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黎巴嫩 以军遇到硬茬 发现数百枚俄制导弹!陷入真主党80枚火箭弹的打击

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的冲突,一如既往地在中东这片火药桶上燃烧。这次战火再起, 以色列军队深入黎巴嫩南部,貌似在演绎一场扣人心弦的“猫鼠游戏” 。然而,这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更像一场复杂而持久的战略棋局。

在10月16日,以色列第91师突击队从侧翼悄然进入黎巴嫩一个村庄,试图绕过黎巴嫩真主党预设的伏击圈。一进入村庄,他们便发现自己身陷激烈的街巷战中。就像电影中的反转情节,他们在一个隐秘的地道中找到了黎巴嫩真主党特种部队——拉德万部队的前线指挥所。可别小看这个地道,这里不仅藏匿着数百件俄罗斯制造的短号反坦克导弹、AT-4反坦克导弹等现代化武器,还有大量的通讯设备和机密文件。这些装备表明,这地下迷宫可是黎巴嫩真主党策划袭击边境地区的关键据点。

正当以色列军队试图步步为营推进之时,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却像幽灵般游走。他们利用各种地理优势,尤其是在山区和地道中展开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当他们的弹药耗尽之后,会立即撤回秘密储存点补充火力,再次投入战斗。如此循环,使得以色列军队难以彻底摧毁这些坚韧不拔的抵抗力量。

这次行动,以色列的军事策略显然是“全盘压上”,即海陆空联合打击。然而,战况的发展犹如一盘棋局,表面上动静十足,却暗流涌动。以色列海军不断对黎巴嫩沿海目标进行打击,为陆军的进一步推进开路。同时, 第146师则试图从三个方向合围黎巴嫩南部 。然而,正当以色列军队全神贯注于前方战事时,黎巴嫩真主党却从后方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击。

仅在10月15日一天间,黎巴嫩真主党便对以色列发动了14次袭击。而10月16日,黎巴嫩方面更是不甘示弱,发射超过80枚火箭弹,其中50枚精准打击了以色列北方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萨法德地区。这一连串袭击,宛如钢琴家手下的音律,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却总是恰如其分地掌控着局势的节奏。

在10月17日的凌晨,以色列北部地区警报声四起,那是黎巴嫩真主党发起的突然袭击 。几十枚火箭弹如同脱弦之箭,直击以色列的卡梅尔地区。以色列陆军电台报道显示,这次袭击已经造成了人员伤亡。这种快速、有组织的“斩首”式袭击无疑显示了黎巴嫩真主党强大的情报和远程攻击能力。

真主党这种策马扬鞭的策略,不禁让人想起中东历史上那些顽强的抵抗运动。在以色列几十年的高压打击下,那些能力不足的抵抗者早已被淘汰殆尽。剩下来的,是那些经过残酷考验,有着坚定信仰和顽强意志的精锐分子。

可以说,这场持久的较量不仅关乎领土争夺,更是一场生死较量的智慧博弈。 在这几十年里,哈马斯和真主党都经历了惨痛的损失和巨大的成长 。从最初的混乱组织到如今的成熟武装力量,他们已经能在短时间内对以色列造成难以忽视的打击。

这场战斗无疑让以色列看到,面对的敌人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以色列通过定点清除策略,虽有效削减了敌方的有生力量,但也在无形中逼迫对方逐步向职业化、先进化的方向演进。结果, 便是现在的真主党和哈马斯,费尽千辛万苦后只剩下那些披着“铁血战士”外壳的精英

然而, 这场战斗还远未结束。黎巴嫩南部的冲突,只是中东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的一小节 。这场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的对峙,正在演变为一场现代版的“大博弈”。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战场上,智谋与耐力往往比武力显得更加重要。


​俄乌哈以1.9:以军“斩首”真主党高级指挥官;俄军伞兵上校死在乌克兰

1. 以色列军队在最近的冲突中,成功“斩首”了真主党高级指挥官贾瓦德。 这一行动是以色列对真主党在加沙和黎巴嫩据点进行打击的一部分,旨在向叙利亚施加压力,并强调了对跨境冲突的管辖责任。 2. 为了减少平民伤亡,以色列军队在迎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访问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行动。 布林肯在访问期间,警告了冲突扩大的风险,并呼吁寻求和平解决。 3. 哈马斯被指控使用朝鲜武器,这一指控得到了韩国情报机构的证实。 这一行为违反了联合国对朝鲜武器出口的禁令。 4. 以色列成功缴获了大量来自北韩的武器,这显示了对哈马斯外部支持的担忧。 这些武器的缴获,揭示了哈马斯兵工厂中使用伊朗原料的事实。 5. 美国政府指称北韩向俄罗斯提供了用于攻击乌克兰的导弹武器。 乌克兰和第三方机构均证实了这一说法。 联合国安理会对此表示关注,欧盟也警告称,任何支持俄罗斯和北韩的行为都将受到制裁。 6. 在军事行动方面,以军发现的哈马斯设施,暴露了外部力量的复杂背景。 在政治层面,美国与民主党议员合作,计划通过提供数百亿美元的乌克兰援助,提高移民庇护标准和赋予政府更多权限,以增加边境资源。 7. 共和党要求对移民政策的改革作为支持更多乌克兰资金的条件,协议的具体细节仍待明确。 与此同时,北韩边境局势紧张,韩方做出了最强军事姿态,朝鲜回应称军事演习是对挑衅的反击。 8. 这一系列事件,让全球和平面临严峻考验。 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波兰外长呼吁欧盟增加对乌克兰的援助,华沙民众也发起了集会。 尽管边境协议可能在本周达成,但战争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 9. 乌克兰的胜利对维护世界稳定至关重要,文明世界需加快应对,以确保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未来。 这段历史的冲突和决策,无不彰显出国际社会对和平与正义的坚持,以及各方在应对复杂局势中的努力。 让我们期待局势的缓和,为所有卷入其中的人们祈祷和平与安宁。

