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娇气的娃是怎样炼成的

受伤

写这题目,是基于一个观点: 娃儿不论大小,都不能太娇气 。如果您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娇滴滴的小公主小王子,那咱们就不是在一个语境里讨论了。

我家俩娃小时候,难免白天去医院排队看病、深夜带着去看个急诊。家里人手有限,通常是一人带一娃去看病,另一人在家看另一娃,遇到严重点的情况,也只能动员出爸妈两人来,说不定还得带上没生病的那个。一个淡定的爸爸,带一淡定的娃去看急诊,和急诊室里各种全家总动员的盛况比起来,简直是奇葩一朵。我们见过的最壮观的场面是,五个大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外加一个保姆阿姨——围着一个感冒发烧的娃儿,搞得护士扎针都得先喊下“劳驾,借过”,护士扎针,大人在一旁紧张万分,还互相埋怨,或不停自责,孩子则哇哇大哭,万一护士一针没扎准,得再来一次,可不得了咯,妈妈奶奶恨不得马上流下泪来,爸爸则恨不得马上冲上去把小护士痛打一顿。

每次看了这些回来,我们都想,一个小孩子最常见的病症,搞得一群大人深更半夜不安生,还弄得孩子自己紧张得不得了,有这必要吗?这样下去,孩子不娇气才怪。大人能如此娇宠孩子一辈子吗?孩子将来要一个人面对的事情多着呢,如果不培养孩子从小就坚强、淡定、不娇气,你让他长大了怎么办?

孩子

我们家从孩子小时候起就特别关注孩子的需求、大人会对孩子的需求快速反应,但是,会特别注意,绝对不助长孩子娇气的倾向。两个孩子长到这么大,都很不娇气,大娃在学校不当心胳膊骨折,从没要求不上学在家养伤,小娃半夜犯了喉炎,会自己叫爸爸妈妈起床,“我犯喉炎了,咱们去医院吧。”

分享我家的观点和做法:

1、从孩子学步时起,就告诉孩子: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培养孩子不娇气,至少要从孩子学步时起。让娃穿着长裤(短裤容易在摔倒时擦伤)在平坦、没有障碍物、没有突出尖角的地方练习走路,大人只在一旁提供必要保护,目的是保证没有危险,不是时刻准备着扶孩子起来。

大人 孩子摔倒了,只要没受伤、没危险,即便是哭了,就不要去扶,告诉孩子“没关系,宝宝自己起来啊”。小孩子很聪明的,看到大人没有紧张得不行,会知道自己没有危险,摔倒不过是小事一桩,哭两声,就会若无其事地爬起来继续走了。如果大人看到孩子摔倒了马上冲过来,看到孩子哭了马上抱起来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摔倒了很严重,会越哭越厉害,甚至耍赖要抱,不肯自己练习了。

2、磕磕碰碰,只看有没有受伤,只提醒自己小心

爸爸

孩子磕磕碰碰,中国长辈一个戏剧性的经典举动是,什么碰到了孩子,就要把什么“责打”一番,桌角碰了打桌角、凳子腿碰了打凳子腿、小石头碰了打小石头,就算爸爸妈妈不小心碰了,也难逃一打。“看你敢磕我宝宝,打你!打你!”然后转脸来哄孩子:“哦哦,奶奶/姥姥打它/他了,宝宝不哭了哦。”小孩子看到被报了仇,一会儿就破涕为笑了。

这种做法,真是助长娇气的法宝。它不停地告诉孩子:磕了碰了我宝,不是我宝的错,都是它的错。谁让我宝不舒服了,谁就坏,就该打。常此以往,小孩子不娇气、不骄横、不刁蛮才怪。

要孩子不娇气,大人就得掌握一个原则:只看受没受伤,不要怨东怨西;受了伤,只看伤势如何,不要表现夸张;告诉孩子,磕磕碰碰是正常的,而且是自己不小心,怪不得桌椅板凳小石头,也怪不得大人,下次自己小心就好了。

记得大宝一岁半左右时,特别喜欢在花园里一条半米高的花坛墙上走,大人看着没危险,也就随他去了,只在旁边看着。有一次走得特别高兴,小跑起来,不当心掉下来,摔了个五体投地。小小的人儿趴在地上,满脸惊奇,似乎还搞不明白自己咋就这样了。爸爸妈妈看着实在有趣,好没同情心地大笑起来,娃自个惊奇了一下,才发现是摔了跤,嘴角一撇想哭,看爸爸妈妈笑得不行,自己也笑了。起来拍腿,又爬上去继续走了。

