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

全文长 2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本文为李镇西老师参加母校校庆78周年论坛的演讲,题目为《教师的人文追求》。

有一个说法叫“智慧课堂”,还有“智慧校园”等等。其实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和校园的运用。这当然是好事,但所谓“智慧课堂”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请问“智慧”是人的,还是计算机的?

智慧是人所特有的,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只能是人的大脑所独有的。虽然现在出现了人工智能,但无论人工智能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其智能还是人赋予的。所以我说,“智慧课堂”的说法,是荒唐的。

人的智慧包括思想、情感等等,只能是人独有的。今天我要说的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只能是属于人的,而不是任何APP的!

所谓“教师的人文追求”,“追求”什么?我认为,至少有三点:1.技艺与智慧;2.学识与胸襟;3.情感与理想。我这里是按重要程度倒序排列,我把最重要的“情感与理想”放在最后说。

先说技艺与智慧。

这是一个教师能够胜任工作的基本功。一个老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征服学生。你有没有爱心,第一堂课学生可能感觉不到,这需要长期接触后才能感觉到。但你上课有没有水平,学生第一节课就感觉到了。所以, 所谓“技艺与智慧”,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让学生迷上你的课,通过第一堂课就让学生喜欢你!

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呢?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语文教师在学生眼中的魅力—— 有学问,有思想,有情趣,有才气,有胸襟……我觉得这些魅力也适用于各科教师。 有学问,就是讲课时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学生觉得这位老师肚子里有货。有思想,就是对教材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能够以自己的思考点燃学生的思想。有情趣,就是潇洒幽默,妙趣横生。有才气,就是写一手好字,写一手好文章,口头表达能力强。有胸襟,就是能够以民主的气度,容纳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且平等地讨论。

再说学识与胸襟。

教师首先是完整的人和知识分子。 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说:“首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我以这个逻辑层次对老师们说:“首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学科教师。”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太赞同“教师专业成长”这个说法,因为这个说法很容易把老师局限于学科专业。刚才说了,作为教师必须有学科教学的技艺,没有就谈不上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但学科教师的技艺是最后一个层次,在之前你首先是人,是知识分子,是教育者。只有站在人的高度,站在教育者的高度,我们才会有真正的学识与胸襟。

知识分子应该有着怎样饱满的灵魂?他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个性鲜明,灵魂飞扬……因为时间关系,这点我就不详细说了。总之,教师要有宽阔的人文视野,心中要装着历史,装着天下。

每一个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一定要给自己寻找一个文化参照,竖立一个教师标杆。 大家看我展示的这么多的著名学者,有什么感受?我的感受是,面对老一代大师,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我虽然有博士学位,但当校长时办公室给我做名片,我划掉了“博士”二字,为什么?心虚。和这些大师比,我真的很惭愧。这些大师的文凭很低,但他们的学问却很高。我们就要以他们为文化参照。

钱梦龙老师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可现在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大师。他说:“博览群书是一个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所以,学识与胸襟是连在一起的。读的书越多,视野越开阔,对人生的理解便越通透。我的岳父也是这样的一位知识分子,他一生不过是一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但无论学问还是人格,都是我身边的巴金、钱钟书。有一年我请他到我班上去给高一孩子们上课。孩子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在想,为什么一位年近九十的老师,却征服了这些少男少女的心?怎么没有“代沟”呢?那是因为这位长者,拥有源于文化的人格魅力!钱梦龙老师和我的岳父,就是我的教师标杆。

今天的活动给每个人都发了一本《晏阳初》,晏阳初是我特别敬佩的一位有世界声誉的教育家,遗憾的是,我估计当今中国可能至少有一半的老师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我认为,晏阳初就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文化参照和教师标杆。

最后谈情感与理想。

前面谈到的教师追求,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特别尊敬的于漪老师说:“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

任何教师都应该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有专业信仰,即以所教学科而由衷地自豪!英语老师以自己教英语而幸运,数学老师以自己教数学而自豪。我呢,这一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我的爱好和职业完全融为一体,因而几十年来,我始终屹立在讲台上。我当校长的时候,也没有离开讲台。因为对我来说,站在讲台上是最幸福的。

2018年春节,我教的第一个班的学生和我聚会,说:“李老师,您教我们的时候,我们每天都盼着上学!”这是对我教育的最高评价,也是我的最高荣誉!他们说:“您今年要退休了,能不能在退休前再给我们上一堂课?”于是,就在那年的暑假,我们重返校园,来到我们曾经上课的阶梯教室,我给他们上了最后一课。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一家三代,有一家三口,都来听我的课。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二十多年前,我曾在拙著《花开的声音》序言中写道——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最后,请允许我播放一个一分半钟的小视频,让大家看看今年我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

(这个视频呈现的是今年元宵节我和学生相聚的情景……)

再次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

2024年5月12日根据PPT追记(略有改动)