叙利亚战争原因

叙利亚东古塔的战事临近尾声,眼看和平在望,却出人意料的传来化武攻击的消息,欧美主流媒体大肆渲染,各国政客也添油加醋,大放狠话。 自从叙反对派控制地区杜马镇遭疑似化学武器攻击之后,笼罩在叙利亚上空的战争阴云迅速积聚:西方各国强烈谴责巴沙尔政权、特朗普警告24小时到48小时内做出回应,将发动军事打击;美、英、法元首通电话,协调行动,要联合对巴沙尔进行强力回击;同时特朗普中止对拉美的访问,放弃出席“美洲国家领导人”会议,美军航母战斗群大规模向地中海集结;另一面俄罗斯总参谋部宣布俄罗斯军队进入一级战备,同时俄罗斯在叙的防空导弹系统提高战备等级……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股市和汇市崩盘,欧美对俄罗斯的金融攻击让俄罗斯损失惨重。 就在世界猜测美国或法国会不会对叙利亚大打出手,美俄大战一触之发之际,叙利亚政府军的一处空军基地遭到导弹袭击,八枚导弹被防空导弹摧毁了五枚,剩余三枚命中目标,基地内据称有俄罗斯和伊朗的军人,共有四名伊朗军人和三名俄罗斯军人丧生,袭击者是以色列,行动事先征得了美国同意。 这场袭击可能是美国更大规模轰炸的路演。 战争乌云密布,美国和俄罗斯真的要在叙利亚大打出手吗?美国和西方仅仅是泄愤还是真的要钻进叙利亚的帝国坟场?抛开这些纷纭错综的表象,我们先来看看叙利亚发生了什么,揭开背后的战争逻辑。 一、俄叙联军赢得东古塔战役我们都知道叙利亚是一个只有2000多万人的小国,但是叙利亚战争却不是一场小规模的战争,由于外部势力的卷入,历时七年的叙利亚战争被打成了一次小型的“世界大战”。 相信大家都应该还记得2016年11结束的阿勒坡战役,当时的形势就是几乎所有在中东有重大战略利益的国家都卷入了其中,包括我们中国。 在阿勒坡战役中,中国、俄罗斯、叙利亚政府军、伊朗、伊拉克、朝鲜、黎巴嫩真主党等国家结成一方,美国、法国、英国、沙特、约旦、以色列、叙利亚反对派、库尔德、ISIS、摩洛哥等为另一方,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小型“世界战争”。 最终,中国抓住了美国政府换届的战略契机,果断派出了军事顾问团访问叙利亚,直接提供战略战术的指导,输送大量战略资源,快刀斩乱麻,迅速结束了缠斗四年多的阿勒坡战役。 阿勒坡战役号称是叙利亚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此彻底扭转了叙利亚政府军被动挨打的局面,而中国军队出手,也展现了“陆战之王”的风采。 而最近接近尾声的东古塔战役,我们可以看作是俄叙联军“攻克柏林”的战役。 东古塔虽然不像阿勒坡(叙利亚第一大城市,拥有近200万人口)那样是一个大城市,但是它却临近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可是说是威胁叙利亚政权心脏的尖刀。 东古塔位于大马士革东部郊区,为海拔600米的高地,包括众多小城镇和村庄,战前拥有200万居民,目前大约还有数十万居民。 叙利亚内战爆发后不久,恐怖组织拉赫曼旅于2012年占据了东古塔,随后叙利亚政府军对东古塔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包围,可始终未能攻入东古塔。 并且随着叙利亚政府军在各个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东古塔地区成了反政府武装在大马士革郊区的最重要据点,最后的堡垒。 许多在其它战场被击溃的叛军也向东古塔地区集结,当地除了“伊斯兰军”、“沙姆自由人组织”、“拉赫曼军团”等反政府武装外,还有与“基地”组织有关联的极端组织“征服阵线”等。 这些叛军并非全是乌合之众,其中许多都是原来叙利亚政府军中的逊尼派武装,这个跟伊拉克的伊斯兰国也聚拢了大批原萨达姆政府军中逊尼派武装是一样的。 所以有比较强的战斗力,也很懂得军事斗争,他们早早地把东古塔地下挖空,变成了一个由地堡交织而成的堡垒,所以叙利亚政府军一时也拿它没有办法。 事实上,政府军对于东古塔的围剿从未间断,但是由于叙利亚政府军的精锐都在外地征战,根本奈何不了东古塔的叛军。 例如从2017年6月至9月,叙利亚政府军对东古塔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结果却是以损失了1700多人,36辆坦克被击毁而告终,根本就没能攻入东古塔。 今年以来,由于叙利亚战局大体已经稳定,政府军已经消灭了除库尔德武装以外的绝大部分叛军。 2月18日叙利亚政府军集结了6个师又三个旅,辅以地方民兵部队再加上俄军“顾问”和空军支援,共计6万余人的精锐力量包围了东古塔,决心拔掉大马士革近郊这个最后的“钉子”。 此次东古塔参战序列包括叙利亚政府军的劲旅“老虎师”和叙利亚第一装甲师。 除了这两支在内战中一直活跃的精锐部队以外,被抽调来参加东古塔围攻战役的部队还有:叙利亚第14特种作战师,第4机械化步兵师,第七装甲师,第9装甲师,共和国卫队104空降旅,共和国卫队105旅,共和国卫队106旅,以及叙利亚空军,俄罗斯空天军,俄罗斯陆军特种部队,伊朗革命卫队以及叙利亚民兵和伊拉克援军。 参战兵力超过6万人,并携带有超过500门榴弹炮和火箭炮进行火力压制。 但是对于俄罗斯和叙利亚政府军而言,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被包围的反对派武装,以六万多人的精锐之师,配以重型装备和空军支援,要消灭盘踞在东古塔的不足两万人的叛军,无疑是一场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问题是只要俄叙联军摆出决战的姿态或将要获得胜利时,帝国主义分子就要站出来捣乱。 东古塔开战才没有几天,眼看着叙利亚政府军的节节胜利,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坐不住了。 2018年2月24日,美国、英国和法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401号决议,要求叙全境连续停火至少30天,呼吁解除对东古塔地区等4个区域的围困,以维持对这些区域居民食品和药品等物资供应,就是为了给叛军解围,然而冲突各方均无意遵守这一决议。 