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融入生活 文化遗产日 上海举办系列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6月8日是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上海以“城市记忆·雅韵荟萃”为主题,在5月18日至6月期间开展2024年“上海文化遗产季”系列活动,展示非遗保护的上海经验和做法。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影像展播、综合活动、国际论坛、成果展览4大主题活动,贯穿整个6月,以多种形式的非遗体验走近市民。

6月2日-6月12日,非遗传统戏剧电影展映活动带领市民游客共享视听盛宴。其中的“非遗传统戏曲电影展映周”在上海国泰电影院等10家电影院展映。以京剧、昆剧、沪剧为代表的戏曲电影《邯郸记》《敦煌女儿》《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影片,让未能走进剧场的观众以电影方式领略戏曲的魅力。

非遗传统戏剧电影展映活动

看完电影,是否也想了解电影人和戏曲工作者是如何共同合作将戏曲的魅力展现给大众的?“非遗传统戏曲电影纪录片公益展播活动”展播了与上述四部戏曲电影有关的纪录片,介绍了影片拍摄过程中的细节和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观众可以感受到戏曲电影拍摄的艰辛历程,体会到电影工作者的创作初心和匠心情怀。活动覆盖全市16个区文化馆、非遗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111个播放点位,播放场次138场。

6月5日,有着500年历史的嘉定古猗园里举行了一场江南丝竹音乐会。园林与丝竹相得益彰,将观众带入江南的古韵之中。刚从国外回来的沈先生游园的时候偶遇“丝竹戏韵 猗园雅集”活动,“这次回来,能在中国传统园林里听到‘乡音’丝竹,慰藉了我的思乡之情。”

古猗园“丝竹戏韵 猗园雅集”活动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江南丝竹”的保护单位,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都会推出相应的江南丝竹展示活动。今年选址古猗园,通过创新设计,在江南园林向市民公众呈现江南丝竹的美妙音韵,既是为了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也是对江南丝竹这个项目如何服务百姓的文化生活,如何创新发展所作的尝试。

活动当天,不少年轻人身着中国传统服装,漫步古典园林中,欣赏灯谜、顾绣、古琴斫制技艺、茶艺等新入选的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参与越剧身段妆造打卡、南翔灯谜答题等互动环节。江南丝竹伴奏越剧、沪剧、昆曲经典戏曲唱段回荡在耳边,传统文化扎根在心间。

紧随其后的2024年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于6月6日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器惟求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表现及社会参与”为主题,从全球性及地方性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社会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色和经验。论坛分为“文博机构的非遗保护担当”“非遗保护的多元视角”“非遗保护的地域特色”及专题小组讨论四大板块,共邀请了8个国家的24位专家学者,分享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做法、管理机制、保护策略、实施情况以及案例分析,为全球各国间开展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

2024年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艺术改变人生——上海“非遗进大墙”教育成果展于6月7日-6月30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一楼展厅举行。展览以作品实物展示为主要展陈手段,辅以视频和图文材料,向社会广大群众展示上海市监狱管理局文化矫治项目成果,体现传统文化净化人心,工匠精神重启人生路的重要教育作用。

艺术改变人生——上海“非遗进大墙”教育成果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保护非遗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愿望。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上海市非遗保护专业机构,积极发挥“非遗+群文”融合优势,探索“非遗+旅游”创新路径。近5年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设47项市民艺术夜校非遗课程,1000名学员遍布全市11个区的教学点;寒暑假“非遗学苑”惠及青少年学员2000余名,1516个非遗项目纳入文化配送名录供社区市民点选,非遗各类项目配送服务2554场,受众近30万人次。


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活动和会议有什么意义

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活动和会议能提高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发扬我国的光荣传统。 有利于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 有利于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增加人民的收入。 有利于我国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后继有人。

天福广场花馍展观后感

标题:非遗带来非常年味“剪窗花”“唱大戏”“做花灯”“蒸花馍”……人们正是在这色香味俱佳的“非遗”文化大餐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2月21日,记者走进孝义市天福文化民俗展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非常年味。 “金猴送宝,幸福的日子越过越好,莲花、桂花、芙蓉花……”在“非遗”传承人郭润芝的详细讲述下,一幅幅巨型剪纸团花俨然成了孝义吉祥故事连连看。 “我剪这么大个团花,就是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剪纸艺术的热爱。 ”郭润芝对记者说。 这边是剪纸,那边又是传统的“蒸花馍”展示。 此外,市民还可以欣赏到传统“非遗”项目皮影、木偶等优秀节目。 在民俗文化其他展区,传统民俗活动也轮番“上演”,老年画、红色文化展区、沙画等展演项目同样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围观和参与,让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更贴近孝义民俗。 据介绍,今年的年俗文化节该市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导,分三个展区,内容分为“春的消息”书法美术临摹作品展,“过年的记忆”摄影作品展,“过大年”剪纸、面塑作品展,中国老酒、古董相机展,老电影、老年画、红色资料展,茶文化展,以及杨柳青年画、皮雕、动感沙画工艺展七大板块,共1200余件作品。 与以往不同,今年该市的展览变静态展览为动态交流,现场写春联、寻找“画中人”“你我都来露一手”等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都融入展览,市民可在观赏的同时,参与互动,来一次新奇、刺激、

我国为什么要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目前已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濒临消失,无人继承。 所以才要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去艺驿网多了解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了这些精深的文学、工艺发展及现状,自然就知道为什么要保护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8136.html
随笔 岱顶的星光
陈青一周星座好运榜Top4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