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宝的运行规则 西游记

杨永青《西游记》插画(右同)借芭蕉扇。 图片由作者提供

二怪被从宝瓶中放出,化为金银二童子。 图片由作者提供

《西游记》中的法宝可谓琳琅满目。这些法宝威力强大,以至于让孙悟空手里大名鼎鼎的都显得黯然失色了。不然,在取经路上,悟空为何常叫苦不迭,不得不到处请救兵。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法宝,多数妖怪都无足道了,甚至连故事也难以推进。像、和这样的重头戏,都是直接围绕法宝的争夺来展开的。

《西游记》对法宝的设定并不随意,而是遵循特定的规则。正是这些规则,让法宝的使用受到约束,从而增添了斗法的趣味,增强了故事的魅力。

语音密码

和《哈利·波特》里的一样,《西游记》中的不少法宝也需要用咒语来控制,如芭蕉扇、幌金绳、紧箍儿等。这反映了古人认为语言、声音和法力密切相关的思维。古人相信,通过念诵特定的咒语,能够调动和操控超自然的力量。声音可以说是法力传输的一种方式,而咒语则是打开法力世界的钥匙。

咒语就像现代的语音密码,是一种独特的授权机制,决定了法宝的归属与效力。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为例,平时它可缩小放在口中,变大后则可扇灭八百里的火。要想启用它,需用左手拇指捻住扇柄上第七缕红丝并念诵咒语。为获得芭蕉扇的操作方法和密码,孙悟空变成的模样,从铁扇公主口中套出咒语。这样的密码设定,不仅增添了法宝的神秘感,还引出许多斗智斗勇的情节,为故事增色不少。

收服红孩儿时,观音菩萨从袖里取出一个金箍儿,对孙悟空说,曾赐我“金紧禁”三个箍儿。紧箍儿先给你戴了,禁箍儿用来对付守山大神(就是偷袈裟的),这个金箍儿,本不舍得用,但现在看这个妖怪无礼,就用它来对付他吧。

于是菩萨将箍儿迎风一晃,喊了一声“变”,金箍儿立刻变成五个箍儿,分别套在红孩儿的头上、手上和脚上。菩萨让孙悟空走远一点,准备念“金箍儿咒”。悟空很紧张,菩萨解释道,这不是对付你的“紧箍儿咒”,而是对付红孩儿的“金箍儿咒”。悟空这才放心。

这说明,“金紧禁”三箍儿虽功能相似,形状相似,但控制的语音密码是不一样的。这种独立的语音密码设定,使得每个法宝的使用更具精准性与限制性,避免了滥用,也增添了故事的复杂性。

的设定更加巧妙,只有懂得“紧绳咒”和“松绳咒”,才能完全发挥这条绳子的威力。孙悟空本来拿到了幌金绳,可当他用幌金绳捆绑妖精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还有松绳咒,导致妖精不仅给自己松了绑,还反过来用它捆住了孙悟空。这种语音密码的设定,增加了法宝的使用难度,也使得斗法过程更具戏剧性。

总的来说,语音密码的设定,让法宝成为需要特定技巧、知识和法术才能驾驭的特殊工具。这种设计使双方斗法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丰富了故事的情节,增加了故事的趣味。

触发机制

还有许多法宝需要特定的“触发机制”来激活其功能。和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喊出目标的名字来“封印”对方,即我叫你的名字,你答应一声,就会被吸进去。这种触发机制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原始认识——名字与人的灵魂紧密相连,通过名字可以影响乃至控制他人。在《》里写了保姆给他讲的一个故事,旧时一个书生无意中回应了一个陌生人叫他名字,后被老和尚看出他脸上有妖气,认为他遇到了“美女蛇”。按照老和尚教他的办法做,方保无虞。保姆阿长给幼年鲁迅总结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可见古人对法宝操作方式的设定,背后往往有其文化逻辑。《西游记》中的这两个法宝是“升级款”,哪怕叫的是假名字,只要你答应了,也会被吸到容器里。孙悟空就吃了这个亏。这种触发设定赋予法宝类似于“定位”或“锁定”的功能,让法宝的使用更富仪式感与神秘色彩,使故事情景更加引人入胜。

的“阴阳二气瓶”就像升级版的羊脂玉净瓶,有着更为复杂的触发机制:当被困者在瓶内保持沉默时,瓶内清凉如常,一旦发声,就会触发大火。

被吸入瓶中的孙悟空话还没说完,瓶里就满是火焰。他捻着避火诀,毫不畏惧。不久,瓶里突然钻出四十条蛇来咬他。孙悟空挥动双手,把蛇抓住,将它们断成了八十段。没过多久,又有三条火龙冒出来,把他上下缠绕。无处逃脱的孙悟空被烧得脚踝发软,眼泪直流,幸得想起观音菩萨给他的法宝——三根救命毫毛,才最终得以解脱。