只是迫于西方的压力,也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政府军开辟了两条供平民逃生的通道。 2018年3月17日,俄罗斯驻叙利亚停火协调中心表示,已有1.7万余名叙利亚平民从叙东古塔地区撤离。 次日,叙政府军坦克出现在东古塔地区的萨格巴镇,宣告政府军已收复东古塔百分之八十土地。 剩余的叛军聚集在杜马镇等少数地区,成为瓮中之鳖。 3月18日,也就是叙利亚政府军收复萨格巴镇的当天,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视察东古塔前线,受到了将士们的热烈欢迎。 巴沙尔登上了一辆坦克,向政府军官兵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说“你们射向恐怖分子的每一颗子弹都在改变地缘平衡,你们驾驶坦克每前进一米都在改变世界的政治版图。 ”而与此同时,在叙利亚的北部战场,土耳其大军也于3月18日开进了阿芙林城,占领了阿芙林地区,可以说这一天是叙利亚战场的又一个转折点,其战略意义相当于当年的苏联红军和盟军分别攻破了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 标志着叙利亚战场已经接近尾声,如果美国和法国不加以大规模干涉,直接参战的话,叙利亚战争将就此划上句号。 二、美国、法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不甘心失败从叙利亚南部战场和北部战场的态势来看,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又被俄罗斯给坑了。 当初土耳其悍然发动橄榄枝行动,进攻阿芙林地区的库尔德武装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感觉很诡异,甚至一些国内的公知给北约捧臭脚,说土耳其进攻阿芙林,最难受的是俄罗斯、伊朗和巴沙尔政府,北约势力再次进入叙利亚,将会不断地打压伊朗,切割巴沙尔,吞食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地盘。 北约是兵不厌诈,将要板回一局,取得叙利亚战争的胜利。 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在面对国家核心利益上,土耳其宁愿背叛或退出北约。 土耳其拥有1800多万库尔德人,如果任由美国扶持库尔德装备在叙利亚北部建立邪恶走廊,将对土耳其后患无穷,可能将导致土耳其长期的分裂和内战,因为叙利亚的库尔德武装就是由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工人党控制的。 所以,我们从战争的结果来看,简直就是土耳其与俄罗斯、叙利亚政府军和伊朗天文无缝的配合作战,消灭了西方在叙利亚扶持的最后两支叛军。 当然库尔德武装还谈不上消灭,但是如果美国和法国不对叙利亚展开大规模干涉的话,残余的库尔德武装向俄罗斯和叙利亚政府军投诚,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事实上,随着东古塔战役的胜利,大马士革南部地区的叛军已经纷纷向政府军投降了。 叙利亚战争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可以说,美国、以色列和西方在叙利亚下了这么一盘大棋,已经到了满盘皆输的地步了。 3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从叙利亚撤军,确实,如果再不撤军,美国在叙利亚的几千人的武装就会被包了饺子,前年阿坡坡战役结束时,也有几百名来自美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事教练、顾问和情报人士被俘。 面对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和叙利亚的联合围殴,美国也是强龙难压地头蛇。 然而现实总是那么富有戏剧性,就在特朗普宣布美国将要撤军的当天,叙利亚前殖民地宗主国法国站了出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接见库尔德领导人时承诺说将派遣军队进入叙利亚曼比季,与当地库尔德武装并肩战斗,以抵御土耳其的进攻。 据法国《巴黎人报》报道,由库尔德武装主导的“叙利亚民主军”代表团29日会见了法国总统马克龙,代表团代表称,马克龙承诺将支持其对抗极端组织和抵御土耳其进攻的斗争,打算“尽快”向曼比季派遣法国特种部队,部队人数尚未透露,法国此次派兵将与美国方面协同行动。 这则消息让世人感到法国骨子里的“大国情结”。 我们要知道法国已经太久没有打仗了,如果我们不算利比亚战争(主要是萨科奇主导的空袭),法国军队的上一次战争还是越南战争。 我们都知道,在越南战场上,中国派出了以陈赓大将为代表团长的军事顾问团,指导越南打赢了奠边府等著名战役,彻底把高卢雄鸡给打焉了,此后半个多世纪再也不敢胡乱嚣张了。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促使马克龙作出了参战的决定呢?首先是现实利益。 我们都知道,马克龙在当选总统前,曾经在罗斯柴尔德集团下面的投行工作,并积累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所以,马克龙就是以罗斯柴尔德为代表的犹太金融资本的一个棋子,眼见库尔德人撑不住了,着急的不仅是以色列和美国,欧洲的犹太金融资本集团也坐不住了。 所以才会有马克龙的参战。 当然,曾经以“奥斯曼的巴掌”怒怼美国的埃尔多安也不是省油的灯,埃尔多安以前所未有的措辞谴责法国支持恐怖组织。 其次是历史原因。 此次法国试图派兵进入叙利亚,看似是“半路杀出程咬金”,但如果向前追溯的话,就并不显得过于突兀。 十字军东征那会儿太过久远,就不说了。 法国在近代与叙利亚也关系也颇深,拿破仑曾于1799年率军攻打过叙利亚。 