一旦核心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美国则势必要调整其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并对其他国家施加更大的谈判压力。 其次,页岩气大规模开发对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景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以页岩气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技术成熟、进入量产阶段是美国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关键技术的突破使美国页岩气已具备商业化开采能力,产量急剧扩大。 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达1379亿立方米,占其天然气总产量比重由2006年的1%大幅上升到23%,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 到204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将占其天然气总产量的40%以上。 随着页岩气产量快速增长,美国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 天然气价格持续走低使美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天然气替代煤炭导致发电用能的成本下降,排放减少。 同时,美国石油巨头纷纷加入页岩气资源的争夺,并开始将液化天然气纳入汽车燃料的销售网络。 随着价格进一步下降,美国货车开始使用液化天然气作燃料,陆路交通部门也将减少对汽油的依赖,进而有助于交通部门的减排。 鉴于天然气价格持续走低,一些美国公司正在试图控制页岩气勘探和生产的进程,以维系一定的价格水平。 作为低排放能源,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增长将对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前景产生深远影响。 温室气体减排:地方政府态度分化 中国经济导报:请问目前美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杨丹辉: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美国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阻力同样也很大。 金融危机对美国超前消费模式造成了一定冲击,国内回归“储蓄社会”和“理性消费”的呼声较高,但美国物质消费总量仍很大,居民、交通、建筑用能浪费严重,这些部门节能减排的潜力很大。 尽管汽油价格大幅攀升,但目前美国汽油零售价格与中国相近,甚至略低于中国,美国不少州的电力价格也比中国低。 以美国的收入水平支撑这样的能源价格,势必导致节能动力不足。 同时,由于大石油公司和汽车公司掌控着美国的输油管道和加油站体系,这些大公司不断质疑气候变化的影响,极力阻挠地方政府改善公共交通等减排行动。 因此,综合考虑其资源储备、基础设施条件、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利益集团博弈以及国内政治格局,美国节能减排仍面临很多阻力。 二是应对气候变化,联邦政府难有突破,各级地方政府态度有分化。 美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决定了联邦政府很难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有大的作为。 力度大的减排目标和方案,一旦进入国内立法程序,难以突破石油、电力等寡头企业以及钢铁、汽车等行业利益集团设置的重重阻挠,这也是导致《美国清洁能源法案》难产、国家层面全局性综合性减排方案缺失的重要原因。 与联邦政府的裹足不前形成反差的是,美国部分地方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活跃,成为推动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代表的一些州、市政府纷纷制定目标明确的减排方案,并不断推出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监管措施。 美国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当地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压力。 当然,美国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对应对气候变化持积极态度。 金融危机后,一些传统产业比较集中的州和城市受冲击较大。 迫于当地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压力,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出现反复,如亚利桑那州、新泽西州、芝加哥市等地相继宣布停止碳交易或退出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致使地方层面的减排行动陷入倒退局面。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4754.html
A股五张图 该来的还是来了……
南方高考首日新一轮降雨上线 烤验 北方将迎今年最强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