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可以相信老祖宗的眼光! 在吃方面

西瓜、葡萄、石榴、核桃、芝麻、香菜、大蒜、胡萝卜、黄瓜……得益于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引种高潮”,不少西域、东南亚、非洲、美洲的美食得以传入中原,造福了无数吃货。有网友表示,“如果没有‘老祖宗严选’,如今火锅油碟的味道要少一半。”

“民以食为天”,自原始农业诞生之际,我国的农作物体系就展示出“多元交汇、多元一体”的特点。 有些新物种不仅在华夏大地上“站稳了脚跟”,还能“反客为主”,成为今天散落各地的地理标志产品。一起来看历史上那些关于“老祖宗严选”的趣事。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引入的作物

西汉张骞曾先后两次出使西域,足迹遍布乌孙、于阗、鄯善、莎车、大月氏、安息、疏勒、大宛、康居、奄蔡等西域国家。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中亚、西亚以及印度、地中海和非洲地区的果蔬作物开始通过朝贡、贸易等方式进入我国,比如葡萄、苜蓿、核桃(胡桃)、大蒜(胡蒜)、香菜(胡荽)、黄瓜(胡瓜)、芝麻(胡麻)、豌豆(胡豆)、胡椒、石榴(安石榴)、茄子等。这些作物因产自西北胡地,同时又与我国某些作物形似而常取“胡”字冠名。

葡萄和苜蓿是西汉时期作物引种的典型品种。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事实上,早在《神农本草》中就已经出现本土葡萄的记载,张骞自西域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引入了更适于酿酒的品种,带回长安一带推广种植。苜蓿原产于伊朗高原,属于牧草的良种,最初为适应军事生产需要,引入并试种于皇宫内苑,成功后逐步被移植到宁夏、甘肃地区的农牧交错带进行培育,成为汉唐马政的强大保障。伴随着苜蓿的推广种植,我国的畜牧业也逐渐兴盛。此外,苜蓿也可以作为蔬菜和肥田倒茬作物进行使用。

宋代占城稻的引进

自南北朝以降,随着海上贸易路线的开发,东南亚地区的作物逐渐被引入我国。因为此次引进主要来自海路,这些作物大多以“海”冠名,如海棠、海桐、海芋、海枣等。中唐之后,西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加之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自广州经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至波斯湾末罗国(今伊拉克巴士拉)与缚达(今伊拉克巴格达)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型,开始作为域外作物引入的主要路径之一。这一阶段引入的作物以高产粮食作物为主,如占城稻、高粱,也有不少果蔬作物,包括菠菜、莴苣、蓖麻、西瓜、芒果等。

占城稻是宋代作物引种的典型品种,系北宋时自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引入福建地区。宋代之前,我国南方本土稻种原称“白粮”,有粳米和糯米两种,产量低,颗粒干瘪,种植条件苛刻,难以作为主粮作物。五代至宋,往返占城、安南地区的泉州商人进行海上贸易时在占城国发现一个优良稻种,具备早熟、穗长而无芒,粒差小、耐旱、适应性强的优势,“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遂带回引种。大中祥符年间在江南地区迅速推广,同晚季稻配合形成双季稻种植,产量大幅增加,逐渐奠定了我国“北小麦,南水稻”的主粮生产格局。

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进

东南沿海贸易随全球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更加繁盛,非洲与美洲新大陆的作物开始经由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的殖民地和南洋各地辗转传入我国。包括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豆薯、木薯等)、油料作物(花生、向日葵、腰果等)、香料作物(辣椒)、纤维作物(陆地棉)、果蔬作物(南瓜、番茄、洋葱等)、药用作物(可可、西洋参等)以及嗜好作物(烟草)等多种类型。

玉米、番薯与马铃薯是这一时期引种影响最大的作物,这些高产经济作物一方面可以作为粮食作物的补充,增加我国粮食耕种面积和粮食产出,更适合作为救荒的物种。以福建地区的番薯为例,大旱之年,其仍可亩收千斤,能够极大程度降低灾荒发生几率。清乾隆帝曾下令全国推广番薯,作为“救荒之备”。另一方面,其也具备较高的加工附加值,可以作为酿酒、粮食加工、牲畜饲料等原料,《植物名实图考》称玉米为“山农之粮,视其丰歉,酿酒磨粉,用均米麦;瓤煮以饲豕,秆干以供饮,无弃物”。

为什么需要引入域外作物?