1861年法国以“人道主义使命”为由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的马龙派基督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1916年5月,法国通过与英国签署的“赛克斯-皮科特”协议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亚洲部分领土“大叙利亚”(包括叙利亚和黎巴嫩)等纳入势力范围,成为叙利亚的宗主国。 既然欧洲犹太资本要参战,就要把叙利亚的水搅浑,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几天关于叙利亚的化武攻击的新闻。 在舆论战场充当急先锋的却是英国媒体,4月8日,英国BBC率先披露,叙利亚反对派武装顽强坚守东古塔地区的最大城镇杜马(Douma)曝出遭到沙林毒气攻击,据当地医疗人员、救援人员表示,杜马镇上方出现毒气向下飘进镇里,造成至少70人丧命。 臭名昭著的叙利亚救援组织“白头盔”(The White Helmets)在推特上发出一张杜马镇照片,照片中可看出地下室内有多达数十具遗体。 该组织发文表示,死亡人数可能再继续攀升。 一时间,欧美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美国国务院也跳出来说,“叙利亚政权对自己的人民使用化学武器早有先例,而俄罗斯最终必须承担对无数叙利亚人展开野蛮袭击的责任。 ”这种情形我们曾经在科沃战争前闻到过熟悉的味道。 这说明了美国、法国和英国并不甘心在叙利亚战场的失败,他们想要板回一局。 很可能会大打出手,只是可惜的很,现在的局面对他们非常不利。 三、美国会钻进叙利亚的帝国坟场吗?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就已经说过了,现在的叙利亚战场,随着土耳其的倒戈,事实上已经进入到了中东战争的第二阶段,即中东地区诸强争霸的阶段。 土耳其、伊朗、沙特和以色列、埃及等地区强国将要一决雌雄,展开争霸赛。 目前来看,斗争的主线是土耳其联手伊朗、叙利亚对付以色列和库尔德、沙特。 按照中东战争发展的逻辑,应该是等到地区争霸赛结束了以后,中国和美国两个全球性大国才能介入。 对于中美而言,不管是谁,如果没有战略定力,率先卷入叙利亚战场,叙利亚都有可能变成其“帝国坟场”。 所以现在许多人都在担心,美国要在叙利亚大打出手了,俄罗斯要撑不住了,然后唇亡齿寒,俄罗斯倒了,中国也会倒大霉了。 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叙利亚战场就是一个陷阱,中国和美国,谁先掉进去,就会变成谁的帝国坟场。 目前来看,中国是不太可能早早卷入其中的,土耳其和伊朗这两个中东双雄都会站在中国这边,再加上俄罗斯,在中东撑个两三年,一点问题也没有。 土耳其已经彻底与美国和西方闹翻天了,法国的介入虽然可以吓阻土耳其军队前进的步伐,但是并不能阻挡埃尔多安剿灭库尔德武装的决心。 对于土耳其来说,谁支持库尔德武装,支持库尔德独立,就是它的敌人。 显然它现在与以色列、法国和美国已经势不两力,而与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俄罗斯则是天然的同盟了。 所以现在的土耳其现在已经不能视为一个北约国家了,虽然它是北约第二军事大国。 伊朗这几年一直都是低调的潜行,但是论综合国力,伊朗却丝毫不逊色于土耳其。 他的第一号敌人是以色列,第二号的敌人则是沙特。 表面上看,在叙利亚战场上,频频露脸的是俄罗斯和土耳其,但是伊朗才是真正的重量级国家。 因为伊朗掌握了经伊拉克到叙利亚和黎巴嫩的什叶派之弧,背后有俄罗斯和东方神秘大国的撑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势单力孤的土耳其更强,也比外来户俄罗斯更强。 俄罗斯本身也是伊朗请君入瓮给请过来的,就是方便伊朗躲在俄罗斯巨人的后面,背地里动手。 俄罗斯派到叙利亚来的军队不过一两万人,但是伊朗却在叙利亚部署了十万大军,其中大多是精锐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 在这一轮剿灭ISIS头号恐怖组织的战争中,我们只看到了普京在全球媒体上大出风头。 然而,我们却很少有人听说过苏莱曼尼。 事实上,他起到的作用丝毫不逊色于普京大帝。 苏莱曼尼被称作“伊朗的隆美尔”,“中东最强大的个体”,白宫前安全官员理查德·克拉则称,苏莱曼尼拥有“魔鬼般的天才能力”。 当伊拉克军队剿灭ISIS以后,伊拉克北部的许多村庄的墙壁上都写着“从摩苏尔到拜阿季,感谢苏莱曼尼”。 以表彰他在战胜伊斯兰国的杰出贡献。 但是很搞笑的是,苏莱曼尼正是从两伊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军事天才,年仅三十岁就被任命为伊朗革命卫队第一塔拉赫师的师长,誉为少年将军,2011年被授予伊朗最高军衔“少将”,这几年他统帅大名鼎鼎的“圣城旅”和伊斯兰革命卫队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 只不过国内很少有媒体报道他,低调的苏莱曼尼就是低调的伊朗的真实写照。 美国总统特朗普8发推谴责叙政府军,“被施加暴行的地区已被叙利亚军队封锁,外界完全无法进入。 俄罗斯、阿萨德及伊朗要对这场暴行负责,他们将付出巨大代价。 ”4月9日晚23时,特朗普在内阁会议上谴责了叙利亚化学武器行为,并表示他将会在“接下来24—48小时内”,决定是否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 而叙利亚政府则向媒体表示,针对叙利亚政府以化武攻击平民指控“百分之百是捏造”,捏造这些故事只是为让美国轰炸叙利亚行动合理化。 但是弱国无外交,叙利亚的话没有人听,面对西方的栽脏陷害,俄罗斯都百口莫辩,何况叙利亚。 事实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出,叙利亚完全没有必要在东古塔战役已经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使用化武。 