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造林种草4000万亩!北疆绿色长城在加固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 题:1年造林种草4000万亩!北疆绿色长城在加固

新华社记者胡璐

古有万里长城,今有绿色长城。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一道绿色长城正在不断加固。国家林草局最新信息显示,仅一年时间,“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造林种草约4000万亩。

始筑于1978年,历经40多个寒来暑往,这里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风沙屏障,护卫着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三大区域人民的家园。

北京南郊观象台沙尘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北京春季沙尘日数平均多达26天,20世纪90年代以后明显下降。

专家认为,这与兴建的三北防护林息息相关。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成就瞩目。但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如同滚石上山,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提出“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

闻令而动!

如今,“三北”工程进入六期工程建设期。容易治理的已经治理了,剩下的多是立地条件差、必须攻坚的“硬骨头”。

“硬骨头”怎么啃?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作战”。

过去治沙多数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各治各的,一些省市县交界处容易留下林草带断档盲点。

“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后,涉及毛乌素沙地治理的四省区五市开展联防联治,今年新开工的重点项目全部向边界和上下风口靠拢;内蒙古、辽宁协同打造科尔沁沙地南缘的跨省区锁边林草带;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中卫市、甘肃民勤县在腾格里沙漠省界处开工建设阻沙生态防线。

完善顶层设计、协调安排特别国债和专项补助资金、加强林草生态用水保障……各部门各地同向发力,共同推动了“三北”工程攻坚战良好开局。

——科技治沙提升效能。

在宁夏中卫,工业化生产“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相比人工扎草方格可提高工作效率60%;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机械压制沙障速度更快,扎稻草的深度也让抗风固沙能力更强。

从种苗到技术再到机械,越来越多的治沙新品种新科技得到应用,提升了效能。

——“沙里生金”,探索可持续路径。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新疆、甘肃等地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并带动优质牧草生产、畜牧业养殖、肉苁蓉生产加工等产业,构筑治沙又致富的生态防线。

“三北”工程是一项时间长、多线作战的大工程,除了国家加大投入力度以外,发挥内生动力、引入多方资本同样重要。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30年,“三北”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和沙化土地治理率将明显提高,乔灌草结构更加合理,防护体系将更加稳定。

已越关山,再眺雄峰。这将是一道更加坚固的绿色长城,更是一条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滥砍滥伐森林带来的危害