扫码购买李镇西老师著作

来源丨镇西茶馆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做有温度的教师》中11位老师是哪些

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1200

读李镇西先生《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1500字病了一场,所以今年我的假期格外长,也许是太久没见到同事和同学们了吧,我对如此辛苦的教育事业有了一丝想念,对从不让我享受安静的孩子们也有了一丝想念。 2月11日返校日,让我心生感慨:还是咱的学生最真实、最可爱,也最值得我们爱。 不用说初见时的惊呼,也不说脸上那灿烂的笑,且来听几句实话吧:我班的胡忆安与我同住一栋楼,春节时跑去我家给我拜年,因为很久没见了,我问她我有没有什么变化,她看了看我,认真地说了俩字:老了!返校那天,我又逗她:今天老师和那天一样老吗?她抬头看了看,毫不犹豫地点头,一个字:嗯!尽管我想听她说我比那天好看点,但这就是孩子的真实。 相比之下,大人的世界总是要莫名地多那么一点儿虚伪。 一位孩子的奶奶在接孩子时问我:尚老师,这回你的学习都完事啦?(手术前和学生说去学习)听起来语气很是关心,但着实让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说实话,不如不问。 想想咱的职业多好,孩子美也罢,丑也罢,灵也罢,拙也罢,毕竟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他们的真实。 这种真实,真的引起了我的思考:孩子们哪,你们是如此真实可爱,可是,我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们?此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适时地走入了我的视线,更走入了我的心灵。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介绍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读着他的文章,感觉像是在网上看连续剧一样,不知不觉已经看了几个钟头。 李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让我折服,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让我感动。 做一名教师真好!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地之灵气,远离尘世的喧嚣浮躁,读懂学生,读懂自己,生命何尝不是一种精彩?李老师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机智。 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智慧的人。 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 正因为他知道学生的心,所以他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我们常说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但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学生的眼光、学生的情感与日渐成熟甚至在学生眼里已经老了的我们,真的越来越远。 记得去年的教师节,才刚刚入学几日的孩子们兴冲冲地拿着一枝枝鲜花送给我们,不知道大家是怎样处理这些鲜花的。 我是当时收下,为了表示我的重视,还让它们在我的讲台上盛开了一整天。 那天是周五,我怕花枯萎,又不想往家拿,所以在放学前,自作聪明地把一枝枝鲜花当奖品,送给了这一天我认为表现最好那些同学。 拿到鲜花的孩子坐得更直了,我的心里更美了。 可是这其中的一个送花的男孩,当着我的面没怎么样,在妈妈接他回家的车上却哭得稀里哗啦、悲悲切切。 第二天是周六,我听说这件事后先是一愣,然后简单猜测:一定是没得到老师给的鲜花才哭的。 周六、周日这两天,我几次想起这件事,越想越觉得没那么简单:如果我是那个孩子,饱含心意的礼物,被老师一转手就送给别人了,我会觉得老师没有珍惜我的感情,一定是这个原因。 所以下一周开学一见面,我马上和那个男孩道歉:老师很珍惜你送的鲜花,你的心意我收下了,那枝花对于我来说很宝贵,为了奖励表现好的同学,我就把宝贵的鲜花送给他了,但是你的心意已经留在老师的心里了,你能理解吗?看到男孩认真地点头说理解,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想起王秀莲校长带领大家学习的时候说过:谁把小孩当小孩,他比小孩更小孩。 说得多有道理!孩子的世界五彩缤纷,却又简单明了。 也许我们看起来不可饶恕的错,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其实没什么,只是年龄小,自控力差而已。 也许我们大人都理解的一种说法,在孩子的心里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还是2月11日返校那天,还是那个送花的男孩,很正式地问了我一个他认为很严肃的问题:老师,你走的时候说是去学习,可是后来我听妈妈和莹姨唠嗑,说你去做手术了,你为什么不说实话呢?我心里一惊:完了,这孩子一定觉得我撒谎了。 我连忙解释:老师真的是去做手术了,手术是很痛苦的事,我怕大家担心,所以才说去学习,这样你们就不会担心我了,对不对?如果我的解释他不满意,说不定他会从心底里给我贴个标签:说谎的老师!那该多么可怕,以后我该怎么教育他?当了20多年班主任后的今天,从容端详我从事的这份职业,我依然迷恋于学生的成长,并试图探寻其中的奥秘,我仍然执着于在自己小小的班级里做着自认为伟大的事。 我做的事似乎越来越小,关注的视点越来越微观,但是我自己却觉得越来越接近学生的成长。 那些琐碎而看似普通的工作,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或堆砌,它最终会促成一个人的发展。 我们今天工作的意义不止于今天,而可能体现在遥远的未来!

李镇西老师的说法体现了怎样的师生关系

展开全部李镇西老师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把教学内容比作食物,形象地描绘出课堂师生关系呈现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填鸭式”。 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营养,于是,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唯恐学生吃不饱,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不良。 这种“填鸭式”现在基本上已没有了市场。 第二种“诱导式”。 教师不是直接将食物灌输给学生,而是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语言让学生明白眼前的食物是多么富有营养同时又是多么可口,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的食欲,使他们垂涎三尺,最后争先恐后地自己动手来取食物,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 也叫“启发式”,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 第三种“共享式”。 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 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愉快的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 师生平等和谐,教师在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 毫无疑问,今天我们提倡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正是第三种――“共享”。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2414.html
银发经济第一股开启内部整合! 走强 车规芯片龙头获看好 科特
暂无