与此同时,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外交斗争也在紧张进行,由于美国和俄罗斯提交的三份草案,均未能通过。 美国起草的决议草案,要求授权各国对谁是叙利亚化武袭击的责任方展开独立调查,俄罗斯投了反对票。 俄罗斯起草的两份草案,同样要求进行对化武袭击的调查,但反对独立调查。 一份草案要求,调查组织向联合国作报告,由联合国决定责任方,美国反对。 另一份要求,总部在荷兰海牙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前往叙利亚疑似化武袭击事发地展开调查,美国也反对。 当然,我们都知道的,在西方大国眼里,联合国就昌个摆设,所谓的联合国决议只是走一个过场,此前美俄均表示要对对方草案予以否决。 现在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这一次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古铁雷斯要来华访问并参加博鳌论坛了,因为联合国五常只有中国是真心实意地尊重联合国的。 针对所谓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一事,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比当年拿着洗衣粉的国务卿鲍威尔还要霸道。 当地时间周一(9日)她对联合国安理会表示,无论联合国允不允许,美国都将对叙利亚政府采取行动,并指责俄罗斯对此“蓄意阻挠”。 确实,对于美国来说,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下令。 从各方面消息来看,美国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对叙利亚的军事行动。 依靠“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事件,舆论准备已经完成,无论事件真实与否,美国都拥有了对叙动武的道义理由。 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与当年指控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出一辙,现如今伊拉克战争已经过去15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影子都还没找到。 只留下鲍威尔的洗衣粉,成为江湖的传说。 与舆论战同时展开的是西方国家的密切沟通,协调立场。 4月10日19时,在与特朗普进行沟通后,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回应称,叙利亚发生的攻击事件是野蛮的,我们正在与盟国一起努力评估到底发生了什么。 4月10日22时,法国总理菲利普称,没有对化武攻击的回应的话,外交手段是不可信的,并将与美国就叙利亚问题密切合作。 4月10日2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称,法国将继续与英国、美国的盟友就叙利亚问题进行沟通,并承诺法国对叙利亚地区的空袭目标均是化工厂。 而据外媒报道,针对“叙利亚化武事件”,法国总统马克龙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两次举行电话会谈,要求国际社会坚决应对。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应对叙利亚的问题,除了积极与盟友沟通外,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取消4月12日至14日访问拉美,并参加“美洲国家首脑会议”的行程。 此外美国唐纳德·库克号导弹驱逐舰目前就位于地中海东部,离塔尔图斯仅100公里,可能率先使用60枚战斧巡航导弹对叙利亚实施打击。 而美国方面也在加紧调兵谴将,以“杜鲁门”号航空母舰为首的战斗群4月11号离开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前往地中海执行任务。 “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包括“诺曼底”号导弹巡洋舰(USS NORMANDY),“阿利·伯克”、“巴尔克利”、“福莱斯特·谢尔曼”和“法拉格特”号导弹驱逐舰,“贾森·邓纳姆”和“苏利文”号导弹驱逐舰将于晚些时候加入战斗群,共计有七艘配备宙斯盾的战舰,整个战斗群约有6500名官兵。 而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4月10日报道称,德国“黑森”号护卫舰也加入战斗群。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美国和西方世界与俄罗斯之间就上演了从外交大战到金融大战,再到军事冲突的戏码。 想想3月20日特朗普还亲自打电话给普京,祝贺他当选,并称两人将很快会面,这还不到一个月,就走到了战争边缘。 面对美国的战争威胁,俄罗斯也毫不示弱,宣称俄罗斯海陆空三军全面战备。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和西方是仅仅空袭一翻泄愤,还是真的要夺回推动的叙利亚战场?钻进叙利亚帝国坟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感谢我们的先烈们浴血奋战,建立了这个强大的国家,让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 感谢我们强大的党,我们强大的人民军队,让一切敌人不敢染指。 珍惜我们现在宝贵的和平吧,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稀缺的,正是那些长眠地下的英烈们,用生命替我们换来了和平。