救命毫毛是容易被人忽略的法宝,它是观音菩萨净瓶里的杨柳叶变的。孙悟空担心西行路上自身难保,菩萨为让他安心,给他这三根救命毫毛。这法宝也有触发条件,那就是“若到那无济无主的时节,可以随机应变,救得你急苦之灾”。

这种触发机制类似法宝的隐藏条件,让故事充满悬念和反转。

倒计时

在古典小说中,时间往往是法宝起效的关键因素,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西游记》中,法宝“”具有在封闭目标三天三夜后将其化为脓血的能力,而“紫金红葫芦”则在更短时间内(仅一时三刻)即可使被困之人化为血水。这种“倒计时”的设定,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无形的紧迫感。

孙悟空被困的金铙中,时间设定为三天三夜,这一设定给他和较为充足的时间去寻求帮助。八戒在此期间去请二十八星宿相助,孙悟空最终借助之力得以逃脱。

相较于金铙的三天三夜,紫金红葫芦只需一时三刻就能将人化成血水。这种短时间的限制营造了更加紧张的氛围,使得剧情的推进更加快速。同时,这也为孙悟空脱困提供了机会。趁金角银角喝酒的工夫,孙悟空故意在葫芦里弄出动静,妖怪急于见证效果,打开了葫芦,孙悟空趁机逃出。时间的紧迫性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为主角逃生提供了契机,展示了他的急智。

总的来说,倒计时的设定,让读者在紧张的节奏和危机的悬念中,见证主角如何在命运的边缘寻找出路。时间,作为不可逆的力量,成了文学中推动角色成长与情节发展的无形之手。

分级控制

《西游记》中,金箍儿、紧箍儿和禁箍儿分别对应不同的目标,金箍儿是菩萨“未曾舍得与人”的,在三箍儿中威力最大,用于控制强大且桀骜不驯之人,如红孩儿;紧箍儿用于束缚脾气暴躁、心性不定之人,如孙悟空,所以“”也叫“定心真言”;禁箍儿则用于压制心存邪念、伤天害理之人,如黑熊精。这体现了古人对权力和控制的分级理解:权力和约束应当根据目标的特点加以调整。

分级控制的思维不仅体现在三箍儿上,还体现在其他法宝中,如有两个对付“风系”妖魔的宝物,一个是降龙杖,一个是。降龙杖对付的是,定风丹对付的是铁扇公主的芭蕉扇。黄风怪就是一个妖怪,所以不必客气,降龙杖变成龙,把它抓起来摔在石头上摩擦,要是用降龙杖对付铁扇公主,可能就不太体面了。

这种法宝的分级控制设定,既让故事更加合理,也反映了古人对秩序的深刻理解。

使用限制

观音菩萨送给唐僧的锦襕异宝袈裟,按照小说中的描述,上有如意珠、辟尘珠、定风珠等。定风珠在《西游记》之后的《封神演义》中也提到过,它可以用来止住狂风。

唐僧袈裟上的定风珠在《西游记》中,似乎并没有起到过什么作用,如果它真的有用,那么遇到铁扇公主使用芭蕉扇时,孙悟空就不用借灵吉菩萨的定风丹了,直接披着唐僧的袈裟就可以了。为什么不这么写呢?不让袈裟上的法宝发挥作用,就可以引出新的关系,从而推动角色在剧情中成长,增加了情节的层次感与复杂性。

此外,这背后还表现出古人的思维方式。在《西游记》中,唐僧袈裟上的定风珠是不能用的,得去找其他人借具有相似功能的法宝。在《封神演义》中,定风珠的获得也并非容易,它需要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神仙交往才能借到。这反映了古人对神物的归属观念。法宝往往归属于特定的修道者或神仙,而使用这些宝物则需要得到主人的许可。

《西游记》中还有不少法宝存在传承和借用的情节,如的九齿钉钯、孙悟空的金箍棒都是从太上老君那传承下来的,孙悟空找借过辟火罩儿,找真武大帝借用过皂雕旗,观音菩萨找借过天罡刀等。这种传承与借用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权力、力量的理解——力量不是个人独占的,而是可以通过社会关系、修为和道德来获得的。这种交往丰富了故事的戏剧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西游记》中的法宝并非简单的奇幻元素,而是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文化意涵。法宝运行规则的设定,体现了古人对力量、权力和知识的深刻理解。正是这种对法宝使用的规则化、精细化设计,让《西游记》脱离了单纯的神话叙事,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奇幻经典。(赵运涛)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0924.html
若羌镇 传承非遗技艺 拓印美好心愿
俄罗斯打算向中国转让图160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