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公司排队卖身 造富神话破灭

收购

AI大模型不光有造富神话,同样也有破产、倒闭、求收购。

2024年第二季度还没有结束,美国AI公司就开始倒闭热潮。曾经有10亿美元估值、180名员工、创造出Stable Diffusion系列模型的明星创企Stability AI,传出资金链断裂,正在寻求合并的消息。

据Theinformation消息,由前OpenAI和谷歌AI开发人员创立的AI公司Adept,正在与AI巨头就出售或战略合作可能性进行了谈判。

大语言模型创企Reka AI被曝可能以10亿美元被数据存储和分析公司Snowflake收购。

一时间,越来越多的生成AI公司考虑加入出售的行列。

看似是个造富神话,其实是只有互联网大厂才能玩得起的“资本游戏”。

2024年Q1季度,注定是一个AI世界的关键节点,甚至可以将其视为“AI公司的洗牌期”。

波及到90%的AI公司,不是已经被收购,就是寻求高价收购的路上。就算有足够资金支撑下去的AI公司,也开始了裁员和降本增效。

在寻求收购的AI公司里,大多数不是行业小透明或空壳公司,其中不乏一些独角兽公司。

例如Stability AI,它在2022年,完成至少1.01亿美元的融资,进入独角兽行列,又在2023年年底,与英特尔达成了5000万美元的投资协议;连续两轮融资后,Stability AI的身价从1亿美元飙升至10亿美元。

Adept融资战绩更是辉煌,因为创始人出自OpenAI和谷歌AI团队,刚刚成立就获得行业大佬、知名VC的投资;在2023年,Adept又筹集了两轮总计4.15亿美元的资金,投资人包括英伟达和微软,并快速跻身独角兽行列。

如果你说,这些被收购的AI公司,都是搞大模型的,市值太虚,资金链一断就拉倒。那么除了大模型公司之外,AI硬件公司也过的不好。

去年,可穿戴人工智能设备AI Pin火遍全球,它背后的母公司Humane,同样也是独角兽公司,拿到过微软和OpenAI一亿美元的C轮融资。

但AI Pin刚刚正式发布一个月的时间,Humane就被媒体曝光,聘请了一名财务顾问,创始人夫妇Imran Chaudhri和Bethany Bongiorno希望能寻得7.5-10亿美元的收购价格。

不止是卖身,AI公司也开始了裁员。

AI公司排队卖身

AI编程公司Replit,宣布公司已裁员30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20%;

AI独角兽Jasper AI解雇了数量不详的大量员工;

AI语音识别及转写创企Deepgram宣布已裁员约20%,即约20人,包括数据科学家、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生成式AI公司Tome重建团队,裁掉59名员工中的20%,包括更关注免费使用Tome产品用户的消费者市场团队和产品开发人员。

甩卖+裁员,成了AI公司的集体选择。在这个大背景下,互联网大厂也开始了买买买。

据市场调研机构Stocklytics最新报告,截止2023年,苹果公司总共收购了32家AI公司,是科技公司中收购数量最多的;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购了21家,Meta收购了18家,微软收购了17家。

到了2024年,大厂们收购之路并未停歇,苹果公司再次收购了一家加拿大AI创企DarwinAI,这也是苹果已知收购的第33家AI公司。

AI聊天机器人创企Inflection AI与微软达成协议,微软聘用了Inflection AI的大部分员工,并向这家创企支付了6.5亿美元,以这种另类方式“变相收购”了Inflection AI。

一时间,AI世界呈现出一种极为原始的行业生态: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融资。

不论是被收购,还是裁员,AI公司暴露出来一个残酷的行业现状:盈利困难。

什么才是生成式AI应用的最佳商业模式?