近代以色列历史

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 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 在过去三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 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 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一系列的犹太人王朝在这一地区存在了超过一千余年。 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 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遭到镇压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企图抹灭犹太人千年来与这片土地相连的痕迹。 虽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犹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犹太人口从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 犹太教最重要的两本经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经也是在这段时期写成。 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数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接著在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 锡安主义和犹太人回归数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 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 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 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 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 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6年,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 “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 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 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 在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 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 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 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 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 1933年,纳粹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 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 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 1944至1948年之间,愈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复国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 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 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 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著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 在1949年1月25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着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 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大卫·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哈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1948年独立战争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 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Irgun)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 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 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 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 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离了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巴勒斯坦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النكبة),预计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难民流亡,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 随著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撤回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 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50年代和60年代在1954年至1955年间,担任以色列总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试图轰炸埃及未遂而爆发丑闻,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 埃及在1956年国有化了苏伊士运河,英国和法国对此相当不满。 以色列在遭到一连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队的袭击后,秘密的与英法两国结盟,并且对埃及宣战。 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三个国家遭到联合国的谴责,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 在1955年,大卫·本-古理安再次成为以色列总理,并且一直任职到1963年才辞职。 在古理安辞职后,列维·艾希科尔(Levi Eshkol)继任了总理。 在1961年,纳粹的战争犯、也是欧洲犹太人大屠杀主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萨德(Mossad)情报局干员逮捕,并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审判。 艾希曼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遭到法庭判决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1967年5月再次紧绷。 叙利亚、约旦、和埃及透露了开战的意图,埃及并且驱逐了在加沙地带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埃及违反了之前立定的条约、并且封锁了以色列战略要地的堤蓝海峡,接著又在以色列边界部署大量的战车和战机,以色列于是以埃及挑衅为由在6月5日对埃及展开先发制人的攻势。 在这场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击败了所有阿拉伯邻国的军队,并且在空军战场上获得完全的胜利。 以色列一口气夺下了整个西岸地区、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1949年划定的绿线则变成以色列管辖国内领土和占领区域的行政分界线。 后来在签订一则和平协议后,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 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误炸了一艘美军的情报船自由号(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军死亡。 美国和以色列的调查总结认为这场意外是因为自由号的辨识困难而造成的误击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总理梅尔夫人当选。 