按照引种目的,我国古代的引种作物可以分为两类:本土作物的良种替代与全新作物引进,前者较为普遍,后者占比较小。

第一,缺土少粮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国情。我国自唐代起已经出现人地关系紧张的趋势。北方小麦种植的单位产量较低,加之游牧民族的频繁入侵,包括技术、劳动力在内的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南方转移,呈现出人多地少的局面。随着南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达到瓶颈,明清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导致人地矛盾较前代更为突出。明初至清末我国人口增长了8倍左右,耕地数量仅增加了3.5倍。因此,引种作物的选择方向有二:一是产量较高的粮食作物,如北宋的占城稻与高粱;二是碳水或脂肪含量较高的经济作物,如南宋的油菜、明代的玉米与番薯、晚清的大粒花生等。

第二,自然条件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此背景下,引种作物的选择方向为环境适应力强、种植技术简单或易于获得、具备一定果腹能力的作物。唐宋之交,我国的气候经历由涝向旱的转变。宋真宗执政时,在江淮和两浙地区大力推广种植具备耐旱特性的占城稻。受惠于稻种和耕种技术的及时传递,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普及后,又向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迅速推广,全国范围的抗旱增产效果明显。15—19世纪,我国进入小冰期,特别是16—17世纪的明清交际期,全国范围的气温明显下降,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来自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具备高产、耐旱、环境适应性强的特性,能在难以利用的荒山、丘陵、滩涂地域进行种植,使得粮食产出得以保障。清中期时曾出现大规模的荒山开发活动,史称“乾嘉垦殖”。

第三,域外作物具备独特的经济价值,存在广泛的社会需求。受此影响,引种作物的选择或表现为品种稀缺性,如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等全新作物的引入。亚洲棉系西汉自印度引入,在此之前,我国只有用于被褥填充的木棉,无法生产棉布。随着棉花的种植推广,北宋时中国人普遍使用的衣被面料已由麻、丝逐渐变为棉。19世纪末,又引入美洲地区产量更高的陆地棉,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或表现为风味特殊性,如香料作物与部分优良果蔬作物的引入。19世纪中叶,美洲传教士将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西洋苹果引入我国,相较本土品种其果肉更加脆甜、果汁丰沛、营养价值更高,在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地迅速推广。同期传入的还有洋梨、欧洲李、美洲葡萄、甜樱桃等优良品种果树,不少地区建设有专业化的种植果园。或表现为使用价值特定性,如药用作物和嗜好作物的引入,可以满足特定的生产生活需要。如烟草最初因具有麻醉和祛寒的功效作为药用,约在16—17世纪自菲律宾吕宋岛传入我国。

域外作物引入对古代农耕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三大起源地之一,有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但我国的农耕文明并不是孤立封闭的体系。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国不断采纳有用的外国植物以为己用,这种采纳既包括对作物体系的丰富,也包括对作物生产技术及相关文化的融合吸收。

一是三次主粮革命改变了农业耕作制度和居民饮食结构,有助于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秦汉之前,我国北方地区居民的主食以粟、黍为主,冬小麦的引进改变了北方旱作农业的生产方式。传统农业生产中,作为北方主食的粟单产约80—110斤,出米率约50%,而小麦的单产约150—200斤,出米率在80%以上。加之冬小麦的生长期同水稻相反,可以错峰种植,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逐渐推广,居民的主食变成麦、粟、高粱。

