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设计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邢雷

能源 绿色发展理念

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绿色金融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而绿色设计则是绿色发展的前序路径和重要引擎。6月13日,在由《中国经营报》《商学院》、中经传媒智库主办的“中国商业20年跃迁与创变引领新商业文明”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总干事、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邢雷在现场作了主题为《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势》的演讲。他认为,国家的发展需要顶层设计、绿色发展思维。绿色设计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的跃迁和创变,需要从源头入手,需要具备绿色导向和设计思维。

绿色设计应用广泛

对于如何阐释绿色设计,邢雷认为,就是把更多的绿色材料、绿色技术、绿色生产工艺、绿色装备等资源充分集成,产生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从而实现绿色价值。“2024年以来,金融‘五篇大文章’中明确提到绿色金融是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如果说绿色金融是支撑绿色发展的重要赋能方式之一,那么,在发展绿色金融的前端则需要绿色设计迈出重要一步。”

在邢雷看来,企业实现绿色发展,首先需要绿色设计。“目前,各地都在积极落实‘双碳’目标,具体来看,就是聚焦各个产业如何执行落实,从能源消耗、材料使用,到产品创新,都有各种指标性的要求。企业如果想适应新形势,就必须要让产品和服务均满足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绿色设计就是实现上述发展的关键手段。”

邢雷举例说,对于出口型企业来说,已经有部分企业亟须绿色设计的支持。“比如有企业想将产品出口到欧盟,但是近年来欧盟推行绿色新政的同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南性文件,而这些指南性文件都是设计指南。比如矿泉水的包装,设计指南提出了更高的可循环利用的产品规则,如果想将产品卖到欧洲,就需要在设计上主动作出改变。对此,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的一大批领军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都陆续推出了‘双碳’时间表,通过打造引领性企业实现社会认同、公众认可,如果有的企业不能够在此方面作出表率,则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可能。”

让绿色设计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ESG已经成为所有企业必须面对的责任门槛,为此,邢雷提出,企业如何能够改善ESG评价,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绿色设计。“除了ESG,企业还需要面对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其实,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而绿色生产力的前端就是绿色设计。尤其是在近二三十年,设计也从美学和创意的概念中脱胎并形成重要的分水岭,逐步形成了绿色设计之路。对于现在的产品,更多强调的是循环利用。比如近一两年欧盟出台的文件要求,有些电子类产品的部件在销售的7年后,还要保持零部件具有可替换性,这对很多企业来说不容易。因为很多电子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上市,最多半年。半年以后就属于落后产品了。按照这样的规则,还要求7年后能提供零部件的替换服务。这对于绿色设计的要求非常高。”

对于企业如何用好绿色设计,邢雷将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在欧洲和中国开展的各类奖项评选中产生的典型案例进行举例。“比如喷淋式液冷在大数据中心的应用。这个项目越来越受瞩目,一批重大工程都在使用这个技术。研发专家找到了一种超强性能的液态物质,把它结合到数据中心的研发中,通过绿色设计的手段,现在它的平均PUE值是1.09,极端情况下能到1.07。这意味着数据中心的综合成本能够下降30%至50%,能够让我们的绿色算力更有竞争力。目前,这个项目已经成为各地建立大数据中心过程中,做超算时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成果。”

在谈及消费类产品时,邢雷提到了九牧节水马桶的案例,通过绿色设计,综合节水效果能够达到40%以上。该节水马桶不仅成为优秀的绿色节能产品,还成为了“黑灯工厂”,整个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极低,人工成本也非常低,因为大量生产环节都是机器人替代,这吸引了大批企业前来学习参观。

绿色设计

此外,绿色设计还应用在城市更新项目上。如今北京副中心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原本是一所化工厂所在地,从一个重度污染的区域,用相对较低的改造成本实现了面貌全面更新。与此同时,绿色设计还把上百万立方米建筑拆除的废品转换成绿色材料,实现了每年蓄水达到上百万的立方米,能够产生数千吨的碳汇指标。邢雷说:“更重要的是,它还带动了周边土地的升值,实现了综合的城市建设的环境效益。像这样的典型案例,对很多城市建设来讲具有超强的借鉴意义。”在邢雷看来,上述的绿色设计案例不胜枚举,如交通、农业、发电、汽车等多个领域均有绿色设计的身影。

引领产业发展

邢雷

邢雷表示,总结上述案例特征可有6点,即前瞻性、普适性、系统性、协同性、经济性、可持续性。“要想实现绿色发展,前端手段是绿色设计。其中两个重要的特征,经济性、系统性是我想重点分享的。所以说,不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设计就不是绿色设计,缺少系统性的设计也不是绿色设计。”

谈及系统性,邢雷认为:“实现绿色发展首先要做到统筹兼顾,实现绿色发展的前端手段是绿色设计。之前我们举出的案例,有微观层面,有中观层面,还有宏观层面,所以绿色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产品、某一项目和某一产业,而是能够对区域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战略性的前端引导作用。”

在邢雷看来,绿色设计在政策层面已经得到大力支持。从2020年9月中央提出“双碳”目标后,绿色设计正式写入了中央深改委文件中,截至目前,已经有20多个国家部委的数十份文件将绿色设计纳入其中。不过,邢雷直言:“现在存在的问题是绿色设计怎么在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得到充分运用?这还需要更多企业践行、传媒呼吁。我们注意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提出,希望在工科院校将绿色设计纳入通识教育,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未来工科人才将会具备绿色设计这一基础能力。全国人大代表吴晨提出,希望绿色设计成为纳入到与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话的议题之中,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贡献和推动力。”

邢雷最后介绍说,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总部位于布鲁塞尔,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有着十几年发展的国际组织。“我们不断地开展欧洲和中国两地之间的互动,现在范围扩大到非洲、美洲、大洋洲。除了各种活动之外,我们还在汇集全球优秀的案例,形成《世界绿色设计报告》,提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成果。同时,我们在编制绿色设计的国际标准,这个标准围绕11个子项目,共同形成今后对企业绿色设计发展和推动的标准引领。”

(编辑:何莎莎 审核:朱紫云 校对:燕郁霞)


绿色scm是什么意思?