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被称为消耗战争(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 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 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上帝之怒行动”(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局的干员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最后,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人传统的赎罪日那天,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了突袭攻势。 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成功打击了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埃及和叙利亚最终仍被以色列击退。 战后的几年局势变的较为平静,以色列和埃及终于得以达成和平协议。 在1974年,伊扎克·拉宾继承梅尔夫人成为第五任总理。 1977年的国会选举成为以色列政治历史上的主要转折点,从1948年来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坛的工党联盟(המערך)遭到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联合党击败,这次选举在以色列还被称为是一场“革命”。 接著,在当年的11月,埃及的总统萨达特史无前例的拜访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国会进行演讲,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第一次获得阿拉国国家的承认。 以色列军队的后备军官也组成和平运动以支持这次谈和。 在萨达特拜访之后,两国间进行的和平谈判最后签下了大卫营和约。 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 随著条约的签订,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 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 80年代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了伊拉克在奥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应炉,阻止了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图,这次任务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 在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一场攻势,卷入自从1975年以来一直进行的黎巴嫩内战。 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区,当时殖民区经常受到来自黎巴嫩的恐怖攻击。 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甚至攻下了首都贝鲁特。 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 由于无法承担战争带来的压力,总理贝京在1983年辞职,由伊扎克·沙米尔(Yitzhak Shamir)继任。 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进行单方面的撤军。 在1980年代里,原本由伊扎克·沙米尔领导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 佩雷斯从1984年开始担任总哩,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尔取代,沙米尔达成了一个政党联盟的协议。 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了占领区域的一连串暴动,在暴动后沙米尔再次于1988年的选举中连任总理职位。 90年代在波斯湾战争中,虽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联盟国之一、也没有实际参与伊拉克战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飞毛腿导弹击中。 导弹并没有直接杀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为不正确使用预备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爱国者导弹碎片击中而丧命。 在战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们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击。 尽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萨达姆政权,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还站在屋顶上替来袭的飞毛腿导弹欢呼,虽然最后他们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 在1990年代早期,苏联的大量犹太人开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据以色列的回归法,这些人在抵达以色列时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权。 大约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达以色列。 虽然以色列大众最初相当支持回归法,新移民造成的许多问题被工党作为选战中的把柄,批评执政的联合党没有解决他们的工作和住房问题。 结果在1992年的选举中,新移民们大量投票给工党,使得左派再次抬头。 在选举之后,伊扎克·拉宾成为了总理。 在选举中工党曾经承诺将会大为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签订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 在1994年,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承诺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阿拉伯国家。 最初以色列大众广泛支持奥斯陆协议,然而在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协议受到的支持也开始大量减少。 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一名极端的以色列民族主义者刺杀。 由于拉宾的遇刺,大众对于奥斯陆协议的观感也稍有好转,大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赢得了1996年的大选。 不过,新的一波自杀炸弹攻势加上阿拉法特赞美炸弹客的声明,使得公众舆论再次扭转,并且在1996年5月输给了联合党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虽然内塔尼亚胡被视为是奥斯陆协议的坚定反对者,他仍然决定从希伯伦(Hebron)撤军,并且签下了怀伊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dum),给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大的自治权力。 在内塔尼亚胡任内巴勒斯坦团体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活动大为减少,然而他的联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 在1999年选举中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数差距击败内塔尼亚胡而继任总理。 2000年后以拉克在2000年决定单边的从黎巴嫩撤军,这次撤军也是为了阻挠真主党对以色列的攻击,迫使他们不得不跨越以色列边界才能发动攻击。 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曾在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斡旋下于2000年在戴维营进行协商,然而协商最后失败了,巴拉克提出的条件是一个由73%西岸地区和100%加沙地带组成的巴勒斯坦国家,并且在10至25年时间内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域扩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区则是94%),但阿拉法特拒绝这个提议。 2003年6月4日,在乔治·沃克·布什主持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总理沙龙于约旦相会。 在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开始了第二次的暴动,被称为阿克萨群众起义,暴动开始的时间就发生在以色列反对派领袖艾里尔·沙龙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Temple Mount)之后不久。 协商的失败以及新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以色列人对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并且也使和平协议的支持度大减。 