汉唐时期,黄河流域逐渐形成麦豆秋杂轮作复种的二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入对南方稻作农业形成冲击。粳稻的生长周期在3—9个月,一年一熟,而占城稻的生长周期仅为50余天,能够实现双季稻与稻麦轮作。南宋以降,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的主粮耕种开始向稻麦轮作复种制转型。稻、麦的主粮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粮食消费品种,形成南方以稻为主,北方以麦、粟、高粱为主的主食格局。高产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伴随着多熟农作制的成熟,玉米的产量较麦类和高粱高5%—15%,而且可以适用于多种土壤种植。耕种选择的增加产生了不同作物间科学轮作混种的可能。这一阶段我国出现了复种制、轮作复种制、间作套种制、混种制等不同的耕作制度安排尝试,耕种面积、单位农作物产量和农业总产量均出现大幅提升,集约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玉米、番薯、马铃薯、南瓜等逐渐加入我国居民的主食结构。

二是域外作物的持续引入丰富了我国作物生产体系,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与产业分工专业化。引入我国的域外作物大多经过本土适应性改造后被保留下来,形成众多具备地方特色的作物品种。以果蔬作物为例,根据中国古代的农书记录,汉代的蔬菜种类约有21种,南北朝时增至35种,清代增至176种,基本形成以瓜、茄、菜、豆为主的蔬菜作物生产格局。据统计,我国现有农作物中的域外引入作物不低于120种。其中,我国五大粮食作物中除稻谷外,小麦、玉米、马铃薯、番薯均来自域外,优良的稻种也源自域外。五大油料作物(油菜、花生、芝麻、大豆、向日葵)和作为传统纺织原料的亚洲棉与陆地棉也均来自域外。作物体系的丰富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一方面,经济作物种植与大田粮食生产出现分离,非食物性农产品生产需求权重上升,促进了农业商品化率的提高与农业内部的产业分化,出现了棉农、茶农、蔗农等职业分工。另一方面,对传统农业依赖性较强的轻工业,如以棉花、花生、甘蔗、烟草等为原料的纺织、榨油、制糖、制烟等生产环节也逐渐同农业生产部门相分离,发展成为独立产业。

三是外来文化伴随作物引入,在交流互鉴中同本土习俗相融合,形成不断自我更新的农耕文明体系。在域外作物引进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同西域各族、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产生艺术、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域外作物在传入初期多被用于观赏和药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不少独具特色的文化意象。比如葡萄成串以及石榴均寓意多子多福,南瓜常与蝴蝶图案组合使用,称为“连绵瓜瓞”,寓意子孙昌盛,如南瓜藤一般硕果累累。

引种作物在诗词、散文、小说和居民生活习惯养成中也有所反映,如王维的《送孙秀才》诗云:“山中无鲁酒,松下饭胡麻。”域外作物的生产技术传入后,一方面,其被我国古代农学家纳入传统“天人合一”的农学思想中,以“五行”“阴阳”“风土”等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解释与安排,《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等经典农学书籍对此均有体现、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天文、几何、机械动力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也为传统农学注入新的元素,如《农政全书》中就有对水利器械《泰西水法》的章节收录。

