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沉浸产业如何极致出圈 千年古建筑IP 起来 活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怎么看?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两三千年风雨的晋祠,深受文博爱好者推崇。当晋祠三绝之一的侍女像活起来,文物变得格外亲切。“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伴着灵动的音乐,小朋友们不自觉地随着投影中轻巧摇摆的晋祠侍女像摇摆起来。

每每看到这一幕,“时空变调-山西古建筑数字艺术展”策展人之一、成都烽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意总监郑晓宇十分满足,说她仿佛能听到孩子们清脆的笑声。“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通过数字化,让中国古建筑‘活起来’。我们的努力,也是希望找到这些瑰宝级别的文物、建筑能够与当代年轻人、甚至孩子们沟通与对话的方式。”她说。

而在北京国家博物馆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的巨型数字艺术体验区,一群孩童在盛开的莲花中看着绚丽的克孜尔(石窟)、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石窟中的造型、山水、乐舞、建筑与人物。

这些数千年的文化遗产,正在通过现代技术被唤醒。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以来,中国沉浸产业在政策的支持下迎来了快速发展。随后文旅部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与《“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沉浸体验”定位为推动文化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红海才刚刚开始,目前国内的模式一是购买超级IP版权,二是原创。前者会付昂贵的版权费,后者又会面临IP的打造、提炼与宣传等难题。但如果国内公司的技术跟不上,和国外顶级企业的差距会很快拉开。”策展人、邵苏文化总经理刘小兵5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古建筑如何“活”起来

在文旅消费不断制造话题的当下,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成为消费新亮点。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42家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涵盖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工业遗产、文博场馆、剧院剧场等,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有机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让游客深度介入与互动体验,形成消费新场景。

据测算,“五一”假期期间,42家试点项目实现消费总额超过2.2亿元,吸引消费者超430万人次。

“文化自信,文化复兴,需要落地生花。在中国博大精深、厚重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山西、河南、陕西等地是绕不过去的。而‘地上文物看山西’,尤其是建筑,但我们要在艺术层面有一个梳理,找到一个主题。”郑晓宇认为。

经过沟通、碰撞,有了一些成熟的想法与思路后,在今年1月底,山西博物院组织召开了“山西古建筑数字化展示”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省内部分古建专家、数字化专家、艺术院校策展人和数字科技创作团队,就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古建筑数字化艺术展和博物馆展览破圈层合作等进行交流研讨。

“古建筑数字化艺术展”的主题确定了,三位策展人首先需要做的是汇集几十位海内外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创作灵感均源于山西古建筑艺术。

“这一点并不难,很多艺术家都在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比如山西博物院‘龙跃千年’区域的第一个作品,纺织装置艺术巨龙,灵动升腾的身姿以铁为骨、以线化形,结合立柱与镜面反射,宛如空中游龙。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晋祠的木雕盘龙。”郑晓宇表示,在浩瀚的山西古建筑群中,展览不是将这些建筑IP符号进行复制粘贴,而是通过艺术家对建筑形态,建筑迭代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解构,让观赏者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但要与观赏者产生一些化学反应,一场展览在尊重文物本体外,还要兼顾国潮,并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

此次展览中的20多件艺术品中,数字影像、人工智能艺术、沉浸式数字展示几乎占到一半。

观众最喜欢的打卡处之一是数字生成的大型万花筒。其创作灵感来自山西著名的善化寺、华严寺、净土寺、永乐宫等古建的藻井。

“形成万花筒的八幅图案是画师通过拍摄照片进行二次创作。像净土寺‘二龙戏珠’的藻井,是非常迷人的一件国宝。但历经岁月沧桑、光线的影像等影响,那些描色一定不像万花筒中所呈现的一样。”郑晓宇表示。

另一打卡处是山西建筑群的沉浸式体验馆,最具有互动性的是榫卯解构与跳舞的侍女。

“灵感是来自国乐大典《BadGuy》古琴版,我就觉得这才是年轻人的心头好,中西合璧,古为今用。一个展览,不可能总是正襟危坐、严肃思考,最后的时候,还是可以放松一下。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小朋友想和‘侍女姐姐’一起跳舞,算是大博物馆体验的一个延伸和补充。”郑晓宇认为。

两千万投资能回本吗?

《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沉浸产业消费市场规模已达927亿元,投资规模上升至1006.3亿元,总产值更是达到了1933.4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2400亿元大关。

在全球26个沉浸产业较为成熟的国家中,中国在项目数量、消费市场规模、投资规模和总产值方面均居全球首位。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从策划到落地,投资成本在2000万元左右。如何变现、收回投资,或成为难题。

目前,国内数字艺术展有两种,第一种形式就是博物馆场景下的数字艺术展,偏教育或是美育类;第二个类型就是偏商业展览,像梵高、杜尚的等作品的一些沉浸式数字展。

“山西古建筑数字艺术展,不管是预算,还是其他方面,至少一半的重点要放在教育或者美育方面,毕竟是在博物馆这个场景里做的,可以理解为博物馆常设展览的一个有益补充,它并不追求最大的商业价值。”刘小兵表示。

这种属性,也决定了此类博物馆展览变现并不容易。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目前,数字艺术展的收入有三部分:门票、衍生品出售、制作体验费用等。偏教育与美育方面的展览,票价与衍生品价格并不高,多在百元之内,甚至50元左右;偏商业的数字艺术展览,票价相对较高,衍生品相对更多样,价格高低不同。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偏教育与美育的沉浸式数字展,能收回45%的成本,就已经不错了;偏商业的艺术数字展主要成本在支付昂贵的IP版权费,这部分占到成本的30%到40%,收益率并不高。

对于怀揣梦想、充满创意的年轻人而言,沉浸产业是展示自我的舞台。2023年,中国沉浸产业创造了92.8万个就业岗位,预计2024年还将继续新增20万个就业岗位。

“任何一个产业发展都是相似的,从一拥而上到领域的细分。”刘小兵认为。

根据《白皮书》,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球范围内进入“幻境国际沉浸产业平台”统计监测范围的成熟沉浸业态共有329种类型,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其中的171种类型。这些业态可以根据商业属性和消费人群特点被归类到16个细分市场,包括沉浸文化旅游、沉浸演艺演出、沉浸艺术展览等。

在中国,沉浸业态丰富度最高的城市依然是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达到了17.6%和17%。

刘小兵认为,类似山西古建筑数字艺术展想要在北上广深等地出圈,需要进一步升级。

“归根结底是两个,IP与技术。中国博物馆众多,各省各市,甚至一些地方的县级的博物馆,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超级IP有几个?屈指可数。地方IP倒是不少,但人们会为之‘疯狂’吗?我们的文化真正觉醒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齐心协力地打造,需要用技术、创意极致化地展现。尤其是在AI、元宇宙的技术加持下,数字艺术展才会达到我们想象的高度。”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7136.html
步入 Next 的网坛女神 开始在红毯斗艳了 level
才能美得优雅 奔四的女人安排上这些单品 夏天不要穿 阿姨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