3、生病要打针吃药,只告诉这是必须的,不百般心疼、万般哄劝

孩子小时,可能经常生病,通常也就是感冒、发烧、咳嗽、拉肚子这样常见的小毛病。孩子生病,大人首要任务是理性地分清轻重,做合适的处置,该去医院去医院,该在家休息就在家休息,而不是把表现自己如何如何心疼、如何恨不能以身相代当成第一要务。心疼当然是心疼的,但心疼对帮助孩子康复没有半点用处。大人能看清这一点,也就不会出现前面说的一群大人围着孩子万般焦虑、怨天尤人的状况了。

孩子需要打针,大人不必自个先紧张起来,“哦哦,宝宝要扎针了,来抓着爸爸耳朵/抓着妈妈头发”,抓着爸爸耳朵、妈妈头发打针的孩子,会慢慢被培养成,自己的一点点痛苦,都要大人陪着,都要他人一起承受,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有对些许痛苦的忍耐力、怎么会有独立面对痛苦的能力?

大人应该平静地告诉孩子:“护士阿姨需要给你扎个针,疼一下就好。”很小的孩子疼一下,可能会哭一两声,看大人淡定平静,也会很快平静下来;大点的孩子,虽然疼一下,有点紧张,通常都会做到忍着不哭。大人越是渲染紧张,孩子就越害怕、不哭也会被大人吓哭。

不娇气的娃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孩子需要吃药,不论药是苦是甜,都告诉孩子,“宝宝病了,吃药才能快快好啊”,然后照顾孩子把药吃下去。不要搞把药里兑点糖、包上好吃的, 吃了药就给买上次不给买的玩具之类的把戏。教孩子理性地看待疾病,就从看大夫、打针、吃药的一点一滴开始。

4、在家养病,只做必要的照顾,不格外嘘寒问暖

孩子在家养病,一个大人陪在家里是必要的,两个就不太必要,三个以上简直就是浪费甚至是帮倒忙。试想三四个大人陪一个孩子养病,这个说要热敷,那个说要物理降温,这个说要盖多点,那个说要盖少点,这个说给孩子吃热汤面,那个说要给娃吃鸡蛋羹,搞不好两辈大人还要争执起来,怎一个乱字了得?

我们家的做法是,如果孩子生病在家休息,大人在家陪着,大人该干嘛干嘛,该做家务做家务,该工作工作,孩子也是该干嘛干嘛,觉得困就睡一觉,不困就起来看书玩玩具,到吃饭的时候起来吃饭,到吃药的时候起来吃药,该量体温时量体温。大人不会一会儿摸摸孩子热不热,一会儿问孩子冷不冷,一会儿把饭端床上,一会儿把水送嘴边。

孩子也习惯了爸爸妈妈对生病淡然处之的态度,不会隔一会儿哼哼唧唧地告诉大人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也不会腻腻歪歪地一直要大人陪着,更不会明明已经好了,还要做出生病的样子。

这样,孩子精神上没有压力,力所能及的活动也不因生病受到影响,反倒好得更快。其实大人也是一样,孩子妈妈因为生娃做手术住了两次医院,见了不少生动的例子,那些能起床时就下地活动的病号,总是好得更快,而那些躺在床上各种娇弱的,等同样情况的病友出院时,还常常只能躺在床上。孩子长成这样的大人,真是对人对己,没有半点好处。

5、生病、受伤,能上学时,一定不要轻易不去上学。

这些年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真是见到了不少不娇养孩子的家长和不娇气的孩子,有腿骨折打着石膏一蹦一跳上下学的、有坐着轮椅来来去去的,孩子大人都很淡定,一点没有痛苦、不耐的表情,让人很是钦佩。

我们觉得, 孩子生病、受伤,身体状况没有到不能上学的程度时,一定不要轻易不去上学。同样地,更不能因为旅行、课外活动时间和上学冲突,就轻易从学校请假。 对于学生来说,严肃认真地对待上学这件事,是个底线。如果很轻易地不去上学,那么孩子长大后也会很轻易地因为小伤、小痛、小压力,逃避该做的事,该尽的责。

6、孩子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告诉孩子自己解决或请老师帮助解决

有一次在孩子小学的家长群里,看到两位家长争执起来,起因无非是两个孩子在学校打打闹闹时,一个孩子受了一点小伤。另外有一次在学校门口,一位家长也是因为孩子之间小矛盾的事,拉着老师不依不饶地讨说法,搞得老师非常无奈,只得不停地解释,孩子小,打打闹闹难免,已经和对方家长沟通过了,对方家长也道了歉、也表示会好好教育自家孩子了。

