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齐聚圆桌 共话中国航天强国之路与航天产业发展

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马晓玉 张峥

航天技术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更是人类探索宇宙、认知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航天活动,人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同时,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进步,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圆桌研讨会现场

那么,中国如何迈入航天强国?航天技术如何更好应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情况如何?6月14日,在“院士眉山行”活动暨第二届眉山卫星产业发展大会的圆桌研讨上,来自卫星遥感、航空航天领域的院士专家们进行了相关话题的分享。

中国已是航天大国,将如何迈向航天强国?

“我们不仅能把卫星、飞船发入太空再收回来,还能从月球上取样品回来。”

“我们有能力应用卫星,马上就要组建低轨空间互联网了。”

圆桌研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举例介绍了多年来,我国航天领域的突出成就,并表示,在进出太空的能力、利用太空资源的能力、保卫天空这一国家第四疆域的能力这三方面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已然成为航天大国。当前,我国面临的挑战则是如何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成为航天强国,引领世界航天领域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发展。戚发轫表示,要成为一个航天强国,我国需要在航天技术、航天科技、航天应用方面均衡、充分地发展。

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原局长孙来燕则在圆桌研讨上,介绍了自己对航天强国这一概念的具象化理解。在他看来,航天强国的“强”应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空间探索能力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能力强;航天对服务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及国民的能力强;航天的发展对我国科技进步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强。

商业航天蓬勃发展,圆桌聚焦航天技术应用

今年,商业航天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多地纷纷推出计划与政策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发力航天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建设。航天技术的应用也是圆桌研讨上多位专家话题的要点之一。

其中,孙来燕对四川省包括眉山市的商业航天和卫星产业的发展给出了建议,指出不仅要关注需求牵引、技术推动,还要考虑系统集成,“天上卫星的‘通导遥’要结合,空间基础和地面要结合。”

他表示,航天产业的总值中,卫星、火箭等仅占约20%,其余约80%的价值都属于地面应用,而四川省要做好卫星应用需要和其他省市做好合作,因为如200多颗卫星才能实现5分钟重访的时间分辨率,单靠一省一市发生的卫星数量,难以实现地面对卫星的很好应用,“把需求、产业的发展、四川的发展结合起来,做好一个统筹规划。”

此外,孙来燕和戚发轫对眉山乃至四川的卫星、航天产业给予了肯定、期待。“我感到眉山市确实很重视(商业航天和卫星产业),这作为一个重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还是做得很好。”孙来燕说道。戚发轫则表示希望看到眉山乃至四川能将已有的空间设施应用好,“四川为航天做了很多贡献,所以我就想咱们是不是还有能力在商业航天走在前边?”

民营航天崭露头角,与“国家队”并肩前行

中国商业航天起步于2015年,不到十年里,中国民营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跨越式的飞跃。去年,我国民营火箭共发射13次,同比2022年增长160%。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预计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今年将突破2.3万亿元。

微纳星空董事兼总经理高恩宇在圆桌研讨上指出,中国的民用火箭企业已经实现了多次成功的入轨,且入轨质量正在稳步提升。从小型火箭到中大型固定火箭,再到具有成本低、易获取、高效率特点的液体可存储使用火箭,民营企业在技术研发上不断突破,成功实现了成本的大幅压缩。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商业卫星企业不仅在光学遥感、雷达遥感及通信卫星技术上积累了深厚基础,还深度参与了多项重大国防任务。在高恩宇看来,这意味着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角色正在从中国航天的补充力量转变为中国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以往一飞冲天、逐梦苍穹的荣耀,大多是“国家队”带来的;那么现在,民营航天迎头赶上,弥补“国家队”火箭谱系中的空白并形成差异化竞争,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航天的活力与竞争力。

提及商业卫星热的兴起,四川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焦点。号称“卫星工厂”的绵阳,计划2025年完成6颗SAR卫星发射组网,为全球提供遥感数据服务;眉山也在4个月发射10颗光学遥感卫星,一跃成为卫星数量仅次于北京、长春的“商业卫星第三城”……诸多的成就令高恩宇也感到叹服,“四川对于中国航天的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眉山更是从2018年就开始布局卫星遥感产业的应用。”


神舟二号飞船的形状特点

这次发射的“神舟二号”飞船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 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在工程院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前沿》一书中介绍,飞船在设计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早期的飞船都采用两舱设计,如前苏联的东方号、上升号,美国的水星号、双子星号都采用两舱设计。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飞船飞行任务的日益复杂,两舱式飞船不能满足宇航员对活动空间的需求,不能满足宇航员对特殊疾病的预测以及心肺功能、前庭功能对航天飞行的适应性,所以我国的神舟号采用的是三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两对太阳能电池帆板构型(“神舟二号”的两对太阳能电池帆板)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 三舱结构比两舱结构增加了一个轨道舱,它是宇航员在太空自由飞行时的生活舱和工作舱,航天员在返回地面之前将其分离掉,这样座舱就可以适当减小尺寸,以供航天员在上升和返回时使用。 据介绍,神舟号的返回舱容器是世界上已有的近地轨道飞船中最大的一个。 返回舱在飞船的中部,为密闭结构,其前端有舱门,供宇航员进出轨道舱使用。 返回舱是航天员的座舱,是飞船惟一可再入大气层返回着陆的舱段,舱内设置了可供三个宇航员斜躺的座椅,座椅下方设有仪表盘和控制手柄、光学瞄准镜。 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端,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形,在其两侧装有太阳能电池阵、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 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飞行期间的生活舱、试验舱和货舱。 推进舱位于飞船的后部,形状像一个圆筒,主要用于飞船的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 推进舱安装有四台大推力的主发动机和平移发动机,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阵。

2012开学第一课500字观后感初一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00字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分为“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三个篇章。 节目邀请“八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科技工作者、奥运健儿、志愿者等登上讲台,与全国中小学生共上一堂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生动有趣的“第一课”。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还将课堂“搬到”了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通过AR技术1:1在演播厅现场还原实验舱。 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通过连线“来到”节目现场,三位航天员将带领同学们“云”参观问天实验舱。 中国首位在太空漫步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也通过与节目现场连线,和同学们分享从太空回到地球生活的独特体会……

无奋斗,不青春。 节目中,从冬奥赛场上奋力拼搏的奥运冠军,到50年扎根土地只为培育金色种子的院士;从在荒原上种出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的三代造林人,到勇攀世界之巅、探源青藏高原地理气候变迁的青藏科考队;从舰载机英雄飞行员,到不忘使命、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们用生动的讲述启发广大中小学生感悟奋斗的真谛。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2022年《开学第一课》用一段段鲜活深刻、扣人心弦的故事,激励广大青少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斗拼搏。 愿同学们勇挑时代重担,在祖国大地书写精彩人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授时服务提供的是时刻还是时间间隔授时?

提供的是时间间隔.因为北斗卫星一天绕地球好几圈,这样就会隔一段时间提供一次服务时间段,即一天可以提供几次服务的时间段.北京中新创时间授时服务为您解答!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1412.html
魅力新都市 文化传千年 新华视点
定位科技新硬派SUV 售价17.59 深蓝G318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