在一场总理的特别选举后,艾里尔·沙龙在2001年3月成为了新的总理,稍后又在2003年的选举中当选了连任。 沙龙开始从加沙地带进行单边的撤军,这次撤军在2005年8月至9月间实行完成。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区建立了围墙,目的是为了保护以色列免遭武装巴勒斯坦团体的攻击。 为了建立长达681公里的围墙,接近围墙的缓冲地区也连带的减少了9.5%的西岸地区面积,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经济状况遭遇困难。 围墙的建立遭致了国际间的许多批评,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极左派的批评,不过,围墙的确有效的减少了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击事件。 在艾里尔·沙龙严重中风之后,总理权力转移给了艾胡德·奥尔默特。 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进党赢得了大选后,奥尔默特当选为以色列总理。 奥尔默特的前进党也在2006年的2006年的选举中赢得了多数派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玛斯的民兵部队从加沙地带挖地道潜入以色列境内攻击以色列国防军的据点,俘虏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必且杀害了其他两名。 以色列对此展开了夏雨行动,大量轰炸哈玛斯目标以及其他桥梁、道路、以及发电站。 以色列也派军占领此地区。 2006年6月13日爆发的以黎冲突发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区,主要是介于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 冲突始于真主党之前在一次跨越边界的恐怖袭击行动中杀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并且俘虏其他两名,以色列认为黎巴嫩政府必须对这次攻击负起责任,因此从海上和空中对黎巴嫩展开轰炸,并且进军黎巴嫩南部。 真主党继续使用火箭攻击以色列北部,并且以游击队的打带跑战术袭击以色列军队。 最后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达成一则停火令。 这场冲突杀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党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对黎巴嫩城市的基础建设造成了庞大损害。 2008年9月18日凌晨,外交部长利夫尼在以色列执政党前进党17日党主席初选中以微弱优势获胜,将接替奥尔默特成为前进党成立3年来的第三任党主席和第一位女性党主席。 据报道,最终统计结果显示,利夫尼获得43.1%的选票,领先其最大竞争对手、交通部长莫法兹1.1个百分点。 ,因此利夫尼最终胜出,成为以色列历史上第二位女性总理。 2008年12月28日 以色列战机和武装直升机27日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言人巴尔胡姆27日要求其下属武装派别对以色列发射远程火箭弹,以报复以军空袭加沙。 这次空袭是自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以军袭击所造成的巴勒斯坦人单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加沙地区应急机构负责人29日表示,以色列对哈马斯发动的空袭已造成310人死亡,另有1400余人受伤。 巴勒斯坦27日宣布未来三天为哀悼日。 以色列外长利夫尼表示,选在这个时候痛击哈马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哈马斯违反半年前的停火协议,几乎每天以火箭、迫击炮攻击以色列平民。 最近更变本加厉,上周曾有一天发射80枚火箭的纪录。 因此以色列无法再忍受。 [编辑本段]六、司法以色列的司法部门是由三层架构的法庭组成。 在最低层次的是地方法院,分布于大多数的都市。 第二层则是地区法院,同时负起上诉法院和地方法院的功能,分布于五座城市: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海法、贝尔谢巴、以及拿撒勒。 最上层的法院则是以色列最高法院,位于耶路撒冷,目前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Dorit Beinisch。 最高法院是最高的上诉法院,也身兼高等法院(HCQJ)的功能,高等法院主要是负责解决个别公民对於法院提出的请愿,对这些请愿的回覆通常是由政府部门进行(包括以色列国防军)。 这样的请愿可能使得高等法院作出决定,指导政府部门改正行政的方式。 一般的法官是由国会组成的委员会、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以色列律师行会的会员联合选出的。 法律规定要求法官在70岁时退休。 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司法部长所批准,负责指派所有法庭的常务官员。 以色列并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因为担心若加入成员将会导致以色列在有争议的领地的殖民者会遭到起诉.以色列并没有一部明文写成的宪法。 因此以色列政府的运作都是依据以色列国会颁布的法规进行,包括了一系列的「以色列基本法」(Basic Laws),目前为止总计有14条基本法。 这些基本法被计画用作未来宪法颁布的基础。 在2003年中旬,国会的宪法、法律、和司法委员会开始起早一份正式的宪法[24],直到2007年初为止宪法的起草过程仍在进行[25]。 以色列的法律系统混合了英美普通法系、欧陆法系和犹太法典的影响,另外也受到以色列建国宣言的影响。 如同英美的法系,以色列的法律体制建立在先前判例的原则上。 以色列的法庭采取抗辩制度,而不是审讯制度,当事人(原告和被告)必须自行将证据带到法庭上,法庭并不会进行任何独立的调查。 以色列最高法院的建筑。 如同欧陆法系,以色列并不采取陪审团制度。 案件是由专业的法官进行判决。 许多主要的以色列法规(例如契约法)也都受到欧陆法系的影响,是根基於民法的原则上。 以色列的法规并不是由法典组成,而是由单独的法规构成。 不过,一套民法的法典在最近完成了,并且预估将会被正式采用。 宗教法庭(犹太教、伊斯兰、和基督教)则在婚姻的离婚判决上拥有独占的法律权利。 [编辑本段]七、禁忌1�交通全告停止的安息日及赎罪日 犹太教的安息日是从星期五太阳入海开始到星期六的傍晚时分止;大多数餐厅和电影院等场所在这段时间内都不营业,公共交通也停顿。 在安息日,耶路撒冷市内的一切交通机关,全都停止工作。 这一天,观光客最好勿搭车前往正统犹太教徒的居住区。 否则,那些犹太教徒会怒不可遏地向车上的人投掷石头。 在赎罪日(通常在公历十月初或九月底)这一天,交通将绝对告停。 除非救护车等必须行驶的车辆,其车窗前后必须有当日可以行车的标志,否则在这一天路人向车上扔石头、西红柿、鸡蛋等是合法的。 这一天犹太人会穿着白衣服在马路中间散步,孩子们在街上骑自行车。 这一天通常也是校友散步到学校附近见面的日子。 2�莫夸奖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和阿拉伯诸国之间的纠纷层出不穷。 宗教上的原因,是造成这种纠纷的根源所在。 伊斯兰教徒认为耶路撒冷是他们的圣地,这个问题纠缠至今难以解决。 所以,到了以色列或阿拉伯诸国,应该避免夸奖对方任何一国,否则,势必引起麻烦。 3�饮食禁忌 源于圣经对饮食的规定,根据这些规定(kashrut),犹太人只能食用某些特定种类的肉类和鱼类。 而猪肉和兔肉,以及贝壳类是不行的。 水里无翅无鳞的,雀鸟之类,有翅膀用四足爬行的物,蝗虫,蚂蚱,蟋蟀与其类,蚱蜢与其类,这些都不可以吃。 另外,用于奶制品的餐具必须和用于肉制品的餐具分开使用。 鱼类、蛋、水果和蔬菜(Pareve食品)可以同肉类或者同奶制品同时食用。 分别用于奶制品和肉类的餐具应当分开使用、清洗和存放。 安息日当天是不允许烹饪的,只能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用小火慢炖。 通常这样的食品是Cholent(头天做好的菜)或Kugel(类似面条)。 按犹太教义,犹太人不吃猪肉和海蛰,不能把肉和奶制品一起食用。 人道的宰杀动物,并严禁吃血、吃猪肉、无鳞的鱼类及其他被禁止的食物。 以色列人不吃猪肉,牛肉可以吃,但必须有犹太教牧师在场之下宰杀出来的牛,且被宰杀的牛不能太痛苦的情况下才可以供人吃食。 他们还有一些禁忌:牛肉和牛奶不可以同时烹任,也不可以两者同食。 没有鱼鳞的鱼类,亦在禁吃之列。 犹太教的饮食禁忌很多。 关于血,《旧约·利未记》中说,耶和华告诫以色列人,“凡以色列家中的人,或是寄居在他们中间的外人,若吃甚么血,我必向那吃血的人变脸,把他从民中剪除。 ” 4�光说一句“抱歉”并不能了事 在以色列如果犯了什么错误,光说一句“抱歉”,往往不能就此了事。 一犯了错,你必须思路清晰地说出犯错的原因,然后跟对方讨论、沟通。 如果省掉这一点,只想用一句“对不起”来打发过去,你会招来对方的轻视。 为了一件事,你该把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搬出来,除非对方彻底了解,否则寸步不让——这也可以说是彼此尊重。 5�参观犹太教圣地和教堂时 以色列民族大多不拘泥礼节,可是如果参拜圣地,礼节就不能不守,而且严格得很。 要进入犹太教的圣地或教堂,男性必须顶着一种叫做“哥巴”的帽子。 进入回教教堂的时候,必须脱鞋,赤足而入进入基督教教堂时,必须脱下帽子。 参观这些地方,不能以游山玩水的态度处之,气氛应该是严肃的,绝不可以一路嘻嘻哈哈。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6602.html
内塔尼亚胡与特朗普通话 重申以色列将根据自身利益作出报复伊朗
还是个反派 玉足配大长腿好性感 牧神记即将开播 又一美女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