原标题 | 历史上引入中国的农作物

作者 |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李 军

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

原文责编 | 靳佳

往期读史推荐


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读后感600字

——读《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有感积极心态是人们自我行为有效性的坚实基础,是人们在生存、生活、学习、工作、事业中取得成就的可靠保障,是人们获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奠基石,而消极心态导致人们自我行为的盲目性,是人们在生存、生活、事业等方面取得成就的绊脚石,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 《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揭示了改变态度从而改变命运的生存哲学,书中以感人的笔触娓娓叙述了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所经历的成功之路,从这些故事中,无一例外地证明了,积极的态度是他们唯一的法宝,机会因态度而生,命运随态度而变,就是因为他们对待人生和工作的态度不同,在别人灰心的时候,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别人因困难而放弃的时候,他们坚持不懈;在别人止步不前的时候,他们积极进取;在别人松散懒惰的时候,他们全力以赴,不找任何借口。 就因为他们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不断前进,最后才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而那些常常说:“我不行了,我还是退缩吧。 ”对工作抱着逃避的心态,避重就轻,对人生心存侥幸心理,其结果被生活的盛宴所抛弃,陷入了失败的深渊。 如何培养积极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每个人事业发展的前景,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在现实生活中,要想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要掌握好态度这把万能的金钥匙,用它来正确处理好工作、他人和自己的关系。 对待工作的态度——敬业。 敬业体现的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具体说,就是重视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一件神圣而有意义的任务来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用自信的态度对待自己和未来。 自信犹如阳光,树木的生长离不开阳光,事业的成功也离不开自信,阳光般的自信可以驱散生活中不时飘过的阴云,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 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用热情点燃态度的火种。 很多人可能会这样的疑惑: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时间一长,再自信的人也会厌倦,怎样才能激起工作的热情呢?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态度去发现工作中的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同样的一份工作,当你对它厌倦时,它就会在你面前变得讨厌而狰狞;但当你打起精神,热情地去迎接它时,它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工作时的心态。 对待未来的态度——志存高远。 一个人只有拥有高远的目标,才会发现自身的价值,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 这就是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道理。 目标是一种理想,理想是由不满而来,有了这种不满,便会有一种不同的梦想,梦想能产生动力和勇敢的努力,从而可以把现实和梦想之间的鸿沟填平,伟大的人物并不是一些做白日梦的人,他们的理想是植根于确切的事实的,切实的梦想使他们对于现在不满意,又因这种不满而刺激自己加劲奋斗,最后,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 坚持的态度是获得成功的保证。 伟大的歌德说过:壮志和坚韧是成功的辅翼。 一般而言,人与人在智力程度上大都相差无几,但有的人成功地登上的事业的顶峰,有的人却失败了,不得不以哀怨的眼光告别这个世界。 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 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在遭受了几十年的痛楚、绝望和失败后,在他五十岁时才当选为美国大总统,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始终抱着坚持、坚持、再坚持的人生态度。 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我们要学会与人交往,善于和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首先要求我们要做一个谦逊的人。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观念告诉别人,同时我们自己也能从中获得别人的新观念,他人无形之中把希望、鼓励、热情投射到我们和生命中,常常能在心灵上安慰我们,在精神上激励我们。 有句俗语说得好:善问路的人能过高山,不愿问路的平原也会迷路。 概而言之,只要对工作和生活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人生总会有其高度!只要掌握好态度这把金钥匙,就能创造辉煌灿烂的成就!借用古代一位哲人的话来对此作一总结“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关于吃辣的文章