其实这种小事,真是不需要家长出面来解决。孩子之间自有他们的规则,也有他们的相处之道,说不定今天还闹着小矛盾呢,明天就又成好朋友了。所以我们觉得,孩子回家投诉和某个同学闹矛盾了、被某某打了一下等等。最好告诉孩子自己和同学讲道理、实在不行告诉老师,请老师解决, 家长不要自己冲到前面,去找老师讨说法,甚至直接和对方家长理论。

孩子在学校和同学闹点小矛盾很正常,说不定回家投诉时,还有些夸张的成分。家长应该相信老师更了解实际情况、更容易调解孩子之间的小争执,也应该相信孩子有和同龄孩子好好相处、自己解决小小问题的能力。大人保护过度,只能助长孩子的软弱、娇气。

急诊 7、孩子情绪不佳时,请他自己冷静,不用额外承诺哄劝

孩子不可能每天遇到的事都特别顺利、特别让人开心,考试成绩不佳、被老师批评、和同学言语不合、甚至在学校中饭吃得不够好,都可能引发一时的小情绪。

孩子情绪不佳时,大人只需要问问情况,告诉孩子,偶尔不开心是正常的,大人也常常有不开心的时候,要学会自己面对不开心的事、自己转移注意力、自己把不开心的事慢慢放下。

大人不需要使尽浑身解数,让孩子马上高兴起来。那样的话,可能会做额外的承诺、比如买玩具啦、延长看电视用电脑的时间啦等等,会让孩子慢慢养成用高兴和不高兴来控制大人的习惯。

这样的事情,其实从孩子6月起就可能发生。6个月后的婴儿,有一种啼哭,叫“需求性啼哭”,既不是因为饿,也不是因为冷,也不是因为生病,只是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满足抱抱等需求。需求性啼哭的最初成因,是在孩子更小的时候,大人不能及时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反应,导致小婴儿情绪不佳。但是出现需求性啼哭后,如果大人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办法引导孩子正面表达需求,孩子就可能变成一个非常喜欢哭闹的孩子,而且把哭闹作为控制大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手段。

对大点的孩子也是一样。孩子需要大人主动地理解、陪伴。平时和孩子沟通得越多,孩子处理不佳情绪的能力越强;和孩子沟通得越少,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越弱,也越可能养成会用负面的手段逼迫父母就范的习惯,也就是常说的任性、刁蛮、不讲理。