绿色scm是指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作为核心价值,通过采用环境友好的技术和工艺,优化生产流程,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scm不仅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更重视其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责任,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遵循环境法规,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scm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和跨功能协作。 企业需对供应链过程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评估,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和机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持续改进和创新。 此外,企业需要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建设,达到最佳的环保和经济效益。 绿色scm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统计数据,绿色scm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风险,提高员工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绿色scm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社会价值,有望在未来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

为什么“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前言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 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 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 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废品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 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 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 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 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 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 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 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 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 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 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 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 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 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 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 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 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 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 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 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 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 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 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 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 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 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 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 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 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 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 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 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 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 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 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 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 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 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 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 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 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 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 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 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 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 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 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总结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 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 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工业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向?

吴晨

工业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向: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不仅在物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精神上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丰富多样的工业产品日益增多,满足了人们正常生活的需要。 但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 下面我结合时下一些热门话题谈谈对中国工业设计发展趋势的看法。 一、绿色设计 进入21世纪,因世界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建立,企业间的竞争,使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绿色设计”潮流逐步有了现实意义。 基于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了解,人们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过于激进的“绿色运动”,发展到现今相对成熟的“绿色消费”行为,这为“绿色设计”带来了新的契机。 “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 和Reuse,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要求设计师放弃那种过分强调产品在外观上标新立异的做法,而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上面,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方法创造产品的形态。 “绿色设计”今后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使用人造材料来代替天然的材料,以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2.把怀旧的简洁的风格和“高科技”相结合,使用户感到产品是可亲的、温暖的;3.实用且节能;4.强调使用材料的经济性,摒弃无用的功能和纯装饰的样式,创造形象生动的造型,回归经典的简洁;5.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6.组合设计和循环设计。 为此,我国应该对传统工业产品开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 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解决问题,又要节能环保。 同时还要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来鼓励工业设计师多设计一些绿色设计的产品。 二、传统美学文化在工业设计上的继承及发展绿色设计是当今时代的大趋势,传统文化在工业设计上继承及发展也不能不提,当今的世界是个多元化的世界。 张扬个性,传承文化,让世界认识中国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进入20 世纪,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 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 对待传统文化的处理方面,一些发达 国家的做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地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在设计领域中崛起,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十分广泛的斯堪的纳维亚的风格。 这种风格与艺术装饰风格、流线型风格等追求时尚和商业价值的形式主义不同,它不是一种流行的时尚,而是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的设计态度的一贯体现。 这些国家的具体条件不尽相同,因而在设计上也有所差异,形成了“瑞典现代风格” 、“丹麦现代风格”等流派。 但总体来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的设计风格有着强烈的共性,它体现了这些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以及对于形式和装饰的克制,对于传统的尊重,在形式与功能上的一致和对于自然材料的欣赏等。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日本设计在处理传统与现在的关系中采取了所谓的“双轨制”。 一方面,在服装、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在高科技的设计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 这些设计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接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还是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如小型化、多功能及对细节的关注等。 这种“双轨制”,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扬光大,并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 无论是手工艺和功能主义融合在一起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还是“双轨制”的日本,都是在借鉴了国外优秀理念的基础上对本国的传统美学和手工艺进一步发展和继承,这些做法对我国的工业设计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三、未来中国工业设计发展趋势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工业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 1.继承是必要的。 主要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艺术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如:“大象无形,大音稀声”,道德经关于形态的释疑与朴素设计观建立;“形随功能,形随形”的形态观衍变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沉厚内敛、无中生有、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艺术哲学,使基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态观建立成为可能。 这些都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是应该继承的。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时代局限性,所以,继承必须是发展的、批判的,要给传统文化赋予生命。 2.要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 如:“点、线、面”的元素分析法为科学分析“形态”与“美”开创了可鉴的先例;黄金分割律与圆极限的对称和谐在数理领域内对美学研究形成支撑;设计的生产性与实用性需求使尺度与美之间的距离缩短,数理学科与艺术学科的关联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由工艺美术运动发端,经历功能主义、现代与后现代主义,再到现今的人机工程学、感性工学等多元化设计科学研究趋势,为分析“形态的动因与动量”提供了历史性的开题依据。 这些都是西方美学的传统理念,我们要吸收其精华来丰富我们的传统美学和理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道路,来推动我国的工业设计的发展。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且文化形式丰富多样,这对工业设计事业来说是巨大的宝藏。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这一代人要合理地开发这笔宝贵的财富,走出一条继承、借鉴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之路,这才是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正确方向。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2146.html
中国企业展现 新气象 2024欧洲杯开幕
卧室在阳台 一半做客厅 上海夫妻46㎡老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