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归侨视角探索东西方艺术融合

马来西亚归侨艺术家黄国强回顾展在京举办——

以归侨视角探索东西方艺术融合

高 乔 张 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12日 第 06 版)

黄国强画作《吃水果的马来母子》。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近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黄河之魂——马来西亚归侨艺术家黄国强回顾展”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作为“侨·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10周年系列艺术展之一,此次展览展出黄国强绘画作品60幅及其生前影像、归国资料,创作时使用的绘画工具、照相机等百余件实物,梳理回顾了黄国强的艺术生涯。展览现场,一幅幅经典画作承载着归侨艺术家的乡土眷恋与赤子情怀。

将东西方绘画元素融于一体

黄国强出生于马来西亚麻坡,自幼随家人在异国他乡生活,接受西洋绘画的学习和训练。早年间进行油画创作时,黄国强深受西方印象派影响,以速写的形式来描摹马来西亚的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后,他选择回归祖国,将海外艺术创作经验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黄国强曾4次深入敦煌,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壁画的绘画形式,并创作大量以敦煌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父亲的作品在整体人物造型和构图上运用了中国国画的绘画技巧,既包含东方造型、东方画作的平面感,又在此基础上加入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将东西方元素巧妙融于一体。他的画作虽然是油画,但这种东方特有的勾线方式在西方油画中较为少见。”黄国强女儿黄燕红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父亲生前提到过,作为归国华侨,他的人生也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体’,因此他试图在作品里探讨和表达东西方艺术的融合状态。”

展现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特色

展览现场,几幅描绘傣族少数民族服饰的画作色彩斑斓,笔触精细,在展区暖黄色的灯光下尤为引人注目。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尤其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采用浓烈的色彩搭配,与马来西亚人传统服饰的色彩搭配理念异曲同工,父亲对此特别感兴趣。”黄燕红回忆,黄国强生前非常喜欢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观察并记录少数民族特色鲜明的服饰,即便是在七八十岁时,只要身体状况尚可,他就坚持一年至少两次进行实地采风。“他认为他的画需要接地气,因此一定要去实地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才能作画。”黄燕红说。

上世纪80—90年代期间,黄国强多次受邀前往法国、马来西亚、奥地利、新西兰、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举办艺术讲座和展览。通过在世界多地讲学、办展,黄国强的艺术作品和创作理念在国际美术舞台上的知名度日渐提升。

从教五十载传承薪火

“父亲生前在工艺美院教授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特别受学生欢迎。”黄燕红介绍,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执教的几十年间,黄国强多次带领学生赴各地采风,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土壤,创作的作品既展现出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也体现了他对美术创作上下求索的创新精神。

展览开幕式上,黄燕红代表黄国强家属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弹琴》《万物生》两幅作品,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文联原主席毕应胜捐赠黄国强教授照片及有关图书资料。展览现场,黄国强的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观展,共同追忆和缅怀黄国强。

一名学生回忆,在学生们眼里,黄国强经常佩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有些严肃,但实际上黄国强对学生非常和蔼可亲,经常招呼学生们到家中做客,在教授绘画技巧之余为学生们烹饪美食。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介绍,今年是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希望本次展览能进一步加深中马两国民众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此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28日。


〈清明上河图〉与〈蒙娜丽莎〉艺术价值和东西方绘画艺术归流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画的代表作之一,而《蒙娜丽莎》则是西洋油画的经典之作。 在照相机发明之前,西洋油画主要以写实技巧著称,追求高度的逼真性,其创作过程中甚至借鉴了中国小孔成像的技术原理。 相比之下,中国画历史悠久,更注重写意的手法,追求的是意境和神韵,而非物象的精确描绘。 摄影技术的出现使得写实的绘画技巧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西洋画也因此开始向写意风格转变。 《蒙娜丽莎》作为写实油画的典范,展现了一幅人像画作的魅力。 而《清明上河图》则以其写意技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让人在欣赏时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千年前的繁忙都市。 两幅画作的市场价值由市场决定,但《清明上河图》不仅在艺术技法上达到了写意的境界,同时其内容具有强烈的写实感,这使得它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上具有双重的高度。

中西艺术融合的当代意义有( )。

中西艺术融合的当代意义有如下:

构成现代中国画坛绚烂纷呈的时代特征构建具有中国当代精神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形式从观念和理论上切中时代发展要求,避免文化保护主义和概念化的缺陷对各种风格流派的艺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西艺术融合的当代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跨文化交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与艺术形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中西艺术的融合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扩展人们的艺术视野,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和平台。

2.丰富艺术形式:中西艺术的融合可以将不同的艺术风格、元素、技巧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使艺术呈现更加出色和克服其局限。

3.增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度,而西方则具有独特的人本主义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等等。将中西艺术以及文化融合,既能够发扬传统文化,也能够采纳外来元素,最终推动中华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4.推动艺术创新:中西艺术融合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树立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态度。这个过程可以挑战艺术家们传统的方式和观念,促进艺术创新与进步,创造原创性、多元化、创意性更高的作品。

早期艺术家对西方各种艺术流派产生的感悟和体验,为后世考察当时文化艺术的西学东渐提供了线索;他们对东西方艺术的融会与创新,对当今在中西文化发展严重失衡的情势下,构建具有中国当代精神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形式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中西艺术融合的当代意义在于丰富和深化了艺术的内涵,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多元化发展。这种融合能够兼容并蓄、包容多样性,以推动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为目标。

试述林风眠的中西结合思想。

林风眠是中国第一代西画学子是西洋美术坚定的传播者,他们最大限度地去转换自己的造型观念,进行了大量的油画创作和写生。 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创作活动的后期,加重了中国画创作。 其一生进行的是中西结合绘画的探索历程。 林风眠对东西方艺术都不抱成见,他是20世纪最鲜明、最坚定地提倡和实践中西融合的画家。 林风眠1900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1920年赴法留学,1925年回国。 旅法期间,林风眠同时进行着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创作,就在中西绘画之间,触发了他的一种感悟:“绘画在诸般艺术中的地位,不过是用色彩同线条表现而纯粹用视觉感得的艺术而已,普通所谓‘中国画’同‘西洋画’者,在如是想法之下还不是全没有区别东西吗?”所以,他在创办国立杭州艺专时,坚决地反对中西分科,主张中国画与西洋画合而称为“绘画系”。 林风眠的一生都在探索着中西融合之路,他对于中国画应该怎样融合西洋画是明确的:“第一,绘画上的基本练习,应以自然现象为基础,先使物象正确,然后谈到‘写意不写形’的问题。 第二,我们的画家之所以不自主地走进了传统的、摹仿的、同抄袭的死路,也许因为我们的原料、工具,有使我们不得不然的地方罢?第三,绘画上的单纯化,在现代同过去的欧洲,并不是不重要的;所以我们的写意画,也不须如何厚非。 不过,所谓写意,所谓单纯,是就很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寻出最足以代表它的那特点、质量、同色彩,以极有趣的手法,归纳到整体的意象中以表现之的,绝不是违背了物象的本体,而徒然以抽象的观念,适合于书法的趣味的东西!”这三个方面都试图改变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定势。 第一是强调写实基础,第二提出扩大中国画的材料和工具,第三提出单纯化并不是写意化,而是对自然物象特点、质量、色彩的意象化提纯。 这三个方面都体现在他自己中西融合的探索中,他在欧洲接受了三年学院派的造型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材料上不拘泥于国画颜料,不限于毛笔。 他的色彩,受到宋瓷透明颜色的影响,如《夏天》《金鱼》等作品,试图把这种瓷器上的“灵感,技术放在画里”;他的线条,如他的鹭鸶和仕女,“总是想法用毛笔画出像铅笔一样的线条”,“一条线下来,比较流利地,有点像西洋画稿子、速写”,以背离骨法用笔的书法技巧和意趣;他的作品中大量引入了西画的块面和色彩,完全违背了中国画的留白“空境”,用后印象派和野兽派对物象的“单纯化”手法取代了中国画写意在笔墨程式,舍弃了皴法、笔法、墨法,只用拆散了的体面造型来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林风眠用扩大了的中国画材料与工具表现他的西洋画观念和审美意趣,同时在画面背后透散出东方文化的哲思。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0309.html
英国在拿破仑时代只靠三座城市 就撬动了整个欧洲大陆 三国志1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