所有从业人都能口若悬河讲个三五八条,可一旦实际操作起来,就连OpenAI也至今未能解决ChatGPT高昂的运行成本。

神话

目前来说,大模型们都在“摸着OpenAI过河”,将ChatGPT订阅模式和企业版模式作为行业统一标准。

ChatGPT Plus订阅面向个人用户,用户可以通过订阅ChatGPT Plus,以每月20美元的费用获得更多的使用权益,包括优先访问、更短的排队时间、更高的并发使用等。

ChatGPT企业版全面升级强化了服务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还能无限制的进行更高速的GPT-4访问、处理更长的输入、拥有更长的上下文窗口、高级的数据分析功能以及定制选项等。

ChatGPT企业版基础版每月收费500元,支持30人团队;高级版每月收费1500元,支持100人团队。

虽然看上去很美好,但在互联网世界里,想要习惯免费的用户掏钱付费,无疑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据国外一家开源AI开发商Mistral披露,绝大多数客户都在使用较小的免费模型,只有不到10%的客户使用最大的付费模型。

不光创企们难盈利,就算大厂们在AI盈利方面同样是捉襟见肘。

据Stifel投资银行报道,微软最近的一个季度中,云计算的AI服务销售额约为10亿美元,而一年前这一数字几乎为零。

Meta为AI建设增加了约100亿美元的预算,但扎克伯格依然对AI盈利表示悲观,称:公司正在通过投资来保持技术领先,且公司未来几年内不会通过其AI产品实现盈利。

如果难盈利,那么公司靠什么维持下去?当然只能啃融资的老本。

行研机构PitchBook数据,AI创企在2021-2023年获得了约3300亿美元投资,同比增长2/3,但很多AI创企的钱仍不够花,高昂的AI建设成本、人工成本已经拖垮不少AI公司。

例如上文提到了Stabilit AI,就算拿到两轮1.51亿美元的融资,市值飙升10亿美元。但Stability AI每月的支出达到800万美元,用于员工工资、AI硬件设备、高薪招募工程师,还花费大量资金开展业务。

那么Stabilit AI一个月能赚到800万美元吗?

公司 The Information报道称,Stability AI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不足500万美元,亏损超过3000万美元,甚至还拖欠了云计算供应商和其他公司将近1亿美元的账单。

只有大厂玩得起的“烧钱游戏”

Stabilit AI无疑是所有AI创企们的缩影:

在硅谷,招一批工程师、买一堆英伟达芯片,设计出一个大模型并不是很难。难的是所有的资金全靠融资,基本赚不到钱。

如果融资烧没了,公司就只剩下卖身一条路。

这也是为什么AI是一个只有大厂才能玩得起的“烧钱游戏”,因为它们的资金多,合理运用资本手段也能支撑起。

在最佳商业模式模糊不清的当下,大部分AI玩家都将市场普及率作为突破口,也就是通过免费提供产品来吸引更多用户。

免费用多了,收费就困难了。

除非后续跟进的AI公司,能提供有吸引力的附加功能,例如GPT-4o的创造力,大多数用户愿意为产品付费。

想要在AI时代利用AI来赚钱,就必须考虑产品落地。

独角兽 例如中国的一家AIGC视频广告公司FancyTech(时代涌现),它落地的方向就是“还原现实的换装功能”。

简单来说就是基于一张商品图,可以生成模特上身图,并且是能自定义姿势、自定义背景、自定义脸。完全可以替代电商商品海报图、宣传图。

去年一年,FancyTech和超过500个国内外品牌进行合作,日均生成视频量超过10万。据媒体曝光数据,FancyTech去年收入达到5000多万,比2022年涨了五六倍。

FancyTech是一家小公司,但也给不少国内外知名AI公司带来全新的商业途径。

比起卷生态、卷大模型、卷市场普及率,产品落地和商业模式更为重要。

模型

毕竟产品力再强,也得考虑生存问题。

推荐阅读

别比了,中美独角兽新增都在大滑坡 |桔子有数

人形机器人也太火了!但是,人形就比狗形更酷了吗?| 桔子有数

前阿里达摩院技术大牛创业获百度等亿元投资;沙特20亿美元助力联想集团设立中东总部|IT桔子周报

“今年 VC 们都说没咋出手”,是这样的吗?|桔子有数

中国最偏爱并购的科技巨头字节跳动,其实在学习硅谷模式?

IT 桔子成立 11 周年:穿越周期 始终如一

南京投资生态一览:国资背景机构的股权投资动态

谁是中美科技巨头中的「AI 并购之王」?

微信又双改版了,如果不标星,容易错过我们的推送,也无法看到封面图片。还请点击星标,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我们期待与你的每一次见面。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7021.html
2年内被16次家暴的成都女子获离婚判决
刺客隐退 雪糕回归平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