风吹过下着雨的秋天,这里的周末安安静静,虽然依然加班却已经不再忙碌。 喝着公司免费的咖啡,隔着玻璃窗望着屋顶小花园中间那颗桂花树在风雨瑟瑟颤动,竟有了悠闲的心情,只是一个人的午餐不知道要点些什么,去晚的餐厅里有些冷清,或许是周末的缘故,看着菜单,很想点沸腾鱼,可是一大锅,怎么吃的了,只好换了盘泡椒牛蛙,最近好像无辣不欢,其实也不是最近,已经好久了,这在五年前一点辣也不沾的那个小女人的时候实在无法想像,人会变,可是不知道口味也变的如此大。 五年前,小女人吃的辣椒酱里胡罗卜的成份比较大,这也许是两湖川地儿的人是无法理解,嘿嘿,辣椒酱怎么会有胡罗卜,可是江南又稍微偏南一点的家乡一直以来也是,从小只在吃小馄饨的时候微微吊下味道而已。 偶而也有朋友从远方带来所谓正宗的麻辣酱,被骗吃了一口,辣的鼻涕一地,合不上嘴,恐怖。 从此以后只是闻闻摇摇头,一直在说,有口福的人不是吃的好,而是吃什么都觉得好,而我虽然好吃,却无福消受这花椒,辣椒的福气,不能不说这也是个遗憾。 五年前,这个不吃辣的小女人居然被扔到了无辣不可活的武汉,可叫我咋活呀,我对宿舍里照顾我们的阿姨说做菜时不要放辣的,阿姨的一脸无辜相至今也清晰,她说,这可怎么做呀,怎么吃呀!我告诉她我吃鱼要清蒸,放些葱姜就行了,她那不可置信的眼光让我很惭愧的认为自己是个不好侍候的人,真是冤呀,我可是个很好说话的人呀,无语问苍天。 当地的同事们带着我去吃吉庆街,比想像中的更热闹,对武汉传统的码头文化窥探更深一些,可是我就吃那一两颗虾球就要喝下一听冰可乐,那出了名的精武鸭颈只能看着同行的兴奋的在那里啃呀啃,心里觉的好笑。 时逢非典,公司老总一声令下,大家伙轮着做一顿午餐,我做的第一顿,自认手艺还不错,以前的朋友,同事都也夸过的,可是那帮子人的模样历历在目,无力呀,如果将来还是记得一定是自尊心受到太大的损害了,嘿嘿嘿,清楚的记的那天我做了韭黄炒鸡蛋,芹菜炒蛏肉,凉拌黄瓜,红烧咸鱼炖排骨,番茄豆腐汤,清清爽爽。 结果是他们在吃了三口之后,似乎忍无可忍,居然当我的面叫司机赶紧去超市买辣酱。 昏倒,真当是一点面子也不给,完了总算还安慰说不是我做的不好,实在因为口味反差,吃辣惯了,不放点就觉着淡的慌,吃什么也是没有味道。 不知道是谁对我说过,说能吃辣的人性格必然很泼,虽不可一概论之,但人的性格的地域性必然也是存在,其实不如说是一种从小的生活养成的一种性格共性,那里的同事真也是比家里的人们来的要大方爽直一些吧。 那段日子辛苦但很开心,我爱上了汤逊湖的鱼丸,风光村的炸小食,四季美的汤包,爱上满街的早点,那香煎的豆皮,加了胡椒的烧买,有点像家乡的蛋酒,沾着糖的小面窝,还有我吃了一顿就可以抵两顿的热干面,我学着像他们一样在大马路上过早,一样的捧着一碗排骨炖藕一边吃一边招摇过市,用这一种方式体验着这个城市的生活,自在不讲细节的一种生活。 虽然最终并没有真正爱上的吃辣,至少已经在心里接受的这种味道,或者说是对这些吃辣的朋友让我对味道的记忆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了。 这个城市的人们给我留下一段码头生活的热闹,我漂泊而过,却有拥有了永远带点辣的记忆。 调回了这里,才发现原来我从来没有从辣的氛围里脱出来,对面的是个超极嗜辣的,连他的老婆也是,JOKA,APPLE,LULU全是麻辣教主,晕倒,这段辣缘牵扯的太长了吧,只是这里的辣味似乎加入了这个城市的口味,似乎这个辣度正好适合了我的口味,又或许离开家真的太久,已经渐渐的不再去执著从小的味道记忆,又或许曾经的那段快乐记忆让它变得可亲可爱了起来,在离开了之后,在当它变成记忆的时候。 就这样很自然的跟谈得来的他们一起逛遍了这个城市的川菜馆,爱上了沸腾鱼,爱上了酸菜鱼,爱上了泡椒···爱上了吃辣,好像就是这么的简单的一个过程,从些不再和它错过了,这样很好呀,今天一个在吃泡椒牛蛙的时候也很幸福。 只是回想起从前,感到人生永远不知道下秒钟会发生什么,五年前的我如何能感觉到这种幸福,想起前两天来玩的老朋友,我想哄她去吃辣,可她坚决不吃,嘿嘿嘿,仿佛看到自己从前的影子,人生真很奇妙哦。 想着想着又想着去吃麻辣烫了,街口的那家一定也是在汤里下了什么料的,让人欲罢不能,不过有人告诉我还有一家更好吃,有机会一定是要去的尝尝的,我已经爱上了吃辣,但我想绝不是嗜辣人的那种辣度,只是一种适合的辣,一种正好让我开心幸福的辣。

人真的要相信生辰八字吗?

老祖宗几千年前留下来的东西,能保留到现在,肯定有他存在的道理,所以可以相信,但如果你碰到的那个是骗子,你就不该相信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5958.html
德国队欧洲杯基地搬迁 太阳报 英格兰队现已占了他们的基地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