总之,带出坚强、淡定、不娇气的娃不难,难的是大人自己要有更多理性,要耐心、细致、用心地处理日常生活中所有和孩子相关的事情。

真心爸妈精选0-12岁全学科书单和20多个主题书单

对培养孩子阅读、管好孩子学习有困惑

请扫码进入“真心爸妈成长”查找相关课程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

发现家庭教育底层逻辑

著有《育儿基本》(1/2)、《阅读手册》、《全学科阅读》。开创全学科自主阅读体系,倡导自主学习。生在农村,长在县城;本科北大,硕博中传;两孩父母,现居北京。


如何让五岁的孩子不娇气

答:专家提供的咨询建议是———孩子因其小,因其稚嫩,有点娇气是可以理解的,在家庭生活中,小女孩、小男孩向大人充满稚气地撒点娇、耍点赖,不是什么错误,反而让大人感受到天伦之乐,增加幸福感。 然而凡事都有“度”,孩子一旦娇过了头,养成了过于娇气的毛病,就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过于娇气,主要是大人过于疼爱、过于娇惯造成的。 在家庭里,几个大人中如果有一个人不娇惯孩子,他往往会成为失败者,因为其他大人会跟孩子一起做他的反对派。 要想给孩子治娇,长辈先要统一认识,认清娇惯孩子将带来恶果,害了孩子,也影响家庭。 有的家长总以“孩子还小”作为娇惯孩子的借口,这没有好处。 要明白,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要使孩子的娇气逐渐减小,变得意志坚强,就比较困难了。 一般地说,小学中年级以后,就应把娇气克服掉。 治娇方法主要有: 一、劳动治娇。 劳动是治娇的好方法。 在给孩子讲清道理之后,安排难度稍微大一点的劳动任务,鼓励孩子坚持干好。 开始,最好家长跟孩子一块干,随时指导。 比如家庭大扫除,学习擀饺子皮,每天擦地板,刷洗卫生间等。 关键是持之以恒,孩子劳动时,多肯定、多指导。 寒暑假里,可以安排更多的劳动任务。 二、跑步、爬山治娇。 娇气的孩子最怕跑步、爬山。 家长跟孩子订个协议,每周一起跑步,不少于三次,距离远近依孩子年龄和身体情况而定。 开始1000米,跑几次后提高速度,以后逐渐延长距离。 记时间还能调动积极性。 利用双休日去爬山或者徒步远足也是好办法。 跑步、爬山既能开阔视野,又能锻炼身体,磨炼意志。 三、定时完成学习任务治娇。 跟孩子讨论,一次专心学习时间能达到什么水平,然后定一个目标。 比如原来能专心学习30分钟,现在就定40分钟,而且明确学习质量要求。 上好闹钟,抓紧分分秒秒,让孩子看到效果,及时鼓励。 如果孩子做不到,家长可以一起来,读书,划重点,记笔记,互相竞赛,互相监督。 家长的表现要认认真真,不能装样子。 四、跟班主任老师配合治娇。 先与老师沟通,请老师给孩子安排一些经常性的任务,并给以表扬、批评。 表扬、批评之后,家长及时跟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受表扬、受批评,应如何正确对待。 几次之后,孩子就能经得起表扬和批评了,而且学会调控自己情绪。 还可以建议老师与孩子谈谈娇气问题,并在操行评语中写出“如能克服娇气,会取得更大进步”一类的话,调动孩子自己治娇的积极性。 最后,再次提醒家长,为了治娇有好效果,不至于半途而废,家长必须下狠心,关键时候不能心软。

孩子太矫情怎么克服 如何克服孩子太矫情

1、劳动治娇:劳动是治娇的好方法,在给孩子讲清道理之后,安排难度稍微大一点的劳动任务,鼓励孩子坚持干好。 开始,最好家长跟孩子一块干,随时指导。 比如家庭大扫除,学习擀饺子皮,每天擦地板,刷洗卫生间等。 关键是持之以恒,孩子劳动时,多肯定、多指导。 寒暑假里,可以安排更多的劳动任务。 2、跑步、爬山治娇:娇气的孩子最怕跑步、爬山。 家长跟孩子订个协议,每周一起跑步,不少于三次,距离远近依孩子年龄和身体情况而定。 开始1000米,跑几次后提高速度,以后逐渐延长距离。 记时间能调动积极性。 利用双休日去爬山或者徒步远足也是好办法。 跑步、爬山既能开阔视野,又能锻炼身体,磨炼意志。 3、定时完成学习任务治娇:跟孩子讨论,一次专心学习时间能达到什么水平,然后定一个目标。 比如原来能专心学习30分钟,现在就定40分钟,而且明确学习质量要求。 上好闹钟,抓紧分分秒秒,让孩子看到效果,及时鼓励。 如果孩子做不到,家长可以一起来,读书,划重点,记笔记,互相竞赛,互相监督。 家长的表现要认认真真,不能装样子。 4、跟班主任老师配合治娇:先与老师沟通,请老师给孩子安排一些经常性的任务,并给以表扬、批评。 表扬、批评之后,家长及时跟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受表扬、受批评,应如何正确对待。 几次之后,孩子就能经得起表扬和批评了,而且学会调控自己情绪。 还可以建议老师与孩子谈谈娇气问题,并在操行评语中写出“如能克服娇气,会取得更大进一步”一类的话,调动孩子自己治娇的积极性 。

怎样做,可以让孩子不那么娇气?

首先我觉得家里有两个孩子,没有办法,一碗水端平。 比如说一个孩子年龄大,一个孩子小。 大的可以吃薯片,小的不能吃。 这就没有办法做到一碗水端平。 再比如说,家里一个男孩,一个女孩。 幼儿园有活动,女孩参加了,男孩没有参加,就要给女孩买参加活动穿的新衣服。 还有就是一个上初中住校,一个小学走读。 住校的孩子可支配的零花钱一定会比走读的孩子多。 每个家庭成员的需求不一样。 所以家庭的财务管理,也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根据不同的侧重倾斜给不同的成员。 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就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都是成年人,也没有办法,一碗水端平。 给爸爸买烟,不需要给妈妈买,给妈妈买化妆品,不需要给爸爸买。 这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是孩子矫情,需要疏导。 如果不是孩子矫情,大人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8942.html
EDG崛起!调侃 都在笑! FPX除了上单之外 FPX内讧
也未提出投资要求 华为回应投资柔宇 未有此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