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央视纪录片 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 屈原

巍巍屈子,千古一人。

作者:洞见MK

6月10日,农历五月初五,又到一年端午节。

中国历史上的节日多达几十个,但像端午这样有着两千多年历史,至今仍旧活跃的节日屈指可数。

谈到端午,自然绕不开一代伟人屈原。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就成了端午节魂的象征。

后来,无论何朝何代,每逢此日,人们总是一遍遍地传颂他的精神,讲述他的故事。

屈原为何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在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屈原》中,我找到了答案。

该纪录片以楚国的历史兴衰为背景,讲述了屈原从入仕、受重用,到被贬、流放,直至自尽的坎坷一生。

屈原之伟大,就在于其精神。

他不仅仅是一位非凡的文人、杰出的政客,更是求学求真路上,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缩影。

看懂了纪录片《屈原》,了解屈原精神,你就知道,为何我们今天要过端午。

纪录片开头讲到,命运伊始,就给了屈原一个极好的开端。

他出生于楚国一个名流家族,其祖先世代在朝为官,而屈原自己从小嗜书成癖,才识过人。

仅二十岁出头,他就被任命为楚国左徒,相当于宰相之位。

此时楚国实行的是世袭制度,贵族大多依仗着自己的权势奢靡享乐,欺压百姓。

屈原却是个例外。

他不愿意为了一己私利啃噬平民的血肉,立志还楚国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

于是他力排众议,在国内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不仅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度,主张举贤任能,不论出身;

还严惩贪污腐败,限制地主兼并土地,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在屈原的一系列举措下,楚国国力大盛。

然而,没过多久,厄运就降临了。

许多贵族因此遭受打压,他们把屈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屡次三番上书弹劾他。

楚怀王迫于压力,便把屈原贬为了一个微末小官。

被贬后,屈原也没有一蹶不振。

他仍旧身体力行,亲自教导身边的子弟,让他们发奋读书,以国家命运为己任。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诞生了一批真正的有识之才。

百姓们也对他感激不已,从贩夫走卒到乡下农妇,无人不敬佩他,无人不仰慕他。

骨子里的善良,让屈原赢得了民心。

儒学大师马一浮曾写过一句诗: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纵观历史,身居高位者不计其数,但他们大多都只是为了个人私欲,视百姓为蝼蚁。

像屈原这样心怀天下的人,少之又少。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虚荣浮躁的时代,许多人为了一点名利不择手段,互相倾轧。

屈原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

人向上爬的同时,也不能把他人踩在脚下。

有节操的人,从不会依仗自己既得的利益欺压别人,而是发自内心地关怀他人,体察他人的苦乐与悲欢。

生而为人,愿我们都能心怀悲悯。

不以身份论人,不以贵贱区别待人,以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对待出现在你身边的每个人。

仕途上的一时失意,并没有击垮屈原,真正令他痛心疾首的,是楚怀王的昏庸。

纪录片中提到,屈原被贬的第二年,秦国谋士张仪前来游说。

张仪以楚国旧土商於之地为诱饵,说秦国自愿退让土地600里,唆使楚国与齐国断交。

短视的楚怀王果然上钩,马上答应了张仪。

屈原声声血泪劝谏,说齐楚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没有了齐国在边境上的阻挡,楚国势必走向灭亡。

楚王非但不听,还把他流放远地。

结果,一切正如屈原所料。

齐楚断交后,秦国却出尔反尔,只敷衍地退让了6里的土地。

走投无路之际,怀王才想起了屈原,重新起用他,令其出使齐国,重修两国友谊。

屈原不计个人恩怨,任其差遣。

然而当他带着喜讯从齐国回来时,发现楚怀王竟然又一次背信弃义。

在自己出使期间,楚怀王又被秦国蛊惑,欲与齐国撕破脸皮。

屈原再次死谏,换来的却是更远的流放。

三度被贬,其委屈可想而知。

但屈原始终怀着一丝希望,只要楚王还在,楚国还在,他就有机会被看到,被重新任用。

所以每次跌入谷底,他都没有自暴自弃。

他依旧以振兴楚国为己任,默默待在一旁,等着楚王醒悟。

一旦重新被任用,又会立马充满斗志。

如屈原这般位高权重之人,尚且会命途不顺,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年轻的时候,我们意气风发,满腔热血。

等到被社会摔打得痛了才发现,在最现实生活面前,理想不过是不堪一击的碎末。

鲜花与掌声,只是侥幸。

坎坷与低潮,才是人生的常态。

在这个万变的世界里,做一个习惯低谷的人,我们才不会畏惧生活的刁难。

人们在端午追忆屈原,亦是自勉:

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一定要熬住了。

因为未达黎明前,必将经历漫长的黑暗,有时候我们觉得特别难,恰恰可能是命运对自己最后的考验。

季羡林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人生在世,孤独是常态。

有人会为了合群,哪怕磨平自己的棱角,也要同流合污,强行融入不适合自己的圈子。

有人却始终茕茕孑立,甘于寂寞,始终坚守初心。

屈原就是后者。

纪录片中讲到,屈原活成了一个独行者。

他这一生,遭到小人构陷、被昏君背叛,几乎大半辈子都在流放,吃尽了人世间的苦头。

但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改变他高洁的品行。

他生于贵族,却不愿意坐在高台之上,啃噬平民的血肉。

他屡遭陷害,却不愿意为了个人恩怨,弃国家命运于不顾。

对于昏暗官场,他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对于民众苦难,他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对于被贬流放,他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无论命运把他抛到何种境地,他都没有屈服于昏暗的世道。

公元前278年,楚王逃跑,楚国倾覆,其他臣子或投奔他国,易主而事;或者装疯卖傻,沦为平民。

屈原却没有选择苟活。

他不愿意继续游荡在这世间,做一只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这一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站于汨罗江畔,投江自尽。

为了他的家国大义,为了他的政治理想,为了他的大楚王朝,屈原终究付出了性命。

大文豪苏轼曾评价道: “吾文终不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

只因屈原的文字,是用其生命写就的。

一字一句,皆是血泪。

他这一生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心里更是光风霁月,一片坦荡。

可以说,屈原把中国文人的风骨,提升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这也是端午要传递给世人的寓意之一。

在这污浊的世道,有多少人能够像他一样不改初心呢?

有多少人被不良习气浸染,变得贪婪、傲慢、虚伪、世故……最终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干净,已经成了稀缺的品质。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坦荡做人,清白处世。

正如那两句诗所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

屈原死后,百姓纷纷自发来到江边祭拜。

渔夫担心鱼虾吞食其真身,于是将饭团投入江中。

药师端来雄黄酒倾倒入江,试图药晕蛟龙,使其不能伤屈原。

后来,这些逐渐演变成为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

仪式背后,寄托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爱戴。

所以,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

因为屈原虽死,精神长存。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心系天下的大情怀,一种杀不死的生命力,一种九死而不悔的初心。

而这些精神,构成了端午的节魂。

它们早已超越了个人和时代,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为了个人理想和家国大义而拼搏一生。

巍巍屈子,千古一人。

如今又到端午,粽叶飘香。

那一青一白之间,存放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冀。

点个 赞吧 ,让我们一起缅怀屈子,让节魂归位,正气长存。

让我们一起互祝安康,愿所有人身心安康,愿社会繁荣稳定,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为何要过端午节?

端午也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中国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五月十二又是什么日子

中国要过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 五月十二是屈原的头七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7675.html
三星增苹果跌 荣耀也在涨 小米 欧洲Q1报告出炉
Tower 246 亿美元 Sensor Store 吸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