沙尘暴缘于沙漠或半沙漠化地区,治理沙尘暴即对沙漠的治理。 治沙的困难,缺水首当其冲,没有水则植物不能生长,种植的树难以成活,甚至寸草不生。 因而问题首先转化为:为什么天气会变得这样恶劣? 在沙漠或半沙漠地区,难道一直降雨稀少,寸草不生吗?不是这样。 据史料记载(查阅), 在内蒙的许多地方几十年前水草肥美,降雨充沛,直到最近几十年,由于过度放牧,才出现半沙漠化,气候才变得干燥。 再如楼栏古国,以前也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国度,但因为土地大量沙漠化和严重缺水,使其不复存在,看来缺水是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 这样以来,问题归结为:气候变得干燥与植被有什么关系,与森林有什么关系?是因为植被遭破坏才出现沙漠,还是因为沙漠把植被全部破坏?现在来分析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一点是,在自然界水循环地过程中,任何植物、动物都不会消耗水份的:我们喝水或含水的饮料、食物,几乎百分之百的从体内排出,自然界中的草、树木,一方面自身含有水,另一方面还在不断地吸收和排泄水分,因此也不会消耗任何水份。 我们说干旱,少雨,实际上我们所缺少的只是在动植物中循环的水,而河流里的水、渗入地下的水却没有被我们利用。 问题就出在这里,丰富的植被容易形成湿润的空气,而这一旦遇到降温或云汽结合,则容易形成降雨,而这又是植被所需的水份。 而相反,沙漠地带是很难存住水的--或者一泻千里,或者渗入地下,不能持续均匀地蒸发,也就不能持续形成湿润的空气,其上面的空气大都非常干燥,即便较湿润的云汽通过也难以形成有效降雨,这就是沙漠一旦形成或植被稀少时,降雨稀少的主要原因。 我国属东南亚热带气候??即便台风不能带来雨水,但如果水能在生物圈之间进行有效循环,我们也并不缺水。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完全密封,通光但不能透任何水汽的容器中,里面有植物、空气和必要的水,形成一个生物圈。 植物在这个生物圈中生活很长时间,水份总是充沛的,植物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因为植物所需要的水是水的循环,并没有真正把水分消耗掉。 由此看来,地表的植被所需要的是可利用水,只要能及时或定期得到必要的补充,地面是不缺水的。 或者说,即便地面降雨较少,但就整体的水循环而言,并不一定少,只要地面与空中在不断调节,就不缺水分。 而平时所说的干旱少雨仅指地表的干旱,指植物所能吸收水分的短缺。 如果这样,那么植被又有什么作用呢? 森林又有什么作用呢?通常的说法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植被首先起着防风固沙、保护地表的作用。 只要稍微观察就会发现,暴雨来临的时候,有植被的地方往往是清彻的泉水,植被显然起固沙和过滤作用,而没有植被的地方,则容易形成泥沙和洪水。 固然泥沙是吸水的,但如果泥沙表面没有植被固定,则很容易被水冲刷,造成泥土流失和洪涝灾害。 当大量含沙的水流或泥石流入河床,则容易造成淤塞河床,洪水泛滥。 从长江流域情况看,1998年洪水水位 米,造成洪水泛滥,一千亿元的损失,这比1955年洪水要小得多,而所造成的危害却大得多,而且水位低得多,这不能不说明这是河床淤塞的结果。 植被的另一作用是调节气候,增加降雨。 前面已经点明,任何植物都不会消耗水份的,即便台风每年从大洋带来的水份一样多,但是否降雨,降多少还与地面的温度和空气湿度有关,如果地面的空气湿度很大,则一旦降温,很容易形成降雨,但如果空气湿度很小,不仅会稀释湿润的空气,而且即便降雨,也可能在未到达地面前就在空气中蒸发掉了,因而降雨稀少。 只有丰富的植被才能均匀持续地散发水份,保持空气的湿润,因而起着调节气候的作用。 既然这样,涵养水源,制造空气湿度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而,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大范围开展绿化工作是引来降雨和防沙治沙的首要问题。 不过,平常说,森林植被影响气候是从大环境而言,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整个的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植被和植树才能发生作用。 为了给干旱和半旱地区带来降雨,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的植被和森林被发展起来,将带来丰沛的降雨。 也就是说,治理沙尘暴仅靠一家一户孤军奋战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化工作,促进半干旱、半沙漠地区的降水,为这些地区的绿化创造条件。 沙尘的危害是整体性的,尽管沙尘暴有起源地,但其形成同样是整体性因素决定的,与其苦思瞑想寻找起源地,不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植树、植草的活动。 因为即便找到了起源地,那儿干旱、少雨,水源非常缺乏,而且面积巨大,还是没有办法?就象你明知中国有 许多沙漠,又能乃它何?因此,从整体范围开展绿化植树工作,将会大力支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防沙治沙,从而进一步在这些地区治理沙漠,真正实现向沙漠进军。 在我国,很多受沙漠危胁的地方在努力地防沙治沙,但往往因雨水稀少造成树木枯死,这不得不使我们考虑其后面的绿色长城。 因而在没有受到沙漠危胁的地区搞好绿化工作同样重要。 有人会问:我们年年植树,年年治沙,为什么沙尘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不仅土地被撂荒、过度放牧、滥砍滥伐情况依然严重,而且有许多无形的破坏,如修建工路、扩建城市等造成的对植被的破坏,从而使人工植树和植被的速度赶不上砍伐和其他破坏的速度,使植被在逐渐减少,这也是造成沙尘暴的根源。 为此,除植树造林外,珍爱绿色,保护我们的森林、植被、牧场,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怎样抵挡沙尘暴

首先,在防护方面,使用防尘、滤尘面罩能有效减少吸入体内的沙尘。 戴合适的眼镜保护眼睛,穿戴防尘的手套、鞋袜、衣服以保护皮肤,进食前要勤洗手脸,减少外出接触沙尘的机会,及时关闭门窗等。 其次,在饮食方面,春天天气干燥,加上扬尘,皮肤表层的水分极易丢失, 造成皮肤粗糙,同时,尘埃进入毛孔后易发生堵塞,不及时去除,可能会引起痤疮,过敏体质的人还容易发生各种过敏性皮炎及皮疹。 专家建议,多饮水能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加快体内各种代谢废物和毒素的排出,对皮肤保健和全身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 但肾病患者,尤其是肾功能不全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适当限制盐和水的摄入。

林业的发展前途

有 林业是大生态的主要部分国家投入多 一般的县 国家一年要投入3000——4000万元改变气候和环境以及生态主要是林业这款搞投入大职工也不错 我就是搞林业的林业局长坐的车和县长的差不多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5597.html
眼红陪玩收入 LPL知名上单刚开赛就退役 早上6点订票回家!
南方中证银行ETF最新净值1.3147 涨0.84% 6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